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839404142434445»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821#

《人世间》中的女性群像各有其貌。郑娟是大家最怜爱的角色。同情是人们最愿意付出的情感。她几乎是苦难的化身,降落在尘埃之中,或者说,就是生活中的一颗尘埃。苦难是她生活的本色,她本能地去承受而不扭曲灵魂。“我不值得”,是她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对别人的提醒,她担忧连累别人,但她绝不担忧拖累自己,尤其是面对周秉昆的情感。周秉昆与她第一次相遇,导演用镜头渲染出郑娟娇柔且惶恐,让周秉昆的保护欲砰然而出。随着剧情发展,周秉昆读懂了她的最内心:不为低微而屈从生活,却因为善良而牺牲自我,这是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芒。所以,他们彼此义无反顾。有观众评价:周秉昆与郑娟是《人世间》中最幸福的一对。我认同。幸福是幸福感,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人生中的苦难和混乱的最大来源,往往来自高估差别:贪欲会高估富裕和贫穷的差别,野心会高估高官和平民的差别”。周秉昆与郑娟彼此接受平凡,就获得某种幸福感。因为每当他们遇到困难与尴尬,彼此温暖眼神或紧紧拥抱,似乎就有了生活勇气。爱有时就是雪莲,单纯得不需要其他陪衬。郝冬梅是个“落难公主”,底层生活让她变得善解人意。当她的父母重新回到高官职位,她一如既往地爱着周秉义,在周家与娘家之间尽力平衡。周秉义告诉她:没有误会,只有差距。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她相信:苟富贵,勿相忘。乔春燕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浴室的洗脚工。她像北方夏天的风,又爽朗又温暖。她主动追求周秉昆,被几次拒绝却依然热情洋溢。

善良是这些女性形象的品质,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他人为自己牺牲。这种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你可以不完全赞美,但你不能不感动。相比之下,周蓉有些别样。她有诗意冲动,也有生活主见。她认可好女儿的好年华就那么几年,只不过她认为,好的人生比好的年华更重要。为此,她追随诗人男友,其实是追随自我,即使最后遭遇背叛,自我依然是她不醒的梦想,有时却因抛弃亲情而遭到非议。自我有时会被认为自私。《人世间》这些人物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无论你是否喜欢,他们都矗立在那里,以艺术应有的姿态。

在纷繁生活中找到真善美的光明,当是创作者的文化自觉

电视剧《人世间》的创作者是尊重生活的。他们不被奇思异想所驱动,而是虔诚地面对生活的原貌,真诚地塑造人物形象。他们相信艺术不一定高于生活,因为中国社会与个人生活蕴含着远比创作者更高更多的人生精彩。《人世间》剧本筹备历时三年之久,拍摄耗时六个多月,场景设计与道具选择几近苛求,以期还原东北的历史场景与生活面貌。尊重生活不是自然主义记录生活,它需要创作者的洞察力。创作者的成熟度,来自于他对生活与人性的洞察与表达。《人世间》创作者是成功的。他们愿意搜寻日常生活中的内在本质,愿意移情到每一个人物的内心,即使最隐秘的动机也不例外,然后以人物本来的逻辑,生动地描述生活与捕捉人性的声音,传递出对真善美礼拜的潜在价值观。电视剧《人世间》的成功,这是生活的胜利——你尊重生活,生活就给你无穷魅力;它也是艺术创造的胜利——你用心创作,观众就用心倾听。

值得指出的是,《人世间》的表演是十分出色的,这是群体性创造性的表演。它打破了靠大数据与流量统计来配置演员的迷信,它相信真正的艺术靠的就是艺术表演的实力。

温暖现实主义,这是对近年来电视剧主流创作不断成功的理论表述。它意味着我们创作者即使表现现实生活的艰难甚至苦难,也积极给于观众以人性与人情的温暖。纯粹的光明与黑暗,同样看不清楚事物。我们总要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优劣交织的人性中,找到真善美的光明。中国社会风雨兼程、波澜壮阔,诞生出人世间的悲歌与欢笑。所以,积极去表现中国百姓故事,应该是当下创作者与制作主体的文化自觉。记得在一次文化论坛上听到腾讯影业提出的制片方向:“关注这个**正在发生的故事”,同时推出“**旋律系列”创作计划。我们正在观看的电视剧《人世间》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曹雪芹当时不写《红楼梦》,后人何以能写出这旷世奇传?巴尔扎克当时不写《人间喜剧》,后人谁能如此真实写出这部“法国社会编年史”?所以,当代创作者有责任将当代中国故事讲述好,把当代中国人塑造好。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22#

作家梁晓声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1968年至1975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劳动。1977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2002年,开始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9年7月,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23#

下面介绍一本书《生物中心主义》,
这是一本富于想象力的科普读物。
这本书是对科学、宇宙、生物学、物理学和人的意识的解释。
这本书是带有猜测成分的,请大家有鉴别地观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24#

《生物中心主义:宇宙新理论的奠基之作》:

以下内容转载编写自网络

       通过一位生物学家的观点和天文学家的讲述,《生物中心主义:宇宙新理论的奠基之作》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前人的宇宙——我们自身——我们的生命和意识,引领读者走上一个看似不可能但最终不可避免的旅程。从物理学转换到生物学的观点,打开了西方科学不经意间自我禁锢的囚笼,打破了读者关于生命、时间和空间甚至死亡的观念。同时,它把我们从生命不过是碳元素等少数其他元素的混合物这一沉闷的世界观中解放出来,提出了生命是不朽的可能性。唤起读者不再用原来的方式观察真实的世界。

书中指出,生物中心理论认为人们所知晓的死亡只是人体意识的一种幻觉。通常人们相信生命状态只是表现为碳和混合分子结构的活跃性,当肉体在坟墓中腐烂,生命将终结。更具体地说,与人体相关的人类意识和肉体都已死亡。他提出的生物中心理论解释称,死亡并非我们所认为的生命终结,生命和生物学是现实中心,生命创造了宇宙。暗示着个人意识确定了宇宙中物体的外型和尺寸。兰札使用这种方法来感知人类周围的世界,当一个人看到蓝色天空,眼睛看到的是蓝色,但是大脑细胞可以改变,将所传递的天空颜色信息改为绿色或者红色。从生物中心理论角度观看宇宙,意味着人类意识所传达的空间和时间概念并非是严格不变的。

书中有一个例子非常的有趣他说当森林中有一棵树木被砍伐下来如果周围没有人没有观察者,那么树倒下来其实是没有声音的。因为树倒下仅仅是颗粒在空间中的相互挤压,那么只有观察者在旁边,才能够通过耳蜗等一系列生理结构去判断出这是什么样的声音。所以万物万事必须要有观察者。就像如果闭上眼睛那么时间是不存在的,时间的存在意义仅仅是由于观察者观察到周边世界万物发生变化而推导出来的。

简单地讲,空间和时间是人类意识的简单工具。外在的客观世界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非是外在的世界决定了我们的意识,而是我们的意识选择了并决定了外在世界,书里面用"意识"解释物理双缝衍射,量子理论等,做了相应实验证明,意识可能影响粒子运动等轨道偏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25#

罗伯特•兰札与鲍勃•伯曼

       罗伯特•兰札(Robert Lanza),医学博士,世界上最受尊敬的科学家之一。《美国新闻与世界》杂志的封面报道称他为“天才”,“叛逆的思想家”,甚至将他与爱因斯坦相媲美。兰札与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天文学家鲍勃•伯曼组成研究小组,在《生物中心主义》一书提出了有关宇宙的最新的革命性观点。兰札现为美国高级细胞技术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兼职教授,出版了20本科学著作。

       鲍勃•伯曼(Bob Berman),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学家之一。他是《天文学》杂志“奇怪的宇宙”的专栏作家,此前他任《探索》(Discover)的天文专题作家,是《老农民的年历》天文部分的主编。他极善于把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成易于非专业读者理解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具备高级知识的读者也富有意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26#

看一下目录,我们大致知道这本书的内容:

    1 致谢
  1 导言
  第1章   泥泞的宇宙
  第2章   一开始,世界上有……什么?
  第3章   树倒下的声音
  第4章   光明与行动
  第5章   宇宙在哪里?
  第6章   时间中的芭布丝
  第7章   明天来到的前天
  第8章   最令人惊异的实验
  第9章   金凤花的宇宙
  第10章   无可失却的时间
  第11章   空间之隔
  第12章   帷幕后面的人
  第13章   思维的风车
  第14章   天堂中的坠落
  第15章   创生的建构
  第16章   这是什么地方?
  第17章   科幻成真
  第18章   意识之谜
  第19章   死亡和永生
  第20章   我们何去何从?
  附录1     洛伦兹转换
  附录2     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生物中心主义
  译注
  关于作者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27#

生物中心主义与佛学

      兰扎的论点有三,如果我们稍加梳理,会发现竟然与佛法中的不少论述如出一辙:

       1、宇宙的结构、定律、力量、常数看起来都是为生命所精细调整,这表示智慧比物质还要早就存在(编者注:佛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生万法”“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换句话说,是生命创造宇宙,有个人意识才有宇宙的存在,实质上的生命与生物是真实世界的中心,接着才有宇宙,宇宙本身并不会创造生命;意识使得世界变得有意义,时间与空间只是人类意识的工具(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古德云:“心名大幻师,身为大幻城,名相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无有幻外事”)

       他还说时间与空间不是一个东西,而是我们的认知。我们会到处带着时空,就像乌龟的壳一样,所以当壳脱落后我们还是会存在(禅门云:“此身虽灭性长存”)。

       2、意识不会死亡.....我们的身体接收意识的方式跟卫星接收讯号一样,那么没有身体还是会有意识的存在。意识存在于时空的拘束之外,它跟量子物体一样是非局部性的东西。

       从量子物理学(Quantum physics)角度出发,有足够证据证明人死后并未消失,死亡只是人类意识造成的幻象。兰萨的研究发现,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动时,即物质元素处于停顿状态时,人的意识讯息仍可运动,亦即除肉体活动外,还有其他超越肉体的“量子讯息”,或者是说俗称的“灵魂”(禅宗《五灯会元》:“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3、“多重宇宙可以同时存在。在一个宇宙里你的身体死亡后,另一个宇宙会吸收你的意识然后继续存在,会到另一个类似的宇宙去继续活下去。”当下所发生的每件事情,在对等的多重宇宙(Mutiple Universes)中也同时进行,当我们开始质疑、重新思考关于时间与意识的问题时,也同时影响另外一边对等的我们的意识。

      (索达吉堪布《佛教科学论》进行了关于“三千大千世界”的简要介绍: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我当时想,2500年前就能指出宇宙星体的基本状况,是多么惊人的准确!)

       当生命走到尽头,即身体机能尽失时,兰萨认为,还会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

       而他的多重宇宙观不仅被普朗克太空望远镜(Planck space telescope)的数据支持,还得到了史丹佛大学教授Linde强有力的支持: “宇宙中有许多膨胀的球状,它们会再形成更多类似的球状,然后一直无限的形成更多球状。宇宙中它们被分散开来,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却又是同一个宇宙的一部分。”(《华严经》云“一尘中有尘数刹”)

       当前人类的科学发现,尤其是量子力学的重大进展,已经能够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曾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特别提示】
       2014-2015年,美国全新记录大片《生死与轮回》,用4集20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全新的视角,去条分缕析地探索了人类的这种普遍疑惑。相比以前Discovery科学探索频道的老纪录片《前世今生——轮回的故事》,内容更为详实,想象更加大胆,观点更符合现代主流科学的结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28#

读《生物中心主义》有感:我怀疑这就是我追寻的真理

Frank Lin,摘自豆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为什么写这么一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感觉这些年一直追寻的真理在此刻得以伸张。这个真理正如书中作者所畅想的一样:万物的意识在冥冥中确实在影响着整个宇宙的运行。
      书中作者说道生物中心主义的结论是建立在主流的科学(物理学、宇宙学和生物学等)基础之上的,并且是某些最伟大的科学思想的合理扩展。生物中心主义的某些结论,可能与东方的宗教的一些方面有共鸣。(这里我认为说的就是佛教的思想,而且不是有可能,而是一定有共通之处。)毫不夸张的说,科学在某些侧面证明了释迦牟尼的伟大之处。
      下面通过对文中几个结论的分析来说明这一切吧!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一个原理:我们感觉到的真实是与我们的意识有关的过程。作者举例道:没有人或动物的意识区去处理受到水滴折射的光线,彩虹的七彩斑斓就等于不存在。就像森林中有一颗书倒下,如果没有人在在场,这颗树倒下产生的只是无声的脉冲——微吹的风而已。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二个原理:我们的外在和内在感觉是难解难分的。它们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能分开的。套用笛卡尔的一句名言就是:我思故我在。我们的外在体验离不开我们内心的思考。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三个原理:亚原子粒子——实际上所有粒子和对象——与观察者的在场有着相互缠绕作用的关系。若无有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在场,它们充其量处于概率的波动的不确定状态。结论源自于量子力学上的双狭缝实验,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伟大实验。它告诉我们只有在我们观察(意识存在)的时候,粒子才会有确定的状态。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四个原理:没有意识,“物质”就处于一种不确定的概率状态中。任何可能先于意识的宇宙,都只存在于一种概率状态之中。结合一次接一次的观测始终证实了量子理论的相关观测者效应。这些实验都表明人类的观测对物质世界的结构和能量单元有影响。粗糙的理解:物质由粒子组成,而粒子受意识所影响。换言之,意识决定着物质。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五个原理:唯有生物中心主义才能解释宇宙的真实结构。宇宙对生命做精微的调节,使生命在创造宇宙时产生完美的感觉,而不是相反。宇宙纯粹是它自身完整的时空逻辑体系。宇宙似乎是为生命而设计的一样,所有基本物理常量都是设定好的。差之毫厘,生命也就不会存在。宇宙似乎遵循着某种既定好的逻辑运转着。虽说这个结论无法证明,但作者认为生物中心主义就是最好的解释。而我认为再结合佛教的思想更好理解:世界受万物感召而生,为万物而设。而因果轮回就是宇宙对生命做精微的调节所遵循的逻辑,当然这里带有我个人比较感性的或者想当然的看法,主要依据还是我个人人生感悟和体验:没有了因果报应,这个世界将陷入不平等的深渊,人人道德沦丧,唯利是图。所以在无法印证的情况下宁信其有。(这里应该会有人有不同意见,认为我们还有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但在我看来脱离信仰的道德是不具有任何约束力的,而法律并不能约束到人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需要信仰,需要有约束力的信仰给我们力量。)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六个原理:在动物意识的感知之外,并无真实的时间存在。时间是我们在宇宙中感觉变化的过程。作者从生物学、物理学、哲学等角度,分析了这一结论的合理性。但于我水平着实有限,无法用寥寥数语解释清楚。不过其中有个观点蛮有意思的,作者并不认为时空穿梭这一可能。毕竟从来未有从未来来的人给我们讲以后的故事。
      生物中心主义的第七个原理:空间与时间一样不是物体或事物。空间是我们动物的另一种认识形式,并不是独立的实在。我们像乌龟身上的壳那样承载着空间和时间。因此,并没有与生命无关的物理事件发生在其中、一个自我存在的绝对基体。结合第五和第六个原理,这个结论也就顺理成章的出来了。
     总的来说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论调,毕竟结论确实是如此的明显。突然感觉自己能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是个唯心主义者了(在受过众多不加思考的唯物论者太多的欺委之后),而且信仰了佛教,现在可能还信奉了生物中心主义。或者都不信,因为我更信奉罗曼•罗兰的一句话: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 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换言之,我的探索应该是永无止境的。除非悉达多来敲我的门!
      看完整本书感觉都是挺好的,但有一点还是必须矫正的(至少对于一个对佛教有较多研究的人来说还是有这么一点资格的)。就文中说道,佛教是有神论,崇拜无所不知、全能的神(佛)这点。其实不然,佛教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神,有的是带有力量的意识,穿梭生死的意识。佛教徒认为佛陀入灭之后,化作具有无上力量的意识。人们膜拜佛陀,与佛陀的意识相互感应并从中获取信仰的力量。所以佛并不是那个能趋吉避凶,让你升官发财的神灵;而是在信仰中教你积德行善,让你心安理得的力量。其实按照作者的说法,佛陀的意识存在也是契合生物中心主义,因为作者提到物理学上我们的头脑、心智及其对生活的情感都由电能操控,因而这种能量与其他的一切那样,绝不会消失和终结。换言之,是不是就可以定义意识并不随肉体的消亡,而灰飞烟灭呢?其实谁也不能确定的说是。但显然没人能说不是!
      不过采用多学科的方法来获得生物中心的实质性成果的方式是可行的。这一结果迟早会发生,作者对此持有乐观态度。而我的态度亦是如此,毕竟在思维方式上与作者有过太多的相识(主要运用了辩证法的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虽也不尽相同,但获益良多,让我坚定了我的信仰。
      此文毕竟是读后感,个人的印迹比较重,文中所述并不能保证毫无谬误。还是得带有浓浓的怀疑精神来审视,辩证法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但我相信这应该是最好的解释!
      仅供学习讨论之用。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29#

单位的电脑上不了图片,现在补充一些图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30#

罗伯特-兰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31#

这里还有一些关于《海奥华预言》的资料,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32#

读者评论《海奥华预言》

作者:SUZUKI(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614146/

看了油管的视频,感觉挺牛的,找了好多视频来看,不过瘾,找了一圈电子书,据说繁体版的最好,张静怡写的,但是没有电子版,有也是国外,需要注册银行卡。后来网上找了简体2013年版的,确实有些内容跟Esassani(简体版作者公众号)微信的的完整版不同,比如后记中对中国的话。但这些都是无所谓不影响整体内容的细节。一口气读完,简体翻译的挺好,一点不累。

我的几个推论和想法:

1.作者是个INTP。因为INTP本身就是厌恶名利的追逐、博学但不深入,注重人生体验、注重事物联系,且对事物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理论,所以我个人的人生观倾向于作者的人生观。厌恶媒体上推崇的消费、拜金等荒谬的价值观。

2.作者喜欢安静,对噪音厌恶至极。

3.从第9章开始,作者写的风格与前边章节完全变了,应该是作者先写的后边几章,后来反复修改扩充的前边章节;或者是作者写到第九章写的写到当今社会问题,吐槽吐的比较嗨了,严重渗透了自己的愤怒。其实,如果真有第九级的人,其精神造诣极高的话,不会说出这种视角和觉悟不高,而且带有明显偏见的评论性内容,我认为精神境界高的人,看问题的视角应该如佛陀、克里希纳穆提、老子……,而不是指引于纠缠的细枝末节。所以从第9章往后,没什么实质性内容。可能作者写烦了,前边铺陈含蓄说了那么多,终于可以自在的写自己的吐槽,写嗨了。特别是后记中的,不需要借海奥华之口说的一些具体内容,80年代,国际局势动荡,作者对社会政治家的各种谎言厌恶到极点。

4.史前文化,很多证据表明,其本身就存在的,作者通过把各个现象内容用自己的“所闻所见”联系起来了,这个看起来就比较有意思。

5.人是来自外星,也比较符合目前的进化论研究,人猿进化到人,缺失的1.5万年内的有力证据,进化论能解释一些现象,但很多现象并不能用进化论解释。

6.灵魂,灵体、转世的事情,二十岁不信,现在这个年龄,随着这些年阅历的增长,我相信。其中内容和观点,与埃德加凯西,吴林罔腰,光明会的卡牌等等,很多事情不谋而合。特别是埃德加凯西的关于灵魂的解释,跟本书观点一致(凯西是19世纪的自称转世的医生), 凯西认为,轮回转世是每个人通过一系列的人世经历和体验,以达到灵魂的发展和完善。凯西的解读并没有给我们以任何人与动物之间的转世。这一点与佛教的观点不一样。解读说人的灵魂自始至终进入人类的身躯。

7.神灵、大圣灵,世界由神灵创造的,粒子的振动概念,我觉得确实从目前的物理学发展,好像确实是有这方面的趋势。

8.星际旅行,飞船的振动频率,空间的振动等,比较认同。

9.我个人的成长,从不入世,到理解了当今社会的政治、资本、体制的运作,见识了人性的美与丑,到现在反求于内心的成长。有句话“修自心才可以转变一切外境”,这也是我想看这本书的原因。

综上所述,本书的作者对地球史、人类史、宗教史串联比较有意思;对于灵体的分级内容,人生在世应有的人身观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让人有所敬畏,珍爱自己,珍惜时间;其中关于来自外星的动植物内容和宗教相关,值得商榷。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33#

女子轮回转生记起前世,曾为埃及法老舔脚趾,今生为考古界作贡献

在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天道轮回始终是一个对我们影响深远的理念。如果说轮回转世有学派,那么华夏文明必然是开山鼻祖之一。在佛教“十二因缘三世两重因果说”中,不断提及到善恶有报,天道轮回。佛教那套劝人向善,教人学好的灵魂转世论,曾一度被认为只是古代封建君王为了稳定民心所量身定制的学说。

我们先姑且不谈能不能轮回转世,灵魂这东西到底存不存在呢?在心理学领域,流行着一种通过濒死体验的催眠,来帮人唤醒前世记忆的课题。金球奖影帝格伦•福特曾在1960年尝试过之类的催眠方式,当他的记忆之门被打开后,竟然用失传已久的法国巴黎土味方言,形容了自己在路易十四王朝时期做骑士的经历。

在转世轮回这个领域中,生于1904年英国伦敦的多萝西•艾迪无疑是传奇一般的存在。她的故事不仅十分精彩,还得到了博物馆级权威的认可,一时间让很多抨击讽刺轮回说法的人都变成了哑巴。多萝西在3岁时因为遭遇意外,脑部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创伤,严重到医生下达了死亡通知单。然而当医生放弃治疗后,她却又神奇地活了过来。从此以后,多萝西就频繁地跟父母说一些奇怪的语言。开始父母并没有太在意,毕竟孩子脑部受过伤,有点怪也不难理解。直到有一次父母带她去大英博物馆游玩,在经过埃及展区时,朵萝茜突然用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亲吻了每一位法老雕像的脚趾。

这一幕恰巧被途经此处的埃及博物馆馆长,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沃利斯•巴吉爵士看到了。他非常好奇,为什么一个小女孩会做出鲜为人知的古埃及吻脚礼。经过一番攀谈后,似乎唤醒了多萝西前世的记忆。那么她都记得什么呢?我们抛开复杂乏味的过程,简单粗暴的来讲,多萝西前世是埃及法老王塞提一世的女人。

根据多萝西的回忆,她的前世曾居住在塞提神殿之中,那里原本是一个有着茂盛植被的花园神殿。而在十多年后的考古发掘中,神殿下面确实发现了植物根茎。30多岁的多萝茜回到了埃及,并希望从事与埃及博物馆有关的工作,但埃及这边也并不相信多萝西的天方夜谭。

为了考验多萝西,埃及博物馆的管理员便拿出了杀手锏。他问多萝西塞提圣殿中有一间密室,你知道在哪吗?多萝茜愣住了,过了一会儿多萝西精准地描述了密室的位置,不仅如此,她还描述了密室内陈列的壁画以及文字记载了什么。这管理员真的是吓住了,因为这座密室从来没有对外公开过,甚至没有对外公布过,就别说知道在哪里了,里面的壁画多萝西不可能看到。

在随后的日子里,多萝茜协助博物馆翻译了大量晦涩难懂的古埃及文献,为埃及考古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79年,纽约时报将多萝西的故事刊登了出来,并描述为西方世界最引人入胜且令人信服的现代轮回者。其实,这种例子在世界各地都是普遍存在的,相信大家也多多少少听过,包括很多科学家也认可人是有灵魂的。不然像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这些为人类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也就不会信什么上帝了。

即便我们相信人是有灵魂的,没有什么实际点的办法证明也难免显得苍白。那么21克灵魂你听过没?人类的灵魂质量为21克这个说法第一次出现,源自于19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邓肯博士刊登在美国医学杂志的一篇学术论文中。这个学术杂志,它不是科幻小说,必须有一定科学实验理论基础才能发表。

邓肯博士认为,魂魄是一种附着在人体的灵魂素粒子,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超自然物质之一。那么既然是物质就一定会有质量,所以他就召集了六名濒死的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死亡称重。为了验证灵魂是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质,邓肯博士就设计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床,在床上附带了一个可以精确到盎司的电光天平。随着濒死住院者生命的消逝,天平瞬间倾斜了四分之三盎司,也就是21.26克。至此,著名的21克灵魂便诞生了。

且不说有人的死轻于鸿毛,有的人的死重于泰山。你别管是12克还是21克,我们都知道质量属于物质的特性之一,那么只要相信灵魂有质量,是不是就可以判定灵魂属于一种物质?是物质就一定真实存在于某处,尽管我们暂时还不太了解。如果灵魂换个稍微科学一点的说法,可不可以叫意识呢?灵魂逝去,意识消亡,不管怎么听起来都会觉得虚无缥缈。一个恒星形成的背后必然有另一个恒星的消失,相应的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消逝。宇宙万物都与质量脱不开关系,生生不息的一切似乎都在响应着自然的周而复始。

最近,法国作家米歇尔在1993年出版的《海奥华预言》火了起来,在这本书的描述中,米歇尔在1987年时,被宇宙中更高等的文明带到了一个叫海奥华的星球上,来了一次外星十日游。根据海奥华人对宇宙轮回法则的讲述来看,宇宙中存在文明的星球一共分为九个等级。每当一个生命逝去后,宇宙法则就会按照这个生命的所作所为划分等级,并决定是分发到高一级的文明星球中,还是下降到低一级的星球中,最终通过星际之门将灵魂送到它的下一个归宿中去。

据说海奥华文明就是宇宙中仅有的3个九级星球之一,在网上看可能就是宇宙的造物主,也就是神界了。关于海奥华人所说的,它们的说法还是和人类历史上一些宗教记载中的理念有着高度的重合。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始终不愿意把宗教和封建迷信划等号,因为很多宗教的东西,虽然我们一时间还无法理解,但并不代表一定不存在。我们不去纠结这些,单说这个负责分发灵魂的星际之门,是不是和中华文明中所提到的奈何桥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转载)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34#

在哲学上,人的灵魂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
是目前科学无法解开的问题,但不能说灵魂是不存在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35#

下面发一些有趣的东西,哈哈。
上面这篇文章提到奈何桥,关于奈何桥的神话和传说非常有意思的,我们来了解一下。
这些属于神话和民间传说,大家可以当作娱乐。
奈何桥是中国民间神话观念中送人转世投胎必经的地点,
在奈何桥边会有一名称作孟婆的年长女性神祇,给予每个鬼魂一碗孟婆汤以遗忘前世记忆,好投胎到下一世。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36#

奈何桥的传说

以下内容转载编写自网络

关于奈何桥,存在两种流行的说法。一说因地府有河名为奈河,一说因为汉语中“无可奈何”之意,刚好对应了人在转世投胎时对自己生前愿望的遗憾和无奈。

忘川河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人死之后要过鬼门关,经黄泉路,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由奈河划之为分界。奈河水呈血**,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虫蛇满布,腥风扑面。忘川河上有奈何桥,奈何桥边坐着一个老婆婆,她叫孟婆,要过忘川河,必过奈何桥,就要喝孟婆汤以忘记前世的事情,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也就不得投生转世。

忘川河本指古希腊神话中的Lethe之河(遗忘之河或者厉司河),奈河在日本又称三途河,不过中国近现代有时会将东西方的故事融合(比如凤凰和不死鸟的融合)。忘川也是一例。

孟婆汤

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你或许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见她,她看不见你。千年之中,你看见她走过一遍又一遍奈何桥,喝过一碗又一碗孟婆汤,又盼她不喝,又怕她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受不得等待的寂寞。

喝孟婆汤,了前尘旧梦,断前因后果。

忘尽一世浮沉得失,一生爱恨情仇,来生都同陌路人相见不识;跳忘川河,污浊的波涛之中,为铜蛇铁狗咬噬,受尽折磨不得解脱。千年之后若心念不灭,还能记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间,去寻前生最爱的人。

史载

《宣室志》第四卷对此有所记载:“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恶人鬼魂堕入河中,就好似《西游记》第十回中的描写:“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不由让人想到阴间奈河的恐怖。《西游记》第十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桥。若到阳间,切须传记!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人死亡后魂都要过奈河桥,善者有神明或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酆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每年香会时,香客争以纸钱或铜板掷入池内,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为可以施给饿鬼。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死后可以免去过奈河桥之苦。”由此可见,建国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桥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的虔诚,只求死后神明或佛能护佑过奈河桥!

传说

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名曰孟婆的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河水煮,“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

此桥为界,开始新的一个轮回。

青石桥面,五格台阶,桥西为女,桥东为男,左阴右阳。“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千年的回眸,百年的约定。也许这一世的夫妻情缘,开始于斯,恩断于此。奈何桥下几千丈,云雾缠绕,等待来生是什么道,谁也不知。来生的约定,只是此生的一种后续,喝过了孟婆汤,已经把所有忘却,来生的相见,只是一种重新的开始。

奈何桥,奈何前世的离别,奈何今生的相见,无奈来世的重逢。

“孟婆汤”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在澜子家一本古书上记载着。在那个传说中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生生世世循环的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尘往事的孟婆汤。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这一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37#

在英国著名的赫胥黎家族,有两个赫胥黎名垂青史。
一个是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 。
另一个是他的祖父,生物学家、进化论支持者托马斯•赫胥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38#

阿道司•赫胥黎

以下内容转载编写自网络

阿道司•伦纳德•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年7月26日——1963年11月22日),英格兰作家。

少时就读于伊顿公学,后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贝利奥尔学院。他下半生在美国度过。曾想做医生,却因为视力障碍从事了文学。在学习了盲文后,他逐步开始写作,先后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他对人类生活中的矛盾具有超人的预见力。他以小说和散文闻名于世。通过他的写作,赫胥黎充当了社会道德、标准和理想的拷问人,也是著名批评家。赫胥黎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但后期也对通灵,心理学,哲学,神秘主义感兴趣。赫胥黎在一些学术圈被认为是现代思想的领导者,位列当时最杰出的知识分子行列。他在1932年创作的《美丽新世界》让他名留青史。

阿道司•赫胥黎共写作了50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他的小说注重阐述思想观念甚于塑造艺术形象,常被称作“观念小说”。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39#

我们来看看《美丽新世界》是一本怎样的长篇小说?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40#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与《1984》、《我们》是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是20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具有浓厚的哲学思辨和政治色彩,在国内外的文学思想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丽新世界》的故事背景设在遥远的未来2532年的人类社会。

它是世界性国家,被称之为“文明社会”,之外还有“蛮族保留区”,由一些印第安部落居住。伯纳和列宁娜去保留区游览时遇到了约翰和他的母亲琳达,琳达曾是新世界的居民,来游玩时不慎坠下山崖而留下,并生下了约翰。伯纳出于自己的目的,将琳达母子带回新世界,琳达很快因服用过量的唆麻(一种兴奋剂)而死,约翰对新世界也由崇拜转为厌恶,与新世界激烈冲突后自缢身亡。

该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距今600年的未来世界,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接受着各种安于现状的制约和教育,所有的一切都被标准统一化,人的欲望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完全满足,享受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带来的痛苦,然而在机械文明的社会中却无所谓家庭、个性、情绪、自由和道德,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真实的情感,人性在机器的碾磨下灰飞烟灭。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