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音响器材的质素的鉴定
了解了人耳的听觉特性后,我们知道人耳对声音的方位、响度、音调及音色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目前能够随时欣赏到音乐的方法,就是藉助于音响器材的回放。问题只是怎样去选购恰意的音乐再现的音响系统?
完美的回放效果,是许多音响发烧友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那么“完美”的回放效果的标准又是什么?我想,因人而异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尽量接近现场的演奏效果”。
市面看到的发烧器材,都称为“高保真器材”。但以目前音响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看,这些器材的保真程度究竟有多高?录音、编辑、压片过程中的保真程度又有多高?以及为了达到某一级别的保真程度、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又是多少?……这类的问题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
按照笔者的经验 ,即使非常昂贵的音响系统和现场还是没法比的,起码现场演奏那种宽松、饱满、和谐的氛围,那种厚实而自然的中低频铺垫,以及高潮来临时那种一气呵成的流畅性,均是目前音响系统所无法比拟的。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接近现场,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
例如要播好一首交响乐。一对硕大而昂贵的音箱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对音箱必须有足够宽阔而平坦的频率响应响,在90-120db的响度时,仍然能保持低失真,单元数目众多却能保持优良的相位特性……。这些东西说是容易,但已足以让所有音箱设计师伤透脑筋了,实际上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的音箱屈指可数,起码得上到infinity IRS V这样级别的产品才行。
可是即使你有能力买IRS V(我居住附近顺德市就有一名资深发烧友拥有这一对音箱,真的想找机会去聆听一下,增广见闻),并不等于回放出来的声音就十分完美。按照目前放大器的设计模式,“大功率”与与细腻、音乐味”等是一对矛盾,功率的提升通常是以音乐味的流失为代价的。“又好声又大力”的功放当然有,只是价钱……。
就算过了功放这一关,可是录音制作过程中,对音乐原貌的歪曲又有多少?真的是问题是接踵而来,还有其它烦人的事情等着你解决:例如器材的搭配、器材的摆位、聆听环境的营造等等。面对这一切,玩HiFi却不会觉得很烦?假如自己的平价系统档次不高,聆听环境不好,老是抱怨声音这样那样的毛病,真的有“烦”的理由。但实际上更烦得多的人大有人在,因为系统档次不高付出的当然较少,而付出大把金钱却得不到好效果的朋友有的是,他们更“痛苦”百倍!
其实认为感觉良好的贵价高档系统,在内行人眼里,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根本与“完美”还沾不上边。记得我曾经聆听过一套价值二十万的音响系统,其中音箱的个头较大,咋听起来颇精致,但只能小音量地播放,稍一大声便疲态尽露、声嘶力竭吓得不知所措!没有人知道这款名牌箱为什么如此中看不中用,但它的价格是昂贵的,体形也是粗壮的,但……用它来播交响乐的感觉,用广州话来形容最贴切:“到喉唔到肺”,普通话的意思大致是“一点都不尽兴、不畅快”。
说了这么多目的是想说明:追求“完美”是脱离实际的,即使你口袋里有的是钱又能怎样。我不想泼冷水,玩音响还是抱着装作糊涂、知足者常乐的心态,在玩的过程里往往会更实际、更省花冤枉钱。那么我们在组合音响系统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我们在以主观听觉判断某一音响设备时,要充分注意不要因个人的偏爱,而影响正确的判断与鉴别能力。
从生物学的层面解答这个问题,他们的研究,导引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生物音乐学,通过研究人的音乐行为,了解音乐的本质和作用,有人认为人类进化的谜团,就隐藏在这些美妙的音符之中。
人类的祖先是很喜欢音乐的,每个民族都有引以为荣的证据,表明他们是喜欢音乐的民族。美妙的乐声却是从那时起,开始飘荡在远古的空间呢?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近几来在欧洲大陆发现了一些骨制的笛子,这些笛子来自5.3万年前,至今仍可以吹奏出悦耳的音符。假若在5万年前人类就已制造出乐器,音乐的历史可能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有些研究者认为音乐产生于更为遥远的时代。
科学研究者用断层扫描进行的研究人脑聆听音乐的反应,大脑中负责情绪的区域非常活跃,说明人对聆听音乐的感受,非常深刻和沉醉。
人类的情绪中心,心理学上称为脑边缘系统,许多其它动物也拥有这个区域。脑边缘系统对于音乐的反应,说明人类的音乐行为,产生于更久远的年代,隐含着很深的进化意义——人类大脑对于音乐的反应表明,音乐起源于语言产生以前。
可以说人类的音乐天赋,的确来自于更为遥远的年代。那年代的人类,还没有从其它动物中分离出来。音乐并不为人类所独有,有些动物也喜爱音乐,而且在很多时候,它们的音乐行为同人类非常相似。
座头鲸是海洋中优秀的歌唱家,它们的歌声拥有复杂的结构、既有旋律也有音韵。6000万年以前,在生命的系谱图中,人类和座头鲸处在同一个分枝上。曾有人说:“现代动物学的研究成果,人类并没有发明音乐,人类只是一个音乐聚会中的迟到者。”
追溯历史音乐,它具有某些生物学意义,音乐有利于个体繁衍。在遥远的古代,音乐行为使个体在繁衍竞争中占据优势,歌唱者在异性的眼中充满吸引力。因此音乐在实际上起到了类似孔雀尾巴的作用。今天遍布全球的少年男女,对于歌星和流行音乐的痴迷现象,就是这种理论的有力见证。
音乐又能够令到一个集体富有凝聚力。我们的祖先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时,抗日战争当高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时,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部落的战士、集体的一员,需要参与战斗;音乐成为他们的旗帜和灵魂!音乐的这种力量延伸到今天,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所学校和企业,往往都有自己标志性的音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音乐是人们的一个思想游戏,它帮助人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人类聪明,富有创造性。
音乐具有进化的意义,这个问题显得复杂而神秘,许多现象今天依然无法解释。音乐刺激了人的感观享乐的欲求,仿如食物和性。一个人聆听他所钟爱的音乐时,大脑中的这部分神经元便会相对亢奋起来。人类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我们日常回放所用的软件,很大程度是曾经经过制作的修饰。我个人认为场听到的声音肯定不会跟录音的声音相同,因为由于牵涉及器材的品质,现场的声音在录音过程肯定被劣化了,然后或者再被录音师有意识地「美化」。风景拍成照片的二度空间也可以「制造」出来的,「和谐的乐器/人声泛音的准确还原和自然延伸」也可以「制造」出来的,就是增加高次谐波、泛音与适当的堂音的混合体……
我偶然在BT网中下载到一个ImageCD版本”Song From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Barbara Thompson 演奏的高音色士峰直铜管,「那金黄色的高声压“音柱”」 响彻整个大堂,那种层次重迭的残响堂音,说它「绕梁三日」并不过度夸张。要能充分发挥这个优秀的录音效果,聆听室的声学处理要非常好,两周前江门音响爱好者协会的发烧朋友到访时曾聆听过,大家都认为以CDR刻录下载来的CD能有这样好的效果,真意想不到。很多人都站到计算机旁试学怎样下载、用什么软件刻录?
我常强调,录音是否能够听起来像现场,那是录音师的修为;我们的音响系统调整则应该接近录音,那是我们身为音响迷的个人修为。如果让三个同场地演出的不同录音听起来都像同一个现场?那肯定是音响系统的分辨率与表达能力有问题。
所以利用好的录音软件回放出来的声音作为根据,才是我们评鉴音响的标准。无论是交响乐、爵士乐、摇滚乐、民谣、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只要是听起来可以测试出器材实力的唱片,都是我们该选用的软件。至于接近现场与否只是评鉴录音的真实性标准,这个概念不可跟评鉴音响器材混为一谈。
音响器材的质素是回放声音的艺术,但必须注意评鉴音响,真的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我认为发烧友应该面对现实,现行音响系统是那种层次就该从那个层次中去寻求改进办法,脱离了现实,一切都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吧了。
音响是不是很主观的东西,看看整个音响发展过程就知道了。您买来的音响系统是客观的存在,唱片也是客观的存在,主观的人试听后,东搞搞,西搞搞,加点,减点,换点,整个过程就是主观+客观,是主客观的融合和统一。这个过程就叫做音响的实践,那怕换一根线,有再好的鉴听能力,也只能根据客观的音响系统,客观的线的特性展现身手,牵制的条件很多,就像戴着镣铐跳舞,调音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就是主客观的统一的过程……
真实往往是残酷的,理性的人好接受。添加色彩当然更美,理性和感性的都会喜欢。目前看来楼主是一个感性的人,但又想追求真实。何必苦恼,在现金社会,理性已经太多了,难得还有感性,就顺其自然吧!
写到这里,我好像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该把问题看通看化了!
坛子里有这样的一个帖子:《您喜欢真,还是美》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4580&ntypeid=10
这里说的「真」当然是指HiFi,「美」当然是说声音的甜美悦耳了。我希望「美」是回放出来的音乐很美,假如纯粹是声音的甜美悦耳的「美」,那就是音响派而不是音乐派了。
既然提到「美」,我在这里引入审美心理学。它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之一。审美是指个人内心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这种心理活动是指人的知觉、情感和意欲。审美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产生美感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聆听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广义的说它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相当,只不过聆听心理学要更深入一层次,进一步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聆听音乐是一种直觉的直接感受,不会是间接的、抽象的、概念的思维。聆听音乐在大脑所形成的印象,是指聆听音乐对象在主体的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聆听音乐本身的形状和现象,相当大程度会受到聆听音乐主体的主观性格、文化修养、情趣等等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聆听音乐与聆听音乐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客观地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聆听音乐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观之间的种种其它现实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影响及自己的审美意识。
当聆听音乐者把自己的情趣集中到欣赏音乐,又把聆听音乐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聆听音乐过程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情况是聆听者与音乐(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消失,与“距离说”的过程相反,审美者所作出的结果主观成份一定相当高。
聆听音乐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往往会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在作出下意识动作,这就是聆听者对音乐对象的内模仿。聆听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模拟着音乐的动作或姿态——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
聆听音乐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性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因此常常是引起争论。
聆听音乐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聆听音乐的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东西,它们象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的无意识的最深层。当聆听音乐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聆听者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社会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
人们对聆听音乐的审美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分可分为五个类型:
主观类:注重音乐对自己的感觉、情绪和意志的影响;
客观类:这一类型的人对聆听音乐的审美态度,是只进行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和评论,专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评价音乐本身的技巧;
生理类:这一类型的人注重聆听音乐所引起的生理感觉,如冷、暖或轻、重的感觉;
联想类:这一类型的人在对聆听音乐的审美过程中,常常产生丰富的联想。例如想到天空或海洋;
性格类:这一类型的人认为聆听音乐像人一样是有性格的,认为音乐本身具有热情的性格,把音乐拟人化,乐调各有各的性格和情感。
我认为属于性格类的聆听者,在对聆听音乐的审美体验中水平最高。因为性格类的人赋予每种聆听音乐以拟人的性格,对聆听音乐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像客观类者只进行理智的分析;性格类者觉得聆听音乐自身能表现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类者只觉得聆听音乐能引起人的感觉;性格类者对聆听音乐的审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观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具体看法常是一致的。而联想的聆听者多凭个人的主观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一致性。五个类型中以性格类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水平最高。
我觉得音乐对我的影响力颇神奇的,它经常可以令我陷入回忆,可以让我联想,还可以左右我的情绪,心情不好时听听音乐,迅速地便能将烦恼抛诸脑后。音乐已成为我调剂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我这样将音乐对大脑的影响夸大,也不会过甚。骤然间忽然聆听到一段老歌,就能勾起人们鲜明的回忆,往事就历历在目。一段乐曲既能够让人得意忘形,也能令人悲痛难忍;它能激发高昂的爱国热情,也能鼓动宗教狂热;难怪武侠小说说音乐具有降龙伏虎之功效。
然而,尽管音乐对人类的心灵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音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作用,却是一个没有人去专门研究的课题。感受音乐和对音乐做出反应的能力,深深地植根于神经系统的机能之中。人的大脑对音乐的处理,大部分是在大脑的右半球中进行的,但还是没有弄清楚到底那批细胞是单独用来完成这项任务的。测试人在聆听音乐、音乐是否包含歌词,在弹奏乐器时的脑电波反应时,发现不同的神经元网络会被激发。研究小组在测量专业音乐家们的大脑发射出的微弱磁场后,发现非常投入地演奏乐器会,使部分大脑皮层产生可察觉的扩大,其中由灰质组成的大脑皮层,与出色的大脑功能是最有联系的。
谈到音乐对感情的影响,种种迹象表明音乐能够影响很大脑内释放多量激素,包括可地松(与激励和紧张有关)、寒丸素(与攻击和激励有关)和催产素(与影响养育行为有关),并且能够促使人体释放出天然的鸦片剂——内啡肽。研究人员在使用正电子发射X射线层析照相术后,发现当受试者听音乐时,在大脑中参与处理情感的某些部分似乎变得活跃起来。
虽然这些点点滴滴的研究目的,是想让人想看楚聆听音乐时大脑起着怎样的反应,但是这些研究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想真正了解音乐与大脑的秘密距离还相当远。其中包括这样一些最难懂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欣赏音乐?具有音乐才能的人类祖先是否更具有进化优势?或者说,音乐只是一种没有什么生物学价值的“听觉认知”罢了?值得这么花心思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