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天性--Emil Gilels(一)
[upload=jpg]Upload/20065423283892073.jpg[/upload]
曲目:
Disc: 1
Ferruccio Busoni
1. Ferruccio Busoni: Prelude & Fugue in D - Johann Sebastian Bach
Mozart
2-4. Piano Concerto No. 27 In B Flat
Beethoven
5-7.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Op. 58
Disc: 2
Bach
1. French Suite No. 5 In G - Johann Sebastian Bach
Carl Maria von Weber
2-5. Piano Sonata No. 2 In A Flat, Op. 39
Debussy
6. Images (Book 1): 1: Reflets dan l'eau
7. Images (Book 1): 2. Hommage á Rameau
8. Images (Book 1): 3. Mouvement
Ravel
9. Jeux d'eau, for piano
10. Le tombeau de Couperin: Toccata
11. Miroirs: Alborada del gracioso
Emil Gilels
埃米尔. 吉利尔斯(一)
*注:此为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Emil Gilels第一卷说明书
1916年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的音乐家庭,1985年在莫斯科逝世。吉利尔斯五岁由特卡奇启蒙学习钢琴,l929年首度登台演出,193O到35年间在敖德萨莱因巴尔德的班上学习,1933年以一曲李斯特《费加洛幻想曲》在莫斯科全苏联钢琴比赛中获奖,1936年得到维也纳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名。吉利尔斯从1935年到38年在莫斯科师从涅高兹,1938年得到布鲁塞尔易沙意大赛第一名,1946年获得苏联国家奖。吉利尔斯的足迹广及全苏联各地,1947年到欧洲演出,1955年在美国首演。吉利尔斯从1951年起担任莫斯科音乐院教授并得到「人民艺术家」称号1962年得到列宁奖。除了钢琴独奏,吉利尔斯也是个出色的室内乐演奏家,最常合作的搭档包括他的连襟,也就是小提琴家列奥尼德.柯冈。吉利尔斯的唱片数量极多,曲目广从巴哈到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也的音乐是相当典型的俄罗斯传统学派,音色变化丰富而且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倾向于以内在表达作品深刻的内容无一不是受到老师涅高兹的影响。
自然的天性
和叶米雨.吉利尔斯见面是我相当难忘的经验。1972年6月,这位当时五十五岁的钢琴家来到柏林与约夫姆、柏林爱乐排练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他的德国制作人为我们安排一次访谈。吉利尔斯像风一样悄悄走进来,回答每一个问题都是考虑再三而且这样回答:「就我所知以及从良心上来说……」我对他回答诠释,以及演奏家应该扮演角色等问题的搪塞态度印象很深。「对音乐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我们所演奏的音乐,」他说。考虑了几秒钟,吉利尔斯盯着我,最后终于挥着右手说道:「你知道的,我们所看到、想到、经历到的事物都应该融为诠释的一部份。」我听到的似乎只是个泛泛的说法,但如果从吉利尔斯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这是个很有意义的说法,吉利尔斯生长任一个唯物与充满现代音乐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反对浪漫主义已经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音乐家往往只扮演媒介的角色,所以音乐冰冷没有情感、冷淡到就像机械在演奏的情形并不罕见,这和吉利尔斯的艺术完全背道而驰。
对他而言,音乐家最重要的就是用生活来填满与表达音乐,对事业「忠诚」,以及绝不怀疑地忠于原谱,这正是吉利尔斯艺术的理念与坚持。如果要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形容吉利尔斯的音乐,他结合灿烂精准的技巧与鲜明生动的音色,会「呼吸」的触键让音符不只是音符,过去五十年来,吉利尔斯一些值得发行的录音曲目常被认学究气息太浓,而他在十九岁第一次与乐团排练的时候,就展现出对乐曲结构的掌握的功力以及严谨精进的情感。然而数十年来,吉利尔斯的音乐却仍然保有真诚的声音与自然的天性,这些要素在音乐里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出现,而时间也当然会影响他的诠释方法。 吉利尔斯是从年轻气盛的钢琴好手崛起,也能在音乐注入凶猛的火
力,就像五○年录制的拉威尔《库普兰之墓》中〈触技曲〉。和八○年代的录音相比,晚期的吉利尔斯更加内敛,音色也比较保守。吉利尔斯的音乐虽然因年纪与经验增长而有变化,但是自始至终都有外放的力量、内在的稳重沉着以及庄重的古典色彩,甚至在晚年的演奏中,你都可以在吉利尔斯的音乐里听到钢琴震耳的声音与令人目眩的音乐色彩,而从另一方面来说,1956年与柯冈、罗斯特罗波维奇合作的贝多芬《大公》三重奏录音里,你可以听到吉利尔斯内敛的一面。这一套选辑是吉利尔斯兼具力度与内涵诠释方法的最佳见证。由布梭尼改编的巴哈《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吉利尔斯在六○年代晚期独奏会中经常选用的开场曲,本辑是1968年1月18日在列宁格勒的音乐会实况录音。从这儿可以听到吉利尔斯非常强调音色与力度,而乐曲一开始的八度音,几乎可说是再也听不到比它更宏伟、更具气魄的演奏了。不过,吉利尔斯在诠释韦伯《大奏鸣曲》(同一场独奏会的曲目)的方法就和前一首不同。他在这首乐曲展现的是细腻与内省,以浪漫的最弱音展开整首乐曲。顺带一提,从这套录音也可以听到吉利尔斯如何掌握复杂的乐曲结构,以及如何清楚的表达乐曲每一个细节与内涵。
吉利尔斯(特别是晚年)的音乐包容性很高,《法兰克福公共报》在1985年10月的讣告就以「强且雅致」的标题来形容吉利尔斯。吉利尔斯惊人的技巧就像一头弹奏钢琴的猛狮,例如:1979年在纽约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实况录音、1980年在柏林录下的贝多芬《英雄》主题变奏,或者是1984年在日本灌录的舒曼《交响练习曲》。不过,吉利尔斯晚年愈来愈少以这种方法来诠释作品,而是偏重在音色的平稳度与抒情的灵性,1968年与塞尔、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合作的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就是很好的例子;七○年代录制的葛利格《抒情小品》、普罗高菲夫第八号钢琴奏鸣曲、莫扎特二十七钢琴协奏曲(贝姆指挥维也纳爱乐)……都是这种诠释方法的代表录音。
吉利尔斯经常强调的「自然」并不是光指音乐的自发性而已。在
固定的节奏之外,谨慎的思考可以为乐曲增添不同的效果,就像本套专辑的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他把崇高威严的气势带进这首协奏曲。吉利尔斯录过三次贝多芬钢琴协奏曲,而在1969与79年,吉利尔斯分别以两个晚上弹奏这五首协奏曲,指挥都是沙瓦利许。尽管如此,吉利尔斯在当时流行录制「全集」的风气下却表示不同的意见:「品质,」他说:「比数量更重要。」因此吉利尔斯七○年代才录完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而他并没有录完奏鸣曲全集。吉利尔斯演奏的现代曲目包括普罗高菲夫、萧斯塔科维奇、弗拉基格罗夫、梅特纳等人的作品,巴洛克时期则有史卡拉第与巴哈。他在1960年录制的第五号法国组曲是唯一使用的原始版本的录音,表现出「旧式学派」的「浪漫」。俄罗斯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与德国浪漫派的作品之外,法国音乐也是吉利尔斯相当重要的曲目,吉利尔斯早年经常弹奏圣桑的钢琴协奏曲,1949年到五四年间录制过三次,成为现今同一曲目的经典版本。德布西与浦朗克的作品是他第一张独奏专辑的曲目,本套录音选出其中的三首(莫斯科音乐会实况),另一首则是在纽约的现场实况录音。从这四首作品可以领教吉利尔斯那一双骇人的手;虽然是印象派作品,但是音乐却一点儿也不含糊,有时甚至有些粗糙,而最后又以完美洗练的音色结束全曲,《小丑的晨歌》应该是结合技巧与音乐性的极致表现。这首
乐曲选自吉利尔斯1961年10月10日著名的莫斯科独奏会。在这场音乐会里,吉利尔斯还弹奏了令人难忘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肖邦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与舒曼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全然精准严谨的音乐性让这一首《小丑的晨歌》成为二十世纪最美丽的遗产之一。
华美壮丽的内敛精力--Emil Gilels(二)
[upload=jpg]Upload/20065423522738533.jpg[/upload]
曲目:
Disc: 1
Igor Stravinsky
1-3. Petrushka, movements (3) for piano
Nikolay Medtner
4. Forgotten Melodies: Sonata reminiscenza In A Minor, Op. 38 No. 1
Prokofiev
5-7. Piano Sonata No. 8 In B Flat, Op. 84
8-15. Visions fugitives, Op. 22
16. Sonata No. 3 In A Minor, Op. 28
17.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opera, Op. 33 March
Disc: 2
Busoni
1. Fantasy on Two Motives from "Le Nozze di Figaro," transcription for piano (after Lizst, S. 697), KiV B66
Liszt
2. Hungarian Rhapsody No. 9 'Carnival At Pest'
3. Valse oubliée, for piano No. 1, S. 215/1 (LW A311/1)
4. Rhapsodie espagnole (Folies d'Espagne et jota aragonesa), for piano, S. 254
Tchaikovsky
5-7.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Op. 44
Alexander Il'yich Siloti
8. Prelude In B Minor
Emil Gilels
埃米尔.吉利而斯(二)
*注:此为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Emil Gilels第二卷说明书
1916年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的音乐家庭,1985年在莫斯科逝世。吉利尔斯五岁由特卡奇启蒙学习钢琴,l929年首度登台演出,193O到35年间在敖德萨莱因巴尔德的班上学习,1933年以一曲李斯特《费加洛幻想曲》在莫斯科全苏联钢琴比赛中获奖,1936年得到维也纳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名。吉利尔斯从1935年到38年在莫斯科师从涅高兹,1938年得到布鲁塞尔易沙意大赛第一名,1946年获得苏联国家奖。吉利尔斯的足迹广及全苏联各地,1947年到欧洲演出,1955年在美国首演。吉利尔斯从1951年起担任莫斯科音乐院教授并得到「人民艺术家」称号1962年得到列宁奖。除了钢琴独奏,吉利尔斯也是个出色的室内乐演奏家,最常合作的搭档包括他的连襟,也就是小提琴家列奥尼德.柯冈。吉利尔斯的唱片数量极多,曲目广从巴哈到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也的音乐是相当典型的俄罗斯传统学派,音色变化丰富而且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倾向于以内在表达作品深刻的内容无一不是受到老师涅高兹的影响。
华美壮丽的内敛精力
伟大艺术家发出的光芒遍远过他们所能亲自前往演奏的有限地。随着年轻爱乐者兴趣的增长以及期盼了解音乐的渴求,也们开始试着去听各种不同的诠释,寻找自己喜爱的诠释进而养成自己的聆乐习惯。于是,他们喜爱的音乐家会成为生活上的伴侣,甚至影响他们的心灵。我无法忘记当我还是十多岁的中学生时,有回到波昂参加贝多芬音乐节,在那儿遇见传奇的吉利尔斯。虽然当时吉利尔斯十英吋的LP(曲目是圣桑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一直在我的唱盘上转,但是我决定去听吉利尔斯的原因不只是因为这张他早年灌录的唱片,而是来自女性友人欣喜的叫喊。我在罗马超级市场付了一点点里拉买下一张这张广播录音,这张唱片在当时总是被忽略,但是后来偶然有位女士把它带到美国交给RCA出版。这是吉利尔斯在美国发行的唱片之一,也是把吉利尔斯介绍给广大听众的重要唱片之一。那回我向这位在唱片行工作的女性及人说到李希特的舒伯特D大调奏鸣曲D.850录音时,她很有耐性的听我讲完李希特后,立刻吧话
题带到「我的叶米尔!」。对我而言,波昂的贝多芬之夜深深影响了当时我还很单纯粗浅的聆乐标准与观念。当我听过贝多芬《林中少女》十二段变奏前面几小节后,我立刻明白所谓手指对于键盘的掌控是怎么一回事。吉利尔斯不可思议的把能量聚集在一刻中爆发出来,每一个音符都熠熠发光而且优雅,乐曲的效果真是令人难忘!吉利尔斯的音乐稍微有点儿学院气息,即使音乐里热烈的情感是经过外在的锻炼与压抑,传达出的乐音还是具有侵略性,宽广的动态对比与情感正是贝多芬作品里所要传达的东西。这场音乐会在这个年轻爱乐者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此以后,这个年轻人心中立刻有一位钢琴家与他的「钢琴之神」李希特相抗衡。所谓「抗衡」不代表构成威胁,而是很高兴又多一位喜爱的钢琴家,特别是吉利尔斯与李希特两人所能演奏的曲目范围都很广,因此两
人有不少唱片录音的曲目会重复。
吉利尔斯不像李希特直到快五十岁才开始正式录音,他年轻时期的录音现在仍然可以随处购得。由于在钢琴上的爆发力与高超但轻松的弹奏技巧,吉利尔斯与李希特都被称为「键盘之虎」。三十多岁的时候,尽管吉利尔斯的技巧依然优雅高贵,但是弹出来的音乐却显得自信满满而且火花四射、技巧精湛(或许可以这么说,这时候吉利尔斯的音乐结合了速度与耐力),艺术效果与霍洛维兹颇有相似之处。这引起我去探索这两位艺术家的曲目与音乐发展历程的兴趣。布梭尼改编自李斯特作品的《费加洛》二段主题幻想曲是 一首极为繁杂与困难的作品,吉利尔斯在1935年以演奏这首曲子在比赛中获奖,而《费加洛》二段主题幻想曲也是霍洛维兹在战时最喜爱演奏的作品。但是他和吉利尔斯一样,四十岁以后的乐风转向内敛稳重,晚年的音乐风格多加了哲思的味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霍洛维兹晚年的风格倾向内省的世界,但是仍然保有多变的色彩与无可置疑的杰出表现。
这套专辑的选曲涵盖的年代约有四十年左右,正好展现吉利尔斯如何从一位技巧精湛的钢琴家蜕变为风格条理分明、以稳健谨慎的态度代替火花四射来吸引听众的过程。在 《费加洛》二段主题幻想曲里,吉利尔斯直率的表现原剧作「疯狂的一日」的精神,以及莫扎特、李斯特与布梭尼为主角所塑造的形象。吉利尔斯在这首乐曲的表现正好与1974年录制的普罗高菲夫第八号钢琴奏鸣曲及《瞬间的幻影》选曲形成对比。当然,所谓普罗高菲夫式的「攻击性」在这儿已经不再是指轰炸听众的耳朵,而这种轰炸式的演奏方法是现今许多出身国际钢琴大赛优胜者的年轻钢琴家最爱采用的诠释手法。吉利尔斯从平静的角度来诠释普罗高菲夫,他把普罗高菲夫诠释成一位擅长于创作优美旋律音乐的作曲家,而他所根据的正是俄罗斯美学观点。尽管以冥想般的内敛活力来表现普罗高菲夫音乐中爆发力会让音乐显得较为阴暗,吉利尔斯塑造的节奏感却始终如一。在「明」与「暗」,「冷」与「热」,「动摇」与「稳定」的交替中,晚期的吉利尔斯以更明确的分界吸引听众,展现出整部作品结构与内涵上的逻辑。要寻找吉利尔斯钢琴演奏风格的明显变,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逐渐内敛,甚至孤立的倾向。吉利尔斯在、六十岁弹奏李斯特,如:第九号匈牙利狂想曲时仍然具有攻击性。在这首乐曲华丽的尾声里,吉利尔斯的技巧骇人的程度有如祈弗拉的第二版录音室录音,舞蹈性的节奏与尾声的跳跃和弦显示出这时候吉利尔斯还是偏爱强壮灵活式的诠释方法。转折点是在七十岁,这时吉利尔斯对莫扎特的独奏曲与协奏曲兴趣日增。我不想把整件事过度单纯化,但我还是要用「升华」这个字来形容吉利尔斯的变化。吉利尔斯似乎尽量避开每一个尽情流泄钢琴爆发力、弹奏出如火球般音符的念头,这样的效果已成了次要。不过,这不代表吉利尔斯在普罗高菲夫第三号钢琴奏鸣曲或柴可夫斯基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速度上有所让步,只是快速乐章的基础更加稳固,所有跳跃乐段的活力都在吉利尔斯的掌握之内。本世纪几乎没有钢琴家像吉利尔斯,
能够以如此明的观点弹奏出乐曲的结构。在柴可夫斯基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装饰奏里,吉利尔斯的和弦结构是多么自然!吉利尔斯的柴可夫斯基第二号钢琴协奏曲采用西洛季改编版,音乐内涵比四年前弹奏普罗高菲夫《三个橘子之爱》里〈进行曲〉场景时敲击键盘的手法更深。或许在1968年到1972年间(也就是这个录音的录制时间),吉利尔斯对音乐的「感官性」与「精神性」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不过有人会发现,这个过程中间的变化性其实很大,因此这样武断的说法非常危险。本套专辑最后一首乐曲是由西洛季改编自巴哈作品的《B小调前奏曲》。这是吉利尔斯在1961年的音乐会现场实况录音,他的演出彷佛不属于这个尘世。古诺《圣母颂》也是以这首前奏曲为创作蓝本,在本系列第97辑「怀森伯格」专辑中,有兴趣的人可以听听怀森伯格如何以更快的速度弹奏这首曲子。怀森伯格特别强调旋律线的明亮与抒情性,他的诠释就像一位注重「经」与「纬」的建筑师;吉利尔斯则把巴哈的和弦与西洛季对旋律的看法弹的有如摇篮曲般温柔梦幻。或许冷战时期的俄罗斯钢琴家被迫不能有宗教信仰,但是吉利尔斯的诠释却依然可用「虔诚」来形容。
华美壮丽的内敛精力--Emil Gilels(三)
[upload=jpg]Upload/20065423523581962.jpg[/upload]
曲目:
Disc: 1
Brahms
1-4. Piano Concerto No.2 In B-Flat, Op.83
Grieg
5. Lyric Pieces (Excerpts): Melody, Op. 47 No. 3
6. Lyric Pieces (Excerpts): Brooklet, Op. 62 No. 4
7. Lyric Pieces (Excerpts): Solitary Traveller, Op. 43 No. 2
8. Lyric Pieces (Excerpts): Butterfly, Op. 43 No. 1
Schubert
9. Fantasy In F Minor For Piano Duet D. 940
Disc: 2
Clementi
1-3. Piano Sonata In C, Op. 34
Schumann
4. Arabeske In C, Op. 18
Chopin
5-8. Piano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Op. 35
9-12. Piano Sonata No. 3 In B Minor, Op. 58
13. Etude In F Minor, Op. 25 No. 2
Emil Gilels
埃米尔. 吉利而斯(三)
*注:此为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Emil Gilels第三卷说明书
1916年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的音乐家庭,1985年在莫斯科逝世。吉利尔斯五岁由特卡奇启蒙学习钢琴,l929年首度登台演出,193O到35年间在敖德萨莱因巴尔德的班上学习,1933年以一曲李斯特《费加洛幻想曲》在莫斯科全苏联钢琴比赛中获奖,1936年得到维也纳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名。吉利尔斯从1935年到38年在莫斯科师从涅高兹,1938年得到布鲁塞尔易沙意大赛第一名,1946年获得苏联国家奖。吉利尔斯的足迹广及全苏联各地,1947年到欧洲演出,1955年在美国首演。吉利尔斯从1951年起担任莫斯科音乐院教授并得到「人民艺术家」称号1962年得到列宁奖。除了钢琴独奏,吉利尔斯
也是个出色的室内乐演奏家,最常合作的搭档包括他的连襟,也就是小提琴家列奥尼德.柯冈。吉利尔斯的唱片数量极多,曲目广从巴哈到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也的音乐是相当典型的俄罗斯传统学派,音色变化丰富而且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倾向于以内在表达作品深刻的内容无一不是受到老师涅高兹的影响。
华美壮丽的内敛精力
一些声名显赫的艺术诠释者,他们的艺术轨道常在多领域具有多面向的发展和成就。用事后的回顾来评断他们的价值,往往要易于用某一时期的诠释美学来评估。然而,这种事后之见也可能导致一些偏差,也就是对他们在转变过程中的阶段性表达方式,予以不恰当的评价和观察,并不利于理解其复杂成长过程的背后意涵。本「吉利尔斯Ⅲ」CD专辑收录的录音作品,录制时间跨越二十年。曲目从最早1959年的舒曼《阿拉贝斯克》,到1978年为DG录制的舒伯特幻想曲D.940、藩邦B小调奏鸣曲第三号。而这套录音也记录了吉利尔斯两种极端不同的诠释典型,这点与其它世界级钢琴家颇为不
同。借着这样不同的风格的演奏,可以鼓励人们探究吉利尔斯不同时期的诠释哲学在本质上的改变。
想当年,吉利尔斯还是个锐气四射的苏联青年,他的演奏充满强大的力度,有时甚至放纵得几近粗野。速度也有风云变色般的急燥倾向,人们往往把他当成堪能与西方活跃的霍洛维兹抗衡的巨人。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录音,包括三○年代演奏李斯特第九号匈牙利狂想曲、肖邦G小调叙事曲和舒曼的《触技曲》,这些演奏都是从头到尾紧张而狂暴,普罗高菲夫《三橘之恋》的结尾更是极尽夸大凶暴之能事。但不管他的演奏如何狂野,技巧从不失控,至少不会让乐曲的内部架构、敕体节奏感扭曲变形。而他在白热演奏中偶而出现误差,也只是肇因原作的不恰当。他和李斯特一样,把那种
逐字逐句忠于原谱的洁癖习性,丢给那些才智不如己的同侪去信。即便有时演奏间出现明显失手,他仍能把乐曲架构控制得完美无缺。1970年吉利尔斯出现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奏曲目包括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吉利尔斯的演奏情绪高昂,却能冷静地高度克制,神奇地把乐曲中复杂而富逻辑性的织体,铺排得井然有序。他刻意抑制狂喜的独白乐句,只为内心盘算把高亢情绪在下一波高潮时,一股脑迸发出来,那时的爆发力果然极其惊人。那些有名的可怕八度音,先在右手,接着移到左手,像点火一样,把压抑的情绪连续引爆。吉利尔斯总是有能力让乐曲能量彻底投射出来,却将乐曲表情控制在一个听众可接受、可理解的极限。我得补充一句,有时他连保守这点极限也偶而抛绪脑后。事实上,吉利尔斯确实有办法发
掘乐句中其它人无法传达的要素,深入听众的思想核心,使人受感动而深深铭刻在脑海,终生难忘。
Melodiya发行这场1961年录制,现场演奏的李斯特奏鸣曲实况时,收录同唱片的曲目是颇富不朽纪念价值的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作品35—这首曲子也被收录在这张选辑唱片里。此时的他已非当年「狂暴冲动」(Sturmund Drang)的战前时期吉利尔斯,但以音乐的格式来看,他仍在追寻自己的轨迹,有时小心谨慎,有时则雄辩淘淘的揣摩,试在音乐中寻求自我验证,当然,这些都得在大量使体力与技巧,否则无法塑造细节的前提之下。例如第一乐章展开部的强和弦,以及诙谐曲乐章连续快速和弦和音程大跳;吉利尔斯得小心抗拒一不小心就与青年时期的自己相像的危险。我很少见过像吉利尔斯这样,从昨日到今日,能彻底转变得如此成熟、智慧,像个经
历巨大试炼而大悟的教士,藉由不止息的吸收音乐才学,让自己的音乐素养不断提升到极高境界。最具冲击性的例子是,吉利尔斯与约夫姆在柏林合作的布拉姆斯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在此之前十年,吉利尔斯才在芝加哥录过这部作品,这是一部惊天动地的演奏,从一开始的琶音,钢琴就充满挑衅的意味,尖锐、强硬,和弦间充满不谐和的奇突联结,前两个乐章都比常人演奏的速度快。当然,吉利尔斯还是将第三乐章演奏得极优雅,且以宛如演奏室内乐般的句法,带出温和感性如夜曲的尾段。可是当他和约夫姆合作时,第一乐章以宽幅的句法展开,宛如演奏高贵神圣的德国安魂曲,把眼前景像化为天外的地平线,几近「布鲁克纳式」音乐观点。稍加揣摩,当加这与约夫姆的音乐倾向和诠释习惯有关。富诗意的第三乐章,吉利尔斯的乐句高度自我抑制,挑战听众对音乐与动态感知力的极限。最妙的是,吉利尔斯用神妙的感染力,把听众从远方的旁观者,化为在现场巧妙互动,塑造整体紧张气氛的因子。吉利尔斯等于藉此宣示,他不再只是个表现能力 强大的钢琴家,而是一个有能力将人格中的音乐脉动和能量汇集、传递出来的强大音乐媒介。内省、透视力、戏剧张力和说服力与前述布拉姆斯作品相当的,是舒伯特的幻想曲。这是他在同年与女儿叶琳娜(Elena)一起录制的。吉利尔斯在此之前已将他那才华洋溢的女儿引荐到西方,其中最知名的自然是莫扎特双钢琴协奏曲K.365。他们在1972年的萨尔兹堡音乐节联袂演出,卡尔.贝姆的指挥显得华美而均衡,维也纳爱乐的演奏则款款如歌。搭配曲目后来成为DG录音室录音的基础。吉利尔斯的莫扎特在1970年代(他的萨尔兹堡音乐周演奏会曾发行现场录音),特色是在严肃的基调上,流露忧郁的气质。父女档合奏的舒伯特幻想曲中,则额外加添了强韧的织体。坚强而突出的音志力,果断的强奏和层次分明的动态处理,已然是吉利尔斯音色光谱中所常见的。他在RCA的早期舒伯特录音(钢琴奏鸣曲A小调D.784和D.850)就是这样显出强大的动态对比,钢琴音色也比后来的DG录音更具硬调子的金属色彩。DG录音中最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首推葛利格抒情钢琴作品选。1974年吉利尔斯就从葛利格作品13到作品71当中,选出这组二十首精致可爱的小品来演奏。他确实考虑到从表现葛利格一生轨迹的观点来选曲,例如从机灵的舞曲中选出第一首〈小抒情调〉作为全曲开端,从作品71节出〈追忆〉作为作品终曲。这首曲子如同秋日的野火余烬,反映作曲家对逝去青春岁月做悲愁伤感的回首一瞥。在这种文学、传记式的架框下,吉利尔斯用严谨而深情的手法,描绘北欧时空中的神秘美感,诸如乡野小溪低吟、飘飘的彩蝶、孤寂游荡的谬斯女神,偶发又无与伦比的深刻感情。吉利尔斯深刻地表现这些吉光片羽,化成无垠而真纯的永恒喟叹。
上述吉利尔斯在布拉姆斯二号钢琴协奏曲中所显露的独特概念、意味深长的音乐探索,也明显地—虽非全面地—出现在肖邦钢琴奏鸣曲作品35和作品58里头,虽然这两部曲子的录音时间相隔了十七年。这个比较并不是针对同一首曲子的不同演奏,细心听众还是可以清楚感受1978年演奏的B小调奏鸣曲,放松而宽幅的诠释、史寺般的旋律线,以及奔放的经过句。降B小调奏鸣曲的处理亦同样引人,似要把钢琴演奏所能发挥的每分量感都榨出来。吉利尔斯的肖邦并没有特异传统,一贯显得迷人、自然而优雅。它是特别带点儿灰暗和烦虑,但从不显得心智薄弱。曲终前的快板显得骄傲而坚决,让它不再只是一部被扩大的练习曲。吉利尔斯藉由演绎贝多芬奏鸣曲所得到结构方面的启发,把乐曲诠释得壮丽宏大。
如果克莱门替能在当今爱乐者心目中保住一席之地,多少该感谢霍洛维兹的努力。对于了解古典时期钢琴曲的风格,尤其是贝多芬作品而言,克莱门替作品中蕴藏的浪漫主义雏型,提供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吉利尔斯想必也注意到这点,虽然这位意大利钢琴作曲大师的作品只在他的录音目录中占边陲地位。格外有意思的是宽大的C大调奏鸣曲,这部奏鸣曲有着微妙的主题变化、大胆的结尾。个人认为,这是所有克莱门替作品中最活泼、最富对比性的一部,尤其是闪烁光芒的终乐章充满强大的魅力。吉利尔斯的演奏在十八分钟内无间断的音乐流泄,结合音乐中的狂喜与沈静,手法是如此巧妙,让人觉得这两种本该天差地别的极端情绪,竟被完美无隙地巧妙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