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崇高的管乐”——布鲁克纳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20674|回复: 163
91#

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合唱曲和管风琴曲在本质上都是宗教作品,显示出他作为罗马天主教徒的纯朴的信仰。它们都是关于上帝的交响曲,这也是某些人至今仍然感到它们比马勒的交响曲难以对付的原因之一,因为马勒的交响曲究竟是尘世的内容。交响曲的宏大的、新颖的曲式使它们在作曲家生前受到误解。对此,布鲁克纳允许好心的朋友加以删节,改换配器,其结果是宏伟的大教堂般的结构被削弱了。然而荒谬的是,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删本听上去会比不删节的更长,因为它的自然比例和乐思的逻辑性被破坏了。今天,布鲁克纳被删改的交响曲版本(有些是由非常有名的指挥家删改的)仍在演出,但是真正的布鲁克纳爱好者总是宁愿听作曲家的原作。1929年创办的国际布鲁克纳协会促成了布鲁克纳的作品按原样刊印新版本,也就是荷兰指挥家伯纳德·海廷克的演出本。
TOP
92#

布鲁克纳——第3交响曲

布鲁克纳的这首交响曲,D小调,第一稿作于1872-1875年(未出版,也未演出);第二稿修改于1876年,1877年12月16日首演;第三稿修改于1889年,由汉斯·李希特1890年首演,呈献给瓦格纳,据说其中的第一乐章开头小号动机深受瓦格纳喜爱,甚至在家中称“小号的布鲁克纳”。


共4个乐章:

1:D小调,奏鸣曲式,中庸,更具动势而神秘地。以波动式的动势有些阴暗地开头,小号奏开头旋律,圆号补充,使第一主题极具力度。第二主题以中提琴与圆号优美的应答表示,第三主题具圣咏风格。发展部由管乐呈现雄浑壮阔的气势,也很具亮度。

2:颇似行板的慢板,降E大调,呈对位形态。在降B大调的中间部,中提琴奏出新的、优美的中间部第一主题,以第一小提琴强调,休止之后指明“意味深长地”,小提琴平静而神秘地表达源自古老的圣咏歌调的第二主题,形成乐章的核心。长号加强圣咏的表达。

3:谐谑曲,D小调,3段体,甚快速。利用动机反复的常动风格乐章,中段有朴实的舞曲风格。

4: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为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发展,而第二、第三主题都具圣咏风格,依然突出休止效果,结尾铜管以圣咏风格推向顶点。
TOP
93#

《女人床》中的布鲁克纳以及性还有高潮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95839623_yinbuzhun/26.shtml
TOP
9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95#

布鲁克纳被维也纳人称为“神的音乐家”(God's Musican)。布鲁克纳的信仰是非常虔诚和坚定的,当他在维也纳音乐学院任教的时候,每当教堂的钟声响起,他就会跪在地上开始祷告,甚至上课的时候也这样。布鲁克纳一生最有名的创作便是他的十一部交响曲(00,0,1-9),这些冗长的晦涩的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布鲁克纳却异常的崇拜瓦格纳。布鲁克纳的许多交响曲都试图用音乐描绘天国的景观,特别是第八交响曲又称为《启示交响曲》,根据《启示录》所描绘的天国所作。而未完成的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如同天国的门开启了,布鲁克纳的笔也在此停止。布鲁克纳的另外一部著名作品是感恩赞,当布鲁克纳预计到自己完不成第九交响曲的时候,曾经表示可以把《感恩赞》作为第4个乐章。感恩赞也是布鲁克纳最为得意的作品,布鲁克纳曾经这样说,当我到了天国面对上帝的时候,如果她责问我说,我给你的才能你如何使用了?我就把《感恩赞》的总谱交给他,相信仁慈的上帝一定会慈悲的恩待我。布鲁克纳的其它著名的宗教作品还包括《安魂曲》和《诗篇150号》等等,另外还有一些5首弥撒,其中最有名的是f小调弥撒等三首。布鲁克纳的宗教作品和他的交响乐不同,不会晦涩难懂,而是气势磅礴充满了虔诚的感觉。
TOP
96#

[upload=jpg]Upload/2005910230819829.jpg[/upload]
TOP
97#

补充:莱纳那样,应该是他的身体状况欠佳所致。他越晚期,身体越差,动作幅度也越小,当然越老越境界也正常的。
TOP
98#

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 1824—1896)

    奥池利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1824年9月4日生于上奥地利靠近林茨的小村 镇安斯费尔登。父亲是一名贫苦的乡村教师,同时在当地教堂义务弹奏管风琴兼任合唱指导。布鲁克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在他父亲和表哥的教育之下,他学会弹奏管风琴、钢琴和拉小提琴,通过和声、对位等课程熟知帕列斯特里那和莫扎持及其作品。十岁时他已经担任管风琴手,并写出他的第一首作品——管风琴前奏曲。十三岁时(1837年)父亲去世,他便开始独立过劳动生活——当过圣弗罗里安修道院的歌手和乡村教师的助手,同时象他父亲生前那样在教堂弹奏管风琴,并兼做许多杂务。布鲁克纳在童年担负着如此繁重的工作,在他的性格和观点上都留下了烙印:他变成一个幼稚的宗教信徒,内向、忧郁而闭塞。1855年以前他在圣弗罗里安创作的早期作品,大都是一些宗教内容的颂诗、大合唱和庄严弥撒等,便是一个证明。不过在此期间,他也不断在发奋学习,特别是在假期中,他每天都要用十几个钟头的时间研究罗马、尼德兰和威尼斯乐派等复调大师的作品,以及巴赫和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其后辈作曲家的创作,积累了必要的技术知识。还有,乡村的生活也有助于他直接接触民间音乐,无论是乡村婚礼或节日,他不但可以听到许多农村歌曲和舞曲,而且还仿照民间的风格用小提琴参加即兴演奏,民间音乐的音调就此成为他音乐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他后来的交响曲创作中,特别是在恢谐曲乐章中都有相当鲜明的反映。
    1856年,在林茨举行管风琴演奏比赛时,布鲁克纳以指定的多声部赋格和合唱主题的即席演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获得林茨大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但是他的目标在于创作,他认为要从事独立创作;条件依然还不具备,因此他尽一切可能每年几次到维也纳向当地的名师学习。1861年,他还考进维也纳音乐学院继续学习管风琴演奏和其它音乐理论课程;这期间,为实现他自己所怀有的宏伟构思,他一直希望能离开林茨,但是,偏巧这时却灾难临头:长期经历着艰苦的生活,担负着难以胜任的劳动,婚事告吹,唯一的亲人母亲去世,前途又是如此渺茫——所有这些,都使布鲁克纳感到神经极度紧张,意志十分消沉,到1867年问已经现出精神病患的征兆,只是由于对音乐的热爱才帮助这位濒于绝境的作曲家渡过这一难关;不过他的病情接连不断,完全变成—个孤僻的人。1868年经过多方考虑,他决定移居维也纳,并担任维也纳音乐学院和维也纳大学的教职。1871年获得教授的称号。他定居继也纳后,除了主要担任教课工作外,假期还以管风琴家的身份到法国、英国等地旅行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1891年,六十七岁的布鲁克纳开始得水肿病,但有时还是继续他的管风琴演奏;1896年lo月11日当他去世时,手中的笔才最后停搁在他的《第九交响曲》的末完成的终曲乐章上。根据布鲁克纳生前的意愿,他的遗体移葬在圣弗罗里安他生前弹奏的管风琴下的墓穴。
    布鲁克纳早年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匮乏,如果同他在创作上所遭到的攻击和挫折相比较,是很微不足道的。他本来就为教课太忙没有时间创作而感到苦恼,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从接触和偏爱瓦格纳的作品,又增加了许多麻烦。由于当时的维也纳对瓦格纳多半持否定态度,而对勃拉姆斯却比较推祟,但布鲁克纳始终对瓦格纳表示赞赏,再加上他在这时用以写作的交响曲这种体裁,正是伯拉姆斯博得荣名的同一领域,客观上造成了好象要同勃拉姆斯比高低的效果。为此,他受到维也纳那些有影响的音乐界的种种非难,特别是来自批评界权威汉斯立克的刻毒攻击。于是,指挥家都不愿演奏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他的交响曲就此很难见到天日,也就是说他的作品完成后总要经历漫长的岁月才有可能同听众见面。例如,他的《第一交响曲》就等待过二十五个年头,《第二交响曲》——二十二年,《第四交响曲》——十六年,《第五交响曲》——二十三年,《第六交响曲》——十八年,至于他的《第三交响曲》在1877年的第一次演出,终场时只剩下包括他的学生马勒在内的十来个听众,象这样惨败的演出,在音乐史上也是罕见的。汉斯立克对布鲁克纳本人及其创作的攻击,他一方面由于那宽厚温顺的本性,另一方面也由于无能为力,他也象勃拉姆斯那样始终没有参与论战。当他成名后,有一次奥地利皇帝询及他的愿望和要求时,他甚至也只表示希望汉斯立克不要再攻击他。
    布鲁克纳是一个远离政治活动的艺术家,他不关心社会问题,不理解1848年的欧洲革命。他的创作以泛神论的世界观为基础,他的主要作品——交响曲常有宗教式的冥想倾向和神秘的因素,常可听到圣咏的音调;另一方面,他的音乐同奥地利民间音乐、特别是农村歌曲的音调、连得勒舞曲的节奏都有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体现的是那个时代的人的复杂的精神体验;他因奥地利大自然的美而唤起的虔敬和欣悦的心情,在音乐中也时有反映。他以德、奥古典音乐为楷模,因袭巴赫、贝多芬和舒柏特的交响音乐传统,包括严肃深刻的情绪内容,交响曲的哲学戏剧式处理,旋律的宽广咏唱,作品的史诗规模等。无怪乎瓦格纳要说:“只有布鲁克纳同贝多芬最相近。”
    布鲁克纳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奥地利伟大作曲家、当代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

——ZT
TOP
9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00#

上山砍柴 在 2005-9-10 12:03:20 发表的内容
我想起的是《鹿鼎记》里韦小宝的无敌抓X龙爪手……


续说克纳爷的抓手,我个人从有限的影像观摩经历来说,我认为最完美的指挥动作是引导型的,轻轻一点,效果立现,此乃最高境界。老是扭转的动作总感到不是那么回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