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崇高的管乐”——布鲁克纳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20656|回复: 163
151#

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 ”

布鲁克纳称第六交响曲是他最大胆的作品,这部作品也确是他最美丽的作品之一。不过这部作品不像他的姊妹篇那样能够经常上演,也许是和前三个乐章相比终曲显得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的缘故。尽管这样,布鲁克纳仍然只留下了一个第六交响曲的版本,而布鲁克纳却是最多的时候一个作品可以留下三个总谱的作曲家。布鲁克纳的学生Hynais曾经对这部作品进行修订,虽然跟Shalk兄弟和Loewe相比Hynais的改动并不算很厉害,但是布鲁克纳本人却并不喜欢这种改动。

和布鲁克纳通常使用的以弦乐器的振音开始一部交响曲的方式不同,第六交响曲是以小提琴奏出的复合节奏来拉开序幕。布鲁克纳十分偏爱两拍子三拍子交替的复合节奏,这个节奏在这部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的“柔板”乐章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节奏基础上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唱”出主部主题——这可能是布鲁克纳笔下最为美丽的旋律;这个主题实际上是出现在弗吉里亚调式上,就象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精彩的第二乐章一样。经过一小段充满活力的后续发展后这个主题由乐队辉煌的奏出。音乐逐渐离开A大调引出抒情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节奏也比较复杂,出现了每小节4个音符和每小节6个音符的对奏;速度也较前放慢,和第一主题形成对比。英雄性的第三主题出现后呈示部安静的结束。展开部由第二主题开始,在乐曲展开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美丽旋律,这个旋律力度逐渐增长速度加快引出主部主题在远关系调性上出现,这里低音提琴以乐曲开始的节奏猛烈的奏出降A音;随后布鲁克纳仅使用定音鼓演奏E音加强这个节奏,并将低音提琴演奏的降A等音变化为升G音就使乐曲回到了主调上,再现部开始。尾声部分从稍慢的第二主题开始展开最终进入一个更加快速的胜利的结尾。当然在乐章的最后几个小节速度还是要适当慢一点。

第二乐章平静的第一主题在低音弦乐的伴奏下出现,一个哀怨的双簧管旋律突然插入打破了这种平静。随后出现了第二个主题,这是布鲁克纳最伟大的旋律之一,由大提琴和小提琴奏出,速度更加缓慢,将音乐带入到一个葬礼进行曲一样的段落。再现部回到原速,先是主部主题的再现,主部主题的再现和通常一样进行了大量的装饰;随后是第二个旋律在主调上的再现。尾声十分的平静并在基本调性上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这在布鲁克纳的创作中是不常见的。

令人恐惧的谐谑曲和他的第九交响曲中的谐谑曲一样是他最富原创性的创作。这个谐谑曲和他的其他谐谑曲相比速度要慢一些——第八交响曲的谐谑曲除外,所以在指挥这个乐章的时候每小节要达三拍而不是通常的一拍。在低音提琴的搏动的背景上中音弦乐器演奏着3度颤音木管乐器演奏着一个短小的乐句。当这个短小的主题在小提琴上出现的时候就象是急切的呼救声。即使是大调上强而有力的尾声也没能缓解这股压抑的气氛。

在与之相对的三声中段中,弦乐器拨奏柔和的演奏一个附点节奏,三支圆号响亮的应答。木管乐器奏出引自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旋律,这表明这个中段的演奏速度不宜过慢。三声中段平静的结束后马上接着极富表现力的谐谑曲乐段。

终曲的开头部分非常有意思,严峻的主部主题先由小提琴再由第二单簧管奏出(在a小调上),当这个主题在下属调上出现时被小号和圆号粗暴的打断,而小号和圆号这个节奏强烈的乐句却是在大声的强调主调。随后乐队齐奏一个充满大量半音进行的响亮音调——一个并非象征英雄性的旋律。在这些雄伟的陈述后布鲁克纳又用一个迷人的舞曲来抚慰我们。在圆号奏出的柔和的的大调和弦后,单簧管和双簧管介绍一个新的旋律,就象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声音。这个旋律和第二乐章中双簧管哀怨的旋律之间存在联系,不过这一次是在大调。布鲁克纳一定很喜欢这个旋律所以让它反复的出现,并且力度逐渐增长配器也越来越丰满,不过在我看来也是越来越老套。这时大提琴在长号的伴奏下较慢的速度奏出第一主题,第二小提琴也在远关系调上以较慢的速度演奏第一主题,而且那个响亮的曲调在这里也放慢了速度直到乐队再次回到原速确立主调。在小提琴演奏的充满活力的段落之后(这在布鲁克纳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迷人的乡村曲调在主调上再现。乐曲的最后部分嘹亮而富有节奏感,不过却是紧紧的站在主调上——这很出人意料而且也不是那么让人信服,即使是长号奏出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也没能减弱这个乐章中令人不满意之处。
TOP
152#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不太为人所知的1887年第一版的总谱和现在常用的1890年版的总谱之间的关系就象贝多芬《莱奥诺拉》和《菲德里奥》的关系一样。两个作曲家都是迫于善意朋友的压力对作品进行修改、删节,同时这种压力由激发作曲家新的灵感,如《菲德里奥》第一幕的终场部分、第八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三声中段;不过有得亦有失,贝多芬忽略了一些精彩的片断,而布鲁克纳——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更容易被别人支配——不仅任由这些朋友对他的作品进行涂改,而且还和他们一起对作品进行毫无道理的删节(和1887年版的总谱相比1890年的足足少了164个小节!)。Robert Haas是第一个研究布鲁克纳手稿的人,他所编纂地布鲁克纳交响曲的总谱被认为是最好的。Haas认为布鲁克纳对第八交响曲的删节并非出自布鲁克纳的本意,而是由外人强加的,因此他在编纂这部交响曲的时候从1887年的总谱中恢复了一些他认为十分必要的段落。虽然Haas的做法受到一些有“科学头脑”的人的反对,但是他所编纂的布鲁克纳第八的总谱却是三种总谱中最好的一个。不过1887年的第一版是布鲁克纳在他的第七交响曲带来的第一次成功的巨大喜悦激励下写出来的,而且丝毫没有受到外人的干扰,更好的表现了布鲁克纳创作这部作品的最初动机。

开始布鲁克纳把这部作品给了Hermann Levi——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就是在他的棒下取得辉煌的成功,而且他还指挥了《帕西法尔》的首演——还附上了谦卑的题词“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得到您的垂爱”。但是Hermann Levi还是拒绝了这部作品。就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Hermann Levi拒绝这部作品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根本没有明白这部庞大的新作品中蕴含了一个多么与众不同的悲剧世界。不过Hermann Levi的拒绝对布鲁克纳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使得布鲁克纳几乎想去自杀。布鲁克纳立刻失掉了所有自信,他马上开始着手“改进”这部杰作,不过这种改进并不是总是那么有效,比方说在第一乐章24小节处宏大的主部主题再次出现的时候,在我看来1890年版中铜管乐器的写法就太简单远不如1887年版的那样有效果。

在所有的布鲁克纳11部交响曲的开头部分,只有这首交响曲的调性是不明确的,在开始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在猜测这部作品到底会落在哪个调上。很快,布鲁克纳式的节奏出现了(二连音加三连音的节奏),这个节奏构成了第二主题的基础,这时候是在大调上。第三主题在弦乐器拨奏的伴奏下出现将音乐引入到小号上缓慢的长音和其他铜管奏出的5个音符的快速下行音阶之间的碰撞。展开部的开始部分十分的安静,第一主题以十分抒情的方式演奏着。随后出现布鲁克纳喜爱的发展手法:第二主题逆行。低音乐器三次反复演奏着第一主题和其他乐器演奏的布鲁克纳式节奏对抗,好像发出了绝望的呐喊。音乐由此进入再现部分。第一乐章以很强的力度结束,这对于那些习惯于1890年版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1890年版是结束于弦乐器轻轻的拨奏中。然而这个初看上去似乎是无用的多余部分却是布鲁克纳最初的构思。

布鲁克纳觉得有必要把谐谑曲的位置提前,放在阴森恐怖的第一乐章后面,就像他在第二交响曲和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所做的那样。这个乐章具有一种上奥地利人式的固执性格。听众欣赏这个乐章的时候在一些的地方会发现一些和声上的差异(后来的版本对此有所改进),谐谑曲第二部分弦乐的演奏的旋律是上行的而不是下行。三声中段部分在1890年版中完全被重写,这个三声中段部分标记着“有节制的快板”,在1890年版中是“Langsam”(缓慢的)。我演奏的时候在三声中段中省去了竖琴声部。

在我看来这个柔板乐章是继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慢乐章。在二连音加三连音节奏的伴奏背景(这个伴奏和瓦格纳《特里斯坦》的爱之死有一定关系)之上第一小提琴唱出了一个极为独特的旋律,这个旋律主要以一个长的持续音为基础最后上行一个半音,当旋律反复的时候又下行一个半音。两个如同心灵歌唱般的转调乐段将音乐又引回到开始的旋律。速度加快后在远离乐章主调(降D大调)的远关系调性上出现一个高潮(在第一版中是在A大调上)。一组神秘的和弦带出一个新的旋律,这里我们第一次听到竖琴的声音。所有这些反复一遍以后,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题——这是布鲁克纳最伟大的旋律之一。在一段庄严的铜管乐乐句之后音乐进入14小节的3/4拍子部分(这个乐章的其它部分都是4/4拍子)并将音乐引回到开头部分。随后主题在原速上进行一段发展后速度又逐渐加快引出竖琴上的和弦,辉煌的大提琴旋律降低半音出现,中提琴加强。第一部分再现,中提琴上的对位旋律进行装饰。音乐的速度强度逐渐加大引出一个颤音背景上的高潮,伴以6下奇怪的镲响(这个高潮的调性和1890年版的不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人对布鲁克纳的影响。在第七交响曲的慢乐章中对镲的使用是Nikisch借着作曲家名义使用的,因此你想指挥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而不是Nikisch的第七交响曲时候很容易而且也很必要去掉这一声镲响。但是对于第八交响曲中的这6下的镲响怎么处理呢?你只要按着谱子演奏就是了,因为它们是布鲁克纳明白的写在手稿上的。

柔板的尾声部分和第七交响曲柔板的尾声一样,都是所有音乐中灵感四射的创作。

庞大的终曲部分由弦乐器上演奏的“骑行”节奏开始,铜管乐庄严的宣告又使我们开始猜测音乐究竟会落到那个调性上去。弦乐和第一圆号奏出一个缓慢的抒情旋律。随后我们又听到一个进行曲样的旋律。一个短暂的休止后,弦乐、长笛、单簧管在长号的伴奏下奏出一个庄严的旋律,接着进行曲的旋律又回来了。主题经过广阔的发展后进入变化的再现部。尾声中音乐逐渐转入C大调,最后在C大调的和声中各个乐章的主题一一出现结束整部交响曲。在1890年版的总谱中终曲乐章是经过删节的,因此很有必要听听作曲家原来是怎么样设想的。
TOP
153#

为什么彻利比达克这位公认的布的超级权威没有理呢?
我喜欢他。
TOP
154#

zjize 在 2005-9-17 10:02:50 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彻利比达克这位公认的布的超级权威没有理呢?
我喜欢他。



如果说约夫姆是金字塔的最底层的基石的话,那么切利比达奇便是塔尖上那点最耀眼的闪光,他们所演绎的版本是处于两端的两面镜子。约夫姆为我们塑造了布鲁克纳的血肉之躯,而切利比达奇则巨细无遗地为我们展现了布鲁克纳的灵魂而达到了其指挥艺术的最高峰。布鲁克纳的精神血脉,终在切氏手上真正地发扬光大。当然,不是说切氏指挥别的就不好(很多爱乐者持这个观点),而是说他演绎的布鲁克纳那么“对”,全无渣滓,全无瑕疵。约夫姆的布鲁克纳似乎与生俱来,如在血液中流淌而出,是肉体式的,物质化的,而切氏的布鲁克纳则是精神历炼、思想素养达至一种境界,生命的光辉与布鲁克纳音乐灵魂最高度的、精神式的融合。诗人欧阳江河把切氏演绎的布鲁克纳称为“零度布鲁克纳”,意为他把布鲁克纳挖掘净尽,不差分毫,确为允当。切利比达奇重气也重形,许多人不喜欢他的指挥艺术,其实是未曾理解,他的形比任何人都准,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形神本为一体,形到最准时,听者便会忘记形的存在,他的演绎并非全然写意的,只是有点象写意,得意而忘形。不必用教科书式的标准去评价他,事实上切氏的演绎风格(叫风格也不对)更远远大于、高于教科书。演绎到了这种境界,文字已显得无力。即佛家所说的“身心俱脱落”。一切有形的、可能的物质皆消亡,音乐完全“气化”了。补充两点,其一,切氏所录布鲁克纳,推荐慕尼黑爱乐版(EMI),因中年时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版本(DG),显示其尚未最后成熟,尽管那已是最优秀的几个版本之一了。其二,切氏棒下的慕尼黑爱乐的管乐声部达到了“纯净”的极致,与弦乐部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连号称“世界第一”的柏林爱乐都无法做到。
TOP
155#

切利 是信佛教的,晚年精心公里学。在EMI的PP封面均能找到一个红色的小印,就是与他信佛教有关。
TOP
156#

这么好啊
切力有这么神啊?
TOP
157#

你老兄好厉害!!
PFPF!
TOP
158#

呵呵  上揚愛樂是orfeo在台的代理商同時
也是Telarc代理商..
TOP
159#

这帖在Z兄的精心耕耘下已成金色良田,Z兄辛苦了!再次感谢Z兄、E版和所有跟帖的各位DX的热心支持,值此中秋来临的花好月圆之夜,恭祝大家身体健康、事业成功、万事胜意!

借以卡拉扬指挥的这套布鲁克纳交响曲带给大家中秋快乐、吉祥如意!
[upload=jpg]Upload/200591722443375406.jpg[/upload]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160#

[quote]MBL1521 在 2005-9-13 23:51:56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59132350656900.jpg[/upload]
朱利尼指挥布鲁克纳

朱利尼被称为“指挥家的圣徒”,从这一称谓,可知其份量,也可知其风格与曲目选择之倾向。朱利尼越到晚年,越是偏好厚重、宽广的大型曲目,不紧不慢,处心积累。他的确对有宗教倾向的作品有所偏好。这倒不是说本身有宗教信仰的人就一定能指挥好布鲁克纳,但它又的确是个有利条件。但朱利尼的布鲁克纳却偏不特别以宗教感取胜,倒是意大利人的浪漫与感性,那份与生俱来的对长线条的旋律和歌唱性的乐句的把握使朱利尼的布鲁克纳跻身最佳版本之列。当然,指挥歌剧出身的指挥家对大结构的把握一般都很到位,这点也帮了他。朱利尼的风格是唯美的,个别乐段和乐句甚至处理得有些娇艳,色彩感很强,这点可能并不适合布鲁克纳,但与卡拉扬一样,整体感很强,有感情的深度,也有理念的高度,还多出一份“雕塑美”(这点也得益于意大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