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声音是要直到离开纸盆的距离有2.5倍(以上)波长时,这些空气才发挥出造成声音的弹力——也就是达到真正还原这些频率的“本来面目”。所以,(借用开心果兄帮忙编辑的数学公式),l代表听音位到音箱的距离,那么,不考虑反射影响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听到的真正还原出“本来面目”的直达声的频率有那些呢?
我们可以进行下面的计算了:
还原出“本来面目”的直达声的频率大于或=344m/s/l/2.5;
也就是说,大于或等于这个频率以上的声音,都是我们完整听到的还原出“本来面目”的直达声。
例如:(l代表听音位到音箱的距离)
l=5m时;我们完整听到的、还原出“本来面目”的直达声频率为大于或等于172Hz;
l=3m时;我们完整听到的、还原出“本来面目”的直达声频率为大于或等于286.67Hz;
考虑两侧面墙壁第一反射点,从音箱——第一反射点——听音位,声音到达听音位的距离会比直接到达的距离长一些,所以两侧面墙第一反射点能够让我们听到更低一些的频率,并是相对“完美”的;
没有空气弹性表现的振动频率,是不完整的声音频率。
如果A=4m;B=3m,这样一个小环境下,可以想象80~100Hz完整的低频就很难还原出来了。
怎么办?我们只好利用前后墙反射以求“相对”比较“次等”的低频还原了。(反射过程;音箱——后墙——正面墙——人头部。是一个经过两次反射的声音,声音质量自然就比较“次等”了。)
例如;以上面A=4m;B=3m;为例子,听音位靠后墙,正常情况下人头部会离开后墙30~50cm;音箱距离正面墙1.4m;距离侧面墙0.6m;这时候人头部位置就可以听到“相对”比较“次等”的低频为:
(A-1.4)+A+(A-0.5)=L(大写L表示声音的路径);
当A=4m时,L=(4-1.4)+4+(4-0.5)=10.1(m);
他能够还原的弹性波长是:10.1(m)/2.5=4.04(m);
对应的频率是:344/4.04=85.15(Hz);
如果我们切实解决地面和天面没有反射的问题,这个假定条件成立,那么,能够还原出相对比较还算不错的85Hz的低频,已经可以适应大多数音乐的还原了。再大一些的环境当然更好。
另外;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实际上已经了解了环境尺寸限制声音那些频率的还原了。
因此我们就有下面的结论:
1、小环境不适宜使用低频下潜太深的箱子。用也是浪费。
2、小环境解决地面和天面反射问题更为重要,否则二次反射的利用就成问题。
3、小环境里两侧面墙第一反射点是我们应该重视利用的最理想反射点。他反射来的声音仅仅次于直达声。
4、小环境里前后两面墙的反射是获取相对比较低的频率还原的必要利用和无奈的选择。
那么,如何利用好各反射点,令它按照我们的要求反射我们需要的声音,不反射我们不需要的声音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