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High Fidelity的绝对与相对性 [复制链接]

41#

“发烧”是一种对某种爱好追求的行为,其极至表现为锲而不舍,这种动力能令你不断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发烧的乐趣。但harvey兄凭值其多年发烧经验告诉大家“HiFi的相对性”,个人十分认同。缺乏不断追求精神(无论音响或音乐)就称不上发烧,但缺乏对现场和音乐的了解和体现,又不知道或不承认使用任何软件和器材重播音乐过程中HiFi的“相对性”,就必然陷入盲目的追求乃至走火入魔万劫不复的境地。不管你是否赞同harvey兄的每一点论据,但又有谁能推翻他的“HiHi相对性”的论点呢?
TOP
4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4#

的确是篇好文
TOP
45#

JWang 在 2006-1-18 14:19:01 发表的内容
不管你是否赞同harvey兄的每一点论据,但又有谁能推翻他的“HiHi相对性”的论点呢?

如果“HiHi相对性”是指重放只能接近现场,而不能完全地表达出现场的话。那么这个观点不是Harvey老先生的发明,也不用着赞同或反对。


个人理解,论坛是一种互相学习、交流与讨论的平台,不管观点是谁发明,大概任何人都有权表示赞同或反对吧,关键在于说理。同样,例如兄台过去提到的各种观点,大概也未必都是自己发明的吧,不是也一样欢迎别人参与讨论吗?当然也包括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咯,更何况harvey 兄这篇罕见的、内容丰富的大作呢,算我擦他的鞋吧,哈哈?
TOP
46#

老生常谈了.谁也没有说要追求绝对真实的声音.大家都在追求相对的.难道大家所公认梨子的味道,还要争究其是摘下来一刻钟或是一小时甚或一天以后的区别么?
TOP
47#

拜读了,要走出误圈
TOP
48#

完全还原现场固然不可能,音染总要越小越好. 现在好象器材越高档,音染越重
TOP
49#

不单只是hifi音响的声音是相对,自然界的声音也是相对的,音乐的声音也在相对中体现其直击人心的魅力。关切到这一点后,恍然理解:物力学家爱恩斯坦原来真的会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小提琴很有可能促发了“相对论”的产生。哈哈
TOP
50#

楼主对音响有很深的理解。
TOP
5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2#

JWang 在 2006-1-19 15:08:01 发表的内容
如果我们把伯林交响乐团放在不同的音乐厅内,它的音色特点总是它本身的音色特点的,不会因为外界的音乐厅内的声学特征而改变了伯林交响乐团的音色特点。


假如你认为音乐厅不会改变一个管弦乐团的音色,这种说法就不对了。举例子的话,不妨说上一年Rattle带领柏林爱乐去上海演出的时候,问一问当时去过排练现场的朋友,看看当时Rattle是如何多次从指挥台上跑下来,去到观众席上听听观众席位置的音效,然后再跑上台指导乐团把声音调整过来。

假若音乐厅真的不会改变管弦乐团的音色的话,那Rattle何苦跑来跑去地聆听呢?——在柏林的时候乐手怎么演奏,在上海的时候照同样方法演奏就行了——但大家亲眼所见,事实并不是这样啊,这就说明了不同的音乐厅肯定有不同的声学特征。

我们之所以能听到一个乐团在不同的音乐厅里演奏的音色保持不变,原因并非是音乐厅不会改变音色,而是指挥家在排练的时候通过调整乐手的演奏,来使得观众席上听到的音色,不管在什么音乐厅里都能保持一致。


JWang 在 2006-1-19 15:08:01 发表的内容
打比方来讲,你会在马路上一听到你家人的声音就把它辩别出来,这是因为你熟悉你家人的发声的某些特点。假定把你的家人放在不同的音乐厅内的台上,你仍能分辨出他的声音而不会因音乐厅内的声学特征而改变了他的发声特点。


请不要混淆音色的概念。音色是对具体的一件乐器而言的。这就好比不同的小提琴会有不同的音色,但是它们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仍是把它们归为“小提琴”。

这里用人的语音作为例子是不贴切的。因为人类的语音的频谱特征和乐器是有所不同的,这使得人类听觉对于语音和乐器的辨别也是有所不同的。换句话说,人类听觉对于语音的辨别能力要比乐器在某种程度上要“强”。

举个例子:你或许能够一下子辨别出两把不同的男人的语音,但是你却很难辨别出两个不同牌子的定音鼓敲出来的声音。又或者说:对于一个合唱团,你听了之后可以很清楚地说出里面的女高音声部歌唱者里有几种不同的运气方式;但是对于一个管弦乐团,你却很难说出小提琴声部里这么多把小提琴,分别出自多少位制琴师之手。

更直接的一个例子:对于你熟悉的人的一段语音,你把它压缩成64kbps的mp3,虽然声音失真很大,但是你肯定能够辨别出说话的人是谁——这点相信很多朋友都有类似经历;但是对于小提琴独奏的录音来讲,你压缩成64kbps的mp3之后的声音,我估计不用说判别音色了,或许你连这声音是否是小提琴都要想想才能做出回答了。

以上例子是想说明:我们欣赏音乐的目的,不是在于辨别出这些乐器是谁,而是聆听这些乐器在不同场合下进入我们耳朵的声音——相信JWang也认同:一个人在野外空地上说话,我们所听到的声音肯定不及他在音乐厅内说话那么丰满、宏亮、质感强烈——那请问这些是否属于音色的范畴呢?

没错,一件东西在任何场合下本身的发声特点都是一样的,但是千万不要误会:我们所听到的就是这个发声特点。我们在音乐厅里聆听到的是乐器直接发出的声音,还有这些声波在建筑物内的反射、建筑材料对不同频率声波的不同吸收等等复杂因素的合作用。这就好比相同的喇叭单元装在形状不同、材料不同的箱体内,发出的声音是大相径庭的。

下面引用一些资料,以说明“音色”并非由发声物体本身震动所产生的声波所唯一决定那么简单(来源:http://www.video.com.cn/news/slbb/jsqy/200505/1117293538532.html):

========================================
直达声与反射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很可能会因某些频率上的相位衰减而引起梳状滤波效应(又称法兰声),会产生一种空洞的有卷边效果的声音。
========================================


=========================================
早期反射声是指在直达声到达之后50ms内到达的声音。这些反射声只经过小范围反射而到达听音者,可能在方向上略有不同。直达声开始到达与早期反射声开始到达之间的时间差,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房间尺寸的信息。房间表面离听音者越远,声音传至表面再反射回来需要更多的时间。当早期反射声在直达声到达后30ms内到达听音者时,人耳就不能够分辨出前后紧挨着出现的两个声音,而且还将反射声认为是直达声的一部分。这时会让人觉得声音更响亮且更为丰满。
==========================================


==========================================
迟于直达声50ms以上的反射声到达听音者时,经过了许多不同表面的反射,变为来自各个方向的声波流,这些密集的空间反射声称之为混响声。混响声的特点是功率随时间而逐渐降低,它除了能增强声音的响度之外,还能够增强温暖感和丰满度。由于经过了多次反射,混响声的音色较之于直达声有了很大的不同,最显著的是由于高频成分的衰减造成低频部分的增加。
==========================================

以上列举的几个因素都会改变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音色的。所以我们聆听一件乐器,它的音色不单只由这件乐器本身的震动所决定,还和这件乐器所在的场所有密切关系。

当然讨论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先要明确“音色”的具体定义,否则大家心目中对音色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讨论起来就不好办了,所以下面请JWang用严谨的方式叙述一下什么是具体某件乐器的“音色”呢?



JWang 在 2006-1-19 15:08:01 发表的内容
一个好的音乐厅内的声学环境是保持声音传达到你耳中的平衡性,同时在最大程度上达到厅内不同部位的声压的平均。而不是改变乐团本身的音色特点。


这里请问一个问题,你如何定义一个乐团的“乐团本身的音色特点”呢?比如说,请你示范一下,如何去定义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色特点”呢?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53#

我们如何能在聆听音乐时求「真」呢?我认为最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音乐,音乐的本源(origin)到底是什么呢?音乐的「真」在何处?乐谱么?乐谱就是那本源么?

音乐,实在就是心声。作曲家的乐思一开始是始于心灵,创作出音乐,而音乐也终结于在心灵(聆听者的感受)。更妙的是,这整个「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境界,并没有任何物理的度量衡可证其完成度及精确性而这整个过程中涵盖了演绎、诠释与感受。我们聆听者,音乐爱好者,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灵魂,各自对音乐的感受也不相同。

音乐的「真」在哪里呢?假如我们没有任何度量衡尺度,可证明某某指挥家的感受,就是莫扎特的本意;假如我们只偏爱萧堤这位指挥家,胜过其它数十名家、市面充斥着那么多的《贝九》版本,版版不同的。更为可笑的,假如作曲家自弹、自指的成绩,竟然不如专业演奏家、专业指挥!?这种情况下,怎样能有「真实」可言?所以说,将这个「真」作「真实」解释,是毫无出路的。

这样说的话,音乐里的「真」,只能从心灵的、感性的主观领域去寻索,可以说就是「真诚」。因为出于真诚,所以至善可追,完美可臻。或许,更重要的,可以包容不同。

从这样的观点去看,音乐回放是音响器材它们的物理性能,衍生出某种演绎性,当你聆听你的音响时,你的心灵深深体会了这种演绎性。两者(你,和你的音响)能够心心相印,即是幸福,而且,不再是「音响的音乐」,那音乐,真的,就是音乐了。

我可以说是个从Hi-End音响世界「逃」出来的人,当一个人发现前路是一个无底深潭时,他当然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意识,说得好听点的话,我宁愿说这是飘然隐退,放弃了这种无穷无了的追求。

对我来说,所谓的Hi-End音响,不折不扣的,已经变成了一个乌烟瘴气、浮夸喧嚣的无聊派对。简单说,我真的受够了。我得承认,我原来以为「现阶段最高的技艺成就」是需要多年苦心研发,需要时间、心血,然后,也会保持这样一段时间的。我错了。原来Hi-End音响只是金属与硅芯片做成的时装,而我们这些一生追寻着最极致的音乐回放的人,不过是年复一年的买着当令流行的那一件。
TOP
5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5#

harvey 在 2006-1-16 12:34:12 发表的内容
关于录音

百多年以来,录音技术就得到的长足的发展。刚刚录音技术发展初期,是还没有模拟录音机,当时的录音是记录在钢丝上的。声音的产生或是回放都是受环境影响的,而音乐厅是建筑师根据声学原理,结合自己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建造的。……


××××××××××××××××××××××××××××××××××××××××××××××××××××××××××


harvey大佬:

小弟对大侠所发表的帖子持有不同的想法。

    先来说个真实的故事,二次大战末期,德军在欧洲占领区装置了很多的小型的隐蔽广播电台,不停广播希特勒的演说,当时盟军的轰炸机用定向天线锁定目标之后狂轰猛炸,因为他们深信希特勒本人就在小房子里演讲。
    轰炸之后,虽然广播停了,但只隔了一两天后,希特勒演讲的电波还是从空中广播出去………………到了大战结束后,盟军才明白到当时的德国已经有了如你所述的钢丝高传真录音机了。

××××××××××××××××××××××××××××××××××××××××××××××××××××××××××

再说第二个真实的故事,在七十年代的香港,当时那些音响商人为了推广生意,搞了多场布幕隐蔽式音响重播和真实演奏比对的“金耳朵”有奖比赛活动……………………结果,可以真实做出判断的
参赛者不到1/3………………………

××××××××××××××××××××××××××××××××××××××××××××××××××××××××××

    在小弟知识范围和经验来大胆的说,听音乐时,不论在听独唱,还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听现场演奏,根本不存在音响High Fidelity的绝对与相对性,只有意识形态的主观和客观概念的存在…………

    绝对性和相对性只是在科学研究上,思考问题上或将含糊不清的道理使其哲学化,量化的手段而已。用在音响发烧的范畴似乎太勉强了吧。

    这帖子也应该完结了吧!!!!

欢迎投鸡蛋!!!!
TOP
56#

俗话里有有这样一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门道看多了会不热闹,看热闹的人不问门道。HIFI需要感觉,需要热情,这是基础。稍微加点门道,让感觉和热情有点方向和规矩,那么这种感觉会更准更深入。并且HIFI这东西还是需要感觉的比例更多点,和门道相比,感觉和热情更重要。HIFI如此,听音乐亦如此。

音乐是灵魂,HIFI器材就是它的肉身之一。外貌越标致,当然美丽的灵魂的魅力也越大。
音乐是本源,如脱离了音乐,请扪心自问你玩味的是什嘛东西?!

HIFI音响只是一堆泠冰冰的机器吧了,只有被赋予音乐,它才能真正有了灵魂,具有了生命。音响最终目的是用来听音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借助于音响去欣赏音乐,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发烧友。否则,将永远在音乐之外徘徊。一套几万元级的高级音响组合,只是用来听“打烂玻璃”或是用来验证一下“1812序曲”中的炮声是不是真实逼真,这岂不是暴殄天物与真正的爱乐精神背道而驰吗?然而,音乐与音响毕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谈不上谁是手段谁是目的,谁是载体谁是内容。很多传统上被人们认为是“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本身就是内容,或者说是二者的统一体。音响与音乐其本身就充满了听觉上的魅力,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这些音响效果为什么会对发烧友的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发烧器材与其它电子产品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纯物理的技术产品,同时它还蕴含着浓郁的音乐文化背境和艺术色彩。因为音响最终必须服务于音乐这种听觉的艺术,并经欣赏者聆听鉴别而最终获得认可。所以,音响不但是一种科技产品,而且还必须是一种艺术品,并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性。这是欣赏艺术的人本身所决定了的事实,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艺术品时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因而会对同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有不同的认同。所以,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就算是一套很普通的音响,在他的手里也如同价值连城的宝贝,而一套十几万、几十万的音响器材,要是落在一个对音乐毫无兴趣的人手里就只能说明有钱而已,失去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TOP
57#

ff 在 2006-1-19 23:36:27 发表的内容
[

不仿把其"摆"出来让大家学习交流,总比将简单的事情说复杂、讲什么绝对相对来得更实际些、让后辈更受益些。

############################################################
     >>                      100% Ok!! I am agree!!                      <<

############################################################
TOP
58#

harvey 在 2006-1-16 21:10:01 发表的内容

故此,发烧友在关注音响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还有最重要的东西——音乐。

另外,发烧友还要避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对高档(High End)器材十分崇尚和响往,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不错,音响器材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制品,在它们身上往往体现着现代电子技术、制造工艺、声音科学的最高水平。高档器材往往选用最新、最优质的元器件,手工制造的成分很大,加之产量不会太多,所以价格令人咋舌。这种高档(High End)器材的价值评定,也不能仅仅以声音音色的好坏去论价,因为它们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定工艺品的因素,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高档音响回放出来的声音表现,一般都会比较全面,声音重现的失真极低、细节也十分丰富。不同的品牌会有它们的许多独门绝技,形成自己的声音特色。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高档器材肯定比平价器材有更好的表现力与潜力。但是,关键的重点在于组件之间的搭配与较调。发烧友假如仅从某一次音展或演示的表现里,来随意评判高档器材的回放水准,事后会觉得自己的判断过分草卒。评判高档器材的回放水准,必需是经过细心品尝、搭配、挑选、调试……有时我们会发觉:良好的中等价位的音响系统,往往会超过粗心挑选和调试的高价音响系统;反过来说,高档音响经过调较搭配后,回放出来的声音效果,却是中档器材难以企及的。这就是音响系统器材档次之间的相对性。

发烧友经过聆听音乐的历炼后,较调自己的音响系统的手艺也必定日趋成熟的。由于个人喜好的听音环境、音乐风格、声音取向不同,发烧友会创造或建立了具有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的、特色的声音。

音响器材所回放出来的声音,往往被发烧友划分为「英国声」、「美国声」、「日本声」等等不同风格。事实上这种风格上的差异,说明了不同国家的音响器材,每一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音染,它是与器材生产国的文化背景,欣赏习惯相关的。

当我们根据自己喜欢的声音取向,选择好响应的音响器材和唱片后,不是随意堆放、按下PLAY就能发出理想的声音的,而是应该根据自己视听空间的特点,确定好摆放位置,按照一定的声音处理流程驾驭器材,逐渐将其较调出自己满意的声音效果。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别人喜欢的声音取向而改变自己的欣赏习惯,不能说你的音响发出的声音与别人的不同,就怀疑自己的器材不够好、较调的仍然存在缺点。而应该冷静的问问自己,这是否就是自己喜欢的声音呢?只要是能够树立正确的音响发烧观,在发烧之旅中不断积累必要的音响、音乐知识,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调音技巧,勇于在实践中摸索、不盲目迷信专家、迷信杂志,你便会发觉在聆听自己的音响系统时乐在其中。

待续

早就拜读过陈老先生的这篇大作,不知道贴主是否就是陈老?
百读不厌的好文章!
TOP
59#

[

对我来说,所谓的Hi-End音响,不折不扣的,已经变成了一个乌烟瘴气、浮夸喧嚣的无聊派对。简单说,我真的受够了。我得承认,我原来以为「现阶段最高的技艺成就」是需要多年苦心研发,需要时间、心血,然后,也会保持这样一段时间的。我错了。原来Hi-End音响只是金属与硅芯片做成的时装,而我们这些一生追寻着最极致的音乐回放的人,不过是年复一年的买着当令流行的那一件。
[/quote]
不至于吧?"年复一年的买着当令流行的那一件"?狗追尾巴时间太长?或是定力差中招太多?须知玩音响如果只求过程,不太执着结果的话,,心情会平和很多.若然遇了挫折或不满便把玩Hi-End音响说成是"一个乌烟瘴气、浮夸喧嚣的无聊派对"似乎又太过.如果买"时装"买得足够多的话,不仿把其"摆"出来让大家学习交流,总比将简单的事情说复杂、讲什么绝对相对来得更实际些、让后辈更受益些。
TOP
60#

買器材的用途不一定相同,聽音樂的類型也可能不同,但都是個人的喜好,開心就可以了,沒有對和錯,彼此要尊重,沒必要統一觀念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