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游唱诗人--Alicia de Larrocha(一)
[upload=jpg]Upload/200652711535364791.jpg[/upload]
曲目:
Disc: 1
Mateo Albeniz
1. Sonata for piano in D major, Op.13
Antonio Soler
2. Work(s) [Unspecified] Piano Sonata in C sharp minor
3. Work(s) [Unspecified] Sonata for keyboard in F major
4. Sonata for keyboard, No. 84 in D major
Enrique Granados
5. Spanish Dance, Op. 37 No. 5 'Andaluza'
6. Goyescas: El fandango de Candil
7. Goyescas: Quejas o la maja y el ruisenor
8. Goyescas: El pelele (Escena goyesca)
Isaac Albeniz
9-14. Iberia: Book I
Disc: 2
Isaac Albeniz
1-6. Iberia: Book III
7.Navarra, for piano in A flat major, B. 49 (completed by Sévérac)
Ernesto Halffter
8. Sonatina, ballet Danza de la Pastora
Federico Mompou
9-15. Cancons i dansas ( Excerpts ): No. 1
10. Cancons i dansas ( Excerpts ): No. 2
11. Cancons i dansas ( Excerpts ): No. 3
12. Cancons i dansas ( Excerpts ): No. 4
13. Cancons i dansas ( Excerpts ): No. 5
14. Cancons i dansas ( Excerpts ): No. 6
15. Cancons i dansas ( Excerpts ): No. 14
Alicia de Larrocha
艾丽西亚. 拉萝佳(一)
*注:此为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Alicia de Larrocha第一卷说明书
艾丽西亚. 拉萝佳1923年出生于巴塞隆维,五岁首次登台演出,师从马沙尔学习钢琴、格里尼翁学习作曲,1935年在费南多斯?阿尔布指挥下与马德里交响乐团演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在阿图.鲁宾斯坦的支持下,拉萝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演奏生涯,1953年首次在伦敦威格摩厅演出,1954年在美国与洛杉矶爱乐合作,1959年成为巴塞隆纳马沙尔学院院长,1961年在伦敦获颁帕德雷夫斯基纪念奖,1965年回到美国举行一系列纽约音乐会,建立了她国际演奏家生涯并录制无数的录音。独奏之外,拉萝佳经常与大提琴家卡萨德修合作室内乐。由于在葛拉纳多斯、阿尔班尼士与法雅音乐上的杰出表现,一般乐评都认为拉萝佳是这些作曲家的拥护者,但是拉萝佳却认为自己是个全方位的音乐家,而非专精于某些音乐而已。
西班牙的游唱诗人
阿劳常说,强壮的体格能造就杰出的钢琴家,但是「精神的力量」会驱动另一些人。艾丽西亚. 拉萝佳的体格瘦小,双手只能伸展十度音,但她是艺术家被内在力量驱动的表征。「我从来不曾想到以演奏钢琴为业。我只是想要让钢琴像我身体里心脏、肺脏等器官一样成为我的一部份。音乐满足一个需要、一种渴望,如此而已」。(摘录自1981年爱丽斯?马区所著的「伟大的钢琴家所说的话」)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而最重要的就是与众不同。「如果乐句与重音都是音乐的特色,」拉萝佳认为声音就是个性。「每个艺术家都有己独特的声音。古典、浪漫、印象时期......都需要不同的音色。......音色可以捕足所有的事情,而形式与音色也永远在一起。弹性速度不只是节奏,也关系着音色的改变。你无法只想其中一样。」
听拉萝佳弹琴常会被她对音乐线条如歌唱般抒情的掌握所震动,她螺旋般张力的情绪起伏、高潮的驾驭、自由的乐句、迷人的幽雅,以及如翅翼般的即兴印象。你不会错过的是她精巧微妙的踏板、晶莹澄澈的透明音色、左手温软的低音支持、明确若锯齿般的断奏、及锐气的节奏。阿图.鲁宾斯坦是影响她最大的人,也是「我的偶像,我在钢琴上的最爱」。明亮、高音些微有玻璃般音色、中音平稳、及清楚不混浊的低音是她最喜欢的声响世界。
「我父亲是在马德里出生的加泰隆尼亚,母亲则是住在巴塞隆纳的纳伐瑞斯家族,我还有安达鲁西亚及巴斯克血统。我想你可以说我是西班牙鸡尾酒!」但却不是专门演奏西班牙作品。「这只是别人想从我身上听到的。」直到马沙尔只教给她少数欧洲「学钢琴必要基础」的主流曲。目前,她并没有特别喜欢的作曲家。「我同样喜欢弹莫扎特与德布西、史卡拉第与肖邦。我较爱混合曲目的音乐会,因为我喜欢对比。」如果在西班牙曲目中表现突出,她谦虚地说是因为良好的古典训练。「如果你不能弹好巴哈,你也不能弹好西班牙音乐,两者都需要严谨的节奏。在某些方面西班牙乐风就像肖邦的马祖卡舞曲一样,旋律Z由,低音节奏扎实。」
与她的史卡拉第有着同样的精神,拉萝佳所演奏的索勒(他是史卡拉第在马德里的学生)极为受欢迎。她觉得这些作品不只有一种弹奏的方式。通常她自己作装饰奏;偶尔还加上自己的和声。对于反复部分,她非常坚持是必须的形式。「如果你不演奏反复的部分,那整个形式就会不平衡。」并不是很热中于短音的回声效果,她把重要性放在表现有特色的清晰度。「如果我要表现节奏感,我会把完全不用踏板来弹断奏;如果我想要弹得幽雅一些,我就用些许的踏板。所有的色彩都来自于你如何弹圆滑、断奏、及重音」。
拉萝佳出生时葛拉纳多斯已经不在人世,但是他教过她的亲与阿姨,而且常常造访她们在巴塞隆纳的家。拉萝佳说他是个艺术家,他把「大键琴的技巧带进当时浪漫、高度技巧的钢琴曲目中」这也是为什么他的音乐「非常难弹」。他常做的是「自然而优美的,同时却又在界线之内,就如同他的脾气一样。他的音乐是贵族而优雅的,反映着西班牙的贵族气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装扮。他是个使用踏板的大师,他会仔细的改正自己谱上的错误,但是却懒得交给出版商,以至于所出版的谱错误百出。马沙尔尽可能的收集他的手稿,但是却一直找不到时间出版,最后他把手稿都交给了拉萝佳。现在的版本谨慎的加进了低音音符不是增强高潮部分,便是丰富了装饰奏的部分,例如《悲叹,或少女与夜莺》结尾底下四小节升C;或是第五西班牙舞安达露沙结尾的低音E(拉萝佳在大小调之间的音色转换、特别是她精妙计算的清晰度、情绪的重量与清楚的和声在在都成为这个曲子的特色,而让我们乡愁地在葛拉纳多斯苦涩又甜美的幻想阴影中回旋)。在《厨房方当果舞曲》(141-161小节)的删节,加上在安达露沙中左手冲击般的音与右手装饰音、第七小节的反复等都是较出人意料的版本改正。
拉萝佳指出,阿尔班尼士《伊贝利亚》的风格「绝对」与葛拉纳多斯不同。「你可以从法国印象派的观点来看《伊贝利亚》而说它非常有西班牙风味。阿尔班尼士在钢琴上寻找一种如乐团般的调色盘。但是它又确实是钢琴音乐,而踏板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她说弹奏阿尔班尼士「特别技巧」与法雅相较,「在于音乐的声响与节奏,还有音乐的色彩,两位作曲家都以吉他为他们的乐器模范。而这个风格与我们伟大佛朗明哥舞者的特质有关连,兴奋的激情都在紧密的掌控下;没有歇斯底里或浮华夸耀。由此而成现性感、某种程度的傲慢、或是西班牙式的骄傲。」
常常眼睛可以看到的对位与细节耳朵不见得能听的出来。通常有意过度的强弱对比似乎都没有被弹奏出来。只有偶尔你感觉录音室会把这种情况处理的好一些(拉萝佳自己承认对麦克风过敏)。拉萝佳清脆轻巧的断奏(一直以来是她最被推崇的资产)、蹦跳超技的装饰奏音、干净的和弦弹奏、简要的节奏、及炫目但紧抓不放的切分重音,可以带走一些伟大高潮的冒险性与激情,减低戏剧性与亮度,减少「过度亢奋」的危险。无论如何这是个突出的录音。拉萝佳知道如何凸显正规布局中的特色;如何想象、如何在梦幻、气氛中迷走;以及如何使伴奏凸显旋律。她能够使许多重复的乐句生动有趣-「如果你不创造变化,音乐就会一成不变,你必须从一端看到另一端。不管是节奏、音色、还有灵魂的状态都充满着变异」。她会Z由地使用低音部所加的和声变化来增加音乐感官上的共鸣-最诗意的证明是从那些刷铜锣的音响与《阿尔巴伊孔》「充满康乃馨香味的西班牙夜晚」的想象。偶尔她会缩减音符或延长音的长度,但是她在《在塞维拉的圣体》里用的安静的「呼吸空间」非常的自然聪明。同样地她的「胸声」男高音/中音旋律(「低声的歌唱,代表深刻悲剧性的声音,西班牙永恒的悲伤」)有着宽厚声音的语言华彩,一种无尽的弹性速度,展现绕着他们的能量。她的另一个特色是令人难忘的结尾-从在塞维拉的圣体》精彩的告别(用它特有的西班牙式与旋律分开两个八度重复)、到马拉奎纳舞曲、朗丁纳的方当果舞曲随想。
对于将一生分开在巴黎及巴塞隆纳,在年轻时曾因为听到格丽特?隆演奏佛尔而大受感动的加泰隆尼亚音乐家孟普来说,音色比任何事都重要。拉萝佳记得孟普是个「非凡的钢琴家。他制造出来的音响及风格是你无法模仿的。孟普不喜欢弹很大声或很快,也不喜欢大的形式」。她所演奏的《歌与舞》精妙的雕凿、与自白式的弹奏抓住了一种难以理解的脆弱。音乐对于拉萝佳来说是「人性的艺术,人性的表达」。「我演奏音乐不是用来与人比较的」,她说,只是因为我爱它。」身为加泰隆尼亚钢琴传统的传人,她一直都是个从传统中保持清新的直率、不虚伪矫饰、活在当下的艺术家。「当我离去时,我唯一的愿望是人们可以从我的演奏中享受到一些喜悦。」
西班牙的游唱诗人--Alicia de Larrocha(二)
[upload=jpg]Upload/20065271155180161.jpg[/upload]
曲目:
Disc: 1
Bach
1-3. Klavierubung II: Italian Concerto In F, BWV 971
4. Liebster Jesu, wir sind hier (V), chorale prelude for organ, BWV 731 (BC K134)
5. Cantata No. 22, "Jesus nahm zu sich die Zwölfe," BWV 22 (BC A48) Ertöt uns
6-14. French Suite No.6 in E, BWV 817
Scarlatti
14. Sonata for keyboard in D minor, K. 9 (L. 413), "Pastorale"
15. Sonata for keyboard in F major, K. 6 (L. 479)
16. Sonata for keyboard in G major, K. 13 (L. 486)
17. Sonata for keyboard in C minor, K. 11 (L. 352)
18. Sonata for keyboard in E major, K. 28 (L. 373)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9-22. Suite No.5 in E, HWV 430 'The Harmonious Blacksmith'
Franz Joseph Haydn
23. Andante with variations for piano in F minor, H. 17/6
Disc: 2
Mozart
1. Rondo In D, KV 485
2-4. Piano Sonata In A Minor, KV 310
5-7. Piano Sonata In C, KV 330
8-16. Piano Sonata In A, KV 331 'Alla Turca'
17-19. Piano Sonata In D, KV 576
Alicia de Larrocha
艾丽西亚. 拉萝佳(二)
*注:此为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Alicia de Larrocha第二卷说明书
1923年出生于,五岁第一次公开演出。拉萝佳自幼跟随马沙尔(Frank Marshall)学习,1935年第一次与马德里交响乐团正式登台演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她的独奏生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而且得到名钢琴家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
)的支持。独奏之余,拉萝佳也参与室内乐演出,特别大提琴家卡德(Gaspar Cassad)合作,1950年与西班牙钢琴家托拉(Juan Torra)结婚,1953年在伦敦威格摩厅露面,1954年在洛杉矶登台,1959年成为马沙尔音乐院校长,1961年在伦敦获颁帕德雷夫斯基荣誉奖,1965年回到美国演出在纽约造成轰动,建立她国际乐坛上的地位。拉萝佳对葛拉纳多斯、法雅与阿尔班尼士的作品有精湛的诠释,乐评人称她是这三位作曲家的提倡者,但拉萝佳却不认为自己的音乐格局限于西班牙作品。
西班牙的游唱诗人
在一个全美转播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布克斯潘(Martin Bookspan)很热情的以「莫扎特的第一夫人」的名号介绍拉萝佳。在1999年12月中,拉萝佳将于纽约爱乐(可是算是三十四年的老合作伙伴)演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K.467,票券也一扫而空,乐迷也聚集,期盼听这位纽约知名的艺术家。对于她这样一位娇小的女人,既不是继承霍洛维兹炽热超凡的技巧,也非承袭德奥传统诠释,更不是专研古演奏法;拉萝佳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她有能力借着她的台风及演奏法,激发起一种热诚和亲切的气氛,在这亲和力之下,以指尖下声音来传递音乐中的情感,她就像在十八世纪沙龙中的主人(或在巴黎、维也纳或马德里),在那里能听到当代最前卫、最具代表性的思维、理论及作品。这一套专辑的选曲足以使她被称为「启蒙第一夫人」,正如同她在一段时期的音乐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到底是什么吸引听众,尤其在历史上最血腥的二十世纪,一次一次的回到伏尔泰和莫扎特时期的音乐,海登和福克维,史卡拉第和巴赫,腓特烈大帝和韩德尔?事实上,我们今天所听到的很多音乐在当时只有被少数赞助人(贵族)欣赏。但是有一个不变的真理;在生活和社会规范政府系统中大量爆发新主意,知识演奏成智能的进程不断改变,然而,一首作品的价值永远是决定于它的演奏对聆听者的生命有何页献。无论是庆典音、交响曲、清唱剧、室内乐,音乐在型式之外是有功能与意义的。拉萝佳戚着她特有的贵族气质以及大师风范技巧,情感的的表达拿捏得恰到好处,用以观此一时的音乐,却是浑然天成,恰如其份。
拉萝佳1923年5月23日出生于巴塞隆纳,母亲和阿姨都是葛拉纳多斯的学生,阿姨在马沙尔创办的马沙尔音桨院中相当活跃。这所学院的成音是希望延续葛拉纳多斯的理想。在这所音乐院里,三岁的拉萝佳在一场学生音乐会中所见所闻所震憾,于是对院长马沙尔表达她学钢琴的热切渴望。起初马沙尔对她充满稚气的热情一笑置之。孰料,一段传奇性的师生关系就这样开始了。
马沙尔为这一个年幼的学生设计各样的练习曲,并以巴洛克和古典乐派的作品做为扎根的基础。九载之后,才准许她涉猎葛拉纳多斯和阿尔班尼士强烈感官性的作品。在如此严谨的学习之下,拉萝佳的弹奏呈现以下的特色:确实而从容,丰富而优雅。对于手小的她能够毫无压迫性的成就出具有光泽、辉煌且共呜丰富的声音,证明了马沙尔教学上的智慧及拉萝佳热烈的渴望和突破先天限制的动力。在这段期间,马沙尔学院可以算是她求学时期的重心。西班牙内战爆发,马沙尔被迫离开祖国,直到三年后才得以返乡。内战期间,拉萝佳和家人虽未受到战事波及,但生活相当艰苦,食物经常匮乏。虽然如此,拉萝佳持续的追求技艺上的精进,并且尝试作品,直到老师马沙尔返国才恢复上课。
在学期间,拉萝佳的表现优异,经常受邀四处表演,同时也身兼马沙尔的助教。1950年,她嫁给了同班同学托拉。托拉不仅是一个好丈夫,更是拉萝佳演奏事业上的顾问与支持者,时常对她的演出、曲目等相关事务上给予建议。这样互敬、互相扶持的婚姻一直维系了三十二年,宜到托拉在1982年离开人世了。
拉萝佳1953年在伦敦威格摩厅登台,次年在美国与洛杉矶爱乐合作演出莫札特第二十三号钢琴协奏曲。这次巡回中最成功的是在市政厅的一场独奏会,虽然正负面的评价都有。接下来整整十年,她却未再受到美国的邀请。
1959年,马沙尔过世,拉萝佳和托拉延续了他们的恩师兼挚友在学院中的工作。拉萝佳除了献身教育之外,仍持续的在欧洲演奏并始了她一连串的录音,在听过她的录音之后,一位美国经纪人引导拉萝佳重返美国。不难想象的,拉萝佳起初并未认真的考虑过这个提议。
于是在1965年12月29日(拉萝佳已经四十二岁了),拉萝佳与纽约爱乐合作演出她十年前首次与洛杉矶爱乐弹奏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并于两周后,在休斯敦大学举行独奏会。这一回,拉萝佳成功的演出,征服了纽约听众的心,也从此开辟了其国际性的演奏生涯。
1966年夏天,具有 「Mostly Mozart」音乐节之称的系列室内乐、交响乐演奏会在纽约的乐坛上兴起。拉萝佳连续五年受邀参与此音乐节,1974年,她更是被邀请在开幕音乐会上出。 从此,只要她出现的音乐会就会被制作录音,现在.她的名字已成这个一年一度音乐节的代词。
在这一套回顾拉萝佳独奏踪迹的选辑中,我们收录了莫扎特四首优秀的奏鸣曲:K310、330-331和485。此时正值莫扎特在巴黎尝试脱离「神重」身份,建立自已成为一个有未来、有发展性而且独立的音乐家的时候,他深爱着的母亲却突然重病过世。换句话说,这些曲子的共通点在于它们完成于莫扎特生命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点之际。
以K.330来说,第一、三乐章乍看之下似乎充溢着满足之情,而行板的第二乐章却让我们看见莫扎特心中晦暗的一面,而它是令人心痛的。或以K.31O为例,拉萝佳呈现的伤感是存于记忆中的,呈现咖啡色调的感伤。而非一个当下发生的创痛经验。更具体的来说,拉箩佳的诠释所择的是一种含蓄、内敛的陈述,而非贝多芬式外放、直接、咄咄逼人。至于D大调轮旋曲K.485,我们看到最「洛可可」的莫扎特,其中洋溢着一种福克纳式的优雅。每一个分解和弦都是如此清断却不逾矩地,伴随风情万种的主旋律,亦步亦趋,恰如其份。
在海登的行板与变奏中,拉萝佳对触键和速度的敏锐再次得到证明。本曲初始动机的附点音符在拉萝佳绝妙的弹性速度运用下,即使在开头的几小节中便己具备了令人慑服的必然性,拉萝佳超卓的指上功力却在大调的段落大放异彩!
韩德尔《快乐的铁匠》组曲让我们看到他自始至终便是属于戏剧的。事实上,当1737年,韩德尔正在为神剧《扫罗》的谱写而伤脑筋时,他还有闲情为通俗剧《世界的道路》作词!拉萝佳以她加泰隆尼亚式的自负,呼应韩德尔的机智和格局,丝毫不见吃力。而间或植入的装饰音、琶音和八度音更为之增色不少。
除了布梭尼改编的巴赫《夏康》之外,拉萝佳其异是十分鄙视过分滥情的「巴洛克改编曲」的。不遗在她的曲目中,她曾弹过两首著名巴赫专家柯亨(Harriet Cohen)所改编的小品。柯亨是大师蜜拉.海丝在英国教育家马修的班上同学,两人美学概念十分贴近。柯亨的改编方式一如海丝著名的巴赫改编曲《耶稣,吾民仰望的喜乐》洋溢着一种单纯之美,当中找不到任何浮滥的装饰音型,而这种纯粹呈现的是一股安静而内化的坚定,非常令人动容。
至于巴赫的原作部份,拉萝佳在「意大利协奏曲」的慢板乐章中对旋律线匀称且近乎人声的处理,加上有如三度空间般立体的伴奏部份,使得整个乐章听来活脱脱是一首清唱剧中的咏叹调。而在E大调法国组曲中,萝佳凭着她那精确而细腻的节奏,营造出每一首舞曲鲜活而大独特的风貌。听拉萝佳对于萨拉邦德舞曲所作的吟咏,你将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抒情的极致」!
拉萝佳的个人特色和史卡拉第的音乐风格似乎颇为相契。这位拿坡里的作曲家在摆脱了父亲以及自己不太愉快的歌剧创作路程之后,投身展开双臂欢迎他的西班牙皇帝,创作出无数不朽的键盘音乐作品。史卡拉第的音乐风格优雅却充满机锋,透明且趣味横生,拉萝佳的精确和如刀刃般锐利的反应便成了诠释史卡拉第的最佳利器。在史卡拉第的音乐中,自负与含蓄并存,例如著名的D小调田园曲,热烈的情绪眼看就要爆裂,却在忙碌的颤音插手之下给把持住了。
当被问及他的一生,腓特烈大帝如此说「我是庆幸我所处的世代是伏尔泰的世代!」今天的爱乐者或许也可以这么说「和拉萝佳同处一个世代是多么幸运!」她是全人类的珍宝,而她那无从模仿的、自发性的音乐启蒙,更是全球爱乐者所渴慕,引颈企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