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1852|回复: 322
1#
这个帖子是摘录历史上录音界、唱片界里著名的人物(包括制作人、录音师、艺术家等),对录音和唱片制作的见解。为求真实,帖子里只收录有出处的、大家可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比如说是谁撰写的、发表在哪里、网站链接是什么等等)。

我以前陆续写过一些帖子,比较通俗地介绍了数码和模拟这两种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假如网友觉得我的叙述说得清楚,你能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那我非常感谢你对我的帖子的关注;但是因为人是有怀疑精神的,所以我也很清楚就算我说“1+1=2”,有的网友仍然不愿意去相信。因此现在这个帖子对我以往所写过的文章,给出了一个大背景,希望各位网友通过这个帖子能够知道:felixcat之所以一直以来强调数码技术的优越性,这不是我自己突然凌空出世蹦出的一个念头,而是这是录音专业界里面已得到验证并得到支持的结论。

同时这个帖子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各位网友能更清楚、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系统和唱片的价值。换句话说,是想帮助大家避免不必要的金钱和精力的浪费。因为很明显地:相当一部分的唱片不值当前的行情价!国内一些发烧友花高价从国外买进一些被炒得价格奇高的唱片,不值得。就算你是富豪,每天一掷千金都灼灼有余,但这钱也应该花在值得的东西上面。

另外,这个帖子也想帮助大家理智地购买器材。因为性能再好的器材,也必须有好的唱片来让它播,这才能让消费者知道器材的效果有多好。假如你用传说中好但实际上声音有畸变的唱片来测试器材,以此来决定器材的选择,那就相当于你用错误的标准来挑选东西,大家说这冤不冤?比如说我个人的做法是,假如有卖器材的商人在向我推销时表露出“头版肯定是好的”这个意思,那不管是CD还是LP,我一般就不会考虑购买他的商品了。

(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7-12-08 00:56:37
分享 转发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

为了这个帖子能有更好的阅读性,felixcat恳请大家注意以下建议:

1.  建议先浏览我签名档中链接的帖子

2. 请勿吵架。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但不必为此生气。

3.  对引用资料有不同意见,请不要与我讨论。因为我只是原文转述他人的言论,不代表我赞同或者反对此言论(因为我不是被引用者,我无法去考证)。但是,假如你对我说的观点有不同意见,那很欢迎你跟我讨论

4. 不建议讨论被引用人发表该言论的动机。因为我知道肯定有网友会说“那人肯定有经济利益驱使之类的,所以不可信”之类的话。但是这里一些网友自己本身就是卖器材的或者卖唱片的,因此用他人身份来判断言论是否可信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是歧视别人的表现。

假如您在这个贴子里面回帖,就表示您也同意以上四点建议。下面让我们开始帖子的主题。
(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7-07-05 22:31:35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3#

Mercury的CD更接近母带的效果

RAB = Rudolf A. Bruil,采访者
WCF = Wilma Cozart Fine


RAB: CD i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medium. How do you perceive it? Do you think it has its restrictions?(CD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媒介。你如何评价它呢?你觉得它有不足之处吗?)

WCF: Yes, my husband always said that the samplingrate was too low. But the CD's are closer to the masters, the original tapes, than the Lp's. (是的,我丈夫经常说采样率太低了。但是CD跟LP相比,声音更加接近原始母带。)

链接和上一个相同:http://www.soundfountain.com/amb/mercury.html
TOP
4#

Mercury的LP是如何混音的?

Wilma Cozart Fine:Mercury古典部录音师、混音师,基本上大部分水星公司的古典录音都经她手。

Wilma Cozart Fine: we never mixed the channels to a mastertape, but always directly to the cutting lathe. A tape would introduce extra hiss and we did not want that.(我们从来不将多声道母带混成双声道到另外一盘磁带上,而是多声道母带混成双声道之后直接传到LP刻盘机上刻成双声道LP模子。这是因为多经过一道磁带工序,就会增加磁带的背景嘶声噪音)

英文原文来源:http://www.soundfountain.com/amb/mercury.html
TOP
5#

Decca早期的LP刻头有缺陷

Robert Moon和Michael Gray所著《The Audiophile‘s Guide to London Bluebacks》第20页:

“there is a harsh brightness to the Decca-London early stereo records because the disc cutters were weak in reproducing frequencies above 10khz.” (早期的Decca或London唱片的声音有一种粗糙的明亮感,这是因为那时他们用的刻头对于10kHz以上的信号还原能力比较弱)

同时两位作者指出,这种状况在1968年之后得到改善:
“The pressings made after 1968--to my knowledge all FFRR--were made with the Neumann SX-68 helium-cooled disc cutter which could reveal the sweet high frequenices on the original tape.”(1968年之后的“FFRR”盘采用新式刻盘机)
TOP
6#

这里我有一个个人的看法:

现代数码技术发达了,工程师在制作成品唱片的时候,假如对母带声音进行调整改变,那是他主动想去这么做的;

旧时候模拟技术尚待完善,在刻制LP(那个年代主要的媒介是LP)的时候要对母带声音进行调整改变,那是他被迫要这样做(不这样做的话,LP上刻不下这样的信号,或者刻出来的信号失真巨大)。
TOP
7#

收藏,cat兄继续
TOP
8#

Michael Fremer采访Jack Pfeiffer选录

Jack Pfeiffer:RCA古典部制作人,上世纪50至60年代曾制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录音。

Michael Fremer:进行采访的时候,他是《The Tracking Angle》杂志的记者。

=========原文==========

Fremer: "So the people that think the originals are the holy grail, those are the magic, they're mistaken?" (有些人认为头版是圣杯,是奇迹,那他们这种看法是不是错了?)

Pfeiffer: "They are totally mistaken."(他们是彻底错误的。)

Pfeiffer: "They (the "original" RCA Shaded Dogs) had to be tailored to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cutting and the playback system of the day. We used to listen to lacquers... on our own systems, you know, in the office and also at home, and we'd make judgments about... whether the compression was too great or whatever, because when the mix down was made to make the production master, they tried to limit the bass, they tried to limit the dynamics, and to some extent, they tried to limit the high frequency content at the end because they knew that that was going to be on the inside (center) of the record."(RCA头版阴影狗LP,当年在制作这些LP的时候,母带上的声音要做一些改动以适应当时刻盘和播放技术的缺陷。因为大家经常用自己的系统,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听唱片),所以在刻盘之前我们要决定到底怎样对声音进行压缩才恰当。在制作最终用于压制成品的母模时,工程师要压缩低频,要压缩和限制动态,并且当某段音乐要出现在LP靠近内圈的时候,他们还要额外地限制声音的高频部分。)

======================

felixcat注:因此从Pfeiffer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早期RCA头版的LP,由于当时技术不发达,并且还有LP这种格式本身的缺陷,在制作的时候要对母带上的声音作很多改动,要把不少母带上好的东西给裁掉。同时这也暗示了,后来的LP技术发展了,需要改动母带声音的程度就相对小一些了。因此,认为头版阴影狗RCA声音最好的朋友,请三思。你可以说它“美”(或者其他任何漂亮的形容词),但你不能说它是“最好”。“好”的标准是“跟母带相比改动最小”——不然的话差别越多你反而说是“好”,这就太荒谬了。

大家可以网上看到以上原文:http://www.high-endaudio.com/supreme.html#Miss

(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9#

felixcat 在 2007-3-22 8:42:21 发表的内容
为了这个帖子能有更好的阅读性,felixcat恳请大家注意以下建议:


2. 请勿吵架。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但不必为此生气。

3.  对引用资料有不同意见,请不要与我讨论。因为我只是原文转述他人的言论,不代表我赞同或者反对此言论。

4. 不建议讨论被引用人发表该言论的动机。因为我知道肯定有网友会说“那人肯定有经济利益驱使之类的,所以不可信”之类的话。但是这里一些网友自己本身就是卖器材的或者卖唱片的,因此用他人身份来判断言论是否可信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是歧视别人的表现。

下面让我们开始帖子的主题。
(待续)


引用的言论你不赞同也不反对,很难想象你是怎么念的书,难道是扫描存档而已,噎着哽着难以消化,存就存了,还要翻出来晒太阳,跳蚤多了痒的难受要唤些雀儿喂喂食啊.
TOP
10#

Jack Renner如何看待直刻LP录音?

Jack Renner:TELARC公司录音师。

Stereophile杂志采访:《Jack Renner of Telarc: Direct from Cleveland!》

链接:http://www.stereophile.com/interviews/1098jack/index.html

Jack Renner: “......we realized that if we wanted to be really serious about the record business, direct-to-disc recordings was probably not the way to go.”(我们认识到假如要认真对待录音事业,直刻LP或许不是正确的道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