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张先生的忠告。小镁铭记在心。
张先生和07老师,都是我在论坛敬仰的人,谈起黑胶版本和音乐典故,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令人好生仰慕又不敢插嘴。但“只能通过多听唱片、现场、音乐会,从中感悟、理解和妥协、理性发烧音响。日子有功便成仁!”这其实是很多老烧的肺腑之言,在论坛也屡屡被提起,难道这就是会导致“音响器材店生意就没法做”的“不能再说”的秘密吗?07老师也太有幽默感了吧,但愿不是组团来的。(呵呵,开个小玩笑,见谅!)
小镁也常去星海,碰到大部头的演出甚至事先买了不同版本的碟子听几遍,然后去现场对比。但说实话,越对比越沮丧。我是外行,也随便能听出cd录音里的乐队的演绎水平往往比现场高,但现场乐器合奏到高潮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密集声像、乐器彼此间的和谐感和不混淆感,是家里的系统无论如何模拟不了的。所以对于张先生提出的“音响系统音乐味(音乐性)的特质表现轻重是在于接近或靠近真实、现场乐器发声特质和氛围的多少而定义”非常感兴趣,希望求教器材如何才能做到接近现场。
其实我没有说过自己的系统没有音乐味或者自己完全不懂欣赏音乐,相反,我的系统播放蔡琴的《机遇》会让自己不由自主地和她对话,而播放绫户智绘会忍不住泪流满面,至于古典黑胶就更不用说了。我觉得,在家听器材和外出听现场,是两种不同的音乐欣赏方式,家里听器材玩到极致能调出栩栩如生的声像,却很难做到像现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音乐。
也许我的表达欠佳,搞了很久才发现大家说的不是一件事情,真是抱歉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