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leeh 在 2005-10-7 14:18:23 发表的内容
我以前在数码音源上的投资更多(有一个阶段,我同时拥有2套AA+MSB,一台KRELL STANDARD SACD,一台SONY 9000ES SACD/DVD机,但我未怎么在网上和朋友中赞过我的数码系统有多好,说实话,我觉得SACD的确要比贵它一倍价的CD系统更靓声),LP我听了觉得好就是好,喜欢就是喜欢,不是吹,也不用吹,听过的自有感受.
|
根据John朋友的描述,可能您不太经常听管弦乐的LP吧?我举个例子,Philips的Haitink指挥皇家音乐厅乐团演绎的柴五,在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管乐齐鸣的高潮乐段,LP版本在这里可以听得出混音师在进入高潮的前一两秒就巧妙地逐渐把动态缩小了(这个绝对不是我的唱头的问题,因为唱头不具备人工智能,它不可能预知哪里动态将会很大)。当然这个时候,乐器的音色不变,细节也没减少,但是对于我来讲,我觉得把动态压缩了是一种我不喜欢的失真。我听惯了现场音乐会,所以对于LP的这种动态压缩很不适应。
相反,我拿出CD版对照,在上述这些高潮乐段,CD很轻易地就把高潮所应有的动态展现出来了,让我有很强烈的自然感。
至于说音色,我听过纽约爱乐、费城爱乐、休斯顿交响乐团的现场还有他们和独奏艺术家演绎的钢琴、小提琴还有木琴协奏曲,我也分别拥有上述三个乐团的很多LP和相对应的CD版本。可以说,唱片里的音色和现场的音色根本不一样。因此我选择唱片,我只会挑选我觉得跟现场的音色比较接近的版本,我很少相信器材评论的言论的,因为至少在美国,有好些写手比较缺乏古典音乐的素养,他们试听器材宁愿多用流行乐唱片都不用管弦乐的,他们对于音色的评判很难让我信服。
另外顺便说说国内的音乐厅,我觉得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音乐厅,是让乐队发出精确声音的“发声辅助器”,但似乎缺少音色上的个性。纽约爱乐的大本营Avery Fisher音乐厅,它音色的浓郁性,简直可以迷死人了。马苏尔棒下的拉赫玛尼诺夫《死岛》,被这个音乐厅渲染得相当厚重、迫人,这种感觉,印象中只有Philips某张CD(该死,我竟忘了是哪张了)才给我过类似的感觉。我所听过的所有LP,只有音色的美,而缺乏那张Philips CD里除了美之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气势(这种气势不是单靠“音量大”就能够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