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崇高的管乐”——布鲁克纳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20700|回复: 163
14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山东大王
TOP
142#

"00"

"0"
TOP
143#

这套里面的"00"用的名字是Symphonie f-moll (1863),其实就是"00"
TOP
144#

lvzhou 在 2005-9-14 22:52:17 发表的内容
"0"




这个应该是一套“0 —9”
TOP
145#

我有一套卡拉扬的老布全集和一套切利的3.4.5.7.8.9,目前只能接受4.5.7.9.其他的还没听出味道.
TOP
146#

lvzhou 在 2005-9-15 8:15:46 发表的内容
这套里面的"00"用的名字是Symphonie f-moll (1863),其实就是"00"

lvzhou兄终于在这里现身了啊~~
TOP
147#

ludwig2000 在 2005-9-15 13:23:03 发表的内容
lvzhou 在 2005-9-15 8:15:46 发表的内容
这套里面的"00"用的名字是Symphonie f-moll (1863),其实就是"00"

lvzhou兄终于在这里现身了啊~~



肺活量大潜水时间长!
TOP
148#

布鲁克纳的交响,崇高!
TOP
149#

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

当布鲁克纳把他的第二、三号交响曲呈给他所崇拜的大师中的大师瓦格纳过目的时候,瓦格纳对第三交响曲中小号奏出的英雄性的主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大方地接受了第三交响曲的题献。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由于瓦格纳对第三交响曲的喜爱使得第二交响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其实这部又被称为“休止交响曲”的作品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

布鲁克纳很热衷于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这种修改有时确实是锦上添花,比方说第四交响曲;有时则不然,比方说第二、三交响曲,初版就比修订版更加出色。这里我们要感谢William Carragan博士在1991年出版了原版的第二交响曲的总谱(1872年版)。

这部交响曲以大提琴上柔和的旋律开始,力度逐渐增加,每个音符都由连弓改用顿弓奏出。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反复第一个乐思,第一小号出乎意料的插入,并以如下节奏将“C音”同音反复演奏五次:

将两拍子和三拍子并列是布鲁克纳喜爱的手法。这个充满生气的小号召唤在第一、第四乐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主题十分抒情,也出现在大提琴上,后面紧跟着一个柔和的进行曲样的旋律。这时候前面的小号音调再次出现,不过这一次是由全体小号以八度齐奏的方式演奏。第三个抒情主题带有瓦格纳式的回音装饰,先由双簧管再由大管、长笛奏出,一个很安静的段落。发展部以发展第一主题的素材为主,直到进行曲样的主题和第二主题由法国号和双簧管奏出,这时音乐逐渐转入再现部。在尾声中,主部主题的第三、四小节成为一个固定低音的节奏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同时这一主题的第一、二小节由法国号和木管乐器奏出与之相对。这个时候小号的召唤音调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徐缓出现的对第一个主题的回忆打断了这个召唤。

只有在1872年版的第二交响曲总谱中布鲁克纳把谐谑曲的位置提到了前面,这是一个明智的举动。因为着粗犷的谐谑曲正好和长大抒情的第一乐章形成了充分的对比。我们不知道当时布鲁克纳为什么要改变这个想法,可能是害怕那些批评家们指责他模仿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布局——他经常害怕这类事情。一个两小节的有力的主题是这个典型的布鲁克纳式的谐谑曲的基础。谐谑曲乐段包括两个部分,在这个版本中这两个部分都被反复了一遍,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迷人的三重奏也反复了一遍,与前一部分形成了充分的对比。在这里中提琴奏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主题——这个原本四平八稳的主题在头两个乐句的结尾部分突然出现一个向上的大跳。另外,在这个部分里还有一些十分吸引人的快速转调乐段。像通常一样,谐谑曲部分再次出现,不过省略了反复部分。一个强有力的尾声结束了这个乐章。不过在后来的作品中布鲁克纳放弃了用尾声结束谐谑曲乐章的手法。

在庄严的行板乐章中,第一小提琴奏出的旋律先下行八度再逐步上行。这个主题第二小节的节奏很重要:

弦乐器拨奏引出第二个旋律,这个旋律由法国号演奏,并伴以弦乐器的拨奏,这个主题在行进过程中有多次的速度微变。这个法国号旋律一共出现了四次,旋律在最后两次出现时被加以装饰。圆号的旋律反复出现四次后,经过了一个“常规”的速度渐快和突慢的乐句,引出由弦乐器演奏的布鲁克纳《f小调弥撒》中Qui venit的旋律——这是《f小调弥撒曲》在这部作品中的回响。和其他的版本相比,在这个1872年的版本中的渐快处理得十分奇特。一段有点唐突的大管独奏将乐曲引入再现部。随后第一主题再现、修饰并将音乐引入一个高潮,这个高潮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在音乐渐渐柔和下来的时候,弦乐器又奏出了Qui venit的旋律,并且更加精确简练,省去了之前渐快的乐句。乐章尾声写得十分精彩,包含了一段长笛和独奏小提琴的二重奏,其中第一圆号演奏的部分相当困难,以致布鲁克纳在后来的修订版中把这个部分改由单簧管演奏。

规模庞大的终曲由第二小提琴上的颤音开始,其中包含了交响曲开头的四个音。第一小提琴演奏着下行的音阶,同时中提琴上的旋律不断向上攀升。音乐的力度逐渐增长引出一个孔武有力的主题,由整个乐队齐奏,在每个小节的第一拍都伴有三连音的颤音装饰,不过这还不是布鲁克纳最富灵感的创作。随后音乐又回到了开始的柔和的乐句,停顿一下,弦乐和木管乐器上出现了惹人喜爱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带有舒伯特的风格,主要以六度音程为基础,并在多个调上出现。接着那个孔武有力的主题又在大调上出现。经过一个由铜管乐演奏第一乐章中小号的召唤节奏形成的高潮后又是一个停顿,而后弦乐器奏出《f小调弥撒》中Kyrie的旋律。展开部的开始部分十分平静,长笛模仿着单簧管演奏第一主题的变形。接着由第二小提琴奏出逆行的主部主题,木管乐演奏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头两个小节。随后的部分里面有一大段很难演奏的切分节奏,直到大管引出柔和的第二主题,而后双簧管演奏逆行的第二主题。音乐的力度逐渐增加,引出主部主题的再一次出现,一个停顿之后再现部开始。在再现部中我们又听到了那个美丽的Kyrie的旋律。尾声里包含了对第一乐章和终曲第二主题的回忆。在最后的快速段落中,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三连音的动机与其他声部演奏第一乐章中小号的召唤相抗衡。在这里布鲁克纳意识到他在乐队平衡方面犯了一个错误,所以他使用第四长号来加强这十五个小节的低音部分。对我而言这是个很奇怪的补救措施,我在这个演奏中让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强”的力度演奏,其他声部以“中强”的力度演奏,而没有使用长号加强。在最后的七个小节里整个乐队以“强”的力度演奏着三连音的动机,凯旋式地结束全曲。
TOP
150#

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 ”

当这个44岁的外省管风琴家在维也纳安顿下来的时候,一切事情看起来似乎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他有一个在国立艺术学校教授和声学、对位法和管风琴的职位,同时还在女子师范学院任教(那时候不同性别的学习场所是分开的);他的f小调弥撒曲演出获得了成功;他的管风琴演奏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代表奥地利参加了在法国以及两年后在英国举办的管风琴家会议。不过在他回到维也纳后一场灾难正在等着他:他被指控对女子师范学院的两位女士出言不逊。这使他不得不为自己辩护。虽然后来他被证明无罪,但是管理者还是把他调到另一个男性的学校任教,而这个学校不久后又被取消了。因此布鲁克纳不仅要忍受这个巨大的羞辱,而且他那原本就微薄的经济收入一下子又减少了许多。在他这段时期的信件中充满了沮丧、绝望。他开始后悔搬到维也纳居住,并且十分渴望能回到他原来的职位--林茨大教堂的管风琴师。但即使在这种条件下他还是每年写出一部新的交响曲。

如果有谁想在这部宏大而富有英雄气概的降B大调交响曲中找出哪怕一点点自怜自哀的情绪,都注定是徒劳的。正如他伟大的前辈贝多芬一样--贝多芬也经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更大的经济压力,比布鲁克纳更有理由自怜自哀,但他的作品却完全超脱于个人的痛苦之上。就好像这些大师们把自己的作品经过一个纯化滤器过滤一样。这和其他一些重要作曲家完全不一样,如马勒、柴科夫斯基,对后者而言,个人的悲哀是他们灵感的主要源泉以及他们的音乐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这部交响曲是布鲁克纳所有作品中最睿智的一部,在作品中布鲁克纳完全摆脱了瓦格纳和声和配器手法的诱惑。也许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和第六交响曲没有被布鲁克纳反复修改只留下一个总谱版本。布鲁克纳从来没听过这部作品的演出,直到布鲁克纳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由他的学生Franz Shalk在Graz指挥了第五交响曲的首演,那时候布鲁克纳已经病得十分厉害不能到场了。不过这个首演的版本已被大肆删节和重新配器,总之已被改得一塌糊涂,根本不能反映作品的原貌。

第一乐章引子,弦乐器奏出柔和、蹒跚的旋律,这个旋律逐渐减弱消逝时整个乐队(除了定音鼓以外)突然爆发出一个上行的富有节奏的段落,这个段落建立在降G大调的三和弦上--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在这部四个乐章的交响曲中的三个乐章里降G大调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铜管乐奏出圣咏般的合奏呼应着这个段落。然后前面的段落又回来了,不过这一次是出现在主调上面而且定音鼓也加入到了齐奏中,速度逐渐加快引出中提琴和大提琴上的主部主题。抒情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伴以弦乐器的拨奏,后接木管乐器上的新主题由弦乐器演奏的切分节奏伴奏,接着又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段落,然后逐渐减弱进入展开部。

在乐曲的展开过程中“快板”部分两次被“柔板”的引子主题打断,这时候引子中的铜管乐合奏再次出现。这里有一个问题:布鲁克纳究竟是想以"快板"的速度演奏这个段落还是以原来的“柔板”的速度演奏?他本人并没有特别说明。类似的情况可以在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终曲中看到:原来缓慢柔和的圣咏在再现时以“快板”的速度很快地奏出。很多指挥家在这两个地方都喜欢放慢速度。我认为作曲家的意图已经很明白地写在了谱子上面,所以我演奏这一段的时候保持"快板"的速度不变。

忧郁的第二乐章开头部分是弦乐器每小节6个音符的三连音节奏拨奏和双簧管上朴素悠长的2/2拍子旋律的对话。当这个曲调再次出现的时候小提琴奏出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对其进行修饰。布鲁克纳写道“以同样的节奏演奏如同Alla breve bars,但是更加慢一些”。这些话明显表明在这个乐章的开头部分应该是每小节打两拍而不是六拍。布鲁克纳巧妙地把弦乐演奏的抒情主题放在C大调上呈示,因为他对这个旋律作了一点小小调整来解决小提琴不能演奏#f音的低音的问题。当这个主题升高一个全音再次出现的时候小提琴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演奏这个“合适”的旋律。在接近结尾的部分布鲁克纳使用了一大串令人恐怖的和弦,这些和弦通常是不会使用的,不过听上去很“前卫”。接踵而来的尾声部分出人意料地结束在大调上,然而这并没有驱散弥漫在这个乐章中的忧郁的情绪。

谐谑曲的开头由弦乐器奏出的24个音符和第二乐章开头部分完全一样,只是速度更快一些。在这个基础上木管乐器奏出一个激动不安的主题。随后弦乐以较慢的速度奏出一个愉悦的乡村舞曲风格的主题,乐队响亮地与其呼应,让人几乎可以看到舞者跺脚的样子。音乐的速度逐渐加快回到开头的速度和情绪。三声中段中处处回响着优美的圆号声,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受。

伟大的富特文格勒在描述第五交响曲终曲时认为它是连接交响曲文献中其他作品的桥梁,他的观点对么?虽然对一部作品过高的评价是危险的,但是这部作品确实是名符其实的最伟大作品之一。

莫扎特在他的41交响曲的终曲中向布鲁克纳展示了如何把奏鸣曲式和赋格完美结合在一起。布鲁克纳的这个终曲从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开始,单簧管的旋律将它粗鲁打断。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一样,前面乐章的主题相继出现,但都被单簧管的旋律打断。弦乐以单簧管主题为基础开始了第一个赋格段。随后第二小提琴以稍慢一点的速度演奏一个迷人的第二主题,预示一个像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高潮一样的辉煌部分的到来。后紧随一个富有英雄气概的段落;我认为这个段落应该以原速演奏不要加快速度。铜管乐奏出一个新的圣咏,以这个主题为基础中提琴开始了另一个庞大的赋格段。在这格赋格之后第一小提琴再现亲切的第二主题。随后音乐的力度逐渐增长、气氛越来越热烈,将乐曲引入最后乐队齐奏的辉煌圣咏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