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6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168的版主终于都全部倒下了! [复制链接]

查看: 81925|回复: 687
191#

llp 在 2005-10-8 0:27:07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朋友:
问题:
SACD解决问题了。
为什么板主们还都倒上LP上呢?
他们是用血汗换来的银钱而倒的啊!!!真理何在呀!!!


问题主要在软件数量上。假如哪天SACD出了混音精良的de Vito的系列录音,我马上把手上对应的LP出让掉,包括ASD 429。
TOP
192#

说真的,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呵呵~~旗舰兄,我冤啊。。。。。。。
TOP
193#

CD误我20年是刘汉盛说的?
还以为是陈英光
TOP
194#

Real 在 2005-10-7 9:09:23 发表的内容
johnleeh 在 2005-10-5 20:49:53 发表的内容
呵呵,听过了调校得好的LP,谁还会有兴趣再去听什么CD啊.

刘汉盛说:CD误我20年,的确如此.小日本参与发明的这个玩意,坑害和耽误了多少烧友啊.今后10年,将是LP在高烧友中全面复兴的时期.CD将沦为和MP3,MD为伍的东西.蓝光不算,目前数码格式在HIFI上唯一能得到一些认可的也只有SACD了.





调校得好的LP??多少人听过(估计少数),如仅到海印听上一圈的话,就没意欲。。。。。

中价SACD(几W)出不了好声(现时)是不争的事实



呵呵,耳朵张在各人脑袋上,说自己的想法什么都可以,但建议慎用事实二字,谁敢说自己的耳朵已经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还有没听到过,不等于没有.可以存疑,可以当它没有,不用急.
最后编辑johnleeh
TOP
195#

Real 在 2005-10-7 15:46:08 发表的内容
我的器材或许有问题,但我听过的系统也不少,重放高潮能保持队形、音场、音色的几乎没有,而我的半价多点LP(比CD价)重播管弦乐时有点眉目了!差距是不同级的,根本去不到要比同板本的程度。


哦对了,马泽尔在90年代为RCA录过一次理察斯特劳斯的《斯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马泽尔听完制成品CD后说:听这张唱片,和我站在指挥台上指挥时的感觉很接近。(个别字眼可能不同,但原话是这个意思)

所以请问:对于管弦乐队的“队形、音场、音色”,是马泽尔的判断准确些呢,还是Real朋友的更权威些呢?
TOP
196#

所以请问:对于管弦乐队的“队形、音场、音色”,是马泽尔的判断准确些呢,还是Real朋友的更权威些呢?

-------------
我是门外汉!! 我一般认为小提琴在左前。。。管在中。。。号在右后
还有最重要不管在什么位置,不能飘散(移)而我听到的CD系统大多数高潮一到就散乱
TOP
197#

Real 在 2005-10-7 16:06:57 发表的内容
我是门外汉!! 我一般认为小提琴在左前。。。管在中。。。号在右后
还有最重要不管在什么位置,不能飘散(移)而我听到的CD系统大多数高潮一到就散乱


呵呵当然不总是这样了。

维也纳爱乐有时候喜欢小提、中提、大提混着然后围几圈;倍大提琴在乐队后方围一圈。比如说新年音乐会时必定是这样。

休斯顿交响乐团喜欢把大提琴放在左边,小提琴左右都有。

而Decca录音的时候为了适应麦克风的摆设,甚至乐队的定音鼓放在左前方,竖琴放在指挥附近的都有。

根据Real朋友的描述,可能跟听音室布置有关。一个适合于聆听古典音乐的听音室不必用很多材料去装修。很多听音室的装修,体现的是视觉上的格调,但和音乐厅聆听的感觉则大相径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一些十几平米的房间,然后铺上地毯,周围和顶上都有一些调音、吸音的材料——这种房间,根本就缺乏大音乐厅的那种空间残响,所以可能更适合听流行或者一些非完全现场录制需要后期remix的录音。不过说句老实话,一般住家的房间面积,是造不出音乐厅所需要的残响的。听古典音乐录音,听音室需要一定的残响。
TOP
198#

Real 在 2005-10-7 16:54:33 发表的内容
我的二手LP,20多年了没损失??!!!


LP是不会因为保存久远而音质损失,除非保存不当,当然重复播放会造成一定影响,但这和母带的自然磁粉脱落完全是2回事情.否则按照你的逻辑,LP年代久远就有损失,那为什么头版LP的价格会越来越高呢?
TOP
199#

qiguang 在 2005-10-7 17:32:51 发表的内容
上面的几位分析得很透彻,都有一定的道理。但felixcat好象说得更多的是动态,动态是音乐很重要的要素这没错,但音响重播的音质不仅仅是动态,而且我也不认为LP的动态比CD差,在某些情况下我倒觉得LP的动态比较好。我觉得LP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信号的完整还原,从唱头出来是信号是直接对应于刻片的完整波形,刻片的信号又直接来源于母盘,没错这个过程是有损耗和失真,但还是原来那信号;而CD是怎么一种情形呢,它是用母盘的原始信号经过数码化,所谓数码化就是把完整的信号切割成很多碎片,然后在重播的时候重新组成起来,试想一下,这重组后的信号还是不是原来的信号呢?如果你说当然是原来那信号,不然是什么,或者搬出个“香农定理”出来,那我想你也只不过是根据“香农定理”了,但别忘记了任何定理也是人说出来的,就象我们现在讨论的一样。很多听过LP的人说LP听起来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这就是因为信号的完整性造成的。


怎么又回到以前的帖子所讨论过的情形呢?

或许您所说的“动态”是指中高频的音压的变化吧,这是人耳比较敏感的频段。事实上假如你把LP和CD在这个频段的声压调到一样大的时候再来比较聆听,你就会有新的发现了。动态这个是仪器测出来的,混音制作优良的CD的动态远大于LP是实实在在的测试数据。仪器不会骗人,只可能是您的耳朵骗了您的大脑。

首先,不管是LP还是CD,在制作前首先都要通过一个滤波器(就算没有专门的滤波单元,设备器材对于频率的电器性能将会自动充当信号滤波器的功能的),使得经过它的信号,能够完全保留人类可感受到的频段。

CD格式的失真是来源于量化误差。但或许您的理解有误:数码-模拟转换出来的是光滑连续的和原始模拟信号(除去量化误差)一模一样的信号来的(不相信?您可以请教一下搞DSP或者电子工程的相关人士,问问他们是怎么实现这个奇妙的结果的),而并非是一块块碎片拼接起来。还原的信号的误差就等于采样时的量化误差。

量化误差并不可怕,LP坑纹的不平均磨损所体现出来的误差就等同(或者说,类似于)数码取样的量化误差。所以说假如您真想LP能够避免这类误差,除非您不用唱针来播放LP。

Nyquist定理保证了CD格式除去量化误差之外,能够100%还原20-20kHz频段内的任何信号(准确来讲,应该是0 - 22.05kHz,但考虑到电器的各种物理性质,所以限制为20-20kHz比较稳定)。这个定理是有绝对严格的数学证明的,有严格数学推导的定理是不可能错的。错了的话将会导致自然科学在整体上的彻底崩溃。Nyquist定理不是人文科学里面那些经验性的说法,它是有100%严密的论证的。

不想再多说数学了。最后跟您保证一个观点:CD数码格式会有采样量化失真,这种失真的性质跟LP播放时因磨损所带来的失真是具有类似的症状的。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00#

johnleeh 在 2005-10-7 20:02:44 发表的内容
PRO-JECT宝碟的唱机据好几位业内专家和资深玩家告知,其转速等基本指标都有问题,有机会还是乘早换了,真心话.东欧和台湾的电机工艺,质量,素质和西欧,美国的大厂还是很大差距,表面上不一定看得出,没有专业工具也不一定会发现.

SONY 9000ES我以前也用过,对它的声音评价我上面已经说了,我也试着用它做转盘,搭过先后自用的MARK NO.36,CHORD DAC 64,MSB PLATINUM LINK PLUS解码,其做转盘的素质也很一般.会把日本机那种冷淡硬寡的声底带过去.你订的徕卡的菲利普CDM PRO 2机芯转盘也许是个平且好的选择,不过它的声音我还没听到过,暂时不能发表评论.


是SCD-XA9000ES,不是DVP-9000ES, XA9000ES我本人觉得他本身的SACD表现是很好的,转盘的表现也不错.它能够名列Stereophile的A+榜(2005年10月期),和Linn Unidisc 1.1等上万美元的机子并列,并非完全浪得虚名.至于MBL 1511D的表现应该也不算差.

至于宝碟的转盘,我买东西向来不是盲目上的.去年买这套LP设备,也是看到大家谈得有意思,而我以前也留下了些黑胶,所以想买一套重新给它一次机会.但它没有给我带来惊喜,没有让我再投资升级的欲望.同时我觉得在上海玩黑胶,就像一块鸡肋,完全没有适合玩LP的软件环境.所以我就把设备拿到了加拿大,那里平时买些便宜的二手LP听听,还是可以.目前来看,在国内花几万元上LP设备,我个人觉得没什么意思,除非在广东,买二手软件比较方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