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6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168的版主终于都全部倒下了! [复制链接]

查看: 81907|回复: 687
141#

Real 在 2005-10-7 15:04:05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兄:请教:中价位几W内CD机一到高潮乱成一团,别说音色、细节了。如何展现动态出来??


能否具体说说是哪一张CD?

我手中可是有MFSL版LP《Three Works For Jazz Soloists & Symphony Orchestra 》(MFSL 2-503)和对应的CD版的频谱、波形分析图哦。图中清楚地表明CD到高潮没有乱成一团的现象。我在这个坛子上所介绍的所有CD,在我自己的系统里听绝无您所说的情况,并且我还是和现场的比较过的,我知道乐队大动态时声音应该是怎样的。所以说假如兄台遇到这种情况的话,可能有三种情况:1. 换张CD听听?2. 器材有问题;3. 城市供电有问题。
TOP
142#

Real 在 2005-10-7 16:58:21 发表的内容

如果您认为我不会听我没话说(听不出真正分析力和结像力空气感),但CD不也能“凸现”。。。。??并,我所听过流行都LP胜。。。。。??!!


我不是认为您不会听,我原话只是想说明:以前的混音理念是为了迎合听感;而现在的理念基本上是忠于原始母带。

顺便转贴一些频率和音色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各位调整自己的音响系统提供了科学上的标准,我觉得看这些比听某些器材评论要务实多了:


---------------------------------------------------
不同频率的细节对音色的影响

16KHz~20KHz频率:这段频率范围实际上对于人耳的听觉器官来说,已经听不到了,因为人耳听觉的最高频率是15.1KHz。但是,人可以通过人体和头骨;颅骨将感受到的16~20KHz频率的声波传送给大脑的听觉区,因而感受到这个声波的存在。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韵味、色彩、感情味。如果音响系统的频率响应达不到这个频率范围,那幺音色的韵味将会失落;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则给人一种宇宙声的感觉,一种幻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使人有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因为这段频率大多数是基音的不谐和音频率,所以会产生一种不安定的感受。这段频率在音色当中强度很小。但是很重要,是音色的表现力部分,也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部分,甚至有些人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12KHz~16KHz频率:这是人耳可以听到的高频率声波,是音色富于表现力的部分,是一些高音乐器和高音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频段,例如锸、铃、铃鼓、沙锤、铜刷、三角铁等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可给人一种 “金光四射”的感觉,强烈地表现了各种乐器的个性。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不足,则音色将会失掉色彩,失去个性;而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如激励过强,音色会产生 “毛刺”般尖噪、刺耳的高频噪 声,对此频段应给予一定的适当的衰减。

10KHz~12KHz频率:这是音木管乐器和高音铜管乐器的高频泛音频段,例如长笛、双簧管、小号、短笛乖高音管乐器的金属声非常强烈。如果这段频率缺乏,则音色失去光泽,失去个性;如果这段频率过强,则会产生尖噪,刺耳的感觉。

8~10KHz频率:这段频率s音非常明显,影响音色的清晰和透明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少,音色则变得平平淡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多,音色则变得尖锐。

6~8KHz频率:这段频率最影响音色的明亮度,这是人耳听觉敏感的频率,影响音色的清晰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少,则音色会变得暗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则音色显得齿音严重。如高频6~7KHz超过+6dB,声音变得尖锐刺耳,语言中齿严重,下跌-10dB以上音色明显变暗。

5~6KHz频率:这段频率最影响语音的清晰度、可懂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不足,则音色显得含糊不清;如果此段频率成分过强,则音色变得锋利,易使人产生听觉上的疲劳感。

4~5KHz频率:这段频率对乐器的表面响度有影响。如果这段频率成分幅度大了,乐器的响度就会提高;如果这段频率强度变小了,会使人听觉感到这种乐器与人耳的距离变远了;如果这段频率强度提高了,则会使人感觉乐器与人耳的距离变近了。

3~4KHz频率:这个频率的穿透力很强。人耳耳腔的谐振频率是1~4KHz,所以人耳对这个频率也是非常敏感的。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少,听觉能力会变差,语音显得模糊不清了。如果这个频率成分过强,则会产生咳声的感觉,例如当收音机接收电台频率不正时,播音员常发出的咳声。

2~3KHz频率:这段频率是影响声音明亮度最敏感的频段,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丰富,则音色的明亮度会增强,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则音色将会变得朦朦胧胧;而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音色就会显得呆板、发硬、不自然。1~3KHz中高频段对明亮度、清晰度和临场感有重要作用,此频段超过+3~5dB会使声音变硬,超过+5~10dB会出现金属声,下跌-3~5dB会使声音变硬,超过+5~10dB会出现金属声,下跌-3~5dB会使音色失去明亮感,下跌- 5~10dB声音发闷不清晰。

1~2KHz频率:这段频率范围通透感明显,顺畅感强。如果这段频率缺乏,音色则松散且音色脱节;如果这段频率过强,音则有跳跃感。
800Hz频率:这个频率幅度影响音色的力度。如果这个频率丰满,音色会显得强劲有力;如果这个频率不足。音色将会显得松驰,也就是800Hz以下的成分特性表现突出了,低频成分就明显;而如果这个频率过多,则会产生喉音感。人人都有一个喉腔,人人都有一定的喉音,如果音色中的喉音成分过多了,则会失掉音色美感。因此,音响师反这外频率称为 “危险频率”,要谨慎使用。

500H~1KHz频率:频率是人声的基音频率区域,是一个重要的频率范围。如果这段频率丰满,人声轮廓明朗,整体感好;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语音会产生一种收缩感;如果这段频率过强,语音就会产生一种向前眄出的感觉,使语音产生一种提前进入人的听觉感受。

300~500Hz频率:这段频率是语音的主要音区频率。这段频率的幅度丰满,语音有力度。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声音会显得空洞、不坚实;如果这段频率幅度过强,音色会变得单调,相对来说低频成分少了,高频成也少了,语音会变成象电话中声音的音色一样,显得很单调。200~500Hz中低频段决定声音力度,如超过+5dB~10dB声音变得模糊,清晰度下降,下跌-6~10dB声音缺乏力度而显单薄,音色硬而窄。
150Hz~300Hz: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力度,尤其是男声声音的力度。这段频率是男声声音的低频度基音频率,同时也是乐音中和弦的根音频率。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乏,音色会显得发软、发飘,语音则会变得软绵绵;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声音会变得生硬而不自然,且没有特色。

100~150Hz频率:这段频率是影响音色的丰满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增强,就会产生一种房间共呜的空间感、混厚感;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少,音色会变得单薄、苍白;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音色将会显得浑浊,语音的清晰度变差。

60~100Hz频率: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浑厚感,是低音的基音区。如果这段频率很丰满,音色会显得厚实、混厚感强。如果这段频率不足,音色会变得无力;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音色会出现低频共振声,有轰呜声的感觉。

20~60Hz频率: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空暗感,这是因为乐音的基音大多在这段频率 以上。这段频率是房间或厅堂的谐振频率。如果这段频率表现的充分,会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大厅之中的感受;如果这段频率缺乏,音色会变得空虚;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会产生一种嗡嗡的低频共振的声音,来重地影响了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
TOP
143#

所以Real朋友,增加邓丽君声音的结像度可以通过增强录音中的“齿音”感觉来达到。从上面转贴的资料当中,您可以大概知道混音师是调整哪一个频段所取得的这种效果了。
TOP
144#

Real 在 2005-10-7 15:17:37 发表的内容

争论到此为止,因是没结果的,理论的DD我不懂。我是在同系统比较的!尽管CD机更高价,别说独奏或者几重奏的作品,大编制的管弦乐录音更是死穴。兄台还是请人调节调节LP好点(我只能相信我调CD机能力比您调LP能力好)


OK,请您比较这个录音:

Kempe指挥德累斯顿乐团,演奏理察斯特劳斯《梯尔 艾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

CD:EMI CDC 47862 (正价版);

LP:随便您找这个录音的任何LP压片。

找来对比一下,看看大编制管弦乐,究竟谁才有死穴?假如您找不到该正价版的话,给我$15,我寄你一张听听。
TOP
145#

再次请求您能否把其中一张CD的编号说出来呢?
-----------
我是板本(古典)外行,一般听白头佬、贝5、或是RR一类
TOP
146#

Real 在 2005-10-7 15:59:08 发表的内容
再次请求您能否把其中一张CD的编号说出来呢?
-----------
我是板本(古典)外行,一般听白头佬、贝5、或是RR一类


felixcat不建议用白头佬来试音色、音场等。LP时代,斯托科夫斯基只授权经过他操作、认可的母带混音出版。斯托科夫斯基很喜欢在母带上面加一些他喜欢的效果。但不见得每一位录音工程师都认可这种做法。比如说EMI FDS系列再版时,Squire Production就把斯托氏的更改去掉了。

贝5 - 想一想我的确没找到理想的贝5录音,无论是LP还是CD。

RR:哈哈,这家公司很喜欢用各种方法把录音做得很HiFi。但是有个很大缺点:声音不自然,尤其是做成的HDCD。
TOP
147#

贝5 - 想一想我的确没找到理想的贝5录音,无论是LP还是CD。

RR:哈哈,这家公司很喜欢用各种方法把录音做得很HiFi。但是有个很大缺点:声音不自然,尤其是做成的HDCD


------------------------
我是音乐门外汉!
但是同一板本流行音乐(如邓丽君)低价LP机竟在分析力结像空气感优于CD机重播
最后编辑Real
TOP
148#

felixcat 在 2005-10-7 18:46:06 发表的内容
eric 在 2005-10-7 18:26:48 发表的内容
哈哈,johnleeh这段话说得有水平!!!
的确,我认为如果上将对上将的话,CD不是LP的对手。


但问题是上将之间要拿的是同时代的武器才公平。你一个拿机关枪另一个拿刀。

这几年新生产的LP采用最新的材料和最新的刻制技术,而CD的格式则是80年代沿用下来的。所以LP的上将,就必须跟CD阵营的装备了最新武器的上将比——SACD。

所以假如想和普通的CD的上将比,就必须让LP阵营里面五六十年代那时候的普通LP制品比——那我敢说,假如能够公正地找到上将的话,那么管弦乐录音上将之间的比拼是CD那边赢的。



老兄到底谈的是材料,技术,还是制式,格式?这两样东西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CD技术和材料20年多来没有进步和革新?
TOP
149#

E版原来的观点可是以1千胜1万哦!
john你的这套CD系统说实话数码声的确比较重,而你原来用过的Kerll的 SACD更加不怎么样(主要是指放CD).
至于刘汉盛这种商人的话更不能当真了.我记得HK有个号称"音响教父"的姓"雷"的还说什么听了音乐传真的SACD后准备把模拟系统全出掉(具体原话忘了,就是这个意思),摆明了就是吃人的嘴短.
TOP
150#

现在用LP说到底还是唱片的问题,问题难找和价高造成了很多人不敢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