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香味 在 2006-4-29 1:13:53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28 19:49:04 发表的内容
我始终有个观点(也许很幼稚):后期调整还不如前期声学处理。尽管BLANCE,MASTER有时是为了弥补录音本身的缺陷,但如果能不做最好。 |
个人也同意这个观点。 |
还有个你没想到的原因,实际情况下,绝大部分唱片消费者的音响系统和环境都存在很多的缺陷,还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使用的是套装甚至台式音响。大唱片公司的制作要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要求,所以通常对音响效果要求最严格的是以使用高级器材那小部分消费者的小型公司。
这两年我接触过一些未经后期调整的原始录音,声音往往过于凌厉虽然细节丰富,但可能不会被多数人接受。尤其是现在的PCM录音还要经过从高格式到低格式的处理,期间声音会有明显的改变和劣化,后期处理基本难以避免,模拟录音和DSD录音这方面的问题就相对好一些,但如果要制作成CD发行,声音特性又将会有所改变和劣化,后期的再调整还是无可避免。这个现状要怪只能怪PHILLIP和SONY当年制定的音频CD格式。
JVC的XRCD,老易的LPCD其实都有针对高格式PCM录音转制成低格式音频CD时出现声音劣化问题的目的,都要通过很大量的人工进行的后期制作调整。其实除了减低JETTER以外,这两种后期制作都是“经过人工精密调整频响曲线,减少人耳最敏感频段信息在高BIT格式向低BIT格式转换时的损失”来达到改善最终成品CD听感的。联系我上面的帖子,是不是有点“人工RIAA曲线”的感觉?
有没有更好的,不通过后期制作来解决高BITPCM录音转低BIT音频CD的方法呢?现在音响界更主张的是直接发行高格式的DVD—A或者转用DSD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