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LP的一个奇特现象,本人百思不解 [复制链接]

查看: 29860|回复: 233
20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02#

有时候可以考虑你自己需要听什么?就知道往哪个方向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TOP
203#

CD系统如果运用RIAA曲线的原理而非低通滤波来解决高频段的数字背噪,是否会有改善听感的效果这点我也不了解,我粗略听过老易还没正式发行的新一代LPCD和上一代LPCD(电台的专业CD机和模拟录音台推动监听耳机和MYER同轴有源监听箱),听感上最大的改善反而是中低频密度有明显提升。
TOP
204#

dr kuang 在 2006-4-28 17:51:32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4-26 12:10:23 发表的内容
其实LPCD45并不是由LP转刻,也没有应用LP相关技术,和LP八杆子打不到一起。


老易制作LPCD有两个启发点:一是JVC公司对各环节统一数字时钟的使用,二是数字录音的LP和CD之间的声音差异。
老易最近又发现了一项改善LPCD声音效果的秘技,LP的动人音色和RIAA曲线的使用有密切关系,于是在新一代的LPCD中借鉴了该项处理方式,最近他给我们简单始听过新一代的LPCD和上一代的LPCD,声音效果又有较明显的提升。

LPCD的制作过程虽然很复杂,其实核心内容最关键有两点:一是最低的JETTTER,二是适合人耳的频响曲线。第一点是在XRCD的制作方式上改善而来,第二点是借鉴了LP的音色更能被人耳接受的特点。

新一代的LPCD制作技术即将应用于一些发烧友们的“经典”试音碟,其中包括《蔡琴老歌》《当铺爵士》,不妨留意一下。


LP的RIAA曲线的使用,是为了解决刻制LP时高频坑纹如果太浅容易丢失采取的措施。————是一种无奈。
哈哈!!CD也要借鉴这种“无奈”?关注!!
TOP
205#

另外,这里想向松香味DX说明个比较难以接受的事实: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器材放CD发出的声音很有“模拟味”,听感流畅自然的话,这其实是经过环境和器材造成“美丽音染”的结果。如果有机会到专业录音室中听听经过严格专业声学处理,使用全套“标准”录音室监听器材播放我们日常非常熟悉的唱片,可能大家会重新考虑HIFI的意义:)
我想说的是:HIFI并不等于高保真。
TOP
206#

松香味 在 2006-4-29 1:13:53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28 19:49:04 发表的内容

我始终有个观点(也许很幼稚):后期调整还不如前期声学处理。尽管BLANCE,MASTER有时是为了弥补录音本身的缺陷,但如果能不做最好。


个人也同意这个观点。


还有个你没想到的原因,实际情况下,绝大部分唱片消费者的音响系统和环境都存在很多的缺陷,还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使用的是套装甚至台式音响。大唱片公司的制作要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要求,所以通常对音响效果要求最严格的是以使用高级器材那小部分消费者的小型公司。



这两年我接触过一些未经后期调整的原始录音,声音往往过于凌厉虽然细节丰富,但可能不会被多数人接受。尤其是现在的PCM录音还要经过从高格式到低格式的处理,期间声音会有明显的改变和劣化,后期处理基本难以避免,模拟录音和DSD录音这方面的问题就相对好一些,但如果要制作成CD发行,声音特性又将会有所改变和劣化,后期的再调整还是无可避免。这个现状要怪只能怪PHILLIP和SONY当年制定的音频CD格式。

JVC的XRCD,老易的LPCD其实都有针对高格式PCM录音转制成低格式音频CD时出现声音劣化问题的目的,都要通过很大量的人工进行的后期制作调整。其实除了减低JETTER以外,这两种后期制作都是“经过人工精密调整频响曲线,减少人耳最敏感频段信息在高BIT格式向低BIT格式转换时的损失”来达到改善最终成品CD听感的。联系我上面的帖子,是不是有点“人工RIAA曲线”的感觉?

有没有更好的,不通过后期制作来解决高BITPCM录音转低BIT音频CD的方法呢?现在音响界更主张的是直接发行高格式的DVD—A或者转用DSD系统。
TOP
207#

“78转LP是没有经过RIAA曲线处理而且基本是“直刻”的。 ”

“直刻”也要采用RIAA曲线处理吧?
TOP
208#

qiguang 在 2006-4-28 20:30:58 发表的内容
RIAA曲线是因为全频信号造成LP唱片音轨高低频时宽度差异太大而设计的,在刻碟时对大动态信号作出一定的衰减,而在回放时通过RIAA曲线增强相应的信号强度。LP不是因为有了RIAA曲线而有了动人音色,而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解决办法,相反要是LP不用RIAA曲线会有更动人的音色。这是关于LP的常识。


RIAA曲线目的有两个:
1:通过对低频作一定程度的压缩,减少低频坑纹宽度,延长每一面的播放时间。
2:拾取到已经预先被放大的高频,然后作出衰减可以减低播放时唱针拾取到的高频背噪。

还有个没有被提及的原因是经过RIAA曲线处理后,唱针更容易读取到接近超高和超低两端频段的坑纹讯号。

78转LP是没有经过RIAA曲线处理而且基本是“直刻”的。
TOP
209#

dr kuang 在 2006-4-29 2:33:09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4-29 1:13:53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28 19:49:04 发表的内容

我始终有个观点(也许很幼稚):后期调整还不如前期声学处理。尽管BLANCE,MASTER有时是为了弥补录音本身的缺陷,但如果能不做最好。


个人也同意这个观点。


还有个你没想到的原因,实际情况下,绝大部分唱片消费者的音响系统和环境都存在很多的缺陷,还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使用的是套装甚至台式音响。大唱片公司的制作要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要求,所以通常对音响效果要求最严格的是以使用高级器材那小部分消费者的小型公司。



这两年我接触过一些未经后期调整的原始录音,声音往往过于凌厉虽然细节丰富,但可能不会被多数人接受。尤其是现在的PCM录音还要经过从高格式到低格式的处理,期间声音会有明显的改变和劣化,后期处理基本难以避免,模拟录音和DSD录音这方面的问题就相对好一些,但如果要制作成CD发行,声音特性又将会有所改变和劣化,后期的再调整还是无可避免。这个现状要怪只能怪PHILLIP和SONY当年制定的音频CD格式。

JVC的XRCD,老易的LPCD其实都有针对高格式PCM录音转制成低格式音频CD时出现声音劣化问题的目的,都要通过很大量的人工进行的后期制作调整。其实除了减低JETTER以外,这两种后期制作都是“经过人工精密调整频响曲线,减少人耳最敏感频段信息在高BIT格式向低BIT格式转换时的损失”来达到改善最终成品CD听感的。联系我上面的帖子,是不是有点“人工RIAA曲线”的感觉?

有没有更好的,不通过后期制作来解决高BITPCM录音转低BIT音频CD的方法呢?现在音响界更主张的是直接发行高格式的DVD—A或者转用DSD系统。


通常对音响效果要求最严格的是以使用高级器材那小部分消费者的小型公司,事实的确如此,这些小型公司的唱片都非常HIHF,声音也很有“模拟味”。
LPCD其实都有针对高格式PCM录音转制成低格式音频CD时出现声音劣化问题的目的,但是声音的改善是依靠减少“转制”环节。LPCD也是转制成低“格式音频CD”了的。
“经过人工精密调整频响曲线,减少人耳最敏感频段信息在高BIT格式向低BIT格式转换时的损失”来达到改善最终成品CD听感的。这些还是不能够与“人工RIAA曲线”直接联系起来,只能够理解为制作人对声音的“处理”。
TOP
210#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27 16:24:17 发表的内容
此图确实比较糟糕




上面这三种唱头的频率响应曲线大家认为如何?我是认为不太理想的。为什么听上又感觉不错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