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LP的一个奇特现象,本人百思不解 [复制链接]

查看: 29881|回复: 233
181#

JWang 在 2006-4-28 14:45:24 发表的内容
你再读一遍,你的唱头正负1db,只能20hz-20khz


我当然知道。

1。假定+,-1db,  20-20khz。是对的话,就把这个图推翻了。粗粗看了一下。这个图很有问题。

2。大于20khz,比如30khz,虽然我们不知道+,-db,但要讲一下是+,-15db也是没道理的。


这几个唱头具体怎么样我不清楚,单从图来看,V-15在-2.5db的时候可以到15khz,也不差了.

GE的唱头10khz不到就衰减了,但那是老的1mil的唱针,不是0.7mil的唱针,所以也并非不可理解.
TOP
182#

被你一问我又不敢确认是否有《当铺爵士》了,反正是老易在电台和我们说起有一批很著名的中外试音碟要出LPCD,制作人自然是老易。
TOP
183#

dr kuang 在 2006-4-28 17:51:32 发表的内容
老易制作LPCD有两个启发点:一是JVC公司对各环节统一数字时钟的使用,二是数字录音的LP和CD之间的声音差异。
老易最近又发现了一项改善LPCD声音效果的秘技,LP的动人音色和RIAA曲线的使用有密切关系,于是在新一代的LPCD中借鉴了该项处理方式,最近他给我们简单始听过新一代的LPCD和上一代的LPCD,声音效果又有较明显的提升。

LPCD的制作过程虽然很复杂,其实核心内容最关键有两点:一是最低的JETTTER,二是适合人耳的频响曲线。第一点是在XRCD的制作方式上改善而来,第二点是借鉴了LP的音色更能被人耳接受的特点。

新一代的LPCD制作技术即将应用于一些发烧友们的“经典”试音碟,其中包括《蔡琴老歌》《当铺爵士》,不妨留意一下。


以前LP,CD争论的时候,有人说CD的音色偏冷,我就说过,就音色,音准而言,CD和LP是完全可以做的相同的.很早在国外的论坛就已经看到有混音师提到过,他发现CD在压制出来后,和他送去的母盘音准,音色有些许偏差,所以他会对母盘做些微调,让最终出来的零售盘能够达到他原来的音色音准期望.有人觉得CD就是冷,硬,那是他没有听到制作好的CD. CD和LP的差异,主要还是在带宽.
TOP
18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85#

开心果 在 2006-4-28 21:02:32 发表的内容
母带也有类似的死穴吧。

还有以前的CD机都有去加重电路的(量倒是不大),碟片倒是没注意哪些是用了预加重的。现在新出产的CD机不知还有没有去加重电路。

我认为CD格式应用高频预加重的话,可以改善高频的量化误差。



高频预加重,那是早期的CD使用的.例如The Beatles - Abbey Road,日本首版,你在EAC里面就可以查看到Pre-emp是ON.后来的CD不使用了,不过现在的CD机基本都自动支持de-emp
最后编辑Raxel
TOP
186#

还要乱说一句,绝对的CD高保真连录音师也没听见过,也是是通过麦克风拾音的,那个位置估计他老人家也爬不上去
TOP
187#

松香味 在 2006-4-26 12:10:23 发表的内容
其实LPCD45并不是由LP转刻,也没有应用LP相关技术,和LP八杆子打不到一起。


老易制作LPCD有两个启发点:一是JVC公司对各环节统一数字时钟的使用,二是数字录音的LP和CD之间的声音差异。
老易最近又发现了一项改善LPCD声音效果的秘技,LP的动人音色和RIAA曲线的使用有密切关系,于是在新一代的LPCD中借鉴了该项处理方式,最近他给我们简单始听过新一代的LPCD和上一代的LPCD,声音效果又有较明显的提升。

LPCD的制作过程虽然很复杂,其实核心内容最关键有两点:一是最低的JETTTER,二是适合人耳的频响曲线。第一点是在XRCD的制作方式上改善而来,第二点是借鉴了LP的音色更能被人耳接受的特点。

新一代的LPCD制作技术即将应用于一些发烧友们的“经典”试音碟,其中包括《蔡琴老歌》《当铺爵士》,不妨留意一下。
TOP
188#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28 19:49:04 发表的内容

我始终有个观点(也许很幼稚):后期调整还不如前期声学处理。尽管BLANCE,MASTER有时是为了弥补录音本身的缺陷,但如果能不做最好。


个人也同意这个观点。
TOP
189#

或者说是“密度”对音响爱好者来说会比较容易了解一些。


可能有部分发烧友会把“密度”和“音色”相混淆,其实对比一下同一录音的45转LP唱片和33转LP唱片的声音就可以明确密度的含义。
TOP
19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