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龙迹》,不得不说! [复制链接]

查看: 41760|回复: 290
271#

早说过,这不叫剪,而是动态处理的一种手法之一,至于这样处理好还是不好各有说法。因为买CD听的80%不是发烧友所拥有的设备,民乐属于频宽比较单薄的乐器,所以类似的动态处理有利于普通系统能出满意的平衡度。有HIFI器材当然希望不做太多处理的好。但这样会导致动态对比太大。小电平的时候普通器材无法清晰的听到。
TOP
272#

dr kuang 在 2005-12-28 18:19:05 发表的内容
这个被称为“剪刀式”的动态压缩和你在一开始时所描述的“高音刺耳”有关吗?


我不敢肯定高音刺耳100%是由于这种动态压缩所造成的;但是假如说高音刺耳和这种动态压缩绝对没有任何联系,那我也难以认同。

换个角度想:我听过的唱片中,只有《龙迹》有这种怪异的刺耳(有的唱片也刺耳,但不是《龙迹》这种刺耳),同时也只有《龙迹》采用了这种奇怪的压缩动态方式,所以刺耳的感觉的确难以和压缩动态的方式摆脱关系,对吧?——尽管这并不100%科学,但亦并非无理。

所以我觉得造成《龙迹》这种波形图象和声音素质,原因肯定不是仅仅用了压限器这么简单,所以我前面一直没把这种现象称为是100%由压限器所造成的,只能用笼统的“剪刀”一词来形容。只有制作人员告诉我们真相之后,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准确的原因。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73#

kwind 在 2005-12-28 12:44:34 发表的内容
但是阁下能据此说明
"大家肉眼可见,音乐信号的最顶端和最低端,被混音工程师用“剪刀”强行咔嚓一下,整整齐齐剪掉了,请看..."
进而认为
"这种方式是极度恶劣的不负责任,没有任何专业精神的!..."
最终得出目前还没有,只能
“期待将来看到真正体现民族骨气、真正有专业水平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制作!”
然后让我等涉世不深的初哥认为怎么瑞明这样垃圾


我没说瑞鸣是垃圾,我只是就《龙迹》这个专辑来讲。我并不认为这个专辑的制作能体现出任何责任感和专业精神。
TOP
274#

hpstudio 在 2005-12-28 13:17:38 发表的内容
有HIFI器材当然希望不做太多处理的好。但这样会导致动态对比太大。小电平的时候普通器材无法清晰的听到。

呵呵,龙迹的市场定位也不是普通器材的用户吧?
说点题外话(笑话),昨天我抓轨的时候还在想,这样的CD还是在德国和日本处理的呢,要是加上一个意大利那才绝呢:)
(没有针对任何人和事物,只是昨天真的觉得比较好笑)
TOP
275#

felixcat 在 2005-12-28 18:34:10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2-28 18:19:05 发表的内容
这个被称为“剪刀式”的动态压缩和你在一开始时所描述的“高音刺耳”有关吗?


我不敢肯定高音刺耳100%是由于这种动态压缩所造成的;但是假如说高音刺耳和这种动态压缩绝对没有任何联系,那我也难以认同。

换个角度想:我听过的唱片中,只有《龙迹》有这种怪异的刺耳(有的唱片也刺耳,但不是《龙迹》这种刺耳),同时也只有《龙迹》采用了这种奇怪的压缩动态方式,所以刺耳的感觉的确难以和压缩动态的方式摆脱关系,对吧?——尽管这并不100%科学,但亦并非无理。

所以我觉得造成《龙迹》这种波形图象和声音素质,原因肯定不是仅仅用了压限器这么简单,所以我前面一直没把这种现象称为是100%由压限器所造成的,只能用笼统的“剪刀”一词来形容。只有制作人员告诉我们真相之后,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准确的原因。



技术不懂,但听龙迹高音并不觉得刺耳.
TOP
276#

沙漠之鹰 在 2005-12-28 17:38:25 发表的内容

呵呵,龙迹的市场定位也不是普通器材的用户吧?
说点题外话(笑话),昨天我抓轨的时候还在想,这样的CD还是在德国和日本处理的呢,要是加上一个意大利那才绝呢:)
(没有针对任何人和事物,只是昨天真的觉得比较好笑)


哈哈,绝!我还真没想到这点。
TOP
277#

hpstudio 在 2005-12-28 13:17:38 发表的内容
早说过,这不叫剪,而是动态处理的一种手法之一,至于这样处理好还是不好各有说法。因为买CD听的80%不是发烧友所拥有的设备,民乐属于频宽比较单薄的乐器,所以类似的动态处理有利于普通系统能出满意的平衡度。有HIFI器材当然希望不做太多处理的好。但这样会导致动态对比太大。小电平的时候普通器材无法清晰的听到。


首先,《龙迹》是由正常编制的采用西洋乐器的管弦乐团所演奏的,它属于古典音乐范畴,不是民乐(是“民族素材的管弦乐”)。再说,民乐也并非“单薄” :)

其次,《龙迹》采用如此动态处理的方式,对于管弦乐这种音乐体裁,绝对不合适,大家听感就能证实这一点。或许我孤陋寡闻,对于大编制管弦乐作品录音,至少我手头两千张CD,我目前只见过《龙迹》是这样做的。

再次,假如瑞鸣公司鸣冤,说“别人不这样做,但我这样做为什么必定就不对?”——这里首先明确一点:《龙迹》如此的方式并非什么奇思妙想,甚至说这样的做法,有大脑的人都想得到。所以为什么几十年来这么多工程师都不这样做呢?这并不是他们没有想到过,而是他们尝试过这样做并不好,是一个教训,所以就总结出管弦乐录音制作的一些“规律”出来。

好了现在《龙迹》的制作是这个样子,可能性只有两种:1. 《龙迹》的工程师认为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他这样做就是有理;或者,2. 工程师之前根本不知道管弦乐录音不推荐这样来处理。所以,情况1,是制作人员不负责任;情况2,制作人员没有水平。

我们并不能把《龙迹》如此制作的原因,归在“照顾一般消费者的设备”的解释上。事实上大家可见,许多动态对比巨大的管弦乐好录音,在任何档次的设备上都能重播出令人震惊的音效。所以前面这个解释是根本行不通的。

《龙迹》这个制作方式有没有可能体现某种“动态处理方式上的探索”?——我不赞成用很艺术的语言把一个不明智的行为掩饰成一个“创举”。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78#

英进 在 2005-12-29 8:43:54 发表的内容
还是想想你自己身上的原因吧。说实话你的表现至始至终除了显摆很难让人有别的联想。



我所写的里面,哪里有错误请你直接、具体指出来。否则请不要说无根据的话。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79#

felixcat 在 2005-12-28 18:34:10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2-28 18:19:05 发表的内容
这个被称为“剪刀式”的动态压缩和你在一开始时所描述的“高音刺耳”有关吗?


我不敢肯定高音刺耳100%是由于这种动态压缩所造成的;但是假如说高音刺耳和这种动态压缩绝对没有任何联系,那我也难以认同。

换个角度想:我听过的唱片中,只有《龙迹》有这种怪异的刺耳(有的唱片也刺耳,但不是《龙迹》这种刺耳),同时也只有《龙迹》采用了这种奇怪的压缩动态方式,所以刺耳的感觉的确难以和压缩动态的方式摆脱关系,对吧?——尽管这并不100%科学,但亦并非无理。

所以我觉得造成《龙迹》这种波形图象和声音素质,原因肯定不是仅仅用了压限器这么简单,所以我前面一直没把这种现象称为是100%由压限器所造成的,只能用笼统的“剪刀”一词来形容。只有制作人员告诉我们真相之后,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准确的原因。



两者之间有无关系?当然有关系,而且非常重要。我估计按你的能力,虽然用器材没听出,但一定已经知道是什么关系:),尤其是看到你最后的补充说明。如果你几年前就看过《动态神功》,并了解里面说的内容,你绝对知道原因:)
TOP
28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