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studio 在 2005-12-28 13:17:38 发表的内容 早说过,这不叫剪,而是动态处理的一种手法之一,至于这样处理好还是不好各有说法。因为买CD听的80%不是发烧友所拥有的设备,民乐属于频宽比较单薄的乐器,所以类似的动态处理有利于普通系统能出满意的平衡度。有HIFI器材当然希望不做太多处理的好。但这样会导致动态对比太大。小电平的时候普通器材无法清晰的听到。 |
首先,《龙迹》是由正常编制的采用西洋乐器的管弦乐团所演奏的,它属于古典音乐范畴,不是民乐(是“民族素材的管弦乐”)。再说,民乐也并非“单薄” :)
其次,《龙迹》采用如此动态处理的方式,对于管弦乐这种音乐体裁,绝对不合适,大家听感就能证实这一点。或许我孤陋寡闻,对于大编制管弦乐作品录音,至少我手头两千张CD,我目前只见过《龙迹》是这样做的。
再次,假如瑞鸣公司鸣冤,说“别人不这样做,但我这样做为什么必定就不对?”——这里首先明确一点:《龙迹》如此的方式并非什么奇思妙想,甚至说这样的做法,有大脑的人都想得到。所以为什么几十年来这么多工程师都不这样做呢?这并不是他们没有想到过,而是他们尝试过这样做并不好,是一个教训,所以就总结出管弦乐录音制作的一些“规律”出来。
好了现在《龙迹》的制作是这个样子,可能性只有两种:1. 《龙迹》的工程师认为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他这样做就是有理;或者,2. 工程师之前根本不知道管弦乐录音不推荐这样来处理。所以,情况1,是制作人员不负责任;情况2,制作人员没有水平。
我们并不能把《龙迹》如此制作的原因,归在“照顾一般消费者的设备”的解释上。事实上大家可见,许多动态对比巨大的管弦乐好录音,在任何档次的设备上都能重播出令人震惊的音效。所以前面这个解释是根本行不通的。
《龙迹》这个制作方式有没有可能体现某种“动态处理方式上的探索”?——我不赞成用很艺术的语言把一个不明智的行为掩饰成一个“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