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1819|回复: 322
11#

洋文我看不懂,只好挑着你码的字捡懂的了的看,怕就怕看岔了,以后整不出你所要达到的目的,那偶找谁去喊冤啊,你又前提在先,你只管引用,不反对也不赞同,要怪只怪你没脑子,学不好

既然你洋文那么好,我时常看A片听不懂对白,有空帮帮翻译下好否
最后编辑我是陈课
TOP
12#

信号转成数码格式就会有“数码味”吗?——Linn老板分辨不出模拟与数码的区别

这个事情我以前已经有专门的帖子介绍过详情(请见《Linn老板分辨不出模拟与数码的区别那个测试的全文》一贴),这里我把我以前写过的东西转摘如下:

英文全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rec.audio.high-end/msg/6432fa58d3963950?&hl=zh-CN&q=Tiefenbrun++lp+cd

为了让阅读英文有困难的朋友能够了解那次实验,我由原文所述作一些总结:


实验时间:1984年2月23日;
实验地点:Linn在加拿大的代理商Mr. Michael Remington先生的听音室;
实验主持人与报告撰写者:Stanley P. Lips hitz(来自滑铁卢大学)

这个实验原理是这样的:

这个实验并不是说分别听同一录音的LP和CD;而是说因为当时Linn的老板Tiefenbrun说Sony的PCM-F1数码适配器(其实这是Sony 当年一种民用小型数码录音机,使用普通录像机磁带作为记录数码信号的媒介),会对模拟信号产生扭曲,影响音质,并且Tiefenbrun还为此写了长篇报告痛陈此数码技术的“弊端”。

因此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Stanley P. Lips hitz要“挑战”一下Tiefenbrun,你说PCM-F1会这么严重地损坏音质,好,那我就测试一下,看你自己本人听不听得出。

所以测试的时候,音源用的是Linn LP12转盘(也就是说全过程听的都是来源自LP的信号),然后连接方式A是:LP转盘出来的信号直接接前级+后级+喇叭;连接方式B是:在A方式的基础上,在前级和后级之间,额外插入PCM-F1数码适配器,也就是说模拟信号先用PCM-F1的A/D变为数码信号,然后再用PCM-F1内置的D/A变回模拟信号,然后再输给后级。

此两种方法使用Stanley P. Lips hitz制作的切换器进行操作,A模式下代表线路纯粹直通;B模式下切换器连接上PCM-F1。并且切换器在每次实验里会自动随机选择一种模式。

测试结果大家都看到了,Tiefenbrun在绝大部分次数里都没有听出音响系统里到底有没有加入PCM-F1,也就是说,他连声音信号是纯粹的模拟输出,或者是经过数码取样再解码输出,他都分辨不出。
TOP
13#

人的听觉能辨别出多少Jitter失真?

日本国家高等工业科技研究所的Kaoru Ashihara等人的研究成果在《Acous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杂志的2005年26卷50-54页发表。他们的实验中的受测者是经过专门的训练的,全部受测者能以75%的正确率区分2微秒的随机Jitter失真;而对于只有500纳秒的Jitter失真,只有25%的受测者能听出来;而对于250纳秒的Jitter失真,没有任何一位受测者能听出来。

最重要的是:该报告指出,现在一般的CD机的Jitter误差的数量级远远小于上述那个250纳秒的界限;并且里面还提到有另外一个研究小组用实际的音乐实测了一些DA系统,发现最高的Jitter误差才只有3纳秒,因此他们的结论是:当今消费者层面的音频数码产品的Jitter失真是不能被人耳所察觉的。

文章可以在这里下载:http://www.jstage.jst.go.jp/article/ast/26/1/50/_pdf

felixcat评注:由此看来,有些人声称自己能够分辨出CD机的Jitter失真,那么可能性只能是:1. 他的CD机太旧了,Jitter失真的确很大很大;2. 他所能听到的“失真”,不是因为Jitter引起的,而是来源于系统里其他环节。
TOP
1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15#

前面提到过CD的Jitter失真,要多大才能被听到。那篇实验报告里提供了实验的所有详情,我想到,当今最好的制作流程可以做出效果很好的CD,同时80年代的时候同样也有不少效果一流的CD——所以我觉得Jitter失真有可能不是影响音效的主要因素;因为既然报告里有民用器材的Jitter实测,民用的数值都这么小了,那专业的就更不用说了吧。

同时我也怀疑现在器材厂商广告里宣传的“减小Jitter失真”到底是否有实际意义——这里我当然不是质疑说那些器材不能减小jitter失真,而是我想问:Jitter减小了,你真的能听出来吗?

个人的胡思乱想,欢迎讨论。
TOP
16#

Decca老工程师:数码更真实!

Michael Mailes:Decca公司混音工程师、技术工程师,在Decca里工作了45年。


============================

"Record buyers heard only the sound through their own audio equipment; they did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hear the sound direct from the recording console. We as engineers could compare the console output to the off-tape sound. Comparing off-tape digital sound/off-tape analogue sound and direct from the console sound it was obvious that Digital won hands down. "(消费者只能够用自己的音响听唱片上的声音,他们没有机会来聆听录音现场从麦克风传送过来,直接连接到监听喇叭上的声音(felixcat注:这可是比母带更“保真”的源头啊,整个录音里最终极的HiFi!也称为“Direct-Feed”)。我们作为公司的工程师,因此当然有机会比较信号录到数码磁带和录到模拟磁带上的区别了,很明显数码磁带的效果最接近Direct-Feed。)


链接:http://www.mancini99.freeserve.co.uk/Michael_Mailes.html
=========================================


Felixcat评注:这是Decca的内部人员提供的第一手资料,里面的信息相当宝贵,让我们消费者知道了之前不可能知道的东西。有了以上的资料,我觉得:要讨论数码和模拟谁更“真实”,那根本不必讨论了:数码必胜。从本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Mercury、Telarc、Decca的重要工程师亲口告诉我们:数码更真实(后面我还可以找来RCA的Pfeiffer评论数码技术的信息)。我自己的聆听已经让我确信数码技术好,现在这么多著名的录音师都用亲身实践、用事实来说话,这真是让我确信自己的判断了。

同时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为什么当年数码录音技术和设备一推出,各大录音室都纷纷添置作为主要录音设备,取代模拟式录音——它的效果如此之好,假如你是录音师你也挡不住这样的诱惑啊。
TOP
17#

读felixcat兄的贴,总是获益良多!~~
TOP
18#

asdffx000 在 2007-3-23 20:45:38 发表的内容

一般数码录音出来是96/24或88/24,好过或和LP差不多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但问题是这些格式一般消费者听不到,出来后都要降级到CD的44/16,所以我个人觉得CD和LP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好意思我的引用漏了说,Michael Mailes原文讨论的语境是针对Decca自己设计制造的(主要由Tony Griffiths设计)数码录音系统,该系统最开始是以16bit/48kHz工作,到最后来也就升级到20bit/48kHz。

接下来Michael Mailes会说到“CD跟LP比较”的问题。
TOP
19#

支持楼主,
破除迷信,相信科学。

我们伟大的老祖先对这些理论早就有见地: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因此,大家对视觉方面的HDVD好过DVD,DVD好过VCD,VHS这些事实没人争论。
但是对于听觉方面,CD,LP,SACD,等处于谁好的争论之中。
原因关键就在“虚”字,各位自己去悟吧。
TOP
20#

某些早期流行乐CD制作的错误做法

George Graham:制作人、录音和混音工程师,有30多年专业丰富经验,擅长录制摇滚、爵士音乐,现居于宾西法尼亚州的Carbondale市。

他的个人网页上有他撰写的《Whatever Happened to Dynamic Range on Compact Discs?》,现摘录有关段落如下:

“several prominent mastering engineers have complained that they are being pushed to make the CDs they work on as loud as possible. The digital audio medium also has its maximum upper limit in level, in this case all digital "ones." So to make the music sounder louder more of the time, that means adding compression, just like the bad old days of 45s.”(一些著名的混音工程师抱怨说他们的客户施加压力,要他们把CD做得尽可能大声。由于数码格式对可承受的最大电平有限制,也就是说二进制数里的111...11,因此假如平均电平比较高,你就可能要进行动态压缩。)

felixcat注:George Graham此段原文的语境是针对流行乐CD来说。原文链接:http://georgegraham.com/compress.html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