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漫谈卡拉扬 [复制链接]

141#

卡拉扬和《悲怆》

[em26][em26]

卡拉扬与许多德奥指挥家一样,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抱有浓厚的兴趣,像富特温格勒、克廉佩勒、伯姆、卡拉扬等一生演出过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并录下唱片,其中,卡拉扬更是代表,他非但录制了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更是把其中的4、5、6反复录制4次,《悲怆》的录音室录音更达7个,指挥家中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为什么一个德奥血统的指挥家对俄罗斯作曲家的交响曲厚爱有加到如此程度?首先,是因为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具有“世界音乐”的语汇,早在上世纪末就得到全世界人们的认同和喜爱,那种末世的绝望、纤弱的内心情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知识分子普遍的情绪,所以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受众巨多,就是在辈出英雄伟人的德奥也获得广泛的认同,故此富特温格勒少有地多次演出他的交响曲。作为内心敏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火蹂躏的德意志音乐家对柴科夫斯基音乐中描写的分裂的人格、感伤的怀旧和纤弱的内心情感应该有着十分深刻的体验和把握,柴科夫斯基的俄罗斯音乐具有着某种世界语的功用。这是卡拉扬能否出色、到位演绎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基础。作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描绘内心矛盾、世间困苦、末路彻创情感最深刻的代表作《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自然是最受音乐家知识分子认同的一部了,故此,卡拉扬才会多达7次地录制这部交响乐。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42#

可能以前听柴太多了,现在已经不想听了。
象贝交一样。
TOP
143#

小克 在 2004-12-24 0:41:47 发表的内容
卡拉扬的老柴1-6我觉得都很精彩。
就不明白他为什么不来“曼弗雷德”。


原来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与我有着同样的困扰!我一直幻想着那山间的号角出自卡的柏林爱乐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气灌天地。

马四是所有马勒里我最不爱的。也许,还没有听到一个跟随音乐的演绎。不过,这音乐也许是马勒在玩一个他所不太擅长的危险的游戏。他天生不是个积极向上的伟人,我以为。大凡在他的交响乐里出现如此的镜头,都或多或少的带着不情愿的癫狂的讽刺。

Yilinliuyin的悲怆之说。我又有同感。起码是第三乐章。如果让马勒过来就可能会合拍。不过这就是老柴的分裂性,彻底的分裂性,我看他哭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欢乐。所以,不必以常人的整体性看之。先天分裂的杰作也大有之。至于演绎,我觉得此二乐章无足轻重,可能,悲怆带来的还是一和四乐章的冲击,关于版本的比较,我有老贴,有兴趣可一阅。
TOP
144#

世上本来就没有神话,包括所有的指挥家。
TOP
145#

我本来就没有全盘否定过卡拉杨,只不过对顶礼膜拜卡拉杨的饱学之士嗤之以鼻!他们该清醒了。卡拉杨的指挥只不过是风格的一种,不是典范,当然更不是神话。
TOP
146#

看来我的意见惹恼了一些博士或者博士后们。卡拉杨的神话到底是颠扑不破的,稍有异议就招致饱学之士的恶语相加。
音乐欣赏说到底是个人的品味,喜欢谁不喜欢谁没有定论。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意见,但是请你捍卫我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如同我坚决捍卫你的权利一样!
TOP
147#

唱片无法复制音乐会现场,人们为了能够在家里听到更完美的效果,也就产生了在制作上做手脚,音乐还是音乐,从美学的角度来讲,音响技术是对重播音乐的美的补充
至于说到卡老,我的观点是人无全人,每个指挥家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诠释音乐,也许哪一天你听到卡老的某一段原来特不喜欢的音乐,而忽然有感觉了,其实就是心境的问题,也许这一段音乐承载了你的某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他的指挥又正合你的思路.音乐之所以打动人不就是这样吗?
TOP
148#

卡拉扬和《悲怆》  说了2点意思:和富氏一样,卡拉杨喜欢《悲怆》的末世情结,录音了7次;《悲怆》先天不足。但这篇宏文要告诉人们什么观点?看不出来。
卡拉扬的《悲怆》好在哪里?为什么不一一分析?不要老是说来说去线条流畅、结构完整云云,须知这是卡拉扬的全部风格,不仅《悲怆》有,他的其他交响曲都有这种风格。
我说的卡拉扬的《悲怆》误人不浅就是指卡拉杨除了这些标记外,没有传达给听众更多了。刚开始就接触卡拉扬的《悲怆》,是因为当初只能买到这唯一的版本,只能翻来复去的听。
俄罗斯指挥的《悲怆》圆舞曲乐章就不像卡拉杨的优雅飘逸,而是有短暂的欢娱过后的绝望、放松后的沉重、末世情结中的挣扎和向往。第三乐章的进行曲式更有俄罗斯民族的坚强和果断,令人震撼甚至害怕。第四乐章的绝望就更好体会了。
卡拉杨的新年音乐会是最适合他的风格,无出其右,至今仍是绝响。听新年音乐会我只听卡拉杨的,因为只有他的演绎才最合适,还有理查 斯特劳斯的作品也是最适合卡拉杨。
TOP
149#

海边 在 2004-12-25 13:09:18 发表的内容
卡拉杨的新年音乐会是最适合他的风格,无出其右,至今仍是绝响。听新年音乐会我只听卡拉杨的,因为只有他的演绎才最合适,还有理查 斯特劳斯的作品也是最适合卡拉杨。


谢天谢地!您总算承认有些东西还是适合卡拉扬的~!
TOP
150#

海边  在 2004-12-26 10:19:18 发表的内容
我本来就没有全盘否定过卡拉杨,只不过对顶礼膜拜卡拉杨的饱学之士嗤之以鼻!他们该清醒了。卡拉杨的指挥只不过是风格的一种,不是典范,当然更不是神话。

卡拉杨的指挥只不过是风格的一种,不是典范,当然更不是神话。

同意!卡拉杨的闭眼指挥也被某些人大肆吹捧为如同京剧卡拉杨的指挥只不过是风格的一种迷欣赏京剧,京剧迷欣赏京剧闭眼是个人爱好,乐队指挥是乐队的灵魂,指挥的是整个乐队,怎能与京剧迷相提并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传达各种信息,把传递各种信息的窗户——眼睛闭上,正合了中国的一句俗话“瞎指挥”。
TOP
151#

MP3 在 2004-12-27 12:14:52 发表的内容
[quote]海边  在 2004-12-26 10:19:18 发表的内容
我本来就没有全盘否定过卡拉杨,只不过对顶礼膜拜卡拉杨的饱学之士嗤之以鼻!他们该清醒了。卡拉杨的指挥只不过是风格的一种,不是典范,当然更不是神话。

卡拉杨的指挥只不过是风格的一种,不是典范,当然更不是神话。

同意!卡拉杨的闭眼指挥也被某些人大肆吹捧为如同京剧迷欣赏京剧,京剧迷欣赏京剧闭眼是个人爱好,乐队指挥是乐队的灵魂,指挥的是整个乐队,怎能与京剧迷相提并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传达各种信息,把传递各种信息的窗户——眼睛闭上,正合了中国的一句俗话“瞎指挥”。
TOP
152#

这个帖子里打的嘴仗够多了,我开这个贴子的初衷可不是由得一些人胡来和胡搅蛮缠的。应该言归正传了。
TOP
153#

是瞎指挥还是瞎说?——读前帖文字之惑。
最后编辑laoling
TOP
154#

我觉得最大的分别在于第一乐章,这是老卡分外用心的一版,你单看时值差不多,但味道、内容、深度以包括乐句的分句、呼吸都不一样了,不知老卡怎么变的魔术,同样的味道和效果,伯恩斯坦用时却比卡拉扬整整多了4分钟,但一样的都是觉得“慢”,老卡的功夫全在里面。至于DVD早买回来了,扔在一旁还未看过呢,说实话,我喜欢卡拉扬黑白画面的60年代影片,那时的卡拉扬,那才叫帅!
TOP
155#

yilinliulin 在 2004-12-27 21:37:16 发表的内容
这两天一口气听了卡拉扬从1949-80年代的5个版本的《悲怆》


liulin 兄你觉得76和85年的差别真的非常大吗? 不知道那款70年代
DVD版有细细品味吗? 我可能还是不能将眼耳分离,这个现场版让我感觉整个金黄的画面都灰了。仍是我最不二的选择。所以我准备花更多的钱在DVD机上:)没办法,见笑了。
TOP
156#

这两天一口气听了卡拉扬从1949-80年代的5个版本的《悲怆》和Mravinsky的两个版本、Bernstein、Ormandy、Solti、Toscanini、Monteux、Munch的十几个版本的《悲怆》。本来是要谈卡拉扬对《悲怆》的演绎,尽管听了其它指挥家一些演绎,但我还是觉得很有必要专门谈卡拉扬的演绎。在听了卡拉扬从49年到76年的4个演绎(包括焦纳森-斯温好评的59年爱乐乐队版本)后,我觉得卡拉扬对《悲怆》的演绎确实有失准确,尤其是前三个乐章,这几个演绎都一样,总是觉得太过流畅、华丽,没有从全局、包括细部切合《悲怆》的要旨:第二乐章演绎得有点类似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了,第三乐章变成类似西贝柳斯《卡累利亚组曲》之类的东西了。大概某些人口口声声的卡拉扬误人不浅或抱有成见者,大概就是指的这几个录音中的一个吧,我也没有意见。但总体来说,这几个版本的第四乐章,卡拉扬从设计到乐队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尤其那个59年爱乐乐队版本及76年柏林爱乐演绎都有着巨大的情感深度,但还是与前面的乐章来得脱节。
最后听的卡拉扬版本是85年与维也纳爱乐的。告诉你们,隔了十年后回过头来再听这个录音,感到这确实是卡拉扬众多演绎中最杰出的一个。想当年,这张唱片甫一问世,就获得乐评众多的好评甚至是追捧,还是名至实归的。我想,卡拉扬这个推翻他先前几个演绎的录音,尽管仍然打上了卡记的典型标符,但从《悲怆》的整体要旨来说,我认为这是和伯恩斯坦的那一版是最为切合的了。全曲四个乐章风格、情绪高度统一,张力十足而保持了维也纳爱乐的弦乐音色及卡拉扬长旋律线条的构架,但更主要的是全曲弥漫在“悲怆”的凝滞氛围中。从第一乐章开始,就感到有一股挥之不去、无时不在的阴沉、压迫感,主部主题给人最强烈的感受不是气势汹汹,而是与之俱来的压迫感,到副部主题呈现后这个主题的再现,就更增加了一种压迫一切、压得你透不过气来的滞重;卡拉扬一贯的流畅、柔美的副部主题在这里,最突出地透出怆然和无可奈何的凄美,等到被主部主题打断后的副部主题再现时,已是一切都如落叶秋水般逝去的肃杀,剩下的只是痛不欲生的呜咽,巨大的翻滚的音流直指走向人生终结的第四乐章。
第二乐章演绎得一改前几个版本的轻快圆舞曲风格,在这里你丝毫已听不出这个主题的舞曲特性,而我理解为这是作曲家在怆然地独自回忆已逝的美好岁月,这个主题拍子滞重、了无生气。第三乐章卡拉扬刻画的是作曲家主人公试图与严酷的命运作最后的斗争的画面,乐章紧张度十足,但还是将进行曲主题演奏得过于急速,有些场面甚至有些“壮烈”,最后主人公似乎只有无力的几下抗争了,乐曲进入了弥漫着巨大音流、内心无以复加的煎熬般创痛的第四乐章,最后作曲家的内心归于平静,步入最后的死亡,沉入逐渐漫过膝胸、漫过头顶的涅瓦河……
仔细地推敲一下卡拉扬的这几个演奏,用时几乎都相同,但最后的演奏结果完全不同,这时的卡拉扬用他一生的心思来领悟柴科夫斯基,来悟透《悲怆》,终于结成正果。

[upload=jpg]Upload/200412272137713225.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57#

MP3 在 2004-12-27 16:36:36 发表的内容
laoling 在 2004-12-27 13:55:33 发表的内容
是瞎指挥还是瞎说?——读前帖文字之惑。


闭着眼睛指挥叫瞎说?是你在瞎说吧?——读前帖文字之惑。



此处瞎说的意思是——把艺术家闭眼睛指挥称作瞎指挥,这句话是瞎说。因为其缺少对人的起码尊重。我并没觉得卡拉扬闭着眼睛指挥就一定好过睁着眼的,就像斯托科夫斯基不用指挥棒也只是他的个人习惯一样。但没必要用词轻佻尖刻到如此地步。故称之为瞎说。
顺便说一句,响应楼主保持该话题之纯洁性的呼吁,鄙人不再于本帖发言。
最后编辑laoling
TOP
158#

laoling 在 2004-12-27 13:55:33 发表的内容
是瞎指挥还是瞎说?——读前帖文字之惑。


闭着眼睛指挥叫瞎说?是你在瞎说吧?——读前帖文字之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