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重写音响系统XX要 [复制链接]

查看: 32407|回复: 215
71#

harvey 在 2005-1-12 12:24:08 发表的内容
我試過用photoshop,但搞不清楚怎樣減,本來104k變成145k,反而增k了!


图像----图像大小----分辨率
TOP
72#


多谢ql指点,图真的减k成功上了,谢谢。

俗语说:破坏容易、建设艰难。真对,批判不用几天便批完,重写嘛,已经第三天啦,不过刚开了个头!乱七八糟的,章节混乱,层次不分明。还好,自我安慰地想:这只是草稿,经过最后整理,准会有条不紊的。想深一层,不是说这是集体创作吗,你一言、我一语的难免会凌乱些,当然最后还需要整理。
TOP
73#


第二章 音响器材的质素的鉴定

了解了人耳的听觉特性后,我们知道人耳对声音的方位、响度、音调及音色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目前能够随时欣赏到音乐的方法,就是藉助于音响器材的回放。问题只是怎样去选购恰意的音乐再现的音响系统?

完美的回放效果,是许多音响发烧友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那么“完美”的回放效果的标准又是什么?我想,因人而异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尽量接近现场的演奏效果”。

市面看到的发烧器材,都称为“高保真器材”。但以目前音响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看,这些器材的保真程度究竟有多高?录音、编辑、压片过程中的保真程度又有多高?以及为了达到某一级别的保真程度、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又是多少?……这类的问题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

按照笔者的经验 ,即使非常昂贵的音响系统和现场还是没法比的,起码现场演奏那种宽松、饱满、和谐的氛围,那种厚实而自然的中低频铺垫,以及高潮来临时那种一气呵成的流畅性,均是目前音响系统所无法比拟的。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接近现场,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

例如要播好一首交响乐。一对硕大而昂贵的音箱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对音箱必须有足够宽阔而平坦的频率响应响,在90-120db的响度时,仍然能保持低失真,单元数目众多却能保持优良的相位特性……。这些东西说是容易,但已足以让所有音箱设计师伤透脑筋了,实际上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的音箱屈指可数,起码得上到infinity IRS V这样级别的产品才行。

可是即使你有能力买IRS V(我居住附近顺德市就有一名资深发烧友拥有这一对音箱,真的想找机会去聆听一下,增广见闻),并不等于回放出来的声音就十分完美。按照目前放大器的设计模式,“大功率”与与细腻、音乐味”等是一对矛盾,功率的提升通常是以音乐味的流失为代价的。“又好声又大力”的功放当然有,只是价钱……。

就算过了功放这一关,可是录音制作过程中,对音乐原貌的歪曲又有多少?真的是问题是接踵而来,还有其它烦人的事情等着你解决:例如器材的搭配、器材的摆位、聆听环境的营造等等。面对这一切,玩HiFi却不会觉得很烦?假如自己的平价系统档次不高,聆听环境不好,老是抱怨声音这样那样的毛病,真的有“烦”的理由。但实际上更烦得多的人大有人在,因为系统档次不高付出的当然较少,而付出大把金钱却得不到好效果的朋友有的是,他们更“痛苦”百倍!

其实认为感觉良好的贵价高档系统,在内行人眼里,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根本与“完美”还沾不上边。记得我曾经聆听过一套价值二十万的音响系统,其中音箱的个头较大,咋听起来颇精致,但只能小音量地播放,稍一大声便疲态尽露、声嘶力竭吓得不知所措!没有人知道这款名牌箱为什么如此中看不中用,但它的价格是昂贵的,体形也是粗壮的,但……用它来播交响乐的感觉,用广州话来形容最贴切:“到喉唔到肺”,普通话的意思大致是“一点都不尽兴、不畅快”。  

说了这么多目的是想说明:追求“完美”是脱离实际的,即使你口袋里有的是钱又能怎样。我不想泼冷水,玩音响还是抱着装作糊涂、知足者常乐的心态,在玩的过程里往往会更实际、更省花冤枉钱。那么我们在组合音响系统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我们在以主观听觉判断某一音响设备时,要充分注意不要因个人的偏爱,而影响正确的判断与鉴别能力。

从生物学的层面解答这个问题,他们的研究,导引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生物音乐学,通过研究人的音乐行为,了解音乐的本质和作用,有人认为人类进化的谜团,就隐藏在这些美妙的音符之中。

人类的祖先是很喜欢音乐的,每个民族都有引以为荣的证据,表明他们是喜欢音乐的民族。美妙的乐声却是从那时起,开始飘荡在远古的空间呢?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近几来在欧洲大陆发现了一些骨制的笛子,这些笛子来自5.3万年前,至今仍可以吹奏出悦耳的音符。假若在5万年前人类就已制造出乐器,音乐的历史可能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有些研究者认为音乐产生于更为遥远的时代。

科学研究者用断层扫描进行的研究人脑聆听音乐的反应,大脑中负责情绪的区域非常活跃,说明人对聆听音乐的感受,非常深刻和沉醉。

人类的情绪中心,心理学上称为脑边缘系统,许多其它动物也拥有这个区域。脑边缘系统对于音乐的反应,说明人类的音乐行为,产生于更久远的年代,隐含着很深的进化意义——人类大脑对于音乐的反应表明,音乐起源于语言产生以前。

可以说人类的音乐天赋,的确来自于更为遥远的年代。那年代的人类,还没有从其它动物中分离出来。音乐并不为人类所独有,有些动物也喜爱音乐,而且在很多时候,它们的音乐行为同人类非常相似。

座头鲸是海洋中优秀的歌唱家,它们的歌声拥有复杂的结构、既有旋律也有音韵。6000万年以前,在生命的系谱图中,人类和座头鲸处在同一个分枝上。曾有人说:“现代动物学的研究成果,人类并没有发明音乐,人类只是一个音乐聚会中的迟到者。”
 
追溯历史音乐,它具有某些生物学意义,音乐有利于个体繁衍。在遥远的古代,音乐行为使个体在繁衍竞争中占据优势,歌唱者在异性的眼中充满吸引力。因此音乐在实际上起到了类似孔雀尾巴的作用。今天遍布全球的少年男女,对于歌星和流行音乐的痴迷现象,就是这种理论的有力见证。

音乐又能够令到一个集体富有凝聚力。我们的祖先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时,抗日战争当高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时,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部落的战士、集体的一员,需要参与战斗;音乐成为他们的旗帜和灵魂!音乐的这种力量延伸到今天,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所学校和企业,往往都有自己标志性的音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音乐是人们的一个思想游戏,它帮助人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人类聪明,富有创造性。

音乐具有进化的意义,这个问题显得复杂而神秘,许多现象今天依然无法解释。音乐刺激了人的感观享乐的欲求,仿如食物和性。一个人聆听他所钟爱的音乐时,大脑中的这部分神经元便会相对亢奋起来。人类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我们日常回放所用的软件,很大程度是曾经经过制作的修饰。我个人认为场听到的声音肯定不会跟录音的声音相同,因为由于牵涉及器材的品质,现场的声音在录音过程肯定被劣化了,然后或者再被录音师有意识地「美化」。风景拍成照片的二度空间也可以「制造」出来的,「和谐的乐器/人声泛音的准确还原和自然延伸」也可以「制造」出来的,就是增加高次谐波、泛音与适当的堂音的混合体……

我偶然在BT网中下载到一个ImageCD版本”Song From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Barbara Thompson 演奏的高音色士峰直铜管,「那金黄色的高声压“音柱”」 响彻整个大堂,那种层次重迭的残响堂音,说它「绕梁三日」并不过度夸张。要能充分发挥这个优秀的录音效果,聆听室的声学处理要非常好,两周前江门音响爱好者协会的发烧朋友到访时曾聆听过,大家都认为以CDR刻录下载来的CD能有这样好的效果,真意想不到。很多人都站到计算机旁试学怎样下载、用什么软件刻录?

我常强调,录音是否能够听起来像现场,那是录音师的修为;我们的音响系统调整则应该接近录音,那是我们身为音响迷的个人修为。如果让三个同场地演出的不同录音听起来都像同一个现场?那肯定是音响系统的分辨率与表达能力有问题。

所以利用好的录音软件回放出来的声音作为根据,才是我们评鉴音响的标准。无论是交响乐、爵士乐、摇滚乐、民谣、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只要是听起来可以测试出器材实力的唱片,都是我们该选用的软件。至于接近现场与否只是评鉴录音的真实性标准,这个概念不可跟评鉴音响器材混为一谈。

音响器材的质素是回放声音的艺术,但必须注意评鉴音响,真的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我认为发烧友应该面对现实,现行音响系统是那种层次就该从那个层次中去寻求改进办法,脱离了现实,一切都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吧了。

音响是不是很主观的东西,看看整个音响发展过程就知道了。您买来的音响系统是客观的存在,唱片也是客观的存在,主观的人试听后,东搞搞,西搞搞,加点,减点,换点,整个过程就是主观+客观,是主客观的融合和统一。这个过程就叫做音响的实践,那怕换一根线,有再好的鉴听能力,也只能根据客观的音响系统,客观的线的特性展现身手,牵制的条件很多,就像戴着镣铐跳舞,调音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就是主客观的统一的过程……

真实往往是残酷的,理性的人好接受。添加色彩当然更美,理性和感性的都会喜欢。目前看来楼主是一个感性的人,但又想追求真实。何必苦恼,在现金社会,理性已经太多了,难得还有感性,就顺其自然吧!

写到这里,我好像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该把问题看通看化了!
坛子里有这样的一个帖子:《您喜欢真,还是美》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4580&ntypeid=10

这里说的「真」当然是指HiFi,「美」当然是说声音的甜美悦耳了。我希望「美」是回放出来的音乐很美,假如纯粹是声音的甜美悦耳的「美」,那就是音响派而不是音乐派了。

既然提到「美」,我在这里引入审美心理学。它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之一。审美是指个人内心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这种心理活动是指人的知觉、情感和意欲。审美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产生美感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聆听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广义的说它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相当,只不过聆听心理学要更深入一层次,进一步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聆听音乐是一种直觉的直接感受,不会是间接的、抽象的、概念的思维。聆听音乐在大脑所形成的印象,是指聆听音乐对象在主体的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聆听音乐本身的形状和现象,相当大程度会受到聆听音乐主体的主观性格、文化修养、情趣等等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聆听音乐与聆听音乐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客观地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聆听音乐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观之间的种种其它现实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影响及自己的审美意识。
 
当聆听音乐者把自己的情趣集中到欣赏音乐,又把聆听音乐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聆听音乐过程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情况是聆听者与音乐(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消失,与“距离说”的过程相反,审美者所作出的结果主观成份一定相当高。

聆听音乐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往往会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在作出下意识动作,这就是聆听者对音乐对象的内模仿。聆听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模拟着音乐的动作或姿态——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
  
聆听音乐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性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因此常常是引起争论。
  
聆听音乐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聆听音乐的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东西,它们象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的无意识的最深层。当聆听音乐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聆听者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社会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
  
人们对聆听音乐的审美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分可分为五个类型:

主观类:注重音乐对自己的感觉、情绪和意志的影响;
客观类:这一类型的人对聆听音乐的审美态度,是只进行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和评论,专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评价音乐本身的技巧;
生理类:这一类型的人注重聆听音乐所引起的生理感觉,如冷、暖或轻、重的感觉;
联想类:这一类型的人在对聆听音乐的审美过程中,常常产生丰富的联想。例如想到天空或海洋;
性格类:这一类型的人认为聆听音乐像人一样是有性格的,认为音乐本身具有热情的性格,把音乐拟人化,乐调各有各的性格和情感。
  
我认为属于性格类的聆听者,在对聆听音乐的审美体验中水平最高。因为性格类的人赋予每种聆听音乐以拟人的性格,对聆听音乐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像客观类者只进行理智的分析;性格类者觉得聆听音乐自身能表现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类者只觉得聆听音乐能引起人的感觉;性格类者对聆听音乐的审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观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具体看法常是一致的。而联想的聆听者多凭个人的主观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一致性。五个类型中以性格类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水平最高。    

我觉得音乐对我的影响力颇神奇的,它经常可以令我陷入回忆,可以让我联想,还可以左右我的情绪,心情不好时听听音乐,迅速地便能将烦恼抛诸脑后。音乐已成为我调剂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我这样将音乐对大脑的影响夸大,也不会过甚。骤然间忽然聆听到一段老歌,就能勾起人们鲜明的回忆,往事就历历在目。一段乐曲既能够让人得意忘形,也能令人悲痛难忍;它能激发高昂的爱国热情,也能鼓动宗教狂热;难怪武侠小说说音乐具有降龙伏虎之功效。
    
然而,尽管音乐对人类的心灵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音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作用,却是一个没有人去专门研究的课题。感受音乐和对音乐做出反应的能力,深深地植根于神经系统的机能之中。人的大脑对音乐的处理,大部分是在大脑的右半球中进行的,但还是没有弄清楚到底那批细胞是单独用来完成这项任务的。测试人在聆听音乐、音乐是否包含歌词,在弹奏乐器时的脑电波反应时,发现不同的神经元网络会被激发。研究小组在测量专业音乐家们的大脑发射出的微弱磁场后,发现非常投入地演奏乐器会,使部分大脑皮层产生可察觉的扩大,其中由灰质组成的大脑皮层,与出色的大脑功能是最有联系的。

谈到音乐对感情的影响,种种迹象表明音乐能够影响很大脑内释放多量激素,包括可地松(与激励和紧张有关)、寒丸素(与攻击和激励有关)和催产素(与影响养育行为有关),并且能够促使人体释放出天然的鸦片剂——内啡肽。研究人员在使用正电子发射X射线层析照相术后,发现当受试者听音乐时,在大脑中参与处理情感的某些部分似乎变得活跃起来。

虽然这些点点滴滴的研究目的,是想让人想看楚聆听音乐时大脑起着怎样的反应,但是这些研究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想真正了解音乐与大脑的秘密距离还相当远。其中包括这样一些最难懂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欣赏音乐?具有音乐才能的人类祖先是否更具有进化优势?或者说,音乐只是一种没有什么生物学价值的“听觉认知”罢了?值得这么花心思去了解?
TOP
74#

人类思维的秘密

我也许对艺术不甚了解,但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对伟大作品的欣赏,对深层理论的确还是无知。所有的人类活动——从艺术和音乐到语言、文学和建筑学——都是人类大脑组织的产物,并遵循其规律。正是这一点才使伟大的美学作品恒久不衰。
  
这里我们谈谈一门崭新的科学:神经美学
文章出处:
http://www.hebei.com.cn/node2/node17/node121/userobject1ai24500.html
    
莱奥纳多•达•芬奇才能像也使用画笔一样,用解剖刀精妙地揭示人类的本质。他对解剖图的精确绘制比得上他“渲染层次”人类思维的奥秘。这个“人类思维”就是神经美学。史前艺术并不“原始”,而是“代表了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头脑中显着存在的特征”。这意味着,艺术和科学在人类形成之初就联系在一起了,这种现象如今被称为神经美学。从人类形成之初开始,获取知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观察——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何大脑三分之一的部分专司视觉功能。在对大脑礼堂神经的研究中证明,伟大的艺术家在作品中不自觉地暴露了大脑的生理机理,运用了大脑堆砌意识图像时使用的相同的基本视觉材料。

甚么是比拟性思维(analog thinking)? 聆听和表演都涉及比拟性思维,大脑了控制语言的区域,用于理解节秦,而控制视觉的部分,则想象音调。后者以象征实在的“高”的东西的图像来象征高音,而以相反的图像象征“低音”。大脑右侧还有一个区域(颞叶),其任务是以比拟的手段将音符串在一起,帮助我们识别旋律或音调。
    
大脑中有在不和谐音乐刺激下产生不悦情感的区域,相反,也有对愉悦和谐的音乐作出反应的特定区域。根据这种普遍的工作方式,我们自然会以情绪的高涨和低落来解释听音乐时的反应。音乐确实拨动了我们的情感之弦:恐惧、喜悦和悲伤引发了脉搏提高、呼吸加和心跳变化等相应的心理变化。这种从神经生物角度作出的证明使音乐治疗名正言顺地列入了科学领域——你不必理解瓦格纳的歌剧的歌词,因为他的音乐已经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人们所说的科学思维是无国界的。

额前脑皮层(大脑的前部)为例指出,随着该区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慢慢变大,人类的艺术活动也在增强。他说,这个区域的机能障碍将导致对意义和情感内容的理解困难,使我们对经历的事情作出支离破碎的冲动判断。

这两幅图指出人的大脑控制人体思维和动作的区域,可惜我老眼晕瞶,否则将全部文字翻译出该多好!





[upload=jpg]Upload/200511211422740474.jpg[/upload]
TOP
75#

陈伯,辛苦晒了!改天请你吃好东西补一补。
TOP
76#

harvey 在 2005-1-12 13:21:43 发表的内容

多谢ql指点,图真的减k成功上了,谢谢。

俗语说:破坏容易、建设艰难。真对,批判不用几天便批完,重写嘛,已经第三天啦,不过刚开了个头!乱七八糟的,章节混乱,层次不分明。还好,自我安慰地想:这只是草稿,经过最后整理,准会有条不紊的。想深一层,不是说这是集体创作吗,你一言、我一语的难免会凌乱些,当然最后还需要整理。


不用谢。我也是这样想.
TOP
77#

岂是一个“谢”字了得?!继续、坚持享受,注意休息啊。
TOP
78#

harvey 在 2005-1-12 12:24:08 发表的内容
我試過用photoshop,但搞不清楚怎樣減,本來104k變成145k,反而增k了!
是这样的,原因我也不懂,但大小还是可以改的,你先将图片放进photoshop里,然后保存(或另存为),按确定后有个对话框,框中有图片大小调节,再下一点的地方有显示图片大小的数字,调好就行了!
TOP
79#

harvey 在 2005-1-12 11:43:16 发表的内容
人类思维的秘密

我也许对艺术不甚了解,但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对伟大作品的欣赏,对深层理论的确还是无知。所有的人类活动——从艺术和音乐到语言、文学和建筑学——都是人类大脑组织的产物,并遵循其规律。正是这一点才使伟大的美学作品恒久不衰。
  
这里我们谈谈一门崭新的科学:神经美学
文章出处:
http://www.hebei.com.cn/node2/node17/node121/userobject1ai24500.html
    
莱奥纳多•达•芬奇才能像也使用画笔一样,用解剖刀精妙地揭示人类的本质。他对解剖图的精确绘制比得上他“渲染层次”人类思维的奥秘。这个“人类思维”就是神经美学。史前艺术并不“原始”,而是“代表了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头脑中显着存在的特征”。这意味着,艺术和科学在人类形成之初就联系在一起了,这种现象如今被称为神经美学。从人类形成之初开始,获取知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观察——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何大脑三分之一的部分专司视觉功能。在对大脑礼堂神经的研究中证明,伟大的艺术家在作品中不自觉地暴露了大脑的生理机理,运用了大脑堆砌意识图像时使用的相同的基本视觉材料。

甚么是比拟性思维(analog thinking)? 聆听和表演都涉及比拟性思维,大脑了控制语言的区域,用于理解节秦,而控制视觉的部分,则想象音调。后者以象征实在的“高”的东西的图像来象征高音,而以相反的图像象征“低音”。大脑右侧还有一个区域(颞叶),其任务是以比拟的手段将音符串在一起,帮助我们识别旋律或音调。
    
大脑中有在不和谐音乐刺激下产生不悦情感的区域,相反,也有对愉悦和谐的音乐作出反应的特定区域。根据这种普遍的工作方式,我们自然会以情绪的高涨和低落来解释听音乐时的反应。音乐确实拨动了我们的情感之弦:恐惧、喜悦和悲伤引发了脉搏提高、呼吸加和心跳变化等相应的心理变化。这种从神经生物角度作出的证明使音乐治疗名正言顺地列入了科学领域——你不必理解瓦格纳的歌剧的歌词,因为他的音乐已经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人们所说的科学思维是无国界的。

额前脑皮层(大脑的前部)为例指出,随着该区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慢慢变大,人类的艺术活动也在增强。他说,这个区域的机能障碍将导致对意义和情感内容的理解困难,使我们对经历的事情作出支离破碎的冲动判断。

这两幅图指出人的大脑控制人体思维和动作的区域,可惜我老眼晕瞶,否则将全部文字翻译出该多好!







[upload=jpg]Upload/200511211422740474.jpg[/upload]
TOP
80#

大脑中有在不和谐音乐刺激下产生不悦情感的区域,相反,也有对愉悦和谐的音乐作出反应的特定区域。根据这种普遍的工作方式,我们自然会以情绪的高涨和低落来解释听音乐时的反应。音乐确实拨动了我们的情感之弦:恐惧、喜悦和悲伤引发了脉搏提高、呼吸加和心跳变化等相应的心理变化。这种从神经生物角度作出的证明使音乐治疗名正言顺地列入了科学领域——你不必理解瓦格纳的歌剧的歌词,因为他的音乐已经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人们所说的科学思维是无国界的。

额前脑皮层(大脑的前部)为例指出,随着该区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慢慢变大,人类的艺术活动也在增强。他说,这个区域的机能障碍将导致对意义和情感内容的理解困难,使我们对经历的事情作出支离破碎的冲动判断。

这两幅图指出人的大脑控制人体思维和动作的区域,可惜我老眼晕瞶,否则将全部文字翻译出该多好!

[upload=jpg]Upload/200511212555634015.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