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龙迹》,不得不说! [复制链接]

查看: 41763|回复: 290
221#

kwind 在 2005-12-24 10:36:00 发表的内容
1、时间-振幅波形图(由于图片大小...
纵坐标上并非“振幅波形”,在这样的图上我们是“看”不到音乐信号的振幅的,必须通过计算。
2、smpl是什么?
图中右上角的smpl是采样值(采样点数),在横坐标的某一时间点上用44.1k频率采样有30k个值
这说明“龙迹”的信息量丰富。
3、关于“剪刀”,我认为这个提法是错误的

1.PCM这种原始的不能再原始的编码分析振幅还需要计算?难道你说的计算是把16进制转化为10进制?上面的上面的图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wav文件直接给出了每个Sample,无须任何计算。
2.你的这个关于smpl的说法有点古怪,PCM的弱点就在于,SampleRate和BitsPerSample定好之后,一段静音和一段复杂的录音的PCM编码作占用的空间是相同的。对于用足16bit的cd来讲,如何衡量信息量?
最后编辑沙漠之鹰
TOP
222#

kwind 在 2005-12-24 10:36:00 发表的内容
2、smpl是什么?


smpl是英文“sample”的缩写。
TOP
223#

沙漠之鹰 在 2005-12-26 16:33:52 发表的内容
Willson 在 2005-12-26 14:11:20 发表的内容
由于DVD是2496的音频格式,在动态范围上远远大于WAV的1644

WAV是16bit,44hz的?笑话。在WAV文件头中用2个字节定义BitsPerSample,4个字节定义SampleRate,2个字节定义Channels个数。也就是说wav文件是有弹性的,并非固定采样精度、频率、声道个数的。即使是记录母带也足足有余了,更何况区区DVD。


WAV是可以去到更高,但是无论你多高,你要转换成CD格式的1644道理是一样的。
最后编辑Willson
TOP
224#

dr kuang 在 2005-12-25 23:41:51 发表的内容
他们用的工作站是MAC机,而且不会连接在网上的,而且我估计没有几个录音师会乐意这么干。


本来,Wave Display并不是什么困难的技术,用“最基本的功能”来形容也不过分。不要说专业软件了,目前绝大部分业余软件都已经具备了这个功能了。并且也不是说业余软件画Wave Display就会出错而专业软件则不会——因为画这个图的算法并不难,并且编软件的人都明白。这就好象计算2X2(这是个比喻而已,并非说画Wave Display是这么简单),街边卖菜的菜农手中最简单的计算器算出来的结果是4,而用于计算、模拟核爆炸的超级巨型计算机算出来的结果,仍然是4。

假如不放心的话,我还用Nero的Wave Editor和EAC的Sound Processing这些“业余软件”对《龙迹》的第一轨画Wave Display,两者结果都和CoolEdit一模一样。

我还以为他们用的“专业软件”是什么特殊设备呢,原来是Mac OS+商业软件而已......

不管怎样,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是:谁有异议的话,请把的Wave Display(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振幅或者Sample Value)结果(用任何软件都可以)贴出来。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25#

kwind 在 2005-12-24 10:36:00 发表的内容
1、时间-振幅波形图(由于图片大小...
纵坐标上并非“振幅波形”,在这样的图上我们是“看”不到音乐信号的振幅的,必须通过计算。
2、smpl是什么?
图中右上角的smpl是采样值(采样点数),在横坐标的某一时间点上用44.1k频率采样有30k个值
这说明“龙迹”的信息量丰富。
3、关于“剪刀”,我认为这个提法是错误的

[upload=gif]Upload/200512269213377332.gif[/upload]
1.PCM这种原始的不能再原始的编码分析振幅还需要计算?难道你说的计算是把16进制转化为10进制?上面的图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wav文件直接给出了每个Sample,无须任何计算。
2.你的这个关于smpl的说法有点古怪,PCM的弱点就在于,SampleRate和BitsPerSample定好之后,一段静音和一段复杂的录音的PCM编码所占用的空间是相同的。对于用足16bit的cd来讲,如何衡量信息量?
最后编辑沙漠之鹰
TOP
226#

dr kuang 在 2005-12-26 17:06:51 发表的内容
以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描述LP的动态压缩时从来没请过人代劳,怎么在描述CD的动态压缩时忽然要我代劳?


《龙迹》这种情况只是动态压缩的一种(绝大部分唱片都有动态压缩,为何《龙迹》偏偏“与众不同”?),所以用“动态压缩”一词不明确。因此我想不出有什么好的词。
TOP
227#

金碟版。
TOP
228#

Raxel 在 2005-12-26 10:23:25 发表的内容
混音师这种做法应该也是他个人的一种取舍,审美观点.

他不压缩动态,所以只能削峰了.如果LP上面没有这个问题,那么动态肯定是压缩过了.还是发张DVD-A算了.国内SACD已经有人发行过了,既然这张专辑是96/24录音的,做个DVD-A先锋吧.


你说的就比较合理了,这个录音是由DSD—PCM24BIT—PCM16BIT这样制作而来。
楼主的软件分析正好说明了这个录音确实是经过1644以上PCM格式制作的。混音应该是在24192或者2496的PCM格式上进行,最后再压缩成1644的CD格式,关键是在24BIT~16BIT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不过,我同意RAXEL的观点,确实是直接制作成DVD24BIT音频专辑会更合理。
TOP
229#

felixcat 在 2005-12-19 11:33:32 发表的内容
有机会我把其余几张都拿来测试一下。我之前以为这种“剪刀”方式只有在80年代的一些流行乐CD上才会出现;令我惊讶的是现在21世纪了,竟然还有人会用这种粗暴的方式来进行混音制作。


你有点搞混了,其实动态削峰的情况在80年代的时候很少出现,而是在90年代中期,随着PCM制作软件的处理功能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方便,才开始被滥用的.

The Death of Dynamic Range
http://www.mindspring.com/~mrichter/dynamics/dynamics.htm

而且我觉得这种专辑,古典类型的,和流行乐虽然结果类似,但原因不一样.
流行乐,就是为了提高音量,动态其实反而减小了.

顶楼这张专辑可能是因为没有压缩动态所以产生了削峰.
TOP
230#

Raxel 在 2005-12-26 16:52:14 发表的内容
一个客观事实是,这张专辑在制作成CD的时候,没有控制好动态范围.有了削峰.96/24制作不是一个藉口.因为现在新发行的专辑,有几张不是混音的时候使用96/24格式的?

关键是在削峰(因为动态范围不够),和压缩动态两者选一的话,大多数人还是偏向于后者的.当然实际听感可能不一定可以反应出削峰带来的弊端,因为不同的解码器由此产生的影响大小不同,有些解码器的oversampling滤波器,对达到0db的数码信号容易产生比较大的失真,有些没有明显影响.同时具体的音乐内容也是影响听感的原因之一.


限幅=削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