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漫谈卡拉扬 [复制链接]

101#

好帖子
我本身就是卡位扬的粉丝,我喜欢他的贝多芬
现在正努力找他的不同CD,DVD
不过好像我对其他指挥家也没有什么偏见
只是想从卡老开始收集
之後再与不同的指挥家的版本比较
TOP
102#

上山砍柴 在 2004-12-16 17:22:48 发表的内容
卡拉扬排练一般来说极少对外,为什么?


卡拉扬有个习惯,专门组织特定对象观看他的排练,很多的,只是确实不向广大乐迷开放。他的很多录音室录音实际上也是“现场录音”,因为是有听众的在现场的。至于他在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的排练好像是对外开放的。
TOP
103#

bbc4 在 2004-12-22 16:04:03 发表的内容
好长的帖子,终于看完了,多谢Yilinliulin。

很多人不喜欢老卡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他不仅仅在音乐上有追求,而且在别的方向上面也有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犯了忌讳,特别是直接违反了中国文化潜规则里面对艺术家们的要求。艺术家最好要象徐渭金农黄宾鸿那样的,最好还要象八大那样受迫害只好冷眼看人(象不象切利?)。

我常常想,如果真的切利上了台,以他老人家极端的处事方式就真的能够善始善终吗?他就真的能够宽容卡拉扬和其它指挥同仁吗?我们对千篇一律的华丽唯美的卡拉扬之声产生反感,那么假设切利上了台,我们会不会对同样千篇一律的慢慢慢产生厌倦呢?

可以明确的说,我喜欢卡拉扬(和他创造的声音)更甚于切利,我同样欣赏Perlman和Mutter。最近几天一直在听卡拉扬和穆特的勃拉姆斯小协,感觉比海老和米老的版本亲切得多。按声音收货是最重要的。


BBC4兄的话甚妙。看看AMAZON上广大欧美乐友对卡拉扬和穆特的勃拉姆斯小协的评论吧,再回头看看国内的评论,好像在说2码事。
TOP
104#

我想闭目听京剧、听音乐会的听众多的是,为什么?因为已然全身心浸湮到音乐内里的超然境界里去了,在脑海中已然有着一幅万千气象的音乐画面。卡拉扬在指挥时闭目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中,自然不需要有乐谱这种东西阻碍他分神了,但指挥除了用手、指挥棒同乐队交流外,眼睛的交流也是分外重要的,除此而外,眼睛的目光也是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是重要的感觉传入器,不用眼睛指挥是需要极其超能的、敏感的对乐队的帷幄的。不用指挥棒的指挥家多的是,但闭眼指挥的仅卡拉扬一家,他大概在30几岁在亚琛时期即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不过,在排练时,他还是睁着眼睛的。
TOP
105#

卡拉扬是属于那种循循善诱而又自有威严的指挥,象瓦尔特吧。
TOP
106#

yilinliulin 在 2004-12-16 22:20:15 发表的内容
卡拉扬有个习惯,专门组织特定对象观看他的排练,很多的,只是确实不向广大乐迷开放。他的很多录音室录音实际上也是“现场录音”,因为是有听众的在现场的。至于他在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的排练好像是对外开放的。


我看到另一种说法:BPO成员多数是德国有名的音乐院校的有名教授,有些还带博士什么的。卡拉扬的排练很严格,经常让这些有名望的教授们这这那那的,象指使一帮小孩。所以他的排练一般很少公开。
我觉得这说法有一定道理。至于你说的,很可能是演出前的彩排,走走过场的了。
TOP
107#

yilinliulin 在 2004-12-17 0:39:31 发表的内容
我想闭目听京剧、听音乐会的听众多的是,为什么?因为已然全身心浸湮到音乐内里的超然境界里去了,在脑海中已然有着一幅万千气象的音乐画面。卡拉扬在指挥时闭目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中,自然不需要有乐谱这种东西阻碍他分神了,但指挥除了用手、指挥棒同乐队交流外,眼睛的交流也是分外重要的,除此而外,眼睛的目光也是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是重要的感觉传入器,不用眼睛指挥是需要极其超能的、敏感的对乐队的帷幄的。不用指挥棒的指挥家多的是,但闭眼指挥的仅卡拉扬一家,他大概在30几岁在亚琛时期即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不过,在排练时,他还是睁着眼睛的。


有理。不过其他指挥即使可以这样,也要避嫌了。

关于他的身体语言,我之前已经写了蛮多了。在我看来,没有一个指挥具有如此全面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随想的词汇,没有整理) 庄重,优雅,英雄气度,激动,控制,精确,自然,深沉......是功能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所以我将之上升为舞蹈。在所有其他的大师里面,功能和形式还没有如此高度统一的。福特和老一辈许多大师的动作相对干涩;小克莱伯等太过优雅;伯恩斯坦等为了达到功能和自我的本真,弱化了对形式的适当控制,过于的激动.......当然这种归类还是留给砍柴兄等前辈吧。
至于闭眼这个状态。我倒不觉得是他突出的艺术风格。而对此的解释可以是千变万化的。要出出色的音乐,并不一定需要全面的风格。但这种全面性绝对有助于每个乐手的感官交流,即使丧失了眼神。
其实这里可能还遗漏了他的脸部的表情。这应该是对眼睛的弥补吧。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108#

上山砍柴 在 2004-12-22 17:51:02 发表的内容
这4就是没遇到过。遗憾。
卡拉没有录完马,又是更大的遗憾。
如果他来录大地之歌,他会选谁来唱呢?

卡拉扬指挥的马勒四在DG出版的panorama系列的马勒第二集里有,编号是469 304。不过我劝您还是不要听了。马勒四是卡拉扬录制的5部马勒交响曲(含大地之歌)相对最差的一部,听上去“交响味道”太浓,而且听上去感觉“老气横秋”(某乐评人言)。这部马勒配器最简洁的作品应该如室内乐一般作品演奏的清淡一些才是。据说连他自己都不太喜欢这个录音,DG也同样不太喜欢这个录音,翻版次数很少,所以大家都不太熟悉。另外老卡73年录过《大地之歌》,演唱者是kollo 和ludwig,都是当时唱马勒的不二选择。据说这个版本也不错,但是比起来同一阵容在bernstein指挥下的大地之歌(SONY/ 以色列爱乐)要差一些。

不过这套双张的第二张上的朱里尼的《大地之歌》倒是很好,可以算得上大地之歌最好的版本之一了。
最后编辑ludwig2000
TOP
109#

yilinliulin 在 2004-12-22 21:30:28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卡拉扬的《马四》是很值得鉴赏的,他尤其擅长于长旋律线条的构架,在第二、第三乐章里,有着卡拉扬标记的美得无以复加的大浪漫,那种光滑的透出七色五彩的弧线的美,在其它演绎中,没有看见过,不过是否贴切地用于马勒,这里不好说。
[em26][em26][em26][em26]


或许这种“大浪漫”正是卡拉扬这个版本遭到诟病的原因吧!因为马勒第四是不适合太过浪漫的演奏,无论演奏还是演唱,都要越“冷”越好,最好能冷到把马勒骨子里那种绝望和对死亡的恐惧表达出来才好~
TOP
110#

yilinliulin 在 2004-12-20 21:17:45 发表的内容


liulin兄确实像个挖掘不尽的百科全书。对你的卡拉扬收藏非常垂涎
如果不嫌弃的话,想登门拜访或者有空真的来坐坐,或者下次一起去二看莫奈,亲自听兄台指教。不知有没有荣幸。
我的email: darajan@sohu.com

关于卡拉扬的呼吸感,我始终觉得是他的精要所在。无论是歌剧还是任何他处理的音乐。
TOP
111#

此外,历史上,对歌剧制作的参与如此深入、广泛的指挥,大概也是非卡拉扬莫属。从他最早在亚琛与Fritz Riedl及后来的Gunter Schneider-Zimler、Franco Zeferelli的合作中,他就探寻了与这些导演的充分合作,并已部分参与了歌剧的制作。到后来他在维也纳、萨尔茨堡,他已深入参与到歌剧制作的每一个角落,涉及面从舞台布景、服装、灯光到舞台表演,无一不足。著名的就是他在萨尔茨堡的《指环》,就是深深打上了卡拉扬标记的专属演出。无论你对卡拉扬好恶如何,但他的《指环》制作确实是已至化境了,只可惜没有留下同期的电影录影。
所以,我历来的观点就是:卡拉扬的歌剧录音我是要搜罗殆尽的。因为象他这样全面、亲切、深入的歌剧指挥家大概不会有出其之右的了。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12#

卡拉扬与歌剧


在卡拉扬近半个世纪的指挥生涯中,指挥歌剧从最早的Ulm时期到晚年的萨尔茨堡贯穿始终。很少有指挥家在交响乐及歌剧这两个范畴内有如此广泛、深入地涉猎:从德奥歌剧,到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直至俄国歌剧,甚至轻歌剧都不一而足。其中有些剧目从他最早时期的音乐生活直至晚年,他始终在指挥,并多次录音:象《魔笛》他就先后留下两个录音,而1938年他最早指挥柏林爱乐演出的就是《魔笛》。像《蝴蝶夫人》、《托斯卡》、《奥赛罗》、《阿依达》、《法尔斯塔夫》、《名歌手》、《卡门》、《蝙蝠》他也是先后两次录制。现代音乐史上大概没有任何一位指挥对歌剧报有如此广泛、持久的热情,而所有这些文献无一不成为歌剧录音文献中的经典和里程碑,有些数十年来始终无法被后人超越。面对这样巨大的成就,你对卡拉扬还能有什么要说的呢?……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TOP
113#

除了对指挥歌剧抱有如此深切的热情外,卡拉扬对与不同的声乐家的合作也始终抱有无尽的热情,历数二十世纪的伟大声乐家,几乎都有与卡拉扬合作的经历:上自在30年代就与卡拉扬合作的Elisabethe Grummer,以后的Hans Hotter、Fischer-Dieskau、及Elisabethe Schwarzkopf、五、六十年代多次与卡拉扬合作的Callas、Tebaldi、Streich、di Stefano、Franco Coreli、del Monaco、Bergongzi、Gedda……直至七、八十年代卡拉扬一手扶植、亲自教诲的Katherin Battle、Agnes Baltsa、Ricciarelli、Carreras等,还有K. Ferrier、Vickers、Janowitz、Ludwig、Kollo……等等他深深喜爱的歌手,在所有这些声乐艺术家中,对卡拉扬都有极高的评价。Carreras曾说过“卡拉扬改变了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的理解”(在卡拉扬时期的卡雷拉斯你听他的演唱是不需要心理负担的,卡拉扬逝世后的卡雷拉斯那声嘶力竭的演唱,完全丧失了声乐的美)。Schwarzkopf曾说(大意如此)“他最愿意与之合作的指挥就是卡拉扬”。而与以对艺术叫真、很难与他人妥协著称的卡拉斯的合作中,我们的全副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卡拉斯身上,在他们录制的《露契亚》、《蝴蝶夫人》、《游吟诗人》这三部歌剧的录音中,卡拉扬遵循的就是“无为而所为”的原则,,以卡拉斯为中心,任其充分展示了卡拉斯的戏剧才华和悲剧力量,这在常人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呢?因为卡拉扬知道他面对的是一位天生对戏剧与艺术有着充分感性认识并具有罕见悲剧力量的艺术家,他们的呼吸是相同的。他们的这些唱片成为卡拉斯所有歌剧录音中的翘楚,55年柏林的《露契亚》的盗版录音广受欢迎,到处流行,EMI此后不得不出面收购了当时的现场录音磁带发行了唱片,我就收藏了两种这场演出的海盗录音。卡拉扬为什么如此受歌手们的欢迎?答案首先在于卡拉扬特殊的乐队呼吸法,啊总是愿意与歌唱家及管乐器演奏家同呼吸、同节奏,所以歌手在卡拉扬棒下演唱的呼吸是最自然、舒畅的,毫无压迫感。他总是很尊重歌手,充分注意乐队与歌唱家的关系,所以施瓦茨科普芙讲了上面的一番话。卡拉扬非常善于协助歌手演唱,他能帮助歌手处理好最困难的乐段。同时卡拉扬自早年就参与了对歌手、合唱队的亲自辅导,直至晚年萨尔茨堡的演出,他对卡雷拉斯、Jesse Norman、K. Battle、Agnes Baltsa都是亲自辅导,而这些艺术家总是非常珍视这种机会。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TOP
114#

darajan 在 2004-12-20 21:30:54 发表的内容
下次一起去二看莫奈,亲自听兄台指教。不知有没有荣幸。
我的email: darajan@sohu.com

关于卡拉扬的呼吸感,我始终觉得是他的精要所在。无论是歌剧还是任何他处理的音乐。


二看莫奈,感兴趣。至于指教实在不敢当!
到时联系:metamophore@yahoo.com.cn
TOP
115#

卡拉扬与第二维也纳乐派


卡拉扬在二十世纪众多的指挥家中可以说是表达出对第二维也纳乐派作曲家马勒、勋伯格、韦伯恩、贝尔格特别感兴趣的少数指挥家之一。卡拉扬早年在维也纳上了三年学,在此期间,他几乎听遍了他们的作品。其中,他特别对韦伯恩和勋伯格的作品钟爱。勋伯格的一些难于理解、演奏非同寻常困难的变奏曲,卡拉扬对他们的解释是全新的,具有清晰的结构和极富创造力的声学效果。卡拉扬在1973、1974年分别录制了勋伯格的《升华之夜》和《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变奏曲》(Op.31)、贝尔格的《三首小曲》等四张唱片,这些都已经成为不朽的文献卡拉扬甚至为这张唱片的发行写了广告词:在我们的无数次排演中,我总是一遍遍重申“先生们,不协和和弦令人感到紧张,而协和和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缓和与放松。但无论是紧张还是缓和,二者都不能让人觉得讨厌,因为此时它们已经不再是音乐的组成部分。”我经常想到人们时常听到的一种歪论,即“我要抹去这首乐曲的毛边”。一首乐曲某个地方之所以显得粗糙,是因为演奏者水平不够专业,因而显得模糊、凌乱、毫无魅力,只有这时才能考虑是否“抹去乐曲的毛边”这个问题。我们合作的时候,经常光是音调就要排演好几个小时。乐曲中的张力也自有其美感。但乐曲的内容必须明晰、纯净。韦伯恩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很多人断言他非常冷漠,与此相反,他指挥时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入。然而,有一点或许应该提及:晚年的他变得非常含蓄,什么都置身事外。这部作品集中有他的《帕萨卡里亚》(Op.1),这是部充满激情的作品。我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它的演奏风格。它各部分衔接得当,浑然天成。我们最先杰出他的《帕萨卡里亚》,然后才演出他的交响曲。这时多么鲜明的对比!我是在反复排演的过程中才逐渐理解韦伯恩的交响曲的。我必须承认,知道现在我才理解到它的涵义。它属于那种抽象的音乐,并不展现一种发展过程,而是揭示一种固有状态,一种永恒不变的状态。你不知道这部作品对我有多大的吸引力。


[upload=jpg]Upload/200412229405033943.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16#

至于对马勒的作品,尽管卡拉扬很晚才去碰这些交响曲,实际上,在早年的音乐生涯中,他几乎在维也纳都已接触过了这些交响曲。由于他对音乐极端认真的个性使然,他在他早期的音乐生涯中并未演奏这些作品,而是知道七十年代他生命的晚年才开始演奏它们,理由他自己说的很清楚:对管弦乐队来说,马勒的作品非常之难。首先,你得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但它的作品还是太难,最大的危险是,如果演奏得不好,他的音乐就会显得乏味无聊。我刻意指挥很多轻音乐,但管弦乐队想要真正理解它们却有很大难度……有一次我把《霍夫曼的故事》中的《威尼斯船夫曲》从头到尾排演了一遍,对我来说这时歌剧中最悲惨的情节之一,它讲述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没有丝毫欢快色彩。而马勒的作品中这种情节随处可见……
对与马勒的交响曲,尽管卡拉扬之演出了可数的4、5、6、9这几部,但它们无一不是马勒交响曲文献中的重要之作,他的1982年的现场《第九交响曲》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对卡拉扬顶礼膜拜者的象形符号了。在这部作品的演出中,用卡拉扬自己的话说“我对这部交响曲几近疯狂……演出结束后,我们根本就吃不下饭……这种体验一生也许只有一次……”。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啊,后人在听这个录音时,有着一种精神受到洗礼的崇圣感。

[upload=jpg]Upload/200412229422836019.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17#

我真佩服你们这些DX,听音乐能听出这么多东西!
TOP
118#

上山砍柴 在 2004-12-22 17:51:02 发表的内容
这4就是没遇到过。遗憾。
卡拉没有录完马,又是更大的遗憾。
如果他来录大地之歌,他会选谁来唱呢?



女声几乎可以肯定会是C.Ludwig,男声不好说,70年代唱马勒好的男高音不好找。

…………
…………
说着说着就忘了,卡拉扬是录过《大地之歌》的,只不过很长时间不听这个录音了,音响里面Ludwig的演唱较之与Klemperer那一版更深沉,尤其最后乐章表现出色,但Kello表现差强人意。
我觉得卡拉扬的《马四》是很值得鉴赏的,他尤其擅长于长旋律线条的构架,在第二、第三乐章里,有着卡拉扬标记的美得无以复加的大浪漫,那种光滑的透出七色五彩的弧线的美,在其它演绎中,没有看见过,不过是否贴切地用于马勒,这里不好说。

关于《马四》看一下这个旧贴: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9442&ntypeid=11

[em26][em26][em26][em26]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TOP
119#

诚然,卡拉杨的作品有优美的旋律线条、完整的框架结构、美得让人心碎的弦乐,但千篇一律的演绎风格套用在任何作品上,以此打上鲜明的卡氏标记,这就让人不敢苟同了。很多作品不适合卡拉杨来指挥的,比如马勒的交响曲胜在细节上,卡拉杨把马勒的细节都抹掉了,马勒还有多少魅力?再比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怅》里面圆舞曲那段乐章,卡拉杨处理得如同指挥新年音乐会,去听听俄罗斯指挥家把这段解释得细节丰富、层次分明,就知道谁高谁低了。
我开始接触交响乐时,听的就是卡拉杨的《悲怅》、《命运》,以为交响乐就是这样的。后来听到别种《悲怅》、《命运》,一时还接受不了。中卡拉杨的流毒太深,一时拔不出来。卡拉杨不过是交响乐演绎的一种形式,不必太推崇,有人认为可以作为入门级,也有道理。
TOP
120#

这位兄弟看来仇恨卡拉扬已经到了神志模糊的地步了,烧语乱出。卡拉扬的M9无论在整体性、细节上都是极其优秀的,早有定论,枉再费心机颠覆。
至于卡拉扬的柴科夫斯基,我明天就再写下一篇《卡拉扬与<悲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