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6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168的版主终于都全部倒下了! [复制链接]

查看: 81901|回复: 687
121#

Real 在 2005-10-7 14:56:55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数码模拟转换并不是影响最终音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
先有LP后有CD的版本(搞不清有没有用同一母版,但也不至于有母版也不用吧),高一价位CD系统无法与LP比,何解???


我不是很明白你在问什么问题.
TOP
122#

felixcat兄:请教:中价位几W内CD机一到高潮乱成一团,别说音色、细节了。如何展现动态出来??
TOP
123#

我听过大编制管弦乐播得好的系统凤毛麟角
仅有几次经历,其中一次的是用DCS音源过百W的东东。在试音室一类场所闻所未闻!
TOP
124#

eric 在 2005-10-7 0:05:30 发表的内容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在大草家大草给我上了一课,他给我听了好难听的LP,也给我听了非常好听的CD,所以如果你有《2005原音精选》这张唱片,就会看到大草写的金句:软件是否靓声,与唱片制式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唱片公司、录音师、母带制作过程是否用心有联系。


这个我多次说过了.可是在上次LP和CD争论的时候,好像没看到兄台附和,一定要大草说了才有用?
TOP
125#

johnleeh 在 2005-10-5 20:49:53 发表的内容
呵呵,听过了调校得好的LP,谁还会有兴趣再去听什么CD啊.

刘汉盛说:CD误我20年,的确如此.小日本参与发明的这个玩意,坑害和耽误了多少烧友啊.今后10年,将是LP在高烧友中全面复兴的时期.CD将沦为和MP3,MD为伍的东西.蓝光不算,目前数码格式在HIFI上唯一能得到一些认可的也只有SACD了.





调校得好的LP??多少人听过(估计少数),如仅到海印听上一圈的话,就没意欲。。。。。

中价SACD(几W)出不了好声(现时)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编辑Real
TOP
126#

54888 在 2005-10-5 21:23:54 发表的内容
高级LP的确是好,可有的烧友弄了个3.5千的盘或是日本套装机,弄点港台老片,就开始吹起来了.



精辟!!!!!


[/quote] 刘汉盛同学是一位很狡猾的骑墙派。请看以下两句他亲自说的话: 1. “CD误我20年,的确如此.小日本参与发明的这个玩意,坑害和耽误了多少烧友啊” (摘自上述被引用的文字); 2. “如果您不觉得这张CD的录音具有非比寻常的雄壮饱满、非比寻常的乐器质感、以及非比寻常的音质与音色,那么,一切都错了”(《新版唱片圣经》p. 9)、“如果您没买这张CD,您就是傻瓜,会因为它太棒了” (p.13)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刘汉盛同学的耳朵基本上是一件摆设而已,他的耳朵不能分辨好坏,要别人告诉他才能做出判断。


精彩!!!!!!!!


[ felixcat ] 在 2005-10-6 15:29 说到:
--- 我在只有在找不到混音效果好的CD版的时候,才会去选择LP版本的。 之前已经很详细讨论过LP和CD之间的差别了,这里就不再罗嗦了。简要地与各位分享以下几种事实(这次拿Decca SXL来稍微开开刀): 1. 早期、中期的某些厂家的LP,存在着物理上的缺陷。比如Decca早期的一部分SXL,使用的材料会导致播放时有人耳可闻的低频吼叫,这便是著名的“New Malden Roar”。所以假如你听得出来,说明阁下的设备调校精良,否则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还有水星,它家头版的好多批LP很可惜生产厂家用的是比较劣等的黑胶原料,因此水星LP的背噪是个问题。 2. 真正能够达到CD格式水平的LP,到80-90年代才出现。例如MFSL、Classic Records等品牌的Reissue,使用的材料、混音技术才达到LP的最顶峰。 3. Decca在50年代-80年代共有11位LP刻盘工程师,并且这11位一直负责这近30年的刻盘任务。他们承认过了好一段时间(大概是70年代),他们使用的设备、技术才比较完善(证据:请看TAS杂志102期133页),他们使用的黑胶材料才趋于完美。 4. 的确某些早期、或者一些廉价版的CD直接用已使用多次的工作母带来转录,导致音质不佳(比如说Decca的小双张、某些DG、Philips,大部分的早期RCA等等)。但同样也有不少音质绝佳的头版或者再版CD。具有哪些请看我在这个坛子上历来的推荐。 5. 只有直切型唱臂才能完美地在LP内圈播放时不产生任何“破音”。 6. 虽然理论上LP可以刻上25kHz-30kHz的信号,但早期的刻盘机性能有限,比如说Decca的最先用的机器,在10kHz就开始出现滚降,到14kHz以上的信号滚降得更加厉害。所以目前各位拿在手上的比较早的二手Decca,我不太相信里面含有高于19kHz的信号,事实上至今也没有任何证据证实这一类LP在高于20kHz频率上信号还原的特性是怎样的。 当然后来的刻盘机性能很好,比如说Neumann、 Westrex等牌子,能够安全地延伸到25kHz,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进步。所以说国内比较难买头版LP,这从音效上来讲对于各位朋友反倒是一件好事。 7. 假如一张12英寸的LP单面刻上接近30分钟的音乐的话,那按经验来讲它的动态一般是比不上同样录音的CD版了。


精彩至极!!!!!!!!!
TOP
127#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在大草家大草给我上了一课,他给我听了好难听的LP,也给我听了非常好听的CD,所以如果你有《2005原音精选》这张唱片,就会看到大草写的金句:软件是否靓声,与唱片制式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唱片公司、录音师、母带制作过程是否用心有联系。
最后编辑eric
TOP
128#

Real 在 2005-10-7 15:17:37 发表的内容
争论到此为止,因是没结果的,理论的DD我不懂。我是在同系统比较的!尽管CD机更高价,别说独奏或者几重奏的作品,大编制的管弦乐录音更是死穴。兄台还是请人调节调节LP好点(我只能相信我调CD机能力比您调LP能力好)


其实在讨论到具体的内容,寻求对方的答复的时候,如果能够列出你的具体系统,使用的软件的具体版本,那么会让对方比较容易答复.否则他回答了A,你说是B,那的确无法讨论出答案.
TOP
129#

Raxel 在 2005-10-7 16:16:06 发表的内容
因为LP是在母带状态好的情况下出产的.上面我给你的链接,上次讨论的串里面,LP软件的历史优势我已经多次提到过了.


没错,对于流行方面,的确早期和中期的CD制作普遍素质不甚理想,这一点不少国外的制作人都有叙述。这是其中一个例子:

http://georgegraham.com/compress.html

但幸亏几大古典品牌在LP和CD交接时期并没有更换太多工作人员,比如说不少Decca著名的录音师在80年代仍负责数码录音;EMI/Capitol不少老一辈录音师在80年代还负责帮忙混音制作正价版CD;Columbia的元老级录音师McClure在80年代仍然亲自混制Walter的录音出版CD。。。所以古典音乐CD是另外一番景况。
TOP
130#

Raxel 在 2005-10-7 16:50:57 发表的内容
Real 在 2005-10-7 16:23:35 发表的内容
还是末能说服我,我比的是XR邓丽君(不是国内A。。),JVC用的重制CD设备不会太差吧??还考虑到自已音源上差价(CD/LP:8/5)。而LP胜出绝对性。。。。。。。。。。


这和制作设备没关系,母带是谁着年代的久远会在音质上有损失.这不是用什么先进设备可以改变的客观情况.就是现在的复刻LP也达不到头版LP的效果,如果是相同混音版本的话.

而且XRCD其实也是某些专辑做的不错,某些还可以,某些就不一定比普通CD版本好了.





我的二手LP,20多年了没损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