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637383940414243»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781#

朴槿惠喜欢中国哲学,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2#

朴槿惠曾这样评价东西方哲学的不同:
“东方哲学与重视逻辑和论证的西方哲学不同,讲究领悟。”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3#

发错了,抱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4#

德国人为什么这么爱读书?

摘自:https://www.sohu.com/a/160457898_801422  有改动。

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你看不到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的热火朝天的,你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的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的只能看书了。

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也因为读书才变得民富国强,这一切都与德式阅读息息有关。

德式阅读,可以总结概括为读书习惯、读书氛围、读书设施。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德国特有的读书文化。当读书成为一种全民文化的时候,民富国强就不再遥不可及。

数据调查显示:有91%的德国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其中,23%的人年阅读量在9到18本之间;25%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大致相当于每三周读完一本书。书也成为了朋友之间最受欢迎的礼品。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对于德国年轻人来讲,读书就和他们的啤酒一样让人喜爱。14岁以上的德国人中,69%每周至少看书一次;36%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经常”看书;22%的人看“很多”书;16%的人则有每日阅读的习惯,属阅读频繁者。

8000多万的德国人拥有全球第二大图书市场,年市场销售总额达96亿欧元。德国年出版新书9万余种,平均每万人11.5种。德国还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

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这不仅局限于校园,而是任何场所,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

但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有两点原因:

一是喜欢纸质图书拿在手上的感觉,更为传统和真实;

二是电子图书价格并不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很多。

德国人更喜欢阅读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以2013年最受好评的6本书为例:《波比和流浪汉:一只改变我生命的猫》;《战争小孩打破沉默》;《漫漫自由路》;《病愈密码:六分钟病愈方法》;《百岁老人跷家去》;《狐狸谷》。

读书应该是德国除了足球之外的,几乎全民都喜欢的一件事,无论男女老少,达到了平民阅读,他们认为读书可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想法,促使他们不断的阅读。

此外,德国人认为,阅读关乎国家未来,经常性大量的阅读,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读书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除了家长和学校的督促,**也把阅读视为一项儿童启蒙的社会工程。5年级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张赠券,免费在图书馆领取一本书。

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父母还会在每天睡前为他们读书或和他们一起阅读。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

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德国有将近7700家的书店,书店工作人员则约为31000名,到处都可以见到书店,无论是市中心的大型图书商店,还是车站的小型图书店或报刊亭,如果留意观察,就会在很多社区附近找到一个像电话亭一样的小亭子,里面放满了二手图书,这就是公益免费借书亭,可以免责在这里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图书,或是可以把家里看过的图书放进来供他人阅读,全凭自觉。

通常书店内部的环境都十分安静、幽雅,很多大型书店内,或小型书店门口都有可以喝咖啡阅读的地方,或是提供免费阅读区,即便没钱购买,但只要愿意阅读,就完全可以坐在这里看上一整天,不会有人因为只看不买而被驱赶。

大型书店也经常会举办一些读书会或朗诵会,来提倡人们阅读,并喜欢上阅读。这里不会因为利润原因只出售大量的畅销书,也是会照顾到各个阅读人群的需要。如果对读书感兴趣,同时喜欢淘一些已经不再发行的图书,可以到当地的跳蚤市场或是一些二手书店淘到一些不再发行或特别意义的图书。

除了民众的读书设施外,每年德国法兰克福和莱比锡都会举办书展,作为一种图书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平台,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大图书出版商到这里参展。

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藏书约1.29亿册。每个城市都有市立图书馆,区里也有各自的图书馆,而且一定是建设在当地最繁华的地段。许多图书馆通过组织作家演讲会、举办文化活动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

小镇里往往也有图书馆。没有固定图书馆的乡村则会定期有流动图书馆,方便居民借阅图书。只要花约10欧元办一张年卡,就可到图书馆自由借阅图书。在公立图书馆看书完全免费。

德国可以算是民富国强,背后一定是一种文化力量在推动着,那就是阅读的力量;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但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

中国人在不断感叹德国制造、感叹德国强势维持欧元区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德国的大学和图书馆一定是当地最经典的建筑并建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段,也没有注意到德国是世界人均比例最大的普通阅读者群,更没有注意到德国人对知识的尊重和阅读的态度。

今天,整个社会都表现的浮躁不安,在地铁上,大家忙着刷微博,刷消息,看八卦,浏览论坛,因为无法理性的筛选,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闻和消息,阅读了太多的不良和过激的图片,自然的在一个浮躁不安的环境,心灵和精神世界又多了一份敏感和惶恐。

就是因为信息爆炸,中国人养成了一种叫做“浅阅读”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和习惯,阅读量可能是在增加,但阅读质量却不一定能得到保证。所以,中国人应该真正的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放在一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生活的书。而不再以所谓的“浅阅读”为荣。

因为阅读,德国人生活习惯也跟中国不同。德国成为一个比较讲究礼节的国家,成为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每人都的有自己的“归属”,甚至连每一样东西也都有其“合适”的位置。外国人在德国旅游第一个感觉是那里的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随处可见。

因为阅读,德国人出现在公开场合以及与人交往时,讲究举止端庄,对人敬并且很守时。严于律己的德国人很讲究形式和准时,公私事宜必须事先约定时间并准时赴约。未经预先约定想与德国人会面,是办不到的事,如果因故需要推迟约会或取消约会的话,一定要打电话通知对方。否则,不仅失礼,也被认为是对其的莫大侮辱。德国人工作中讲求效率,注重纪律,一丝不苟。

因为阅读,对德国人的第一印象大都会给你一种很友善的感觉。无论你有什么问题求助于同学或者刚认识的德国人甚至在街上邂逅的人,都会耐心的给你指点。

德国人送礼比较实惠,送东西都有所缘由,如生日、订婚、结婚等。客人只带点小东西,像一束花、一瓶酒,或自己制作的东西。被喻为“小小礼物,滋吞友谊”的美号。不要随便送德国人很重的礼物,他对贵重礼物的第一个反应是戒心,小礼物比如一小合中国茶叶,几张剪纸等等都会很受欢迎。

因为阅读,诚实成为与德国人打交道的一个原则。不要试图欺骗德国人,除非你想失去你的德国朋友,或者失去你在这里做人的尊严……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

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这确实让人担忧。

有些人不爱读书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

三是好书越来越少。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5#

世界读书日看德国人的全民阅读

来源:光明网,有改动

又逢一年读书日,作为酷爱读书的民族,德国人全民阅读的习惯与其足球、哲学、汽车一样为世人所知。特别是近现代时期,德意志民族的思想家、文豪、艺术家、科学家层出不穷,德国也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重回世界强国的巅峰,离不开全民阅读的力量,而德国人酷爱阅读的背后,离不开**的硬件支持、社会的广泛弘扬以及自身习惯的传承。

优雅的读书环境

德国人认为读书与听音乐、品尝美食一样,是一种享受,因此特别注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为了方便读者在读书的同时还能品尝香浓的咖啡,德国有许多咖啡屋是和书店连在一起的,而且不同风格的咖啡屋往往有着不同主题。比如,在柏林北部有一家叫作“图书食堂”的咖啡屋,静谧优雅的书店和香气扑鼻的餐厅合二为一,人们可以一边享受西式美食,一边在店内书架挑选喜爱的书籍阅读。在这里人们可以先试读感兴趣的书籍,再决定是否买下。在周末或者阳光明媚的午后,这里是德国人会友和家庭聚会的绝佳地点。

不仅是特色书店,就连柏林国家图书馆也致力于打造独特的读书环境。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柏林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德国皇家图书馆,它坐落在柏林市中心波茨坦广场旁边,与知名的柏林爱乐音乐厅隔街相望。步入图书馆内,仿佛置身一个精心设计的博物馆之中,安静的读书氛围和浓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更何况里面还有约一千万的藏书。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在这里,你可以读到巴赫、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等人的手稿约6.7万件、乐谱印刷本45万册。设想一下,阅读完这些作品,再到街对面的柏林爱乐音乐厅欣赏一部经典的歌剧,简直就是读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方便的利民措施

如果你留意观察,会在德国很多社区和街角附近发现不同造型的小亭子,有的像电话亭,有的像一个树桩,里面放满了二手图书,这就是最具德国特色的公益免费借书亭。人们可以免费在这里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图书,也可以把家里看过的图书放进来供他人阅读。大家在举手之间完成知识的交换,与他人分享读书的乐趣。

在互联网层面,德国**支持下建立的促进阅读基金会门户网站为人们提供阅读线上指导和线下联络渠道,旨在为不同社会成员提供相应的阅读促进计划,做到人人可阅读,在全国普及读书。该基金会的“4•23世界读书日”“阅读扬帆”等都是影响深远的项目。促进阅读基金会的网站资源丰富,人们可以便捷查询和参与图书推广志愿活动、线下书友会以及好书推荐。此外,还有定期帮助有听力障碍的老人读书、到幼儿园和学校给小孩讲故事等日常活动。记者登上该基金会网站,看到最新发布的春季和复活节阅读推荐,琳琅满目的儿童书籍介绍给父母更佳选择。去年该网站还发布了给难民和移民小孩读书的线下活动,组织志愿者到难民营和移民聚居地给孩子们送书并读书。

良好的阅读习惯

德国阅读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到了13岁或最晚15岁,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终生都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窗户会对他永远关闭。因此,德国人格外注意对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德国人喜欢“深阅读”。记者发现,尽管也受智能手机等新科技的影响,但德国人似乎更偏爱阅读纸质书。德国人认为,网络订阅可以获得大量新闻资讯,但其内容往往零散而肤浅,只能属于“浅阅读”范畴,替代不了花一个礼拜啃一本厚书所带来的知识洗礼。另外,德国人很重视随时随地地阅读。因此,在医院候诊,在车站候车,德国人会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来静静阅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许这也是德国人守秩序的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电子书未能撼动德国人对纸质书的偏爱,但无论是电子书巨头亚马逊,还是德国本土的Tolino电子阅读器,都认为德国是电子书市场最赚钱的国家之一。

德国人认为,读书既是“独乐乐”的行为,也需要“众乐乐”,因此书友会和读书沙龙在德国人中十分流行。在各具特色的书店和读书主题的咖啡屋,志同道合的书友们举办各种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和好书推荐活动。迄今,德国许多地方仍然延续着源于宗教布道活动的“朗读会”传统,参与者倾情投入,将一本好书视作珍宝般传诵。

此外,德国人很珍惜二手书的保养与赠阅、转卖,认为这样有利于帮助其他人读到更加有内涵的书籍。除了上文提到的“公益免费借书亭”外,德国许多大学门口都设有二手图书市场,跳蚤市场也经常有旧书摊位,在这里人们可找到已不再发行,但是仍有价值的图书。在柏林洪堡大学周末的旧书市场,人流密集,胜过任何打折季的德国商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6#

网上摘录一段,感觉说得非常好。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

这句话的出处无从考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门槛最低:读书这件事对以个人而言没有什么必然的条件限制,会认字、能简单地理解文本即可读书,无需过多话费,亦与出身无关。

高贵之举:读书是一次对精神的重塑,读好书更是与思想深刻的人谈话。文人读书固然风雅,当乞丐也能静坐读书时,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无论高低贵贱,都可谓高贵。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7#

书与唱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0#

谈到德国。
柏林国家图书馆是德国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1#

柏林国家图书馆

柏林国家图书馆全称“德国柏林国立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是隶属于德国普鲁士文化资产基金会的图书馆。该图书馆依照联邦州法律的规定座落在首都柏林,以大约一千万的藏书量成为德国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1659年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德国皇家图书馆正式在柏林成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图书馆由当时的普鲁士文化资产基金会接管。在1954年开始,东德确立此图书馆为东德的国家图书馆,直到两德统一后的1992年1月1日,东西两德的国家图书馆才正式合并为现在规模的德国国家图书馆。

柏林国家图书馆主要有以下几点重任,首先,作为国家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不仅担负着收藏本国所有出版物的重任,部分德语国家的出版物在这里也能得到很好的宝藏。其次,它管理着1871年到1912年德国的印刷收藏品。再次,国际标准书号管理局座落也在德国国家图书馆,它担负着世界性范围内国际标准书号(ISBN)的发放与管理。最后一点,这里还分布着特种书收藏区,收集了包括东南亚、斯洛文尼亚、法律、政治的善本孤本等。

如今的柏林国家图书馆由两部分构成,坐落于菩提树下大街的1号大楼,主要收集了截止到1955年为止的历史书籍。于1978年建成的波茨坦大街的2号大楼主要担负着借阅与大型信息图书馆的功用。(转载)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2#

这是在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拍摄的馆长芭芭拉•施奈德-肯普夫。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3#

走进柏林国家图书馆 ——访柏林国家图书馆东亚馆馆长考恩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柏林国家图书馆是德国历史最悠久、馆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该馆东亚馆馆长考恩博士在前往北京访问前夕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谈起东亚文献收藏,考恩馆长如数家珍。

    柏林国家图书馆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是由选帝候威廉于1661年创立的。考恩馆长自豪地说,威廉选帝候一直对中国书籍感兴趣,并下令开始收藏中文史书。该图书馆的第一本图书目录就有中文版本,此后历任馆长都十分重视中文书籍收集。

    柏 林国家图书馆最早是皇家图书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防止珍贵书籍毁于战火,柏林国家图书馆的馆藏被分散在全德各地,其中有不少图书藏到原来属于德国、 后被划为波兰的克拉科夫地区,还有很多书籍被当时的苏联军队运到圣彼得堡,遗失的书籍占原来馆藏的三分之一。由于政治原因,这些书籍至今没能回归到柏林国 家图书馆。1945年以后,德国的分裂导致了柏林国家图书馆的分裂,原来分散在苏联占领区各地的馆藏被集中送到坐落在原东柏林菩提树大街的馆区,成为当时 民主德国的中央图书馆。而分散在西部占领区内的馆藏分别被运送到马堡和图林根等地,1964年重新回到西柏林。随着两德统一,在经历了40多年的分离之 后,两座国家图书馆终于在1992年又二合为一。

    柏林国家图书馆是德国最大的综合性科研图书馆和德语界最大的综合性 学术图书馆。其经费75%来自联邦**拨款,25%由各州地方财政出资。作为搜集特藏方面的图书馆,柏林国家图书馆还得到德意志研究协会及其他机构的资 助。在音乐资料方面,柏林国家图书馆的音乐手稿收藏量居全球之首,其中包括巴赫、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等人的手稿67000件、乐谱印刷本45 万册。另外还有作曲家和音乐研究者的遗物、乐谱手稿等。

    柏林国家图书馆的东亚馆是欧洲最大的东亚文献藏书中心,其馆 藏和价值居全德首位,也是整个欧洲拥有最多、最佳东亚图书的图书馆,馆藏图书并行排列长达20公里。东亚文献主要包括中、日、韩等语种,中文图书比重最 大。该馆在成立之初就有中国文献的收藏,包括中国中医书籍、明清古籍、手稿、地图,逐渐增加的藏书类别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宗教和地方志等。考恩 馆长在电脑上演示查阅中文藏书时,记者看到了《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珍贵版本。该馆还有不少中文版的善本孤本。考恩馆长向记者透露,他每年可 得到120万欧元的资金用于图书购买和图书数据库建设。在该馆的crossasia.org数据库中,有从1900年至2009年间70万册中文书籍的电 子版本,包括2000个地区的地方志库,《四库全书》的电子版本,还有人民日报从1946年至今的全部报纸电子版,以及晚清期刊、民国时期期刊的数据。该 馆收集了大陆和台湾出版的各种数据库,并将其与馆内纸质本或其他资源整合成一站式的检索平台,所有注册用户都可以进入查找。

    考 恩馆长最后还谈到,柏林国家图书馆对中国的各种电子数据库很感兴趣,但问题是如何扩大使用范围。目前每年来该图书馆查阅有关中文资料的约有2000人左 右,其中有1000多人来自国外,购买数据库通常在一年试用期后还要向购买方支付继续使用费用,虽然柏林国家图书馆有能力支付这笔费用,但如果用户不多, 也就失去了引进这些文献的意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4#

柏林国家图书馆藏宝文堂《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书影: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6#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7#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原手稿就收藏在柏林国家图书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8#

《海奥华预言》

以下内容转载编辑自网络,这些内容是有争议的,请有鉴别地观看。

《海奥华预言》是1993年阿拉福拉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米歇•戴斯玛克特。这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有人说这是一部真实的书籍,也有人说这只是一部科幻作品。

《海奥华预言》是法国人米歇被邀请到第九级行星的十日游。本书通过米歇的见闻揭示了地球史前文明、因果报应、生命轮回、基督来历、黄种人起源、宇宙旅行等,更重要的是指明了,物质上的科技,缺少了灵性知识,会把地球上的人们带向不可避免的全球性大灾难。科学技术必须帮助灵性发展而且不应被(像现在这样)用来把人们奴役在一个金钱系统和物质世界里,这两者无论如何都是暂时的。

《海奥华预言》是一部关于外星纪实,心灵成长,哲学思辨,科幻的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9#

《海奥华预言》及其他

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现代科学无法解答之谜,如姆大陆、大西洋洲、百慕大三角洲、远东岛、玛雅文化的消失、地轴变迁、金字塔的来源和用途、地球上的第一个人、UFO、外星人……作者在他奇异的十天外星旅行之后,终于给我们带回来了答案。

但是,我们介绍《海奥华预言》并不是因为它告诉了我们这些谜的谜底,最重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关于基督教的起源和变迁。常使我们迷惑不解的是,上帝既然是万能的,为什么不造出完美的人类?他到底事先知不知道亚当和夏娃会偷吃禁果?这个罪是物质还是非物质性的?我们的罪又能因为基督的献身而灭掉吗?灭掉了吗?为什么上帝关心的似乎主要是中东一带国家的民众,而很少顾及其它地区的民众?……上帝是谁?基督是谁?……对这些问题,书中都给出了答案。

(2)有无生死轮回?书中明确讲,人有生死轮回。我们也知道,现代精神医学中应用的逆行催眠法就有可能使人回忆其前一生、甚至前几生的人间生活经历;灵媒也能使我们和死去的亲人通话。就因为不知道人的生命有轮回,更不知道这轮回的法则,人们将名誉、地位、金钱等等当成是最值得追求和夺取的目标。为了个人利益而撒谎、欺骗,甚至抢劫、谋杀,铤而走险;或吸毒、**和自杀,将别人和自己的生命当儿戏。

(3)我们比我们的祖先先进吗?这似乎是个奇怪的问题,现代科学成就随处可见(物质方面)。
毫无疑问我们的祖先更好了。但是,我们现在仍然不明白金字塔是怎么建造的,几百吨重的大石块是怎样精确地砌在一起的。科学界就是现在来说,对我们的中医、针灸原理还不十分明白。

这本书也明确指出,我们的祖先不仅在物质技术上比我们还先进,就是整个社会生活都比我们文明。

美国号称文明自由的国家,却几乎不得不人手一枪,至今校园枪声不断。科学给我们带来了汽车、飞机、电脑、自动化生产,也把我们推到了核战争的火山口上!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大量杀伤性武器泛滥!……我们的文明何在?

远古**的人类所要应付的只是大自然(包括动物),而我们现在要应付的不但是干旱、洪涝、台风、地震、臭氧层破坏、环境污染,还有医学界疲于奔命的、不断出现的、新的病种!还要加上人类自己的种族歧视、种族灭绝、侵略战争!

《海奥华预言》的作者及海奥华的外星人们明确地指出:我们地球人类现在正走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而科学正在加速着这个过程。人必须向自己的内心寻找自由、平等、欢乐、幸福,科学必须为我们的灵性成熟服务。

(4)如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免除罪恶,使人人过上真正平等、自由和幸福的生活?西方社会的典型观点是,必须自我奋斗,同时用法律来规范。殊不知,正是这自我奋斗的个人主义才造成了以我为主、不择手段的犯罪行为。而在民主和人权的口号下,法律制裁越来越松,或因某些政治集团的利益任意修改符合他们自己利益的法律,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也有观点认为,应采取社会福利制度,但这在某些国家数十年的实践中,却造成了人们“不思进取和贡献”的懒惰倾向。当社会生产力达到极高的水平,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人的私心、私欲就会灭绝,而产生罪恶的温床就会消失吗?

随著科学的进步,人们的欲望就没完没了。海奥华的人们明白地告诉我们:地球上曾经有过极其文明、辉煌的**,那就是慕大陆**!那时,人们生活得自由、平等、物质丰富、犯罪率极低。而那种社会的维系靠的是心灵修行和极其严厉的刑法。心灵修行使人们有看到人体辉光和感应思想的能力。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有一定的心灵修行水平的时候,那些罪犯、私心的政治家、伪善的宗教大师,以及个人的虚伪、谎言等等还能隐藏吗?再加上严厉的刑法,使人明白——罪恶的事是万万不可为的。

这就是我们想给读者介绍本书的主要原因。书中涉及了地球上许许多多奇怪的事情,从前述的地球之谜到心灵感应、轮回转生、抗地心引力、黄种人和黑种人的来源、慕大陆和大西洋洲的消失、月亮之谜、火星人等等。

有些读者可能觉得很难理解,或根本就不相信。我的看法是——当我们不相信某件事的时候,问一下自己,如何才能使我们相信;当我们相信某件事的时候(如民主自由、科学技术、火星探测、复制动物、地球上有个南极洲等),我们的根据是什么?靠我们的眼、耳,鼻、舌、皮肤感觉?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曾经上过自己这些感觉器官的当?难道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紫外线、耳朵听不到极高频率的声波、鼻子闻不出特殊的气味,我们就能说这些光、声和味就不存在了吗?

人类的“逻辑”推理正确吗?逻辑三段论,使我们的推理错误的例子还少吗?科学理论的进步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证明著我们的逻辑错误的过程。
对于这一切,作者说的很明白——你不必相信,但你应该知道。
我也这么认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00#

神奇的《海奥华预言》

在书里,法国人被外星人带走之后,发生了什么?

在20多年前的时候,一位名为“米歇”的法国人,就表明自己被外星人给带走了,看到了地球史前文明,见到了人类的生命轮回,甚至还看到了宇宙奥妙。米歇表明外星人警告过人类,不能过度追求金钱,要发展人类精神意识,不然就要遭遇灾难。

至于米歇这位法国人所说的话是否属实,我们也都无法去验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米歇这个人,在当兵退伍后,就不断的更换工作,后期到了澳大利亚生活。根据他的表述,他是在1987年6月26日被外星人带走的,带走他的外星人名字为“涛”,“涛”居住在“海奥华”。

地球存在平行世界

米歇被外星人带走,来到了平行世界内,平行世界和地球是不同的,平行世界之中的时间是静止的状态,等到人们回归到地球的时候,就像是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甚至就连时间也都不会被改变。来到了外星人地球后,能看到外星人都在微笑,有着同样的表情方式。在平行世界,没有疾病,甚至还有着复活的能力。

米歇为何被带走?

外星人带走米歇就是为了能帮助人类进行一个心灵上的升华,想要让人类明白,发展文明不是科学走向发达,文明的最高点就是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如今的人类的思想出现了误区,人们因为金钱不断的伤害着别人,精神世界在物质世界面前,更是微不足道,长期的保持这种状态下去的话,人们就要走向毁灭。

“海奥华”是高级文明的生命体,它们想要帮助人类,因此才带走了米歇,交代他将所有知道的事情,都写成一本书,告诉地球上的人类。

我们不知道米歇的说法是不是真的,但是在他书写的书本之中,所有的外星世界都是由人类演化而来的,没有脱离人类的想法。包括外星球、外星人也是对地球与人类的再次改造,但是这种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人类能树立更好的观点,不要只看重物质,也要重视精神层次。

虽说如今的人类还没有办法去证实《海奥华预言》的真实性,但是这本书是很让人们感到震撼的,书中的内容也超出人类想象。

结语:

在地球上,曾经还有很多的人都曾经说过,自己被外星人带走过,然而是否有着这样的一回事,我们依旧没有办法用科学手段的方式去验证。不过,相信在未来的时期里,等待科学发展更为强大一些的时候,人类就可以揭开更多的秘密和真相。

米歇•戴斯玛克特,1931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高中毕业后,米歇加入法国军队,在法属赤道非洲度过了八年时光。退伍后,从在非洲的种植园管理到园艺,到在法国的各种销售工作,米歇参加过许多工作。

1972年,米歇移居澳大利亚凯恩斯,在那里,他拥有了自己的房产与财富。也正是在这里,他与外星人有了联络。在澳大利亚度过了29年,周游了5个大洲之后,米歇现在生活在亚洲,生活在一个闲适安然靠近大自然的海边,仍旧渴望着收到来自Thao的心灵感应信息。

由其创作的《海奥华预言》已翻译成15国语言,畅销全球。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