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4105106107108109110111» / 1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粗茶,老胆,旧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1960234|回复: 1310
1071#

回复 1067楼fallingforyou的帖子

这插头是乐甬群声吗?
TOP
1072#

唱片先传这几张。
抽空制作了一款同轴线,都是几年前定制回来的线基,放一边忘记了。最近翻了出来:









[attachimg]78048
fallingforyou 发表于 2023/8/25 18:46:14

上次发了两款线基,制作了灰色那款。
前两天抽空将黑色那款也做出来,用上了。
发些图片存档:

















灰色那款线径已经比较细小,黑色这款还更小,卷了几圈才觉得显眼些。

制作、测试完毕,上机作最后老化、聆听测试。












讲讲听感。

上次那款灰色同轴线在之前楼层讲过(偏中低频的,声音宽松、中低频量感较多些,适合比较声音干瘦的系统),而这款黑色的线材风格则刚好相反:
中低频频比较收敛、全频线条比较清晰;低频注重质感而控制量感,点到即止。适合线条模糊、声音浑浊拥挤、低频量感过多的系统。尤其有驻波的系统,用上后会有一定改善。

两副线材是互补的风格,但在中正的系统上它们都是有所偏向的。目的是适配那些由于器材搭配或听音环境原因,导致声音表现有所局限的系统。





插影音室煲练一段时间,之后通知朋友取用。

同轴线,属于数字环节传统线材;有些人会认为数字环节对声音影响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的(就像有烧友认为无损音频文件、刻录碟与原版碟区别不大一样)。那是因为对数字领域的不了解。数字音频环节里,也有很多参数与环节,比如时延、相位、JITTER、误码及纠错等,还有很多机箱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多环节,都会影响音质。

在素质相对到位的系统里,无论数字转盘还是同轴线材,影响都挺大的。线材的风格,很容易表现出来。


先到此。

冲过期茶。听旧唱片。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073#

回复 1067楼fallingforyou的帖子

这插头是乐甬群声吗?
ming20180321 发表于 2023/8/28 15:25:20
一款公模定制的。你也可以使用你提到的,结构类似,只是要做一些处理。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074#

贝多芬的交响曲:

在2020年国际古典音乐大奖(ICMA)中,
拿索斯凭借《贝多芬交响乐全集》斩获“交响音乐类”奖项以及ICMA“年度最佳唱片”两项大奖。
由亚当·费舍尔执棒丹麦室内乐团(Danish Chamber Orchestra)录制,获得极高评价。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75#


上次发了两款线基,制作了灰色那款。
前两天抽空将黑色那款也做出来,用上了。
发些图片存档:










两副线材是互补的风格,但在中正的系统上它们都是有所偏向的。目的是适配那些由于器材搭配或听音环境原因,导致声音表现有所局限的系统。

fallingforyou 发表于 2023/8/28 15:33:03

既然发了两款有偏向的互补风格,再发一款相对真实、平衡的吧,综合声音表现比较中正的。
否则,不熟悉的朋友会以为我只喜欢制作有偏向的线材了,哈哈!





这副线材材料、结构、规格与之前灰色那款基本一致,唯一区别是:这款黑色的芯线是单支铜线,而灰色那款是多支铜线。
而这个好像不太起眼的区别,体现在声音上,差异可就明显了。

















制作完毕,先作初步指标测试。

之后照例装机老化、试听:





这款线材的风格刚才也讲了。不偏不倚,不会突出某个特点,总体比较注重真实度和平衡度。

至于真实度,可能有些朋友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在我这里,前面楼层也讲过几次了--由于我与朋友们喜欢玩乐器、听现场,有一定的乐理乐器及现场演奏录音经历,因此我眼中所谓的真实度、平衡度,是基于这种现场演奏或现场聆听而建立的。当然是无法完全达到现场的,只是以这个标准去努力,尽量的去接近。



说到现场演奏,常见的所谓真实还原录音有两种:一是现场演奏的音乐会实况录音(有观众的),二为非音乐会实况的录音。
而非音乐会实况的录音又有两种:1是使用音乐厅(或自然声学环境好的厅堂,比如某此教堂等)进行录音,但是空场、没有观众的。二是专业的录音室里的录音。

这三种情况下的录音,声音其实也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都能真实还原乐理、音乐作品的总体特点,只是略有区别而已。
我作为喜欢演奏及聆听现场音乐会的爱好者,当然最为喜爱现场演奏的音乐会实况录音(有观众的)的录音啦,但是这类唱片并不太多见(其实也不少优秀的录音),主流的还是另外两种。

不过好声音是远不止上述几种的,有很多类型。比如相对于“唯真”而言,艺术上还有“唯美”,等等。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先到此。请茶。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076#

说到贝多芬交响全集,收有一套比较有意思的版本--久石让指挥未来交响乐团的作品。

没错,就是给动画片配乐的那个久石让。然后这个乐团,也不是什么有名的乐团。。。













这套唱片其实我就只因好奇+无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买下的,没抱任何期望;就当集邮冷门版本贝交全集好了。
没想到全套听将下来,综合得分我给他打了C;结合他的转型突破老不容易,我最终加分到C+
最终我亦因此多收了两套,以备有兴趣的朋友打劫。

并且不久前无意看到,他又跑去指挥了勃拉姆斯交响全集。到时看吧,勃拉姆斯交响我不算特别感冒,入不入,以后看心情了。

这套唱片我前两年计划在这个帖子里写完它的乐评的(前面的楼层里已经写了前几面部了),后来因为胆机制作、冲茶、听曲而耽误,这次若不是提到,也就忘记了,哈哈!
简要版本的乐评,当时我已经在微信群里写完了。后续有机会再整理、补上这里吧。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077#

高手!!!
欢迎访问淘宝店:http://store.taobao.com/shop/view_shop-842906440f6f98c0679d50b162e7a065.htm
TOP
1078#

谈到勃拉姆斯,有很多话要说,这是以前写的两篇关于勃拉姆斯的散文:

交响乐的丰碑:勃拉姆斯交响曲漫谈

1896年的一天,生病的勃拉姆斯匆忙从瑞士赶往法兰克福,他是赶去参加克拉拉的葬礼,由于悲伤劳累,他坐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当他费尽周折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葬礼已经结束,勃拉姆斯在克拉拉的墓地拉了一首小提琴曲,寄托了无限的哀思。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爱情大家都知道。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勃拉姆斯选择了离开,永远不再相见。但勃拉姆斯一旦自己创作了作品,就马上寄给克拉拉。1875年,勃拉姆斯写了一首很有名的作品《c小调钢琴四重奏》,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花了整整20年创作的,是他献给克拉拉的重作。虽然这时勃拉姆斯已经离开克拉拉,但他还记挂着克拉拉,在书信上保持着来往,始终关心着克拉拉,勃拉姆斯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与克拉拉有缘无分,勃拉姆斯后来爱上一个歌手阿加德。也许是克拉拉在勃拉姆斯心中永恒的思忆,勃拉姆斯最终没能和阿加德走到一起。勃拉姆斯有一首很有名的作品《G大调六重奏》,这部作品又叫阿加德六重奏,是勃拉姆斯献给阿加德的,纪念他们曾经的爱情。阿加德后来另嫁他人,当她生了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创作了《摇篮曲》献给阿加德母子…..就是今天妇孺皆知的那首《摇篮曲》。

勃拉姆斯就是这样有情有义的人!

勃拉姆斯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我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要多于贝多芬。贝多芬的作品从某种角度来看还是有点理想主义在里面,而勃拉姆斯温情的一面,更象是吃人间烟火的。勃拉姆斯的作品坚持古典形式,但更具浪漫精神。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第一交响曲的雄伟,第二交响曲的抒情,第三交响曲的浪漫和第四交响曲的沧桑都非常令人着迷。勃拉姆斯继承了贝多芬,但他的情绪和思想更加细腻和复杂。他的德意志安魂曲崇高而伟岸,磅礴而大气。而又不乏细腻,温暖的情感。听这些作品,可以感觉到勃拉姆斯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对民族,人类的关怀,而听他的室内乐,又令人感受到他温暖而又带点忧伤的内心情感。

最近我在听勃拉姆斯交响曲,这些作品,可以说已经渗入我的骨髓了。我在另一个帖子也零星提到过,我谈谈我的感想。我听的主要是黑胶唱片,瓦尔特,卡拉扬,富特文格勒,克莱姆佩勒,贝努姆,塞尔和鲁道夫肯普等人的版本,CD听得就不多,主要是阿巴多,小克利伯,卡拉扬迪卡版等等。

瓦尔特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指挥家,他的勃拉姆斯温暖,宽厚,充满着人性的思想。他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就象和老朋友在谈天,娓娓道来,听起来亲切,感人。不过瓦尔特的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是历史录音,1954年的录音,音质差点,令人有些遗憾。另外要说一下,瓦尔特的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非常棒,米勒的演唱有一种迷蒙和苍茫的感觉。台湾刘汉盛和刘名振都非常推崇这个录音。

富特文格勒的版本,我是谈他EMI的录音,他对自由速度的运用非常夸张和自由,喜欢他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他的人会非常不感冒。富特文格勒的版本给人感觉就象去打仗一样,音乐的发展和推进非常炽烈,就象燃烧的烈火一样。

我曾经非常喜欢克莱姆佩勒的勃拉姆斯,他的风格构架庞大,乐曲的发展层层推进,内在张力很强。克莱姆佩勒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是我爱乐初期听的第一个勃拉姆斯的作品,因此很有感情,那个时候发烧不久,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了一个音响演示会,我去参加了,第一听到了勃拉姆斯的音乐,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后来我有所改变,主要是我听了卡拉扬1978年的版本,相比之下,会觉得克莱姆佩勒的勃拉姆斯推进的速度过慢,在总体结构上不够坚实。不过他这种风格用在《德意志安魂曲》上确是非常对路。《德意志安魂曲》这部作品我听过很多版本,最喜欢有两个版本,一个就是克莱姆佩勒的版本,另一个是加丁纳的版本。本来对赫尔维格抱有厚望,他的演绎确实比较华美,但是过于软弱,不够大气磅礴,在气势上稍差。

海丁克的前任贝努姆是一位勃拉姆斯大家。他的风格类似瓦尔特,非常温暖宽厚。他终身与勃拉姆斯有缘,后来倒在指挥台去世,而指挥的正是他一生钟爱的勃拉姆斯。

卡拉扬的勃拉姆斯交响曲非常强悍,他先后三次录过三套录音,都非常出色。我对比听过卡拉扬78年的第一交响曲和克莱姆佩勒EMI版,我更倾向于卡拉扬的演绎。卡拉扬的版本,整体构架雄伟,坚实,乐曲的推进注重逻辑性。抒情的段落优美,华丽,宽广。卡拉扬的版本有着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但抒情的段落又很平易近人。卡拉扬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在结构和情感的结合上达到极高的水平。卡拉扬在柏林爱乐时期,录有非常多的录音,但是并非件件佳作的。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卡拉扬有些作品有点公式化和雷同,这是因为他涉猎范围太广造成的。但瑕不掩饰,卡拉扬对勃拉姆斯交响曲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他的黑胶唱片,78年那套比较划算,物美价量。第三次的勃拉姆斯录音,因为发行量比较少,相对就贵很多了。

阿巴多的版本是数码录音里非常优秀的一套,具体就不细说了。如果要我选三套全集,我会选瓦尔特,卡拉扬和阿巴多。怀念阿巴多!

就写到这里吧,其他版本我会在后面谈一下的,也请大家谈谈感想,相互交流,促进论坛的交流和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79#

他们令我想起勃拉姆斯

最近重听了贝努姆的勃拉姆斯第一、第四交响曲,精神可以说是又受到一次洗礼。因为我除了前段时间听了瓦尔特的勃拉姆斯第三、第四交响曲。可以说有点感触,其实人的感受和很多原因有关的。我已经很久没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了,要是听,也是了了几次。我记得10几年前我入门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我是多么的着迷。尤其克莱姆配勒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是多么的浩大和令人振奋。听卡拉扬的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我又是多么感动。总之,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雄伟,第二交响曲的抒情,第三交响曲的浪漫,第四交响曲的沧桑。都深深吸引了我。那时听古典音乐刚入门,但我对古典音乐接受能力还比较强,我第一次听勃拉姆斯就开始喜欢勃拉姆斯了。

我第一次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是在一个音响演示会。在深圳交响乐团的音乐厅,听的是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这部作品的宽广的气息深深打动了我。那时我还没有勃拉姆斯的唱片,我买的第一张勃拉姆斯的唱片就是克莱姆配勒的版本,这部作品被他表现得沉稳大气,气势如虹而又洋溢着诗意。今天,尽管我听过了无数的版本,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我还是最喜欢克莱姆配勒。而克莱姆配勒的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更被我认为是勃拉姆斯最好的作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这是题外了。在我对勃拉姆斯一往情深的时候,我曾无数次感慨:为什么勃拉姆斯不像贝多芬那样也写九部交响曲呢?也许是勃拉姆斯过于追求完美了,也许是他再也无法超越自己了,所以他就只留下四部交响曲了。还好,在后来。我听了马勒和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也很喜欢,我觉得我得到了补偿。由此可见,我曾多么热爱勃拉姆斯的交响曲。

随着听乐范围的扩展,我开始听肖邦、听马勒,只要是不太偏门的古典音乐的作品,我几乎都听过。很多年来,我慢慢淡忘勃拉姆斯,只是经常还在听的就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了。前段时间,当我听瓦尔特的勃拉姆斯时,我感觉我的内心又受到了触动。我听的是瓦尔特的第三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我真为瓦尔特没能君临柏林爱乐而觉得有些遗憾。瓦尔特指挥的勃拉姆斯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稳重、忘我、深情而又温和。深情款款,但不滥情,他的感情朴素而又显高贵。速度不急不缓,有人说瓦尔特早年喜欢在自由速度做文章以求得特殊的音响效果,但在他的中后期,他似乎更喜欢平淡和恬静了。后来听了贝努姆的版本,是第一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我仿佛在瓦尔特和贝努姆身上找到了一致。也许这就是老派的指挥:忠于乐谱,沉稳内敛,有波澜起伏但又略显平静。贝努姆后来倒在指挥台,指挥的就是他一生钟爱的勃拉姆斯。

听瓦尔特和贝努姆的勃拉姆斯交响曲,他们没有给我太多激情,也许我的激情早已在蹉跎岁月中消磨致尽了。他们令我想起我的青春,那些爱乐的美好回忆和青葱岁月。一位朋友曾对我说:我很羡慕你会听古典音乐。其实,我也很感谢勃拉姆斯,他让我懂得很多…….

勃拉姆斯交响曲曲式分析:

第一交响曲,完成于1876年,自腹稿起,耗时二十一年,是世界交响乐史上的丰碑。乐曲在整体构思,思想气质,都很接近乐圣贝多芬。尤其是明显受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影响。它创造地体现了胜利、欢乐战胜一切苦难困境的思想,彪罗因此称之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快板、引子带有悲剧性色彩,定音鼓的敲击,构成阴沉沉的背景气氛,展现了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主部是暴风雨般展开的快板,激烈地表达了内心冲突。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优雅抒情。第一段从小提琴和大管奏出的柔弱哀婉的音调开始。中段亲切感人,采用对位手法写成。再现段配器有所变化,格调高雅气质纯朴。第三乐章小快板,忧郁略含幽默,秀丽典雅的第一主题由单簧管诉说,具有维也纳舞曲风味,在主题发展间隙有一段诙谐穿插,中部是管乐与弦乐的对话。第四乐章:柔板,不太快的快板,有一个忧郁的引子,可听到阿尔卑斯山的牧歌与庄严的由铜管奏出的众赞歌。末乐章主部主题与贝多芬的欢乐颂极为相似,乐章在辉煌灿烂中结束。

第二交响曲。这是勃拉姆斯的《田园》,D大调,OP73。1877年作于奥地利避暑胜地沃特湖畔的一个小村庄,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乡间湖畔。1878年1月10日在莱比锡布店大厦大厅首演,指挥是勃拉姆斯本人。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浸透着置身于宁静柔和的大自然中特有的开朗喜悦的情绪,基本主题类似幽雅美妙的维也纳圆舞曲。第二乐章:不过分的慢板,三部曲式,充满沉思和冥想,严峻和壮美兼具。有三个主题相互变化,是勃拉姆斯的哲学抒情诗.第三乐章:优美的小快板,回旋曲式。勃拉姆斯更喜欢把第三乐章的速度写得较为松弛,而不用传统的快速活泼的谐谑曲。但是在第二交响曲中,他保留了谐谑曲形式,近似古典的维也纳圆舞曲或连德勒舞曲。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坚毅果断有力,正如乐圣经常做的那样。勃拉姆斯也把他的末乐章写成整部交响曲的高潮,这个乐章有点接近英雄气质,但仍保持这部交响曲的基本抒情特征。

第三交响曲。这是勃拉姆斯的英雄交响曲,也是本人最爱的勃拉姆斯交响曲。F大调OP90,作于一八八三年,维出纳爱乐乐团于一八八三年十二月二日首演,指挥是汉斯李赫特。一八八三年五十岁的勃拉姆斯爱上当时只有二十六岁的海敏娜施比斯。在充满激情的爱恋中,他创作了这部辉煌的作品。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引子是三个有力的和弦也是全曲的基本动机。刚劲的主部主题由小提琴奏出,这个主题带着活跃与欣喜。低音提琴不断反复动机音型作背景,单簧管和大管以二重奏的形式奏出副部主题。它源自维也纳民间舞曲。第二乐章柔板,三部曲式。宁静致远。首部主题纯朴高雅,中部主题悲戚忧郁,再现部后尾声明朗而平静。这个乐章崇高恬静又带点忧郁。第三乐章:小快板,三部曲式,浪漫热情。松弛速度的谐谑曲。首部主题由大提琴奏出,柔美阴郁。变化反复后,中部主题哀婉地出现。再现部后是短小而美丽的尾声。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极富戏剧性和英雄性是全曲的重心所在。开始是激昂的情绪,中间经过一段戏剧性冲突后,转到光辉的F大调结束,肃穆崇高带点平静。

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勃拉姆斯能象乐圣那样也写九首就好了。这部作品体现了一种近乎严峻的矜持以及一种忧郁,然而并非浪漫的愤世疾俗,而是一种伤感与理解融为一体的少有的情绪。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具有悲壮浩大的气势。一开始便由弦乐器呈示宁静伤感的主部主题。反复变奏中情绪激烈。副部第一主题在号角般引子后由贺号和大提琴奏出,明朗而宽广。副第二主题由部分管乐器吹出,平静而柔和。第二乐章中速的行板。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是支优美的浪漫曲。主部主题委婉明净。副部主题在小提琴装饰音型的背景上由大提琴奏出。,深沉诚挚, 经过一系列变奏,充满了生活的温馨,宛如一首无伴奏的合唱曲。第三乐章欢快的快板,在奔放中有优美也有幽默的插入。主部主题具有粗犷的舞曲特点,副部主题则柔美抒情。第四乐章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快板,变奏曲式,满含壮丽的英雄悲剧性和深刻的哲学思想。这是一首宏伟的变奏曲,尤如一支圣咏旋律,整个乐章共三十二个变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80#

高手!!!老浦东 发表于 2023/8/30 18:34:50
感谢浦东大虾帮顶!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