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的确有点吓人,不过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这个问题是值得讨论的。首先声明felixcat这里不是在打压SACD和DVDA,相反我觉得它们应该有比目前更加宽广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帖子里,我们让科学事实和试验来说话,理智讨论。
首先很明显的是,理论技术指标来看SACD等比CD有绝对的优势。但对于民用产品来讲更重要的是:技术上的优势能否被人耳听觉感受出来;另一方面,在实际混音制作中,录进SACD等高格式媒体里面的音乐能否充分利用高格式所带来的大动态、高解析度的优势。
对比于磁带跟LP来讲,CD技术指标上的优势已经被事实所证明可以在听觉上体现出来;现在对于同属于数码领域里的SACD和DVDA,它们对比起CD来讲情况如何呢?
Journalof the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2007年第9期发表了Brad Meyer和DavidMoran的技术报告《Audibility of a CD-Standard A/D/A Loop Inserted intoHigh-Resolution Audio Playback》 (CD规格信号嵌入高解析度音频信号的可分辨性),以下是该报告的摘要:
Conventionalwisdom asserts that the wider bandwidth and dynamic rangeof SACD andDVD-A make them of audibly higher quality than the CDformat. Acarefully controlled double-blind test with many experiencedlistenersshowed no ability to hear any differences betweenformats.High-resolution audio discs were still judged to be of superiorqualitybecause sound engineers have more freedom to make them that way.Thereis no evidence that perceived quality has anything to dowithadditional resolution or bandwidth.
(出处:
http://www.aes.org/journal/toc/AES-Sep2007TOC.cfm)
其大意是:研究者有高解析度信号若干(SACD和DVDA),同时也有由该高解析度音源直接压缩为CD格式的信号。对于同一音乐信号,随机选播
高解析度版本和
由该高解析度信号压缩成的CD格式版本,
采取双盲实验(聆听者、播放信号的人双方都不知道目前是哪一版本,播放次序由机器或者第三方记录)以保证绝对的客观性。被实验的聆听者都是有经验的。
这是实验设备的结构简图:


实验结果表明,人耳无法区分两者的区别。并且文章指出,目前市面上新出版的SACD听感优于(或者不同于)CD,是因为混音制作的不同而导致的。
因此felixcat认为:SACD等技术上更高的动态范围在实际中较难被完全应用。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录音,先不说模拟了,就算是数码录音制作成民用CD时,都远远没有用尽CD的动态范围,那就更不用说SACD和DVDA了。为何?——在民用场合不可能播放大动态的音乐。felixcat有一盘EMI的CD,经分析里面的音乐信号动态接近90分贝。用正常音量实际播放之后发现:假如再多听几次的话,门外可能会出现警车和荷枪实弹警察若干。
而SACD等的高解析度,对于同一信号来源来讲,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在听感上无法区分出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