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老师,我原来以为您只是来宣传您的“张三李四赵五”的“共鸣”理论,没想到一再地做道德文章,我实在忍不住要说两句,请恕我不顾辈分。
本来按照您的理论,我推测您聆听的曲目仅限于能够引起您共鸣的范围,比如《梁祝》的逼婚,还有老王演奏的《万马奔腾》;不料您不但听卡拉扬,而且听了很多,所以起首不必写某某曲目某某唱片,直接就是“卡拉扬如何如何......”,概括一人、一生,何其简洁明了!其实只要用2个字就可以了--“小人”,我说得没错吧?
我没那个概括能力,只能用笨办法,列举一些唱片,想听听您对这些唱片的感受(当然都是老卡而非老王演奏的,虽然二者品质在您看来差不多。)
70年代的布鲁克纳交响乐集,80年代的布鲁克纳第7,第8,前后3款莫扎特的《安魂曲》,60年代的勃拉姆斯1,前后2款马勒9,还有马勒5,马勒6,60年代和70年代的贝9......
就上面这些吧,《乡村骑士》《大海》《管风琴》之类暂且按下不表吧。邀请所有喜欢用一句话概括别人的人来写写乐评吧,好在哪里,差在哪里?道德文章多好做啊,不如来写写乐评吧!
反正我下周就开始写乐评,每周一碟,介绍只要用心而非"学识才气"就能听懂的好音乐,介绍只要用耳朵而非幻想就能听出来的好录音。这里面将尽量不含敏感人物卡拉扬,我准备谈普莱特聂夫、郑明勋、博格莱里奇.......欢迎大家指正!
×××!(此处为脏话,不骂不快,暂且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