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赫胥黎:向往“美丽新世界”吗?
转载,有改动
在小说《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描绘了一个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则上运行的社会,其主要的灵感来源和思考的本源是“乌托邦”。“乌托邦”一词出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者托马斯•摩尔的小说《乌托邦》,意为“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寄予了人类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到2022年了,距离2532年还有510年,你想象中的500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那时候的人类、地球、宇宙,各种未解之谜是否已经有了新的进展?90年前有一位著名作家就将眼光放到了在当时算来是600年以后的2532年,并创作了一部至今仍是经典的著作,这就是赫胥黎和他的《美丽新世界》。
赫胥黎,一个不想当医生的物理达人不是一个好作家
《美丽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是真正的名门之后,他的祖父对进化论颇有研究也是铁杆支持者,赫胥黎本人从小读的都是名校接受的是精英教育。
在赫胥黎的心中其实一直对医生这项职业有着深切地向往,可却因为自己眼睛存在严重的“视力障碍”而被迫放弃,而后他“弃医从文”专攻起文学,就这样世界上少了一个仁心仁术的医生,却多了一个用笔尖诉诸人生与现实的著名作家、文学家。
不过小时候受“进化论狂人”祖父影响颇深的赫胥黎,对物理也颇有研究,正因此他对人类生活中的矛盾、现实有着超强的预见力。在视力产生严重障碍之后,赫胥黎开始学习盲文,并且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成为20世纪十分著名的明星级人物。
1919年,赫胥黎结识了同在加辛顿的比利时女子玛丽娅•妮斯,并步入婚姻结婚,婚后两人还生下了儿子。十九世纪20年代,赫胥黎一家人在意大利生活了一段时间,也是在这段于意大利生活的日子里,赫胥黎拜访了自己的朋友大卫•赫伯特•劳伦斯。
1930年赫胥黎的好友劳伦斯去世,赫胥黎亲自整理编辑了老友劳伦斯的信件,也是在这段时间,赫胥黎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科技发展与人性灭绝相关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便是此类题材中的代表,《美丽新世界》也成为让赫胥黎青史留名的佳作。
经历过“K12”教育的小伙伴都学过生物,肯定也知道“巴普洛夫效应”。所谓“巴普洛夫效应”是以狗为实验对象,研究它们看到食物时的反应。起初每次分给狗狗食物时都会摇铃,狗狗因为见到食物会自然分泌唾液,时间一长即使不给食物只听到摇铃声狗狗也会自动分泌唾液,这就是著名的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原理。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原理阐述了一种来自生物的本能,这种本能的对象可能是狗也可能是人。1932年爱思考也极有预见性的赫胥黎,将这一效应与人类社会的现实,以及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便创作了《美丽新世界》。
你以为的“美丽新世界”,或许只是罪恶的“乌托邦”
在小说《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描绘了一个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则上运行的社会,其主要的灵感来源和思考的本源是“乌托邦”。“乌托邦”一词出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者托马斯•摩尔的小说《乌托邦》,意为“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寄予了人类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这个社会看上特别美好,在那里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不公平,那里似乎就像是人间的“天堂”。《乌托邦》的小说描绘出一幅美好到极致的社会蓝图,其中充满着对"救世"的愿望的表达。在那个年代,的确有很多人被“乌托邦”思想所“洗脑”成为忠实的支持者。
但也有一些清醒的人,他们看到“乌托邦”的不现实,于是也便有了一部部经典的解构“乌托邦”、反“乌托邦”的文学作品,在反乌托邦小说中,他们用冷峻的笔触描写出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其背后暗号的其实是黑暗的梦魇。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便是解构“乌托邦”、反“乌托邦”的作品中的代表。
《美丽新世界》看似是讲述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故事,其中却渗透着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思考。赫胥黎通过《美丽新世界》对虚伪无助的“乌托邦”进行了功能上的消解。
进而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同时赫胥黎更是要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暗示人切不可成为科技的傀儡和机器,更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高科技的装备成就了美丽文明的新世界,但这份美却是令人性窒息,让人成为非人的,在那样一个充满着虚假的世界中,即使科技再进步再高端,人们却在逐渐忘记幸福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便是90年前赫胥黎怀揣着隐忧与担心,一字一句在《美丽新世界》中写下的暗示与箴言,如今看来这位超级有预见性的作家,他所担心的一切竟一幕幕悉数在上演,唯有人类的自我觉悟才能使自我和未来获得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