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龙迹》,不得不说! [复制链接]

查看: 41771|回复: 290
201#

eric 在 2005-12-26 9:14:30 发表的内容
金碟版。
音质低劣是不是只出在普通版上?看来下次不要贪便宜了.......
TOP
202#

dr kuang 在 2005-12-25 16:47:05 发表的内容
咨询过专业录音师,楼主所用的软件确实是有些问题,这个软件是面向业余音频编辑软件非录音室专用软件,所以这个“剪刀”式压缩动态的分析结论可能不准确。
[upload=gif]Upload/20051226921463983.gif[/upload][upload=gif]Upload/200512269213377332.gif[/upload]
当问题搞不明白的时候,我们的老烧友就开始请“专业”人士来说话了,呵呵。这是hi-fi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何谓wav,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MicroSoft制定的一种编码格式。具体大家自己看:
http://ccrma.stanford.edu/courses/422/projects/WaveFormat/
根据这个标准作一个波形分析软件,撑死了也就几百行的代码(别说wav了,mp3,mpeg,flac,ape这些更复杂的编码对于“业余”人士来讲做个分析器可以说是易如反掌。btw,如果波形分析错了,那就是程序员级的错误,不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这一点你要搞清楚)。
TOP
203#

原来如此
TOP
204#

felixcat 在 2005-12-25 17:45:35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2-25 16:47:05 发表的内容
咨询过专业录音师,楼主所用的软件确实是有些问题,这个软件是面向业余音频编辑软件非录音室专用软件,所以这个“剪刀”式压缩动态的分析结论可能不准确。


能否请专业录音师用专业的软件把这张CD分析一下并把结果贴上来呢?


业余音频编辑软件能检测出的问题,录音室专用软件那有检测不出的道理?其结果就是更加精密和精确。
TOP
205#

咨询过专业录音师,楼主所用的软件确实是有些问题,这个软件是面向业余音频编辑软件非录音室专用软件,所以这个“剪刀”式压缩动态的分析结论可能不准确。
TOP
206#

dr kuang 在 2005-12-25 16:47:05 发表的内容
咨询过专业录音师,楼主所用的软件确实是有些问题,这个软件是面向业余音频编辑软件非录音室专用软件,所以这个“剪刀”式压缩动态的分析结论可能不准确。


能否请专业录音师用专业的软件把这张CD分析一下并把结果贴上来呢?
TOP
207#

felixcat 在 2005-12-26 8:53:11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2-25 23:41:51 发表的内容
他们用的工作站是MAC机,而且不会连接在网上的,而且我估计没有几个录音师会乐意这么干。


本来,Wave Display并不是什么困难的技术,用“最基本的功能”来形容也不过分。不要说专业软件了,目前绝大部分业余软件都已经具备了这个功能了。并且也不是说业余软件画Wave Display就会出错而专业软件则不会——因为画这个图的算法并不难,并且编软件的人都明白。这就好象计算2X2(这是个比喻而已,并非说画Wave Display是这么简单),街边卖菜的菜农手中最简单的计算器算出来的结果是4,而用于计算、模拟核爆炸的超级巨型计算机算出来的结果,仍然是4。

假如不放心的话,我还用Nero的Wave Editor和EAC的Sound Processing这些“业余软件”对《龙迹》的第一轨画Wave Display,两者结果都和CoolEdit一模一样。

我还以为他们用的“专业软件”是什么特殊设备呢,原来是Mac OS+商业软件而已......

不管怎样,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是:谁有异议的话,请把的Wave Display(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振幅或者Sample Value)结果(用任何软件都可以)贴出来。


有道理,
法官懂法,我们为什么还要请律师?
TOP
208#

不!我买的是金碟,听感确实不好.声场不够透明,层次也不分明.买回来一听就觉得不是很好.与飞利蒲录制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相去甚远.
TOP
209#

eric 在 2005-12-24 22:48:58 发表的内容
今天下午《新音响》主编赖英智在东莞的发烧欣赏会上也选播了《龙迹》的《阿里山的姑娘》。
播放哪一个版本?
TOP
210#

felixcat 在 2005-12-19 11:03:15 发表的内容
第三,关于录音方面。这是这张CD最严重的问题!首先从听感上,尽管敲击乐器的音质很不错,但是整体上来听我明显觉得这个录音的声音很硬,音量稍大便有刺耳的感觉。为此我把第一轨抓轨下来分析,真是一看吓一跳!——下图是该CD第一轨记录的左声道的时间-振幅波形图(由于图片大小的原因,这里只贴出乐曲9:00往后的那一部分)

[upload=jpg]Upload/2005121910294314704.jpg[/upload]

大家肉眼可见,音乐信号的最顶端和最低端,被混音工程师用“剪刀”强行咔嚓一下,整整齐齐剪掉了,请看下图红框框住的部分:

[upload=jpg]Upload/200512191036751687.jpg[/upload]

这种方式是极度恶劣的不负责任,没有任何专业精神的!尽管原录音母带的动态范围可能超出了CD格式的96分贝,但是工程师也不能用这种“剪刀”方式,把音乐信号塞进CD里呀!——这样处理,哪能有好的音效?!这就好比,想让高个子坐进小轿车里,我们发现他直着腰坐不进去。正确的方法是请他稍微把要弯一弯;但这张CD的做法是,二话不说拿把刀来,把他的头和脚硬生生地砍掉,然后再把他塞进车里!

(未完待续)


felixcat 在 2005-12-24 17:58:57 发表的内容

1. 振幅当然能够看到,每个取样点二进制数的数值便能够代表振幅大小。

2. 我的图中的纵坐标表示的是当前时间点的信号的振幅(对应硬件层面上便是信号的电压或者电流大小等等),因为CD对于信号振幅的量化是16bit的,2^16 = 65536,所以你看图中振幅的上下限都是30000多一些,加起来便是接近65536(因为《龙迹》的最大电平设定在-0.49分贝,而非0分贝,所以不等于65536)。

3. “剪刀”只是形象的说法,当然是不严谨的;假如您能够想到其他更贴切更准确的简洁的词,欢迎提出建议。

4. 我这里仅仅提供一些信息,至于阁下如何分析、聆听、如何评价则是个人的自由。


重大发现!重大发现!

由这里可以看出,16比特量化是指从负最大值到正最大值的范围,按交流电的一般概念,最大值应该是15比特了。这样说来,CD的动态应该只有90 dB了。难道96dB这个数值用偷梁换柱法骗了我们二十几年不成?

那位DX 能解释一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