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气息控制住了,声音会饱满凝聚,不会散掉软掉,这相当于二十要中的声音的密度”。我个人的看法,虽然气息是歌唱的基础点,但气息控制的好,声音未必就一定饱满。饱满应该与共鸣关系更大一点。从实际情况看,气息强的人,更容易大声,忽略控制,甚至为了饱满去撑嗓子。当然,气息控制好,与呼吸有很大关系,回过头来说,气息是否沉、是否长,后面才有控制能力问题?宋祖英为何被业界鄙视,其实第一条就是气息太过浅。
再如:用摄影比音乐音响,容易带来更多误会。摄影可以做比喻,但他们实在是不同。摄影是终极,音乐和音响都属于过程,换言之,摄影是对二维“作品”做“三维”解读,对话交流直接;音乐却是多维作品鉴赏,音响除了重播音乐之外,实际还带有不同兴趣关注点的交叉,关系纠缠不清。
音乐性是什么?对于这种多维概念的东西,一般性的表述确实不容易说清楚,经常是浑说,对牛弹琴。音乐的多维性,可以这么理解:第一,音乐是空间艺术,这就有三维概念;其次,音乐更是时间的艺术,这又有了一维;再者,音乐是有序的艺术,就是音高。他是在空间三维坐标中的又一维。
关于声音的定义,比较一致,有调的声就是音。但是,关于音乐的定义,分歧较大。我个人是支持回归最本质的定义,回到或者围绕现代音乐学派创立人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出发点,音乐多用科学性的定义更容易理认知,通俗说,音乐就是在一个空间一段时间有组织的声音。如果我们用摄影二维做比喻,音乐性好不好,就像用一条线穿行于点与点之间,最后判断点和线所构成的图案。
坛子上关于20要的争议,意义不大。因为大家关注的不在一个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