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0982|回复: 219
71#

同意楼上,同时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中国在此问题上解决的不好
TOP
72#

www.www 在 2006-7-6 12:31:15 发表的内容
同意楼上,同时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中国在此问题上解决的不好

身——〉家——〉国——〉天下啊??而,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在乎于“知止”与“知耻”了。
TOP
73#

VV 在 2006-7-6 0:20:32 发表的内容
完全是想当然的行外话---------------------对于(“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过程存在的问题)来说!

同一台LP,不同的人去调试它、玩它,出来的声音那差别就更加明显了,这是不单是技术(水平)问题,
重要的是对声音审美观!



_____如果你的“声音审美观”大家公认是正确的,你就可以不需要“技术”措施并得到你需要的声音吗?那真是想什么有什么,VV大侠是不是带着个“宝贝葫芦”啊?


VV 在 2006-7-6 0:20:32 发表的内容
说到LP
从松香味发帖知到大侠好象只见过民国时期的所谓“LP”,建议松香味大侠身体力行(不然又纸上谈兵)或到广州听听JS调的LP系统,其中不泛"所谓名手"。。。。。。。。。。听听,能否让值得大侠坐下倾听??



当然广州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其中肯定不泛"所谓名手"。但是,LP系统好象不单是广州才有。
另外,VV大侠好象对LP很钟情,能否上些照片谈谈你的LP系统呢?好让我等开开眼界。因为我只见过民国时期的所谓“LP”,希望能够满足我的这个小小要求。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74#

上来这里交流发帖,如果太介意别人怎么说,那就是来这里自找烦恼;如果来这里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成名”或者“出名”,那也来错了地方,因为这里不会给你评定职称;想出名还不容易?不用杀人放火,不用被判死刑,当众做些“离奇”的事情,哈哈!!!!说不定就上了头版头条。
TOP
75#

松香味 在 2006-7-6 13:15:15 发表的内容
VV 在 2006-7-6 0:20:32 发表的内容
完全是想当然的行外话---------------------对于(“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过程存在的问题)来说!

同一台LP,不同的人去调试它、玩它,出来的声音那差别就更加明显了,这是不单是技术(水平)问题,
重要的是对声音审美观!



_____如果你的“声音审美观”大家公认是正确的,你就可以不需要“技术”措施并得到你需要的声音吗?那真是想什么有什么,VV大侠是不是带着个“宝贝葫芦”啊?


VV 在 2006-7-6 0:20:32 发表的内容
说到LP
从松香味发帖知到大侠好象只见过民国时期的所谓“LP”,建议松香味大侠身体力行(不然又纸上谈兵)或到广州听听JS调的LP系统,其中不泛"所谓名手"。。。。。。。。。。听听,能否让值得大侠坐下倾听??



当然广州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其中肯定不泛"所谓名手"。但是,LP系统好象不单是广州才有。
另外,VV大侠好象对LP很钟情,能否上些照片谈谈你的LP系统呢?好让我等开开眼界。因为我只见过民国时期的所谓“LP”,希望能够满足我的这个小小要求。







===============LP系统的确不单是广州才有,但大侠确实发帖说(大意)见过台国民党的LP就知它好声,未作大侠玩过听过现时LP猜想,大侠还是多作介绍,让我等开开眼界!



再说:
大侠还是别介意,见过民国时期的所谓“LP”,总比想当然好,发烧怕的是空谈。见大侠曾发帖什么什么LP也能出好声,什么4下音展,什么理论。什么技术。。。。。。。。好象令人如老刘入大观园,不得要领

好奇之下就跟了帖,其实音展不一定比得上JS处,大侠有否由广州JS再比较下两广用家玩LP的情况。。。。。。。。。??
最后编辑VV
TOP
76#

开展如题目的讨论,除了希望弄清楚“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外,最重要的还是弄清楚“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过程存在的问题”;
上面就反映出了一种极有代表性的问题:如“重要的是对声音审美观!”,或者过分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有一句哲学名句叫做“物极必反”。所以我们需要有理论、需要有技术、需要具备“文化底蕴”这个“基础”、需要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思想深处不能平衡好理论、技术、“文化底蕴”之间的关系,实际工作或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放松对某些方面的学习和努力,出来的音响产品其声音可能就反映了这些“不平衡”;但是一个人要完全做到——平衡好理论、技术、“文化底蕴”之间的关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TOP
77#

胡敏强 在 2006-7-8 23:44:17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7-4 19:18:11 发表的内容
[quote]KENTRYFO 在 2006-7-4 16:21:03 发表的内容
[quote]胡敏强 在 2006-7-4 15:37:28 发表的内容

关于民族文化及内涵方面的理解包括观点,我们已是大同小异,基本一致了。但是从音响器材的性能来说,纯粹电子理论方面是没有多大问题了,纯粹电子技术方面问题还是不少。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同样的电路结构原理、同样的电子元件用料,不同的人制作出的音响器材就会有不同的声音表现;这就是纯粹电子技术方面问题了。怎样才能保证电路结构原理能够达到或者接近纯粹电子理论研究证明可以达到的水平,其中的技术奥妙还真不少。


同样是练习书法,有人能够成为书法家,而有人则只能是写字匠。大概就是这样的区别。



我们学习小提琴,把所有的<小提琴教程>背得滚瓜烂熟,怎样拉小提琴的理论已掌握,但还是拉不好小提琴;我们把<写小说应掌握的各种技巧>倒背如流,怎样写小说的知识都已深藏在心,仍然搞不了小说创作..........为什么呢?因为有了知识,也就是有了理论,仅仅是第一步,只有把知识,也就是理论,"转化"为"能力"才能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事......这个"转化"非常重要,有的人读书读了一辈子,理论知识都已具备,就是没"转化"成"能力",只是一个书柜,也就是俗话说的"书呆子"..........
TOP
78#

丁启烈 在 2006-7-8 23:21:37 发表的内容
胡敏强 在 2006-7-8 21:55:0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7-4 1:19:55 发表的内容
挽回自然伦常之风气——谈何容易?社会都在“变革”,“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的如今,只能为之感慨!
还是回到音响、音乐的话题上:有位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朋友和我聊天时说过;中国的民乐(包括民乐器)没有一曲或一件(民乐器)是好听的。哈哈!!我和他就开展了辩论。最后约了些“文化人”一起到我这里听音乐,中、外音乐一齐上。大家的结论是:中国的民乐曲目(包括民乐器)也有精华之作品,而且非常好听。但曲目内容、形式则比较单一;外国(西方)的音乐(包括器乐)、曲目同样非常好听,而且曲目内容、形式则更加丰富多彩。
想想,外国(西方)的音乐(包括器乐)、曲目是那么多国家的精华所集,一个中国,能比吗?
阳朔被世界旅游组织定为“世界旅游最佳去处”的旅游终极地,外国人不少,他们当中不少的到了阳朔西街的(盗版)CD店,专门只选购中国的民乐曲目(包括民乐器)CD,这就足以说明中国民乐曲目(包括民乐器)还真是有其精华之作品,而且同样好听诱惑人。
但是,同样的中国民乐曲目,年轻演员的录音往往就没有老一辈演员的录音来得那么有“韵味”,这就是文化艺术功底修炼的差异。




其实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还是丰富多采的.严格来讲,戏曲应该在音乐范围之内.戏曲也是音乐的一种.首先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音乐,包括戏曲,真可谓丰富多采,目不暇接.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在美国演出,激起美国观众和剧评家的强烈感触,留下深刻印象.有剧评家认为京剧艺术是完美古老而正规的艺术,相比之下西方的文艺表演就缺乏了传统和古老的根基.





戏曲当然在音乐范围之内.戏曲音乐古已有之.我曾在本坛发过一讨论贴,题为< 电影演员演电影,要求生活化;戏剧演员演戏,要戏剧化.那么器乐演奏呢???>,具体得说民乐的演奏应如何呢?我们知道,南方戏剧,北方戏剧的伴奏就是民乐.....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的开始,器乐演奏就是用音乐语言来表现大喜大悲......所以民乐的演奏要戏剧化,什么是戏剧化,戏剧化就是夸张,戏剧演员演戏是夸张的,好的戏剧演员演戏时动作,行为,神情极度夸张,喜时眉开眼笑,悲时痛彻肝肺,声情并茂.....民乐的演奏亦如是.其演奏如刚,柔之音,则刚如"金刚怒目",柔似"佳期如梦",强如"霸王扛鼎",弱似"杨柳拂枝"..........


丁兄说得太好了!那贴谈的音乐的话题也非常精彩。谢谢你的好贴。
TOP
79#

松香味 在 2006-7-8 23:35:02 发表的内容
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明白,中国的封建制度思想实际上严重的影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包括沉淀、积累。大家看到怪而不怪的现象比如:师傅教徒弟(人数有限);传男不传女;掌门人掌(握)绝技;……等等。
师傅教徒弟怎么教?对于艺术技术类大多数是“手把手”的教,没有文字记录没有理论书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实际上是没有字符记录的规范方式)。万一师傅入土为安、徒弟接着升天取乐去也!这些个艺术、技术也就无法沉淀、积累下来了。中国发明了印刷术却由于封建制度思想影响了它的推广与应用,本来丰富多采的技艺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沉淀、积累。而欧洲包括西方国家却在利用中国发明的印刷术沉淀、积累着自己的技艺资源,甚至大量推广应用于民间。如今我们只能从“宫廷史料”里去挖潜极其少量的“艺术沉淀”,这样的状况怎么能和欧洲包括西方国家比?我们应该尊重现状,尊重历史。当然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不能简单地用“不丰富”来定性,个人认为用“相对不够丰富”来定性应该是准确的。


是的。再比如曹操杀华佗的现象。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事情也是常有的。
传统文化当然是一种传统,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而各种文艺表演形式的相互补充、逐渐演变和升华也是一种规律。我们都不可忽视。
最后编辑胡敏强
TOP
80#

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明白,中国的封建制度思想实际上严重的影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包括沉淀、积累。大家看到怪而不怪的现象比如:师傅教徒弟(人数有限);传男不传女;掌门人掌(握)绝技;……等等。
师傅教徒弟怎么教?对于艺术技术类大多数是“手把手”的教,没有文字记录没有理论书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实际上是没有字符记录的规范方式)。万一师傅入土为安、徒弟接着升天取乐去也!这些个艺术、技术也就无法沉淀、积累下来了。中国发明了印刷术却由于封建制度思想影响了它的推广与应用,本来丰富多采的技艺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沉淀、积累。而欧洲包括西方国家却在利用中国发明的印刷术沉淀、积累着自己的技艺资源,甚至大量推广应用于民间。如今我们只能从“宫廷史料”里去挖潜极其少量的“艺术沉淀”,这样的状况怎么能和欧洲包括西方国家比?我们应该尊重现状,尊重历史。当然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不能简单地用“不丰富”来定性,个人认为用“相对不够丰富”来定性应该是准确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