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 乐 味 与 “ 二 十 要 ” [复制链接]

查看: 39181|回复: 134
131#

原帖由 镁声绕梁 于 2012-3-4 14:04:00 发表


    玩音响很多年了,但近一年时间我的音响观起了很大的变化。适逢坛子里掀起“二十要”之争,认真学习了双方的发言,收获良多,也让我对自己音响观的变化进行一次深入的梳理和思考。为了避免被贴上“挺刘派”“倒刘派”的标签,刻意沉淀几天,待尘埃落定,才尝试着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一来就教于

同样的软件在不同的高档HIFI器材上截然不同的味道,这只能说明至少有一套器材重放软件根本不合格,只是这个不合格能得到某些人的喜欢而已,我认为如果音乐味不是软件该有的那种而是靠器材出来的“音乐味,那仅仅是有味(当然也能让一些人陶醉),与演奏者想表达的音乐无关。借对岸论坛的一段话表达一点意见。我的观点是音乐味是演奏者在现场所表达音乐意境,录音与重放越是接近现场就越有音乐味。
我常使用『錄音藝術』一詞,其實我真正的意思就是『正確錄音』,只是不使用這一詞免得爭議;既然小葉敢開這一討論串,我就不客氣了.... 來分享一下:我為何『掉進拼命追求『正確錄音』的深淵』.....

為什麼我敢宣稱存在著『正確錄音』呢?

話說,朱宗慶打擊樂團,應該很多人聽過現場演出;
某家知名發燒廠製作的發燒唱片,播放出來朱宗慶樂團,嗯嗯.......
某個錄音實習學生,不小心隨便錄下了朱宗慶樂團的演奏,又不小心被高手拿出來轉成CD,又讓我聽到了.......

結果我發現,只要一萬元的音響系統,就可以發現台灣的實習學生,錄的唱片比知名發燒唱片公司還要更高傳真!.....

從此我開始發現我先前的一萬張CD,除 EMI FRANCE之外幾乎都是錯誤錄音;市面上的發燒片幾乎都是錯誤錄音,音響界公認的發燒片更是百分之百的錯誤錄音.......於是,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最后编辑LCX800 最后编辑于 2012-09-21 21:04:21
TOP
132#

原帖由 aaronhuangzp 于 2012-9-21 16:19:00 发表
看了镁声兄这个帖子,真实获益良多啊!值得再三品位帖子里面各位大侠,高手对音乐,音响等等的论调和探讨交流。。。实在是我等小辈初入门槛的良帖! 记得上次与镁声兄约好拜访学习的,可惜天公不作美,以后必定再约时间上门朝拜!




        哦,原来是兄弟您,失敬失敬!


        近期忙着调整一款新的脚钉,现在终于搞成了。水分很足,泛音超多。正在琢磨起个什么名字呢,此贴浮出水面。重温此贴,以前面的发言中一些朋友的定义,可以称作很有音乐味的脚钉。那就随缘称之为“音乐1号”吧。


        随时欢迎来试听比较。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33#

原帖由 镁声绕梁 于 2012-3-7 0:52:00 发表
    感谢张先生的忠告。小镁铭记在心。


    张先生和07老师,都是我在论坛敬仰的人,谈起黑胶版
其实和现场比录音还原是一种本质误差。我们要还原的不是真实现场,而是录音师这个二传手所要表达的他的心目中的现场。由此就会出来好录音坏录音的差别,那些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和心目中真实现场接近的就发烧,而其中所传达的含有心目中现场感的再现就是音乐味,音乐味有共性也有个性,求同存异。
TOP
134#

原帖由 wltdd 于 2012-3-5 10:10:00 发表
原帖由 舒存 于 2012-3-5 10:02:00 发表
声像的高度问题,音响爱好中普遍误会很深。音响重播录音时候,只要声像不是爬在地上,高度基本可以忽略。所谓让声像站起来,办法也是非常简单的。了解一点录音的特点就很容易明白,录音根本就不在意这种高度。


学生不忽略,学生很在意:)。您说的这个“了解录音特点”所指为何?

松兄认为重视声像的高度的重播才是最保真的.
TOP
135#

原帖由 条顿骑士 于 2012-9-24 10:13:00 发表
其实和现场比录音还原是一种本质误差。我们要还原的不是真实现场,而是录音师这个二传手所要表达的他的心目中的现场。由此就会出来好录音坏录音的差别,那些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和心目中真实现场接近的就发烧,而其中所传达的含有心目中现场感的再现就是音乐味,音乐味有共性也有个性,求同存异。[/font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不愧是04年注册的老烧。感谢分享和指导!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