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xcat 在 2006-4-26 7:41:23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4-25 22:04:02 发表的内容
最近有个惊人的准备挨砖的发现:LP在人耳最敏感频段的信息量比开盘母带高,经过母带转制的LP其声音效果受到了模拟开盘母带的制约,LP这一格式商业发行的唱片中真正最高规格是未经开盘模拟母带“污染”的45转直刻唱片。 |
问几个问题,顺便说说我的看法:
1. "人耳最敏感频段" 具体指的是哪一个频段呢?——假如不能确定具体的数字的话,能否用大概的数字或者文字说一下呢?
2. “信息量”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细节么(也就是说是否说麦克风传来一个细节,同时用LP直刻和用开盘母带录制,最后发现LP能听到这个细节而母带则没掉这个细节)?还是指在敏感频段LP的失真度比开盘带小?或者还可能指的是其他什么?请邝版尽可能清楚地说一说好吗?
3. 先不看技术指标(因为这早已完全说明问题了),我们直观来看看:
开盘母带的原理是直接把电转为磁,记录磁;而LP,不管什么样的转速,原理是电 -> 磁 -> 刻针机械能 ->机械能转为移除母盘物质的能量,最后记录这种移除的效果(坑纹)——LP要经过这么多个步骤,每个步骤的物质都不同,难道我们还有可能相信:
**“电 -> 磁 -> 刻针机械能 ->机械能转为移除母盘物质的能量,最后记录这种移除的效果”** 此种模式的敏感频段信息量要好于 **电->磁,直接记录磁**?!
近来发现邝版似乎想把讨论观点逐步导向“LP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录音载体”哦!——尽管我很理解、很体谅“用高价买来的东西,心里想尽可能多地赞美它”这种心情,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们的客观属性随意地扩大化啊!尤其是邝版在论坛上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这样缺乏论据的观点很容易误导其他网友的。
你想想:大家一看,哦,有资历的邝版说LP在敏感频段的信息量竟然大于开盘带(实际上并不是的),俨然是录音史上的终极产品了,那结果肯定是助长了国内炒作的风气(国外由于物质比较丰富,容易获取,所以人们反而不容易被误导)。我语言能力不够好,有些意思可能表达不出来,但说实话,我强烈地觉得目前国内病态的炒作气氛,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来自于一些有资历的人士的某些缺乏证据的、打擦边球式的、很有暗示性的言论。
我以上的意思仅仅是只论事不论人,如有言语不当请多多包涵。 |
人耳最敏感频段如果由其他人提问我可能会详细分析回答,你问的就不必了——明知故问!
驱动刻碟机的功放在60年代就已经用到200W胆机,磁头有几多瓦?一个是全过程的微弱信号,一个是放大后的信号,无视这一点而含糊地说电磁转换要么是对技术的无知,否则是否有点居心叵测?
在没有提出具体可信的数据前,拜托不要说这么肯定的话,请列出能够令人信服的在500~5000Hz频段内开盘磁带和直刻LP之间的技术指标对比来说明问题——如果有经过一定播放次数和保存年份后的比较更能说明问题——而不要随便妄下“实际上不是的”结论,这不是一个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应有的态度。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绝大部分LP是由开盘母带制作成的,对于LP爱好者来说LP的某些技术指标是否超越母带其实意义不大,或者对个别对LP唱片有莫名仇恨情结的人来说这就可能有除去音乐和音响欣赏的意义,必除之而后快甚至不需说明理由?
另外被迫补充说明一个情况:作为一个音乐音响爱好者和LP唱片爱好者,我喜欢的原因只因为其音响效果,我更希望的是可以用比买正版CD便宜的价钱购得我认为比CD音响效果更好的LP唱片,而不会愚蠢到认为80年代初的数码格式制品是最佳的数码音频载体,还要花费“比买头版LP更加难以想象的价钱”去罗致和炫耀,最可惜的是二手唱片价格并不由我和你的观点来左右而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甚至我和你都不能经受诱惑而屈服于市场决定的价格。而且“病态的炒作之风”在我所接触到的事实是:买旧版CD的比买头版LP要严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