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说: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 [复制链接]

查看: 82047|回复: 238
41#

回复: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

相当专业.坛子里高人不少.比看音响杂志强多了.学习中!
TOP
42#

回复: 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

原帖由 东莞肥仔 于 2008-1-7 1:3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8-1-6 23:24:00 发表
看来
[url=http://bbs.hifi168.com/showuser.aspx?userid=72186]东莞肥仔[/url......



声学理论是能够说明问题的,只是理解的问题。对声学不了解的朋友一下理解不了这很正常,不必在意,更不必否定声学理论的意义。有时候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一下反应不过来二减一等于一也正常,例如一些我根本就不了解的知识,很简单的问题可能就对我就是复杂的。如果仅仅背诵这些声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就能够完全理解它吃透它,那就不用读四年五年的大学了。尤其是声学知识的普及实在太少,所以,大家都不必太在意。

但是,德·波埃效应、李开试验等已经建立了立体声的基础理论,注意:这里说的是“立体声”,而非二唯平面声。不管谁相信不相信,唱片里确实存在立体声信息,而非二唯平面声信息,这是毫无疑问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3#

回复: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

好主题,期望结果。:victory:
TOP
44#

回复: 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

原帖由 newbjman 于 2008-1-7 12:26:00 发表
看大家谈的那末高兴,我也来插两句。

这问题先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1。录音的过程。音乐比如管弦乐是很多发声点一起发声,透过不同的话筒摆位,把这一个一个的发声点的音乐,变成左右两声道。
一个乐器的运和近......


所以话筒能够吸取的声音,都会被录音师和混音师巧妙的放到两个声道。
高低,运近,乐器的大小,全部都是看两者的功夫。
在这过程里面,他们还可以加回音,堂音产生更陡的现场感。
有空请到我的博客聊天。
http://hk.myblog.yahoo.com/chowhwk2002
TOP
45#

回复: 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

下面是几张小提琴和大提琴录音。大家有的拿出来听听。
1、您觉得那张碟的小提琴位置有高低呢?形体比例那张更接近真实或现场?
2、MUTTER应该是站着拉琴,高度位置和第一、二小提琴区的区别大吗?跟另外3张碟的小提琴对比,哪张更接近真实的小提琴的高度和形体呢?
3、KW CHUNG 和 LUPU,真实的小提琴和钢琴的高度及形体大小应该是有区别,能听出来吗?
4、CHANDOS这张碟第七轨,双簧管和小提琴有段对话,双簧管的高度跟小提琴差不多,形体却明显要大,真实的是这样吗?
5、STEVEN 和 ROSTROPOVICH ,哪把大提琴更接近真实呢,我看都真实,只不过一个是50mm镜头画面,一个是90mm镜头画面。
6、同样是ROSTROPOVICH,同一个人同一把琴,不同的公司录音师出品,EMI & DECCA,虽然曲目不同,但把CELLO一出,还是老罗。DECCA这张BRITTEN,最后一首是BRITTEN亲自弹奏的钢琴,高度和形体比例正确吗?NO、、、但音乐还是照样感染你我。
7、ROSSINI的这张很多人有,听听第二张第9轨的二重奏吧,小提琴在中偏左上,大提琴在右靠下,没错小提琴和大提琴左右位置感很强,高低感也有,形体的比例也是一小一大,但您试过在不同的系统中听到,就明白,区别还是蛮大。譬如在我家的系统中,左右的距离要明显阔,而朋友A的MARK+JBL系统中,高低的位置更明显,而朋友B的ROWLAND+AVALON系统中,前后的位置更明显,说实话,哪个才是更接近录音现场,我没有答案!讲气氛MARK+JBL我比较喜欢些,而细节及质感ROWLAND+AVALON就是我杯茶。
1.jpg (, 下载次数:182)

jpg(2008/1/7 14:28:19 上传)

1.jpg

3.jpg (, 下载次数:138)

jpg(2008/1/7 14:28:19 上传)

3.jpg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46#

回复: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

看大家谈的那末高兴,我也来插两句。

这问题先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1。录音的过程。音乐比如管弦乐是很多发声点一起发声,透过不同的话筒摆位,把这一个一个的发声点的音乐,变成左右两声道。
一个乐器的运和近是声音到话筒的音压,高与低也会产生距离的分别i。
如果是两只话筒的录音,混音的过程还比较简单,如果是多话筒的话,混音师的功夫就是把所有话筒的讯号,达到某一个平衡。
定位是一个音源声音到左右两个话筒的音压。

所以话筒能够吸取的声音,都会被录音师和混音师巧妙的放到两个声道。
高低,运近,乐器的大小,全部都是看两者的功夫。
在这过程里面,他们还可以加回音,堂音产生更陡的现场感。

2. 高传真 (hifi )就是把录音师放到媒体上的声音,完完整整地还原。

这边可以影响的环节更多。
器材一定要有好的细节和分析力,强弱对比,特别是弱音的表现。如果没有办法还原这一些细节,
就没有办法表现高低,运近。。。
喇叭左右摆位要正确,相位要一致,反射一定要受控制。否则定位没有办法精准。
但是所有这一些过程都是减的过程,不应该是加盐加醋。
就是说,如果你的器材没有办法把细节重播,不要期望其他。
也不要强求一个录音室的录音,透过摆位,器材,线材变成教堂的堂音。

最后,听音响需要想象力,你想用耳朵来代替眼睛是多困难的事。
有空请到我的博客聊天。
http://hk.myblog.yahoo.com/chowhwk2002
TOP
47#

回复: 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8-1-7 12:54:00 发表
声学理论是能够说明问题的,只是理解的问题。......

松香兄,声学理论不代表就是录音的原理,况且,这些个什么效应还真不能说明白音场的高度和形体是如何在录音中还原、、、理解的又不愿意分享对这些效应的一一注释,没见过马不代表可以指鹿为马(这个用词可能严厉了些)。

两点成一线,两面成三维,两个喇叭成立体的音场,当然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音场的高度和形体的大小并非录音时就是可完全还原的,音场的左右前后是录音中的必然要素,高低大小就不是了,有很多偶然性,还是听吧、、、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48#

回复: 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

原帖由 newbjman 于 2008-1-7 14:52:00 发表
看大家谈的那末高兴,我也来插两句。

这问题先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1。录音的过程。音乐比如管弦乐是很多发声点一起发声,透过不同的话筒摆位,把这一个一个的发声点的音乐,变成左右两声道。
一个乐器的运和近......

把您都吸引过来了、、、
不管是早期的单点录音还是现在的多轨录音,在录音的过程中,音场的高度和形体几乎是被忽略的,任一哪本录音的专业书籍都没有谈及音场高度和形体大小,这就是事实。
但音场高度和形体又的确存在,关键是不能拿这个来忽悠,前段时间168还有JPRS就有很多空间调整的高手(并非针对松香兄),就拿音场高度和形体大小来忽悠发烧友,我在客厅摆位的帖子里说了几句自己对音场的看法,就有了今天这个话题,欢迎前辈参与。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49#

回复: 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

再来听听钢琴和人声。
DG用4D录的画展和RR的LISZT魔鬼,这是公认的靓录音,音质动态就不说了,留意到了钢琴的高度吗,还是留意听听左手和右手部分的精湛演绎吧;
再听听PLETNEV在苏黎世TONHALLE的现场及HOROWITZ IN MOSCOW的现场录音,一张几乎让你感受不到是现场,一张把大教堂的残响堂音还有观众的热情都带给你,再留意听一下钢琴的高度和形体。见鬼了,什么左右关系、前后距离、高或低、、、
接下来这四张都是女声录音的典范,很多人都有,又有谁能告诉我音场的高度和形体比例的关系呢?(还几多尺几高几大,那是写手们表达在不同器材下演绎出来的差距,如果您也按图索骥、刻舟求掾的话,那就、、、)
2.jpg (, 下载次数:112)

jpg(2008/1/7 16:11:27 上传)

2.jpg

4.jpg (, 下载次数:122)

jpg(2008/1/7 16:11:27 上传)

4.jpg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50#

回复: 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

再来听听今年留声机大奖的几张唱片及BRITTEN的诺亚方舟。
莫兰g小调交响曲,这是六十年代波尔特爵士调教下的伦敦爱乐,Lyrita的发烧级尊贵录音重刻。“毫发毕现、定位精确、音场深阔、温暖迷人”是Andrew Achenbach的原话,音场的高度和形体比例也并非权威人士关注的,这也难怪,录音时忽略的东西没有人会拿出来讲,笑话人。
罗西尼Matilde di Shabran,DECCA的歌剧录音还是一惯的水准,我不怎么听歌剧,还是留给歌剧谜来说说听感吧,重点谈谈高度、舞台的高度、演员的高度、乐团的高度。还有站着唱跟躺着唱高度应该是不同的哦。
FREIRE的勃拉姆斯钢协。这是今年留声机的最佳唱片,重点听第二首第三段的行板,这个录音拿来做标准够班了呱,行板中那段钢琴和大提琴的高度和形体比例如何啊!真实吗!
最后听听BRITTEN的诺亚方舟,这张CD刘汉盛推荐测试音场,音场的宽度、深度,舞台感、空间残响,还有DECCA的大师WILKINSON操刀录音,您觉得音场的高度和形体比例正确吗,或者对比之前那张罗西尼,哪个才是标准,哪个更接近现场。

听了N张碟,说了一大堆,还就是想说重复N次的话:“录音中乐器和人的形体比例大小、前后左右高低的位置是靠电平大小、频率分布和残响营造出来的。音场的再现更多是存在于录音中,什么左右关系、前后距离、高或低,去听现场吧,闭上眼,你能分辨出左右,分辨出前后,能分辨出高低吗?录音师都不注重的元素,不要无中生有去追求原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了。”
5.jpg (, 下载次数:121)

jpg(2008/1/7 17:03:26 上传)

5.jpg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