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龙迹》,不得不说! [复制链接]

查看: 41758|回复: 290
1#
昨天把《龙迹》拿到手,回家之后立刻放进CD机中聆听。

[upload=jpg]Upload/2005121910305416363.jpg[/upload]

这张CD中选的七段富有民族特色的管弦乐作品,都是旋律悦耳、大家耳熟能详的好作品。这里就不对作品进行介绍了,CD说明书里有文笔很优美的介绍文字,看它即可。

这里不说音乐,对这款CD的制作有一些评论。

首先是封面设计,我觉得很有创意。它不走“模仿外国品牌的风格”的路线,这一点相当难能可贵。假如风格上再能给人朴实一点的感觉,那或许会更好了。

第二,除了先前网友提出的问题之外,第一首曲子中文名为《第一交响序曲》,但英文名为Symphony No.1,我不知这是否能够对得上号;就我所掌握的知识来看,Symphony No.1这个名字让我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交响曲》,而非《第一交响序曲》;并且我个人觉得“第一交响曲”和“第一交响序曲”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7-11-14 11:49:00
分享 转发
TOP
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3#

JWang 在 2006-1-1 6:43:42 发表的内容
这就不必了。实际上,我的那段,Kid Rock和你的麦当娜的那段没有本质区别。我的中peaks给切平的更多,更频繁吧了。

现在的问题很明显,felixcat起先讲《龙迹》的peaks是给切平的,我指出,他应该把图放大看才可得出正确的结论。他也补充了《龙迹》的peaks是没有给切平的。他的前提是,切平的peaks表明音乐信息也同样是给切掉了。

在我的那段Kid Rock和你的那段麦当娜中,切平的peaks都是明显存在的。是不是这个现象意味着音乐的信息也给切掉了呢?

在前面我用同样的那段,Kid Rock的track 1用Line-In的录音经过衰减后,切平的peaks没有了。但是felixcat提出一个异议。数码抓轨是不能和Line-in的录音相比的。接着我抓了一段没有切平的peaks的古典音乐来和line-in经过衰减的同样的那段古典来比。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动态趋势上是非常接近的。我的结论是:对我们讨论的动态问题来讲,抓轨和line-in经过衰减的差别是不影响我们的结论的。换句话说,两者是可比的。

然后,felixcat在无法否定我上面的求证的过程后。他又给他的不可比说加了个定义。他讲,peaks给切平的音乐是不可比的。在这一点上,这个讨论和《龙迹》CD本身没关系的了。因为felixcat也承认,这个CD没有给切平的peaks。也就是说,《龙迹》CD的混音并没有把原始的音乐信息给切掉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还要抓住《龙迹》CD不放。像小脚女人的包脚布,又臭又长。




多说没用,你只要把《龙迹》用光盘镜像抓轨,和用Line-In输入加衰减两种方式相比较,看看是否都是存在一样的“压限”现象?——这才是否定我的最好的方法。

你的前面比较屡屡有逻辑上的错误,我给你提出来,你怎么反而说“无法否定我上面的求证的过程后”呢?

我这个帖子本来就是讨论《龙迹》的,《龙迹》是没有削波并且同时有“压限”现象的唱片——而你首先拿出一个有削波的CD,后来又拿出一个没有削波但也没有“压限”的CD,两者的情形都是和这个讨论无关的话题,你竟然还认为这些能和《龙迹》相比?“在动态上”能说明问题?!

哈哈,还说“像小脚女人的包脚布,又臭又长”?——各位网友请看,没有JWang存在的帖子,真是简洁明快;一旦JWang出现的帖子,必定会拖得很长很烦,所以大家就能知道,“包脚布”是谁呢? :)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4#

JWang 在 2006-1-1 7:39:41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继续就《龙迹》CD发表他的一些个谬论,但是他不敢上放大的图像。企图继续误导人而造成他是正确的印象。这里我也再上一些放大的Kid Rock的分析图。Kid Rock的“箭刀”现象要比《龙迹》历害多得多。

在这个程度上,我们很难看出这“箭刀”现象。继续放大,有下图。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被切平的peak。但是我得提醒大家,在这两条红线间的时间是0.001秒。千分之一秒!在这千分之一秒中,假定这些音乐信息是给切掉了,但其对整个音乐的影响的重要性是值得估价的。

这些图也足够来打破felixcat企图造成的假象。


一早就说过,《龙迹》是没有削波但有“压限”的CD,你为何总是拿有削波的来混淆视听呢?难道你认为两种情况对于音质的影响是相当的?!

噢,对了,既然你一定要讨论削波的CD,CoolEdit在“Statistics”下“Analyze”里可以统计有多少个Sample产生了削波,请JWang告诉一下大家(请把软件产生的统计窗口截图贴出来),你举的这张CD里面一共有多少个Sample产生了“削波”?发生了多少次“这两条红线间的时间是0.001秒”的情况?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5#

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我不选择把放大到最大程度的波形图贴上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我们需要看放大到“点”的波形图。我想对于我们这种层次,放大到点的目的是在于看有没有存在削波、看音乐信号中某一个来回震动波形的细节。

其次,请想想我们想在考察的《龙迹》。首先从峰值电平为负0.49分贝即可排除削峰的可能性。我们要考察的是“压限”作用的频繁程度。所以我们不能把图放大到点,也就是说电脑屏幕一屏只能显示一两个“正弦波”那样形状的放大程度——我们从这种图中是看不出是否存在“压限”的作用的,我们要看连续看上十几个、上百个完整的“波”,才能从中看出规律,才能发现是否使用了“压限”。

所以,放大到什么程度就已经足够呢?各位网友请看帖子第一页里最下方我贴的那个放大的图,图中横坐标上每个数字之间的间隔为0.1秒,大家从图中可以清楚地数出,在很多0.1秒内,“压限”作用的次数竟然会超过10次,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每过0.01秒就会来一次“压限”现象,大家评一评,这算不算频繁?

反而,JWang在上面利用放大到很大的图来迷惑我们,他说的是“削波”的情况。的确一次“削波”或许只会持续0.001秒,但是我们最重要的是看产生这种现象的频繁程度,假如这种现象很频繁地密集出现,尽管每次时间都很短,但影响呢?——大家心知肚明。所以上个帖子里我一定要请JWang把产生削波的Sample的总个数说出来。

那说回《二泉映月》,“压限”的频繁程度如何呢?——我不可能乐曲7分多钟从头到尾数一遍,但我看了其中一些,比如说在7分26秒到7分26.1秒这0.1秒之间,右声道一共有10次“压限”,在7分28.6秒到7分28.7秒这0.1秒之间,左声道一共有11次“压限”......大家若有这个软件,把图放大到如我第一页中最下面的那个图那种大小,自己即可亲自数一数。

那么有的朋友或许会问:假如一个乐曲十几分钟,只出现几次上述“0.1秒的情况”,那影响也岂不也是很小的嘛。好,那我们就要看不放大的图,我们看到图里高潮部分那一片“江河一片红”的齐刷刷的“平整”了吧?那就说明上述“0.1秒”的情况是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否则的话,这些压限而成的“波顶”不够多、不够密集,看上去整个波形图的顶端就不会一大块颜色“齐刷刷”地像被剪刀一刀“咔嚓”过了,而是“稀稀疏疏”的了。

这就好比,很多密集的点聚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一条线,假如点不够多、或者不够密集,看上去都不会让人觉得是一条线的。假如有朋友不信,可以自己用这软件来动手试一试,放大来仔细一段一段数。我自己数过一些了,不信的朋友可以自己再数一数。

如此频繁密集的、持续的“作用”,音质怎可能不受明显影响?!

所以各位朋友不必疑虑为何有些事情我不做——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会精心考虑采用什么图、如何描述才能让读者更好地正确理解,并且不受其他不必要因素的干扰。以上我详细解释了为何我采用这种放大程度的图。当然这个帖子里问我“为何要这样做、这样说”的问题肯定还会有,这里就请各位网友多多包涵,我不可能每个问题都有时间来作这么详细的解答。

另外请各位看清JWang的手法,我在讨论A情况,他就拿另外一个B出来搅浑,我就说B不行,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他就接着拿另一个C出来搅浑,我当然说C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我坚持让他假如要讨论的话,一定要拿A情况,但大家看到了,他一直避来避去(不肯用没有削波、但存在“压限”的CD来展示),还倒打一耙说我“无法否定他”。

另:JWang你到底会不会看图呢?你上面那个图0.001秒内一共有至少4个波峰被“削掉”了,0.001秒内出现至少4次削波,你还说影响不够大?!我估计你那段乐曲里面还可以找出成千上万、上亿个那种“0.001秒”的现象密集地分布在乐曲里面的。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6#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7#

沙漠之鹰 在 2005-12-31 13:40:53 发表的内容
[要不装个MSN传吧,反正很方便的。r

JWang 在 2006-1-1 6:43:42 发表的内容
这就不必了。实际上,我的那段,Kid Rock和你的麦当娜的那段没有本质区别。我的中peaks给切平的更多,更频繁吧了。

不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我对你这个Kid Rock比较感兴趣,麦当娜得American life并没有出现切顶失真,而你给的图切顶失真比较明显,我很想听听,体验一下。再次恳请JWang能把wav及log传给我。
TOP
8#

dr kuang 在 2006-1-1 16:14:46 发表的内容
既然是精心考虑的,可以理解。
另外,楼主不如自己另找几段古典音乐的WAV文件,用软件作您所说的“剪刀动态压缩”咔嚓一下,然后对比一下前后的听感变化和图形,如果也出现了《龙迹》的听感刺耳的现象,这样您的观点将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的确CoolEdit里有Limiter的功能,但是大家都知道,Limiter这种功能本身有多种算法,并且有很多参数可供用户根据不同情况来设置,这些不同的设置会很明显地影响效果。我也想亲自做一做《龙迹》这种制作过程,但我缺少参数。

另外,假如《龙迹》是DSD->24/96->16/44.1这种制作方式的话,那么“压限”这一步应该是在24/96->16/44.1这一步做的吧,我个人没有这种母带、器材。

最后:16/44.1格式的WAV本身进行压限,性质和24/96->16/44.1的“压限”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不是我想故意推托,以上难处实在是我个人能力所不能做到的;但避开以上两点这个实验却不能做到足够的信服度。

补充一点:不管怎样,刚才用Ansermet指挥的《天方夜谭》抓下来的WAV文件,用CoolEdit里的Limiter功能处理了一下。因为这款CD本身没用Limiter,并且峰值电平也远在0分贝之下,所以做Limiting只能让它的音量更加小了。我把Limiter的上限设置在-2分贝,其余参数用CoolEdit的默认值;处理完一听——效果很难听啊,尤其是大动态那里,“压限”完之后音效很差,还有铜管果真出现了类似《龙迹》里的那种硬的感觉,甚至我觉得有点“开叉”——当然我自己做的这个小实验没什么参考价值,玩玩而已。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9#

JWang 在 2006-1-2 5:15:10 发表的内容
好了,别补充了。这种理由是不是太笨了点?


好啊,就算在0.1秒中压限100次,够了吧?你可以听出的话,你长的不是人耳了。

对啊,要搞到正好可以误导人的程度。

你啊,明明没有严格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就象这里很多人一样,只会瞎咋唬,顶啊,高啊的。还要面子,这个那个的,好了省省吧。


JWang每次除了能说这些苍白无力的话之外,能不能说些听上去有些道理的话呢?各位网友眼睛都是雪亮的,JWang你再这样说下去,不是办法啊。(当然,估计你在回帖里会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的不是我而是你”这类话,我这里先帮你说了,如何?)

“就算在0.1秒中压限100次,够了吧?你可以听出的话,你长的不是人耳了。”——你可真会瞎话张嘴就来,请重复上述用CoolEdit做的压限小实验,然后JWang你再用你自己的“人耳”听听,听完之后再说话也不迟!

对了,前面请你把CoolEdit显示的“削波Sample个数”贴出来让大家看看,为何到现在连个影都没有呢?怎么,数据对你不利吧!

还有,你说我也就罢了;竟然还说“就象这里很多人一样,只会瞎咋唬,顶啊,高啊的”,看来原来你要骂的不仅是我,你还瞧不起其它很多网友哦,假行家同志。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