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龙迹》,不得不说! [复制链接]

查看: 41765|回复: 290
26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262#

JWang 在 2005-12-27 6:30:01 发表的内容
或许Cool Edit还真有一些局限性(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对于你对CoolEdit3000以上无法显示的猜测,很遗憾地告诉你,猜错了!下图是我手工修改的一个wav文件,修改成32BIT,并且修改了一些采样值为“7777H”十进制30583。可以看到CoolEdit的显示是没有问题的,可以显示30000以上的坐标,别少看了一个0:)。如果谁还对CoolEdit有怀疑的话,欢迎技术上的讨论!
[upload=jpg]Upload/2005122711405061491.jpg[/upload]
[/quote][upload=jpg]Upload/2005122711462511312.jpg[/upload]
最后编辑沙漠之鹰
TOP
263#

沙漠之鹰 在 2005-12-28 9:20:30 发表的内容
回去抓了一些音轨,基本上验证了胡戈的动态神功所说的,电子音乐都呈现出了刀削斧劈一般的波形。古典音乐(除了这张龙迹)都是像上面的第一张图片一样。比如我自己抓的麦当娜的American Life,这张碟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电子音乐。应该是被“狠狠地”处理过的,呵呵[upload=jpg]Upload/200512289201557122.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2289225640808.jpg[/upload]

--------------------------------------------------
但是阁下能据此说明
"大家肉眼可见,音乐信号的最顶端和最低端,被混音工程师用“剪刀”强行咔嚓一下,整整齐齐剪掉了,请看..."
进而认为
"这种方式是极度恶劣的不负责任,没有任何专业精神的!..."
最终得出目前还没有,只能
“期待将来看到真正体现民族骨气、真正有专业水平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制作!”
然后让我等涉世不深的初哥认为怎么瑞明这样垃圾
TOP
264#

JWang 在 2005-12-27 14:23:55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讲不能拿抓轨的信息和analog输出的信息相比。我承认,两者不完全相同。但针对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题目来讲,完全没问题。第一图是直接抓轨的一段古典,第二图是analog的line-in的录音,但给attenuated大致为-12db以上。两者呈现出同样的趋势


对于有削峰情况的CD,你绝对不可以用光盘镜像和模拟输出Line-In来比较,尤其是你把Line-In那里还设置了衰减值。

为何?Line-In实际上是你输给电脑一个模拟信号,然后电脑用自身的声卡或软件对这个模拟信号重新进行取样,生成一个新的波形文件。

当CD本身没有削峰的时候,CD唱机当然会输出一个没有削峰的模拟信号;当你Line-In输入的时候设置了衰减值,那这个模拟信号由于振幅变小,所以电脑重新取样的时候更加不会出现削峰的情况,因此由电脑生成的新的波形文件,和直接由CD镜像拷贝的文件的图像,两者形状有可能是相似的。

但是,假如CD的镜像本身有削峰的时候,情况就复杂了。首先,CD的D/A会不会自动修复削峰(请注意这里的修复,机器只可能“估计”原始波形是什么样子)?其次,CD机的模拟电路有没有可能输出削峰的波形呢?接着,你使用的声卡是如何对模拟信号进行取样编码呢?声卡对声音的处理在算法这个层面上就会对波形带来一些改变,这里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并不完全是A/D,但仍有参考意义):

http://popgo.net/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58023

最后还有个问题:有削峰的波形输给声卡,然后进行负衰减之后,接着再用44.1/16格式重新取样,生成的新的波形文件的按照44.1/16格式进行解码生成的图像跟原始CD镜像的相比,还是相似的吗?

你把上面的问题弄明白之后,自然便会明白你的比较方式是不会有科学根据和参考价值的了。

实际上,对CD格式熟悉的朋友就很清楚:某张CD上是否有削波是已经由CD上的信号所完全决定的了;而模拟输出、Line-In、衰减、再重新取样编码这种方法是完全确定不了是否有削波的。

另外我还想弄清楚:你说的“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题目”中的这个“题目”,是指《龙迹》,还是说有削峰的CD呢?假如是前者的话,那我并不知道你要讨论什么了,因为《龙迹》中的现象并不是削峰,而是一种疑似过度使用限制器的现象;假如你要转为讨论削峰的话,那就请看我前两段的内容。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65#

回去抓了一些音轨,基本上验证了胡戈的动态神功所说的,电子音乐都呈现出了刀削斧劈一般的波形。古典音乐(除了这张龙迹)都是像上面的第一张图片一样。比如我自己抓的麦当娜的American Life,这张碟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电子音乐。应该是被“狠狠地”处理过的,呵呵[upload=jpg]Upload/200512289201557122.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2289225640808.jpg[/upload]
最后编辑沙漠之鹰
TOP
266#

动态神功:第五讲 对各种声音的处理指导
现在讲讲动态处理的规律。
首先,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要进行相同的动态处理。古典音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做动态处理的(不要说动态,连混响也不做);轻音乐以及民族音乐做少许处理;一般的流行歌曲要做处理;摇滚要多做些动态处理;电子舞曲则要“狠狠地”处理。
下面来看几个波形,分别是几种音乐的波形,从它们可以看出不同的音乐进行的不同的动态处理。
古典音乐
[upload=gif]Upload/200512288542956714.gif[/upload]
民族声乐
[upload=gif]Upload/200512288543796188.gif[/upload]
流行音乐(青春呕像组合)
[upload=gif]Upload/200512288544346310.gif[/upload]
早期Disco
[upload=gif]Upload/200512288573534935.gif[/upload]
当代电子舞曲
[upload=gif]Upload/200512288574493840.gif[/upload]
最后编辑沙漠之鹰
TOP
267#

其实问题的结论已经比较清晰了。
TOP
268#

显然,给和唱片做mastering的工程师是长做流行乐的。
TOP
269#

还是想想你自己身上的原因吧。说实话你的表现至始至终除了显摆很难让人有别的联想。
TOP
270#

felixcat 在 2005-12-28 17:21:55 发表的内容
hpstudio 在 2005-12-28 13:17:38 发表的内容
早说过,这不叫剪,而是动态处理的一种手法之一,至于这样处理好还是不好各有说法。因为买CD听的80%不是发烧友所拥有的设备,民乐属于频宽比较单薄的乐器,所以类似的动态处理有利于普通系统能出满意的平衡度。有HIFI器材当然希望不做太多处理的好。但这样会导致动态对比太大。小电平的时候普通器材无法清晰的听到。


首先,《龙迹》是由正常编制的采用西洋乐器的管弦乐团所演奏的,它属于古典音乐范畴,不是民乐(是“民族素材的管弦乐”)。再说,民乐也并非“单薄” :)

其次,《龙迹》采用如此动态处理的方式,对于管弦乐这种音乐体裁,绝对不合适,大家听感就能证实这一点。或许我孤陋寡闻,对于大编制管弦乐作品录音,至少我手头两千张CD,我目前只见过《龙迹》是这样做的。

再次,假如瑞鸣公司鸣冤,说“别人不这样做,但我这样做为什么必定就不对?”——这里首先明确一点:《龙迹》如此的方式并非什么奇思妙想,甚至说这样的做法,有大脑的人都想得到。所以为什么几十年来这么多工程师都不这样做呢?这并不是他们没有想到过,而是他们尝试过这样做并不好,是一个教训,所以就总结出管弦乐录音制作的一些“规律”出来。

好了现在《龙迹》的制作是这个样子,可能性只有两种:1. 《龙迹》的工程师认为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他这样做就是有理;或者,2. 工程师之前根本不知道管弦乐录音不推荐这样来处理。所以,情况1,是制作人员不负责任;情况2,制作人员没有水平。

我们并不能把《龙迹》如此制作的原因,归在“照顾一般消费者的设备”的解释上。事实上大家可见,许多动态对比巨大的管弦乐好录音,在任何档次的设备上都能重播出令人震惊的音效。所以前面这个解释是根本行不通的。

《龙迹》这个制作方式有没有可能体现某种“动态处理方式上的探索”?——我不赞成用很艺术的语言把一个不明智的行为掩饰成一个“创举”。


这个被称为“剪刀式”的动态压缩和你在一开始时所描述的“高音刺耳”有关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