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 / 1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粗茶,老胆,旧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1960235|回复: 1310
1031#

市面上有一些老版唱片是银圈形式的,由于唱片内圈铺满信息层,整张碟银光闪闪很讨人喜爱,且那个年代的唱片音质多数也不错,得到不少烧友的喜爱。
当然二手唱片商家也发现了商机,以此进行宣传、销售,价格亦定得比同年代胶圈的高一些。
事实上,即使同一条生产线、同一年代同一张专辑,也可能同时发行满银与胶圈唱片的,有随机性。




CD大家知道是1982年由菲利浦与索尼联合发明上市的。上市初期,碟片也就有两条生产线。其中索尼生产线的碟片是没有银圈的,全部是胶圈。而菲利浦生产线,则有一部分是银圈(注意,不是全部)。而银圈,又经历了PolyGram(宝丽金)、PDO、PMDC等。其中PDO又分为Made in W. Germany by PDO、Made in Germany by PDO、Made in Germany PDO;并且随着CD业务发展开始在其他国家建立分厂,开始出现不同国家的PDO。CD的兴盛,也导致出现了一些独立于上述两厂的生产线,比如捷克斯诺筏克、瑞士、法国、奥地利、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当然也有国内的。
不同的压片地,有时又会带来不同的声音风格区别,且这个现象,多少与当地的综合地域人文风格有些联系。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有机会再另行讨论。

到了PMDC中后期,满银圈消失,换成半银圈。IFPI码也于这个时期(90年代中期)被国际唱片业协会强制规定刻印。因此,老版CD,也被一些二手唱片商及烧友称为“无码”唱片。有无IFPI码,有时也被作为衡量唱片年代、价格甚至音质的标准(当然这个现象多半是市场商业行为推动所致,因为录音唱片技术成熟后,无论什么年代,都有属于那年代的精品唱片)。PMDC后的UML、环球至今,全部都是胶圈了。

发几款比较少见的满银圈唱片。



捷克斯诺筏克:


法国的:


瑞士的:




sonatina,瑞士一家低调的古典录音公司;。录音清丽透明,活生感很好。

瑞士的这间唱片公司出版的唱片不多,我所知只有几十张左右。但比较特别的是它于80年代仍然坚持使用模拟录音及后期处理,它家多数唱片都是AAD制式的,比较独特。我手头的几张它家唱片,只有一张是DDD。
不过虽然是AAD录音及后期处理,但声音风格却是清新、爽朗的,并不会强调那种粘稠感的模拟味。倒是反映了瑞士音响音乐产品的地域特色。



刚才提到的所谓“活生感”,在我们评判音乐作品时,或者排练时(尤其那些不插电的演奏),也时常称为“活跃度”或“活泼度”。比如听感上感觉到细节丰富、旋律生动;能表现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情感色彩;能引发并带动听众的情绪,甚至有画面感,等等。
在音响上,这种“活生感”是由大量的弱音细节、丰富的信息量与良好的平衡度等等共同去支撑出来的。虽然音响不可能100%还原录音现场,但在音响器材制作及音乐作品重播时设立一个相对中正的标准去努力去调校,还是得到一定成效的。

弱音细节及微动态,也是考验音响系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先扯到这里,请茶。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032#



继续。
木工完毕,装箱。

小电工继续严格监工、专业指导。







两侧蹭这两个孔位刚好位于输出变压器下方,钻孔及安装螺丝时,要先拆开变压器一边螺丝。钻好、拧上螺丝后,再装好。
想过将两个孔位前移一点,但不好看,不对称。受力也不均匀。做多一步工吧,反正慢工细活,有些地方,省不来。




这个光线和角度下,原木的纹理及质感,显现得更充分了。
原木机箱,除了质感好,还有利于声音表现。这是另一个话题,有机会再展开。当然缺点也是有的--就是有点小贵......



顶板安装完毕,重新回到主电路环节。信号及电源输入、音频输出焊接。
先到此。后续再更新。

请茶。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033#

继续。回到主电路环节。信号及电源输入、音频输出焊接。







后级高压屏帽:
基本是电路安装的最后一步了。当然后续的调整另算。



之后将进行通电测试、开声、调整、老化、调校等环节。
后续再慢慢更新。
请茶。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034#



继续。
进入关键环节,通电测试。
先空载测试相关工作点:





一切正常,向下走。那台开关电源PCB上的配管,照例承担新制作FU32的临时测试任务。
整流管则使用一款国产5Z2P。
先上整流管:





话说这款高州5Z2P,从第一台6P12单端做出来开始直到现在,一直承担风险及不确定性最大的上机测试任务。
甘愿退居幕后担任炮灰管角色,完满完成了二十几台机器的测试任务,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难得的是,经历了这么多次残酷的反复测试、老化,至今仍然坚挺,有时懒得拔下,直接插机上正常开声使用。







照例顺利点亮,测试各工作点,正常过关。
按步就班,全套前后级管子上机,进行开声前的全面测试:




照例先使用北京6J1+FU32进行测试。
没有波澜、照例顺利点亮。
测试一些工作点:




上图是B+电压(使用5Z2整流情况下,压降较大。稍后使用5Z4P,B+能提升20~30V左右)。
下面两图是功率管,左右声道一致性。一致性比较好,235.3V的B+加上去,只相差了0.9V。FU32是共阴、共帘栅,因此屏极一致情况,左右声道功耗就一致了:




阴极负压:



帘栅压:



十几处工作点测试完毕、过关,篇幅有限不一一上图了。老化一会,稳定些后,需再测试一轮。
然后进入开声测试环节。

先到此,稍后更新。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035#

上述测试完毕、老化一段时间后,进行开声测试。
工作台试音神器--魅族MX4PRO上场:


MX4PRO之前有介绍过。该机是约十年前魅族的旗舰机型(已经停产多年),使用了独立解码芯片ES9018K2M+独立运放输出,并对高阻耳机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校,驱动力不俗--我试过用它来直推森海塞尔HD600,声音表现也有模有样。
并且有线性输出(LINE OUT),基本相当于一台前级了。
它的调音也比较中性,能满足工作台上初步的开声音乐测试。这里的测试过关后,再搬到影音室与大厅作最后的测试、调校。





开声测试一轮,初步根据声音表现作了一些调整。
之后持续播放音乐老化了一晚后,换上输出功率更大的5Z4P整流管。
同时换上功耗与驱动力更大的6J5,及标配这台机正式使用的全新功率管FU32继续进行测试、老化:





5Z4P整流管换上后,屏压提高了二十多伏。
这只新换的功率管屏压,左右声道相差只有0.9V;相差不足0.4%,一致性比较好。这些管子都是经过严格筛选、配对的,一致性一般都没问题,之前制作的几台,也基本控制在这个范围左右。

阴极负压、帘栅压也有相应提高:





之前提到的十几处工作点,从头测试一次;根据测试结果,作相应的一些调整。
然后照例持续开声测试、老化24小时:



这里的老化和测试完成后,就可以装箱、搬到影音室与大厅,作正式的测试了。
而后续的测试,及针对声音表现而进行的调校,是决定这款机器表现与素质的最终环节。
先到此,稍后再更新。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036#



老化一晚,一切正常。
装箱,落大厅,搭配正式器材、线材,开始正儿八经的测试。





电位器旋帽装上。
仍然是反传统的蓝色。这也是这寺FU32的专属颜色。





制作环节,照例慢工细活+懒散拖拉,历时约两个多星期。

正式落场:







接上器材、点亮、开声。
边聆听边老化。

持续通电一晚,次日再聆听、调整。拍两张白天的照片,光线充足,似乎更显机器的质感。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环节:调音。
--反复的老化、调整,实现声音表现的调校、稳定。
我的标准:仅持续24小时不间断老化测试环节,就至少进行100小时。加上声音调整的环节,前后要好几天。

老生常谈:音响的设计、制作与调校,是一项横跨多个领域的综合项目。一款胆机或一套器材,制作出来、指标即使很优秀很好看,也只算是基础,只算半成品。
后续声音表现的调校,尤其上面提到的基于乐理乐器、音乐作品表现的调校,才是决定其素质的最关键一环。
先到此。请茶。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037#

抽选一些调校环节发上来分享、存档。
先是后级阴极电阻。
之前木框上使用两只松下3瓦高温电阻并联,效果也可以的。这次换用两只5瓦金属膜并联,额定功率提高66%以上,看看能否降低工作温度。






测量最高温度86.8度。这就奇怪了:额定功率提高近7成,温度居然比之前两只3瓦松下还高2度左右(并且这两只5瓦电阻还只是使用压降更大的5Z2P整流、阴极负压只有20.73V情况下,若使用5Z4P,负压及温度会更高)......
也再一次证明:指标,有时并不能说明什么。

考虑松下电阻本身是高温电阻设计,温飘及热噪更小、高温工作更稳定,换回去算了。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038#


因素还是挺多的。
我们向朋友推荐唱片时,经常会讲两个维度:演绎、录音具佳。演绎,指的就是演奏者/艺术家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演奏与呈现;录音么,指的就是多数人关注的音响效果啦。录音及后期处理,影响的因素仍然较多,比如不同的唱片公司录音场地的差异、录音器材的差异、录音方式的差异;录音师个人对录音及作品理解的差异等等。
还有后续压片的差异,等等。

fallingforyou 发表于 2023/6/15 11:57:52

发烧就是追求音质的,演录俱佳是最理想的。
大家玩黑胶,追求头版是有原因的。早期立体声时 代是录音的黄金时 代。那个时期,大师云集。像迪卡、水星早期那些立体声黑胶今天都非常昂贵,就是因为这些黑胶是真正演录俱佳的。还有EMI的蓝地球,RCA的阴影狗等也是很珍贵的。直到今天,录音的黄金时 代其实已经过去了。后来,录音的技术其实并没有大的突破。而在CD时 代,DG的4D录音是比较突出的。DG旗下的艺人,大部分是各界的精英。
对于唱片,如果不能做到演录俱佳,那么,演绎还是要更重要一些。像MONO录音,很多音质不是太理想,但由于演绎突出,很多MONO的唱片仍然是很好听和受欢迎的。像施纳贝尔、吉泽金、费舍尔、富特文格勒等人的很多录音,依然是很受欢迎的。
不过也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录音音质好,但由于演绎不行,内容较差,因此也是不好听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39#

40年以后录制的古典基本上不会影响欣赏了,最近在听古泽金的全集,非常有味,特别是最近重新remastered的,相当不错,更胜以前,这又是IT技术进步的又一例证,IT不需要什么玄学,在数字世界就不存在玄学,也没有什么发烧不发烧,30元的网线与3000元的网线并无区别!因为数字技术它本身就是极致的发烧,世界本质的反应
TOP
1040#

想当初自己也是年轻气盛,自以为是。都是过来人,后来才知道以史为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