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崇高的管乐”——布鲁克纳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20652|回复: 163
161#

zelenka 在 2005-9-17 11:10:29 发表的内容

如果说约夫姆是金字塔的最底层的基石的话,那么切利比达奇便是塔尖上那点最耀眼的闪光,他们所演绎的版本是处于两端的两面镜子。约夫姆为我们塑造了布鲁克纳的血肉之躯,而切利比达奇则巨细无遗地为我们展现了布鲁克纳的灵魂而达到了其指挥艺术的最高峰。布鲁克纳的精神血脉,终在切氏手上真正地发扬光大。当然,不是说切氏指挥别的就不好(很多爱乐者持这个观点),而是说他演绎的布鲁克纳那么“对”,全无渣滓,全无瑕疵。约夫姆的布鲁克纳似乎与生俱来,如在血液中流淌而出,是肉体式的,物质化的,而切氏的布鲁克纳则是精神历炼、思想素养达至一种境界,生命的光辉与布鲁克纳音乐灵魂最高度的、精神式的融合。诗人欧阳江河把切氏演绎的布鲁克纳称为“零度布鲁克纳”,意为他把布鲁克纳挖掘净尽,不差分毫,确为允当。

这让我想到刘晓枫对切利布8的很有意思的评价:“他把这首交响曲演奏”完了“,演奏得一滴都不剩”。
TOP
162#

布鲁克纳交响曲有下面几个主要艺术特点

1、深受瓦格纳影响
布鲁克纳的管风琴师工作以及对于瓦格纳的崇拜有助于他形成一种独特的交响乐风格。曾经有过为数不少的布鲁克纳毁谤者嘲讽他的作品如同夸大地写下来的管风琴即兴演奏,或者说它们像没有戏剧成份的瓦格纳风格作品。后一种指责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布鲁克纳的音乐听上去可能会像排除了冲突和情爱的瓦格纳音乐(据说布鲁克纳观摩瓦格纳的歌剧时,对剧情不感兴趣,甚至眼睛不看舞台)。所以有人评价:布鲁克纳的交响乐作品其实是在利用瓦格纳改革的纯外在特征:激情、处理的细腻和鲜明的配器手段,而不是通过诗、文学或造型艺术的题材起作用。

2、宗教特性鲜明
布鲁克纳受教育程度不高,从小就一直生活在乡村的教堂里,这使他成为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性格内向、忧郁而又闭塞。所以他的早期作品几乎都是宗教内容的颂诗、大合唱和庄严弥撒等。布鲁克纳的这些音乐,包括后来的交响曲作品,本质上都是宗教作品,显示出他作为罗马天主教徒的纯朴信仰。它们都是关于上帝的交响曲,这也是某些人至今仍然感到它们比马勒的交响曲难以对付的原因之一,因为马勒的交响曲究竟是尘世的内容,而布鲁克纳把自己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到极宏伟的音乐形式之中。同样,布鲁克纳也是一个远离政治运动的艺术家。他不关心社会问题,以泛神论的世界观为基础进行创作。所以他的交响曲常有宗教式的冥想倾向和神秘因素,常可听出圣歌的音调;另一方面,由于他长期生活在乡村,对乡村音乐和舞曲节奏都相当熟悉。他的作品主要体现的是那个时代的人复杂的精神体验,有时也会描写大自然的美。

3、宏大的篇幅、新颖的曲式
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宏大的、新颖的曲式使它们在作曲家生前受到误解。对此,布鲁克纳允许好心的朋友加以删节,改换配器,其结果是宏伟的大教堂般的结构被削弱了。更加荒谬的是,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删本听上去会比不删节的更长,因为它的自然比例和乐思的逻辑性被破坏了。今天,布鲁克纳被删改的交响曲版本(有些是由非常有名的指挥家删改的)仍在演出,但是真正的布鲁克纳爱好者总是宁愿听作曲家的原作。1929年创办的国际布鲁克纳协会促成了布鲁克纳的作品按原样刊印新版本,也就是荷兰指挥家伯纳德•海廷克的演出本。荷兰也许比作曲家的故乡奥地利更多演出他的音乐,因为荷兰是同布鲁克纳关系最密切的国家,因为堤坝后面的辽阔低地与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形式宽广有着自然的契合。近年来,世界各地喜欢布鲁克纳的听众渐渐增多,他的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时,几乎全体听众都想退席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

4、漫长等待的正果
当布鲁克纳中年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一边学习一边教课时,由于他始终喜爱瓦格那的作品,而当时的维也纳人都推崇勃拉姆斯,再加上他主要创作交响曲,这正是勃拉姆斯享有盛誉的领域,客观上形成了他将与勃拉姆斯比高低的局面。为此,布鲁克纳受到了维也纳音乐界、特别是权威评论家的种种非难和恶毒攻击。于是,指挥家都不愿指挥他的作品,使其作品难见天日。也就是说,他完成的作品总要经历漫长的岁月才能与听众见面。例如:他的《第一交响曲》完成之后,等了25年方才上演,《第二》等了22年,《第四》16年,《第五》23年,《第六》18年。至于他的《第三交响曲》在1877年首演时,终场时只剩下包括他的学生马勒在内的十来个人。像这样惨败的首演,在音乐史上也是罕见的。对于这种境遇,布鲁克纳一方面由于他那宽厚温顺的本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无能为力,他和勃拉姆斯一样始终没有参与论战。当他晚年成名后,有一次奥国皇帝询问他的愿望和要求时,他甚至只表示要求评论家不要再攻击他。如今这些音乐作品却成为了音乐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作品,经过漫长等待之后结出的“正果”!
TOP
163#

zelenka 在 2005-9-17 18:37:36 发表的内容
切利 是信佛教的,晚年精心公里学。在EMI的PP封面均能找到一个红色的小印,就是与他信佛教有关。


那红色小印是中国字”寿“, 繁体是”壽".
TOP
164#

zelenka 在 2005-9-17 11:10:29 发表的内容

其二,切氏棒下的慕尼黑爱乐的管乐声部达到了“纯净”的极致,与弦乐部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连号称“世界第一”的柏林爱乐都无法做到。


终于有人提到慕尼黑的管乐了!
这是切利音乐如此大格局的重要关键!能量巨大,却又音色完美!
很是佩服各位,都是长篇大论,我希望也有时间好好写一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