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重写音响系统XX要 [复制链接]

查看: 32828|回复: 215
91#

我发觉昨天上传这些图的质素很低,故重新上传一次,希望大家改正。抱歉。

[upload=jpg]Upload/2005113826165037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13826318747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138264974851.jpg[/upload]
TOP
92#

[upload=jpg]Upload/200511393363970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13935086702.jpg[/upload]
TOP
93#


C功率放大器

目前功放的技术已经这么成熟,还有什么好谈的,大不了就是音色不同罢。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对于口味挑剔的发烧友来说,其伤脑筋的程度绝不亚于选择音箱。有资历的发烧友都认为 “功率”与“好声”是矛盾的。英国平价功放很多崇尚简洁的线路,每声道只用一对管,声音是甜美、细腻的,也能控制产品的成本。但以区区每声道60w,要它再现汹涌澎湃的大气势,要它推ATC,显然是“有心无力”的。要有大功率输出的话,“多管并联”的设计是必须的。但这必然对功率管的品质、配对、提出非常严格的高要求,其它如变压器、滤波电容、散热器等方面的成本,都会呈几何级数地跳升的连锁反应,大功率机贵就贵在这里哦。所以在有限的成本下,英国人的做法很聪明、很合理,但也很无奈。

当你拥有一台平价的小功率放大器时,你就得容忍它的缺陷,不能对它提出太高的要求。如果在这类机子身上能获得某种独特韵味,就已经物有所值了。也许有的朋友认为,我可以花多一点钱,买些多管并联的机子不就行了?答案是:当然行,但回放出来的声音不一定会好声。因为多管并联后,虽然输出功率增大了,但同时也会带来其它弊端,晶体管的“结电容”会增大,导致细节流失、声音变粗。所以,某些发烧友抱怨有的大功率功放声音粗,并不是有意挑剔,而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再者,随着并联管数目的增加,功放的非线性失真也会增加。为了要减少失真,必然对组件的品质要求更高,再加上严格的筛选和其辅助的技术手段,会导致成本急剧上升。所以,如果你买了一台多管并联的后级,但价格却是低廉的。那么,这台功放在晶体管的品质上,在配对的严格程度上等方面应该是作了一定妥协。如果它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并不是设计师不想或者不行,而是在这样的成本下,确定只能出这样的声音!作为一家功放厂的老板,不仅仅要考虑元器件的成本,还得考虑整个企业的运作成本。所以,有时我们也得体谅人家的难处。

虽然追求“又好又便宜”的东西是人之常情,但放在音响上似乎行不通。要求厂家出“又好又便宜”的东西,但当这些产品的表现不理想时,用者心态变得毛燥、不平衡起来,心痒痒地想骂人。其实玩音响如果不想花大价钱,就得容忍功放的缺点;想功放又好声又好力的话,就得肯出足够的本钱!

最后,还有一个更“坏”的消息要告诉大家——前级设计要比后级更加困难,这意味着……。
  
音响器材离“完美”究竟有多远?我觉得就绝大部分发烧友而言,仍然非常遥远! 只要我们多一分理性,多一点接触电子、电声学方面的知识,反而可以玩得更坦然、轻松一些,懂得该怎样去理解了。当你学会分析制造一件器材的难点时,你才会懂得欣赏一件器材的优点,从而评价它究竟值与不值、应不应该去珍惜它。千万别老想着十全十美,否则你会惶惶终日,整天胡思乱想。毕竟音响只不过是一件 “玩物”, 用来满足个人欣赏音乐口味和心理需求的器具吧了,何必太钻牛角尖呢?希望大家要成为爱乐者(Philharmonic) ,而不是一名音响爱好者(audiophile) 。

为了鼓励读者能成为爱乐者,这里又浅谈一下音乐的特性:

音乐是时间性之艺术,与雕刻、绘画、建筑等空间艺术能够触摸和可以用眼睛看得到有很大不同。空间艺术是指要利用空间去表现的艺术作品,一座雕塑占有空间;音乐的声音的领域,却牵涉及空间(以空间存在的空气传播) 和时间(它需要时间去延续) ,因此音乐是存在于精神与物质之间,说它是精神的,它却又需要时间的节奏去延展;说它是物质的,但它又不占有实质空间,仅充溢、弥漫在空间里。

音乐的演变过程中(becoming),令人感觉到时间的概念。英文的存在(being)与演变过程中(becoming)两个概念含有特殊意境:being不但是「实质」、「实在」,而且带着不会变动的意识;becoming则带着浓厚的变动的性质,欠缺永恒的实质。欣赏音乐就是从becoming(演变) 聆听过程中,思考变化背后的「实质being」。音乐是透过其「非物质」的特性,来达成它的时间概念。音乐由这个音符之消逝到另一个音符之出现,演变过程相当迅速紧凑而明朗;音乐之变化,能提供一个较鲜明之时间演奏概念。

音乐除了能够表达纯粹时间概念外,还有另外一项特点是音乐不必占用空间,所以能够其变化中助人感悟出时间的过渡。歌剧亦是时间艺术,但歌剧同时要利用空间(舞台)去表现,故此不及「非物质」,「无物」,「空灵抽象」的音乐更能表现纯粹时间观念。

音乐虽然可以视为「非物质」,但乐音可以形容为「可以听出来的物质」,而且更适当之说法应该是「乐音是时间变成可听之物质」,乐音是一项物理现象,称之为「物质」亦不错,但乐音之「物质性格」,却有特别深意——乐音是「时间之物质化」。虽然时间不可见不可触,照理谨凭感官,难以就知其存在。但时间可以听,于是,在听到一连串乐音出现时,人类之心灵可以感受出时间之过渡,这就是「时间之物质化」透过音乐而显现。

我觉得当我在聆听音乐时,乐音的意象会引发我思考的能力,从单纯的生理欣赏进入了心理思考境界,从物质层次进入了精神思想的较高层次层次,到达文化领域,净化了心灵。

1.2  音响器材质素的基本要求

人类的听觉系统能够辨别声源,产生空间感及方向感,是由于人类耳朵的构造,对由不同方向到达的声音有不同的频率响应。这种由声音以不同方向到达时间差,令人类听觉系统所产生的您微妙变化,是一种与头部相关的传递函数(Head 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 HRTF)。而人的脑部就以这些不同的频率响应,来断定所聆听到的声音来自空间中的那一个位置。

通常录音技术上采用的摆置麦克风进行录音的方法,与人耳聆听的结构不同。录音时虽然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声音信息,都是在同一时间瞬时被记录下来,但由于麦克风没有类似人类对空间及方向的识别能力,因此传统双声道系统在回放时,没能够真实地重现录音中原有的音场。3D(3 dimension)技术的核心,在于补偿麦克风录音方式与人类听觉系统间的差异。 在传统的双声道回放系统上,加上麦克风和人类听觉系统上差异的补偿,把原有的声场信息从录音中提取出来,进行处理、还原。声场中应有的宽度及深度得到重现,更把一般双声道系统音箱是点音源(Point Source)的问题解决,营造出一个既宽阔又连贯的声场,从而使用两只音箱来达到多只音箱才能达到的环绕声效果。

3D技术的分类和特点,在于以双声道立体声,就能给人以平面声场真实再现声场的三维空间特性。为了重现声场的 三维空间分布,使聆听者产生更真实的空间感和临场感,人们在8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究声音的三维再现技术,发现普通双声道立体声不能营造3D立体声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于只使用了两个声道或两只音箱,而是因为录音时使用的麦克风没有类似于人类的“耳廓”,因而无法表现来自各个不同空间方向声音的频谱特性,只能以同一频率响应,将所有的空间方向的声音记录下来。由于录音信号中没有大脑识别声音方向时所需要的频谱信息,因此在重放时便不能令人聆听时产生三维空间感。3D增强技术是用两只音箱实现环绕立体声。3D技术是藉助空间器(Spatializer)技术,采用的音场处理方式极为相似,音场庞大而且热闹,尤其是环绕临场感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有一定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用它,声场立刻变得很平面。Spatializer拥有极为相似的声场包围感之外,在音质和音场得细微之处声场开阔,十分具体。

音响系统所用的音箱,只用两只的原因,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声音,也就是为了达到所谓的高保真HiFi。我们希望音回放出来的声音信号,与原来录制的信号基本一致,达到既不夸张,也不掩饰。人耳的可闻频率在20Hz到20kHz,在电路上这一点比较容易实现,关键音箱里的在声音驱动单元(drivers),现在一般的扬声器很难完全覆盖人耳的可闻频率范围,所以需要由多只扬声器共同负担整个音域的声音重放。最低限度由一只扬声器重放20Hz到5KHz,另外一只重放1KHz到20KHz,这样在1KHz到 5KHz区域两只扬声器都会发声,会出现音色和解析力下降,我们通过分频电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现在也有一只扬声器 可以重放整个音域,这就是所说的同轴扬声器(on axis loudspeakers)请注意和廉价的“双纸盆扬声器”的区别)。

上文提到功放的有效功率(RMS),它与重现音乐峰值功率(peak power of music) 有密切关系。它是给功率放大器输入一个连续的正弦波信号,在放大器的输出电压达到所规定的失真度时,所能输出的有效功率值。因为有效功率是在规定的失真度情况下测得,所以有时也将之称为“不失真功率”。“音乐峰值功率”(PPOM)是为了反映功率放大器对实际音乐信号处理能力的一个指标,是指音频功率放大器在处理音乐信号时,在一个短持续时间 内能够输出的峰值功率,一般是有效功率的8-10倍。

音箱的 “频率响应” 是指功率放大器或音箱,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的频率变化的输出特性,亦是功率放大器的输出或音箱重放声音的频率范围。功率放大器一般很容易达到20Hz到20KHz或更宽的频率范围,而音箱大多数只能够达到40Hz到20kHz。

总结来说,可以归纳为:

a方位感(positioning):人耳对声音传播方向及距离、定位的辨别能力非常强。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之为“方位感”。

b空间感(spatialness)用于表示高音的开阔,或是声场中在乐器之间有空间间隔的声学术语。此时,高频响应可延伸到15kHz-20kHz。反义词有“灰暗(dull)”和“厚重(thick)”。非常抽象的词,不是空间感。它较适合听大型的作品或是在较大场地演奏的节目。它是一种频率较高、比较散的声音。

c响度感(loudness):对微小的声音,只要响度稍有增加人耳即可感觉到,但是当声音响度增加到某一值后,即使再有较大的增加,人耳的感觉却无明显的变化。通常把可听声按倍频关系分为3份来确定低、中、高音频段。即:低音频段20Hz-160Hz、中音频段160Hz-2500Hz、高音频段2500Hz-20KHz。

d音色感(timbre):是指人耳对音色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听觉上的综合性感受。上文已经阐述了,这里不再赘述。

e聚焦效应(focus effect):人耳的听觉特性可以从众多的声音中聚焦到某一点上。如我们听交响乐时,把精力与听力集中到小提琴演奏出的声音上,其它乐器演奏的音乐声就会被大脑皮层抑制,使你听觉感受到的是单纯的小提琴演奏声。这种抑制能力因人而异,经常做听力锻炼的人抑制能力就强,我们把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聚焦效应”。多做这方面的锻炼,可以提高人耳听觉对某一频谱的音色、品质、解析力及层次的鉴别能力。

f 迅态响应(transient response) 器材对音乐中突发信号的跟随能力。瞬态响应好的器材应当是信号一来就立即响应,信号一停就嘎然而止,决不拖泥带水。(典型乐器:钢琴)

1.3 影响音质(tone quality)、音色(timbre)的主要技术指标

a频率范围(frequency range)单位Hz):功率放大器在规定的失真度、额定输出功率条件下的工作频带宽度、功率放大器的最低工作频率至最高工作频率之间的范围。通常音响器材的习惯性频率范围定义在20 – 20K Hz,但高质素的音响器材早在十多年前就将这个习惯废弃了,频率范围已经扩宽至5 – 35K Hz或以上。我在1990购置的音响器材,除了音箱外都达到这个频率范围。请不要轻视频率范围的扩宽这个指标,因为甚么泛音、余韵、空气感、残响、立体感……都在这频率延伸的范围里,想自己的音响系统好声,就该不能忽视!

b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单位:分贝dB):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增益,随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而提升或衰减、相位滞后随输入信号频率而变的现象。这项指标是考核功率放大器品质优劣的最为重要的一项依据,该分贝值越小,说明功率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曲线越平坦,失真越小,信号的还原度和再现能力越强。

c音场的再现(presence reform) 一套好的音响器材,除要把各种乐器的音韵再现外,还要把各种乐器演奏的位置、距离、场面再现出来。无论个人偏爱的是哪种色调或机型,如果播放出来的音色与原来乐器演奏的音色有听觉上的差异,就不能算是一台好设备。高保真音响(Hi-Fi)的真正含义是高还原度。如果你的音响设备不能还原出原有乐器的音色韵味,那么就称不上高保真设备。

d声音的密度(sound desity)这里再单独强调一下,其实以sound desity来代表声音的振幅频密程度在逻辑上说不通,应该说是energy density of sound(声音的能量密度) 。当然它对音色的关系很密切,但由于下文将会有详细的讨论,这里也不再赘述。

1.4 音响器材与机俱来的气质(Temperament)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灵活性、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

每个人的神经系统、运动器官、感觉器官等,特别是大脑,都有着自身的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特点。气质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并受到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的控制。它的特点一般是通过人们处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显示出来的,并表现出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音响器材也有与生俱来的气质?对,有的。它的与生俱来的气质第一是它们的外显性,外形的潇洒、流畅、脱俗、惹人喜爱……等等,都是外在的、独具吸引力的气质,它们很多时候可以说是由内而生的,但我们可从外在的每件采用的零件,设计与用者之间的默契等等呈露出来;这些气质如何表现自我对我们来说仅是产生亲切感吧了,我们重视的是它的内在气质——回放出来的声音的气质,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高贵的、独特的声音气质。

瞬态反应(transient response) 是一项选择音响器材的要素之一,它与音响器材的设计和生产时,采用的零件是否恰当和素质关系很大。一名懂得音乐、了解乐器音色的设计者制造出来的音响器材,往往会与只求赚钱的制造商的音响器材,在回放出来的声音质素上有天渊之别。当年的Mark Levinson产品、随后的Cello产品为甚么订价这样高也很受用者欢迎?就是由于Mark Levinson是一名大提琴玩家,懂得乐器的音色,因而要求自己的产品声音音色能接近原来乐器的音色。因此,懂得音乐的制造商人会指导他的设计工程师,开发出一种具有独特 气质的音响器材的。

“音响”(指硬件)即是器材。我喜欢Dynaudio音箱,喜欢Mark Levinson的Cello产品……就是喜欢它们回放出来的声音有气质,这种气质是与其它器材不同,音色的独特之处就是这样玄妙!所以依照XX要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我常对朋友说:选择音箱就像小提琴家选琴,音色一定要恰意,回放出来的声音好坏,音箱是主要角色。

音响问题上,仍然应该对音质和音色进行区分:因为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个特色是“会”存在的。

不错,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而音质和音色是不是有必要进行区分呢?我的想法是这样: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是狭义的音色;应该广义地综合性地去认识音色,因为音乐乐曲里的各种乐器的声音的特色凝聚在一齐就是音质。音色是音质基本构成成份,两位一体。

2  怎样鉴识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

HiFi音色参考标准?大部份对着HiFi十年八年以上的玩家或行家,都会有信心地对你说一句:「用不着识听柴可夫或贝多芬,总之我认为好声就是好声!」的而且确,对这些人来说,在听到真正高级的HiFi时,他们九成会知道是好声。但对一些音色悦耳而缺点多萝萝的组合,就不大了了矣。
    
标准HiFi音色,一定要有个参考标准,而这个标准却要先藏在其人的脑海中。这个标准,绝不能自圆其说般作为个人的口味,它是一种以时间、知识及实践等因素培养出来的判断力,内中固然包括了个人的品味,而凤味的优劣却因判断力之强弱而定格。

音响认识你知多少?判断HiFi质素之能力,主要是来自其人对音乐音响的结构认识有多深。认识得越深,内在预存的参考标准也更为可靠。
    
摩登HiFi,通常情形下可能产生甚少互调失真和谐波失真。对玩Hi Fi玩到仅得分辨互调及谐波失真的专家来说,判决这些新进器材的优劣就得靠更深入的探讨。

能呈现HiFi是二十至二万Hz就好听?

我这段期间详细地参阅了hifi168下列几个牵涉及声音音质的帖子,答案差不多从帖题中,50% vs 50%!

1。「好听与HI-FI」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12448&ntypeid=10

2。「靓声未必一定真实,二者你会作何选择?」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3157&ntypeid=10

《您喜欢真,还是美》,讨论的发烧友非常的科学性,热烈深入令人叹服:

3。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4580&ntypeid=10

总言之,「怎样鉴识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这个问题,是不会有稍为精确的答案的。要说形容词?每人口里会讲得非常流璃,问深一层就哑口无言的人恐怕相当多。「二十要」里的能说是没用处的,能说得分明才对自己有益。我经常遇对一些自认老资格的发烧朋友,顺口溜般抛音响术语书包,自己那套音响系统却一塌糊涂!
TOP
94#



看來我的章節亂了,請各位只好暫時忽略它的次序或撥入的範疇,待重新整理時,我再將它們規劃一次。這是寫作過程的通病,尤其是這次一脫稿就上帖,倉卒中難免錯漏百出!

2.1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

這裡談的只是我們的聽感,其中主觀成份相當高,並且絕大多數的術語只是用來表達聆聽到的感想,當然主觀性強的發燒友,會根據自己的偏愛而會將某些術語當作自己的選購音響器材的準繩,這也無可厚非的。

文章裡,讀者會發現每每有重複再談的地方,這是因為談到該處時牽涉到的關係點不能不再提出來,說明音響系統各個組成完件之間,彼此互相輝映的。

人类大脑左右半球中,右半球专门接收破译具有感情色彩和意义的信息,而来自左侧视觉和听觉的大多数感觉同一瞬間输入,是靠大脑右半球处理的,右侧视觉和听觉所感受的大部分信息,又是靠大脑左半球处理的,这就是说人的大脑是交叉处理来自身体左右两侧感觉信息的。

人们的闲暇情趣虽然千差百异、各不相同,但对于音乐,几乎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为什么呢?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还具有驱除疲劳、愉悦身心的功能,正因为如此,男女老少都喜爱它。除此以外,它又有下列优越性:

音乐可以健脑,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促进脑细胞活跃和生长。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分管语言、计算、分析等逻辑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右半身活动,如握笔写字、拿工具干活等。右半球则分管音乐;舞蹈、绘画等形象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左半身活动。平常人的多数活动,大都只限于大脑左半球在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便削弱了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但如果在一天工作之余,听听音乐,唱唱歌曲,动动乐器,就能发挥大脑右半球的作用,从而大大地增强大脑的功能和左、右两半球的协调。

这里忽然怎会谈起脑科学来呢?我认为聆听音乐的听感是需要培养的,换言之,聆听音乐经验越丰富,就能够越体会到像我所归纳出来的X(因為下文中的「感」已經超越6個了,只好以X代替)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X个感它们全部都是感觉——听觉和触觉通过右大脑半球在颞叶的上部大脑皮质听觉区,去识认分析的听感。细心去了解的话,X个感的存在、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录音的模式、录音师的心思、录音的设备……坛子里不是正在热烈地讨论着D版Z版的质素差异吗?他们已经积累了很长日子的聆听音乐经验,才能分辨出高低。

X个感与音响器材的分析力好坏有直接关系。分析力差的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模糊一片,只有混浊感!分析力好的音响器材所回放出来的声音,也不一定X个感俱全,X个感还需要有良好声学处理的环境去凝聚,才能回放出来的非常悦耳声音!X个感的用途作為描述聆聽感覺多於用來作為評鑑音響器材的素質。

a 空气感(air、airy、ambience堂音 ),用于表示高音的开阔,或是声场中在乐器之间有空间间隔的声学术语。此时,高频响应可延伸到15kHz-35kHz或以上。好的空气感必須有好的錄音、泛音、餘韻、殘響……彼此相互相承。深入地說音色空气感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而音质和音色上的表現。我的想法是这样: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是狭义的音色;应该广义地综合性地去认识音色,因为音乐乐曲里的各种乐器的声音的特色凝聚在一齐就是音质。音色是音质基本构成成份,两位一体,它具體呈現在空氣感的氣質裡。

空气感的反义词有“灰暗(dull)”和“厚重(thick)”。非常抽象的词,不是空间感。它较适合听大型的作品或是在较大场地演奏的节目。它是一种频率较高、比较散的声音。同時指音响器材所能重放的最低频率,表示重放低音时音响系统或音箱所能下潜到什么程度,小型超低音音箱的低频延伸可以到40Hz,而大型超低音音箱则下潜到16Hz。

b 空间感( spatialness、spaciousness ) ,我在這裡特意寫上這個術語,主要是中外人仕經常以它來代表音場的寬深、空气感的充沛、3D十足……。它只是一個顧名思議的名詞吧了,我們會在音場那裡詳細討論。

c 形态感(figuring),這個術語與空间感一詞的用處類似,只不過是描繪音響器材具備的結像能力、或聚焦能力……它也是一個顧名思議的名詞吧了,我們會在音場那裡詳細討論。

d 定位感(positioning、sptiality),简单讲就是人声或乐器声发生点清楚、确定位准确。通常说,声音发飘即是指定位感不好。在音场中,靠两侧的乐器定位感通常会比较好,而音场中央的乐器定位感会比较差。这也是环绕声音响效果中加中间声道的原因之一。加中间声道对定位感有所帮助。這個術語與形态感的用處更加類似,只不過是描繪音響器材具備的結像能力、或聚焦能力……它也是一個顧名思議的名詞吧了,我們會在音場那裡詳細討論

e 层次感(layers of depth) 这是音场中由前往后一排排乐器的发声清晰程度,以及乐器与乐器之间的间隔清楚程度。这程感觉就像木头截面裡的年轮,一圈一圈的排列感覺。

层次与深度、形像与阔度,其實情況也與b、c、d、相似。只不過立体声之回放,在60年代只能做到由左至右的音场感。那时期的形象与定位,都是平面化的,左右声道不协调,就产生“中间空洞”的效果。“定位”的正确解释,绝非一般人所想象的一樣,每件乐器都必需按照正确的乐队排位回放出来。因为,管弦乐队乐器的排位根本没有固定形式。讀者經常會在刊物上读到解释定位,把一队管弦乐团惯用的排位抄了出来,叫读者去找。他写的是长笛在中间声道,第一、第二小提琴在左声道等一般排位。如果读者信了他的话就問題多多了。很多管弦乐曲的录音会把长笛排在中间偏左。有些录音會将第一、第二小提琴分别排在左前方及右前方。此外,敲击乐器的排位,更是因不同指挥及不同环境而异。大提琴组也会有时给搬到音乐台最后排之中央的。故此,任何乐器所投射出来的方位感由此至终稳定不变,形象鲜明,不漂不移,就是最佳的“定位”。
    
新进的体系,应该可以在听音室前面两声道之间,建立一个 3D式的立体音响空间,这幻觉的“音乐舞台(sound stage”把两柱扬声器前后左右包围着,阔度超过了两柱扬声器的距离、最佳的体验、甚至超越了听音室的阔度。在聆听这些 3D式有立体感的组合时,要是录音质素上乘,我们是可以用听觉触摸到那些分前后左右排列的有立体感的乐器。而且,那些乐器的体型大小均有所交待,这才是接近 藝術境界(State of the art)的音乐回放。但是,发烧友若对各种乐器缺乏适当常识,就很难在脑海中泛起听音室之前方有个音乐台的幻觉了。

上文已經交代了錄音已經滲入考慮到人耳聆聽認知的立體感覺因素,不再贅述。


f 活生感(liveness)「活生感」实际上也是音场的表现情况之一,“当声波波长的长短接近单元振膜锥的直径(包括直径的倍数值)时,声音传播的方向性就会增强。”

這裡借用劉先生的話:「所谓活生感可以说是瞬时反应、速度感、强弱对比的另一面。它让您听起音乐来很活泼,不会死气沉沉的。这是音乐好听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好象一个卓越的指挥家能把音乐指挥得充满生气;而蹩脚的指挥往往将音乐弄得死气沉沉的。这就是音乐的活生感。」

看來活生感完全是一種聆聽時覺得音樂顯現得生氣潑潑的聽感,它是因軟件硬件完全配合得很好時得到的回放感受。2005年元旦出席江门青年音响爱好者协会的聆听体验中,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品味LP的聆听室本来是用作讲座的三边墙对作了吸音,加上地毡,因此回放出来的声音一点也不活生;三楼的DIY比抨室本来是阅读室,三边墙都是书架子,仅加上地毡,因此回放出来的声音非常活生。这例子告诉我们聆听环境是「活生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g 「现场感」除了皮肤触觉对极高频的响应之外,躯体及内脏对低音的物理性响应也十分重要。新发现是「肚皮爱听低音」,人身里最重的器官是肝脏,它在「听」到一个结实有劲的低音之后,会告诉神经中枢「这低音确够冲击性」。心脏对低音非常敏感,已是古有名训了:「撼人心弦」等词句吗?但续研究显示「撼人心弦」的低音是100 Hz左右已有效,发烧友等級中,那是中低音吧了。真正20至40赫的音波,还要达到100 dB以上响度,才有资格称得上「撼人心弦」和「撼人肝脏」哩。

臨场感就是系统重播音乐时,以声音的方式展现在聆听者面前的乐队的规模和范围?

人们的闲暇情趣虽然千差百异、各不相同,但对于音乐,几乎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为什么呢?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还具有驱除疲劳、愉悦身心的功能,正因为如此,男女老少都喜爱它。除此以外,它又有下列优越性:

音乐可以健脑,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促进脑细胞活跃和生长。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分管语言、计算、分析等逻辑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右半身活动,如握笔写字、拿工具干活等。右半球则分管音乐;舞蹈、绘画等形象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左半身活动。平常人的多数活动,大都只限于大脑左半球在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便削弱了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但如果在一天工作之余,听听音乐,唱唱歌曲,动动乐器,就能发挥大脑右半球的作用,从而大大地增强大脑的功能和左、右两半球的协调。

这里忽然怎会谈起脑科学来呢?我认为聆听音乐的听感是需要培养的,换言之,聆听音乐经验越丰富,就能够越体会到像我所归纳出来的X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可以这样总结臨场感這個概念:「呈现在聆听者面前的声音氛围,显示出乐队的规模和迅態范围的阔、窄、深、浅、和声音的抑、扬、钝、错的动态活生感」,会更全面些。是吗?

学物理理论是用來將聲學分析得较为详细,更容易被发烧友理解和使用的,這就是我在這裡提供了諸多理論性概念的原因。

g 密度感(energy density of sound)

在「批判」帖子裡關於「密度感」討論得很熱烈和精采,這種情況說明了很多發燒友的概念是有共識上的差距,包括了我。我將它節錄下大家一起回味:

物理學上密度 = 質量 / 容積

—对于密度的理解:在现代,应该以高度分析力为基础,存在“足够”“密实”的信息量,同时全频段声音信息都“轻重”、“有致”地均匀“填满”听音三维空间。

—对空气感的理解最近有所更新:在舞台“台形”之外,我们还应该听到周围空间的残响与回音,将音乐演奏现场的空间信息清晰地感应出来。同空间感的概念非常相交,空气感还应有着确实的能量感(能够清楚全频各段声音的非声压的能量多少),而空间感则只有三维大小的感觉……

—对音响音的质量,我是这样理解的:重播各种录音中的声音应该没有明显失真——什么东西的发声就是是什么声音!

同意你的见解,「密度」不仅要充斥整个声音氛围,还要没有任何音波的重迭或抵消。尤其是在弱音乐段时,都能有足够的「密度」。千万不能误会「密度」就是密,它应该包含着疏、密、强、弱、轻、重、响、静……等充溢着浓厚感情的声音氛围。我为甚么喜欢俞丽娜在上海音乐学院还未毕业时,演奏的那个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呢?就是她拉那第五<抗婚>第六段《楼台会〉的感情太真了,那种少女情怀无奈都表露无遗。俞丽娜之后再拉的梁祝,大概老了,感情只是沧桑,没有了少女情怀!

比如 timbre 和 tone 这两个词就很不同,前者是音色,后者是音调。timbre音色指同一基准频率下,同样音量下不同的乐器或发声体的声音不同的特性。比如钢琴和小提琴在同样的音阶下声音就不同。tone , 音调是指的是声音的基准频率,同样音阶下的不同乐器的音调应该是相同的。

如果没有数学描述,就很容易你理解你的,我理解我的,最后音响讨论成为玄学的乐园。我只知道声音既是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又是纵向波,它的传播能量由产生声音音的地方,将被振动的介体的物质(空气分子) ,个别地纵向地平行于能量传送的方向输出;它又是一个压力波,因为振动产生声音是将空气分子压缩(compression) 和解压缩(rarfaction) 而生成音波的,将机械能转变为声能。压缩过程便是波峰,解压缩过程则是波谷。音乐回放过程中每个音调(tone) 都含有基音(fundamental) ,和一连串的谐波(harmonics) ,每瞬间演奏出各种乐器的音调这样多,引发的谐波更是不知高出多少倍,想以数据去分析这種音场的密度,只能得到的是仪器或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出来的平均值及图表,能解释密度的实况吗?

所以归根究底,还是要人耳聆听收货,很主观「你理解你的,我理解我的」,这是客观事实,谁能改变?

——玄学与人耳聆听所得的结论为依据收货是有根本上的差异的。玄学只是精神上的空谈,人耳聆听收货却是建立在积累了相当时日的聆听经验上的总结,不是没有科学根据凭空幻想。我觉得你对密度的物理论述非常精辟,就是,在牵涉到感情表达方面不敢盲从,主要是指“充溢着浓厚感情的声音氛围”——我以为感情只能从音乐和音乐表现而来,而能够还原音乐表情是综合了音响多方面因素的要求达成的综合性表现,作为把系统(包括房间环境)物理特性割裂进行分析的单个概念——“密度”不足以表现感情。的确,如果按“××要”地去分析、判断音响重播能力,我认为只应该作物理分析,似乎一旦代入感情表达、音乐表现力的例子(作为佐证),就容易产生歧义。这一点,是普通杂志文章不能避免的。正如重播的问题上,音乐和声音,一直以来,都有两个流派:一是音响应该以重播音乐为本;另一是认为音响重播首先是声音重播,在此基础上标准地通过声音重播表现音乐。我赞同第二种观点,但决不否定第一种观念——基于对物理分析与实际表达能力的理解。

不要忘记我们现在谈的是「要」的密度,这「密度」当然所指的应该是回放出来的音乐的表现,试问音乐缺少了「浓厚感情的声音」会变成怎样,我们该「要」吗?

既然是「要」的密度,我认为割裂进行物理特性分析,这个概念会偏离了「要」的意愿,变作对「密度」的纯理性科学研究了,这样的研究结果对聆听音响能起甚么作用?

不错,一旦牵涉及感情,就会情人眼里出西施,难免主观成份增加,乐观地设想,情况总会是大同小异吧!

「音乐和声音,一直以来,都有两个流派」是客观事实,我看是没法将他们统一,也没有这种必要。各人喜欢怎样去聆听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何况谁也影响不到谁?我们讨论或声讨这篇文章的目的,只不过是想提供他们任何流派参考:音响系统应该具备一些甚么东西。也不能强要人家接纳!

音响系统应该体现在器材质素,和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的好坏上,既然是「单位体积空间中的声音音的密度」,密度的疏密就代表了音色的好坏,密度密就好密度疏就不很好。密度密表示器材的分析力高、环境抵消声波的情况较少;密度疏表示器材的分析力不很高、环境抵消声波的情况就较多。

"声场很大,但层次感较差."大家一看就清楚了。我读了反而胡涂了!为甚么,因为我不明白声场很大,反而层次感较差的原因;我认为应该刚好相反——声场很大,层次感更清晰了。要知道这里说的声音音场,不是噪音音场;声音音场广阔深远了,该不该层次感更清晰?音场是层次的舞台,舞台大了乐队怎会紊乱起来呢,乐队队员都躺下了?

「密度可定义为单位声量(db)所包含的信息量。」于是又上英文国际字典查sound density,没有找到任何解释?一连查了几个网站,结果都没有找到任何解释!网站只是反问你的意思是不是找Sound intensity、SOUND LEVEL、SOUND PRESSURE?无功而回。

——我还是认为声音密度和声能有关。不赞同和信息量有关。不赞成和分析力有关。因为只播出单音阶也可以感到密度的不同。举个例子吧,9尺的Grand级的钢琴,和最小的115鍵立式钢琴在弹奏同一个音阶时,你所感到的声音的密度感有很大差异,这和信息量、分析力无关,和不同长度的琴弦、琴箱散发的能量、策动的空气有关。

单位体积的信息量关系分析力。信息少分析力差,反之分析力好。

两个同样大小的音场有误优劣之分?有啊,层次、定位、、、所以还是把层次、定位等拿出来为好。

「音场大——必然层次感清晰,没有质量的音场是不会大的。」

这句话我同意前半句,后半句我却有异见:首先,音场是由声音音压凝聚而构成,它虽然虚无飘幻,却是一种能量的表现;音场是会大的,这里扩大的情况我从聆听室做了声学处理后的亲身体验,本来想扩大聆听室的构想取消了,因为声学处理后聆听起来的音场是感觉上大了!

——「我还是认为声音密度和声能有关。不赞同和信息量有关。不赞成和分析力有关。因为只播出单音阶也可以感到密度的不同。你所举个例子吧,9尺的Grand级的钢琴和最小的115立式钢琴在弹奏同一个音阶时,你所感到的声音的密度感有很大差异,这和信息量、分析力无关,和不同长度的琴弦、琴箱散发的能量、策动的空气有关。」

这个例子阐述声音密度精采极了,我承认我对刘先生提出的声音密度的了解方向,与Llhu兄的理解方向不相同。我想刘先生本人的理解该是怎样的呢?今天幸亏有这样的讨论机会,问题逐渐澄清了!

从波形(WAVEFORM )方向方面探讨「声音的密度」,波形是声压(sound pressure)变化的模式,它的曲线通常以纵坐标代表声压或振幅(amplitude) ,横坐标代表时间。振幅随着输入讯号的频率不断的随着时间连续变化。

我觉得Llhu兄对密度的物理论述非常精辟,就是,在牵涉到感情表达方面不敢盲从,主要是指“充溢着浓厚感情的声音氛围”——我以为感情只能从音乐和音乐表现而来,而能够还原音乐表情是综合了音响多方面因素的要求达成的综合性表现,作为把系统(包括房间环境)物理特性割裂进行分析的单个概念——“密度”不足以表现感情。

根据超位置定律(Law of superposition) 解释,波形是随着每瞬间时间、以简单地线性的振幅形态组合而成。整个频域(spectrum) 就是以无限的、不同振幅的正弦波混合在一起而成。

这種超位置定律的另一种阐述是:假如有两个或以上的声波在同一空间同时出现,就能繁殖出代数累加的任何周期的声压,随着构成声波的变化而变化。

从上述分析,「声音的密度」可以说是每瞬间时间振幅的代数累加与时间之间的一变量,在同一空间同时出现,就能繁殖出代数累加的任何周期的声压,随着构成声波的变化而变化。换言之,「声音的密度」是随着音箱每瞬间回放出来的振幅多少而变化。那么好的音响器材、频域越宽阔、分析力很好的前后级放大器、音箱的质素高相应的频域也宽阔,回放出来的声音密度就会高了;当然还要加上聆听环境的良好声学处理!
这样说的话,「声音的密度」是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好坏,有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密度,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是质量/体积之比,这里体积就是指音场的大小,在这个音场内,所缊含的信息量越多,声音密度就越大,但是密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信息量如果掺进太多劣质(比如失真的、添加的distortional、additional)信息,也会令声音密度加大,但就打破了声音的均衡均匀,令声音变得畸形、奇怪起来。
——感谢harvey老师提出高见,根据这张图,如果要还原锯齿波,那么此系统的高频响应要相当的好了,否则就无法有那么多细节,只能还原出低次谐波。因此,我觉得“密度”和“贵气”在某种程度上是紧密相关的。
声音在物理学质量定义里虽然不能称它是物质,但它却是一种能量,是在随着时间因素不断改变、可以用耳朵听得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对,渗混了噪音的声音,就不能入耳了。
——对,所以我近来极力提倡多加上一对超高音单元,让谐波、泛音回放出来更多。我的聆听室经常有朋友过访,目的就是聆听多了谐波、泛音回放出的声音究竟是怎样的,他们都起意增加超高音单元了。
h 透明感(transparency):這也是形容聲音聽感的術語,表示聲音玲瓏、浮凸、清晰、通透,沒有受到半點紗、霧的遮蓋。最好的透明感、声音是不会刺耳的是最耐听的,每对人耳对于耐听与不耐听的感受程度都不尽相同的。因此对于透明感的好坏也就有不同的标准。



i临伤感与真实感 State of the art的最终目标,是临场感和真实感。也是判断Hi Fi好坏之最终理论。好的Hi Fi,是能够使听者产生身历其境的实质感觉。它令你浑忘了电子机械媒介的存在,令听觉与音乐之间的距离缩短,甚至消失。因此,State of the Hi Fi,就是没有Hi Fi。

2.2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之间的对比

动态对比

我在《贵气》文中的4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就是粗略地的读后总结,记得写五谈《贵气》时,由于聆听室经初步声学处理后,聆听环境静了,回放到乐曲的声音段时,聆听到细致的声音纤毫毕现——薄薄的轻敲钹声像涟漪般弥漫飘逸,那种境界令人难以忘怀。就是这样,强弱对比的重要观念注意到了;因为音响最难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弱音时有好的动态,动态对比也来了;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也顺理成章的洐生!

录音过程录音的确做了手脚,否则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时,独奏者的琴音都被遮盖了。我以为这是软件的事情,关音响硬件甚么事?难道硬件能将「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改变?

  a 细节重量对比,
b明暗对比,
c 强弱对比,

細緻地去研究這些XX对比,其實可以用「动态对比」就完全可以囊括了。因此我在這裡總談动态对比。

“音响最难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弱音时有好的动态”,这个表现,在牵扯到一个“瞬态”的概念——极短促之中的起伏,确实是音响对音乐表达能力的客观存在的要素,正是音响表达音乐感情所必须的,也是声音与时间关系的感悟。

一個聲音訊號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是指一個電聲音響系統的最響部份與最沉靜部份之間的聲壓水平差異,單位一般以分貝(decibel dB) 表示。這個範圍也可以用來表達最大輸出時的訊噪比。

人的聽覺系統也有一個0 - 120 dB動態範圍,介於聞閾與痛閾之間。音樂的動態範圍可達到90 dB;錄音磁帶的動態範圍只有55-60 dB,因此錄製唱片或光盤時,通常都需要將聲音訊號壓縮或增加,CD是數碼錄音,它的動態範圍可高達90 dB。商店裡有許多降噪音設施藉此提高10-20 dB或更高的動態範圍。

背景噪音(background noise) 是由週邊設備及週遭環境的噪音構成,如系統的交流聲、嘶聲……一般以訊噪比測量。有時,人們將它當作有包圍感的意味。

基調(keynote) 是某一樂曲選用的調性,它決定了整首樂曲創作的基音。從音景角度看,基調卻是聆聽者在聆聽經驗上已經熟悉了的調性,以它來鑑識有無其他聲音的入侵。舉一個廣東人熟悉的例子,黎明這位歌手是以唱走調而能走紅的,誰聽到他唱的聲音,就知道與配樂不同調。鋼琴調音不好就走調,小提琴按弦位置相差一絲也就走調。指揮家就能夠立即知道那位演奏者走了調。

靜寂(silence)即是沒有聲音。這只不過是理論上的表達,最低限度在生物大氣層裡,無論那裡有耳朵,都會聆聽到聲音(非人類動物的聽覺)。絕對沒有靜寂這回事,只有在真空環境裡,沒有了傳播媒介,才可能存在靜寂。

流畅度及动态
    Hi Fi音响要听得舒服,久听不倦,表示整個音響系統把聲音處理得十分流畅。由最弱音一下子升为最强音,像不费吹灰之力的,是最理想的。有些Hi Fi可以开得响,但细声时音响画面缩窄;有些可以开得响,但大声时音色变很粗糙;都是不流畅不悦耳的毛病,絕大可能与功力供应不充裕有关。或者是线路上选了有副作用的零件(有些电容本身又是电阻,有些电阻本是也是电容,有些接線含雜質過多,把傳輸的音頻信號檢波遺失了)。有问题的零件对音色流畅的影响,有時較不同线路设计的影响更严重。
    
线路设计是主动性的(Active)操作程序,零件质素却是被动性的(Passive)操作性格。 Hi Fi厂家在宣传制品时,把焦点集中在主动部份的突破上,令消费者觉得线路设计是决定Hi Fi音色的关键。冷静地想一想,纯A类结构是否一定好声?纯B类又是否一定不好声?专家们马上可以举例指证不好声的纯A机,和好声的纯B机。两部同牌同型的出品,只要把其中一部换上质素高的接线和插座,也便能肯定的改善音质,何况是电阻和电容!一切被动性操作的配件;已被玩家们換「補品零件」地捻到走火入魔的阶段了。
    
动态一词,很多人誤解以为是迅速、响的意思。讲深一层,它应该早HiFi能夠有多静的表現。静的艺术,要比响的艺术难度高出多倍。响的Hi Fi,是吵耳的。静的Hi Fi,在弱音的表现方面使人全神贯注,毫无杂念。在响时却不觉其嘈吵,因此Hi Fi愈是高级便愈是开大声而不觉。

2.3 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处理能力

討論到這裡,問題開始逐漸深入了。
  
a 解析力

音乐细微的变化都能表现得清楚,既有低电平时的解析力,亦有高电平时的解析力,综合低电平与高电平的解析力,就是我们所谓的解析力。

「解析力」就牵涉及音响器材为主了(尤其是前置放大器、訊源、接線等),我的观点认为这一「要」牵涉及音响器材当然可以独立;不过好「解析力」的音响器材,在不好的聆听环境里回放,环境有时会自作主张地将声音修整得脸目全非的。大家分析音场的细致性、透明玲珑浮凸时,注意及不要輕卒地全部归咎于音响器材,其实归咎更多的应该是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不理想。

音响器材「解析力」的好坏,表现在音响器材在回低电平时和高电平时乐段时所呈现的解析力。甚么音响上形容词:透明度、清晰度、层次感、动态迅捷、频率响应广阔……都牵涉到了,而且上文早就提到了。

瞬态(transient),定义上解释它是声音中的一个突然的迅速波动。

声音氛围(envelope) 是声音振幅随着时间而变的形状。下图表示了一个声音氛围的坐标图,展示出冲击(attack) 、稳定状态(stationary state) 、衰灭(decay) 、开始瞬态(onset transient)、瞬态(transient)等等曲线形状。图中衰灭(decay) 部份拖着的尾巴表示环境残响过程。
声音氛围是由不同的声压模式随着波形和时间变化的最大振幅的联线。

  

音乐是时间性之艺术,与雕刻、绘画、建筑等空间艺术能够触摸,和可以用眼睛看得到有很大不同。空间艺术是指要利用空间去表现的艺术作品,一座雕塑占有空间;音乐的声音的领域,却牵涉及空间(以空间存在的空气传播) 和时间(它需要时间去延续) ,因此音乐是存在于精神与物质之间,说它是精神的,它却又需要时间的节奏去延展;说它是物质的,但它又不占有实质空间,仅充溢、弥漫在空间里。

音乐的演变过程中(becoming),令人感觉到时间的概念。英文的存在(being)与演变过程中(becoming)两个概念含有特殊意境:being不但是「实质」、「实在」,而且带着不会变动的意识;becoming则带着浓厚的变动的性质,欠缺永恒的实质。欣赏音乐就是从becoming(演变) 聆听过程中,思考变化背后的「实质being」。音乐是透过其「非物质」的特性,来达成它的时间概念。音乐由这个音符之消逝到另一个音符之出现,演变过程相当迅速紧凑而明朗;音乐之变化,能提供一个较鲜明之时间演奏概念。

音乐除了能够表达纯粹时间概念外,还有另外一项特点是音乐不必占用空间,所以能够其变化中助人感悟出时间的过渡。歌剧亦是时间艺术,但歌剧同时要利用空间(舞台)去表现,故此不及「非物质」,「无物」,「空灵抽象」之音乐更能表现纯粹时间观念。

音乐虽然可以视为「非物质」,但乐音可以形容为「可以听出来的物质」,而且更适当之说法应该是「乐音是时间变成可听之物质」,乐音是一项物理现象,称之为「物质」亦不错,但乐音之「物质性格」,却有特别深意——乐音是「时间之物质化」。虽然时间不可见不可触,照理谨凭感官,难以就知其存在。但时间可以听,于是,在听到一连串乐音出现时,人类之心灵可以感受出时间之过渡,这就是「时间之物质化」透过音乐而显现。

我觉得当我在聆听音乐时,乐音的意象会引发我思考的能力,从单纯的生理欣赏进入了心理思考境界,从物质层次进入了精神思想的较高层次层次,到达文化领域。

一個聲音訊號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 是指一個電聲音響系統的最響部份與最沉靜部份之間的聲壓水平差異,單位一般以分貝(decibel dB) 表示。這個範圍也可以用來表達最大輸出時的訊噪比。

耳朵的聆听特性,本身是件瞬态的器官(Transient)在类别上应该属于示波器(oscilloscope)。同时,听觉系统的频率响应范围最低限度要用到第二次微分(2nd derivative)去表达。听觉系统最敏感的既然是与时间有关的失真,所以器材的发展应该积极在消灭时间失真方面努力。可惜的是,目前器材除了扩音器之外,扬声器、唱头、唱臂、唱片等东西都基本上是时间失真、结群失真、包络失真、瞬态失真,及相位失真的生产器。
    
就听觉心理学上,音響的藝術境界的理想似是极端令人懊丧。除非扬声器、唱头、唱片等都换上了新—代,完全连根拔起之新设针(例如雷射数码碟,以空气为发音质的全音扬声器等),HiFi和真正HiFi的距离尚有一段长路。
    
就算短期内我们拥有脉冲数码激光器材,我们需要医学家替我们身体上装上一个输入插座,让这些脉冲数码雷射音乐讯号直接喂入神经中枢,使我们整个躯体——听觉和视觉——产生身历其境的迷幻经验,这才是音響的藝術境界。

清晰度和透明度屬於解析力範疇,指的是质高的Hi Fi,播放质高的軟件时,你可以追综一件乐器,由它的独奏乐段开始,一直追入大高潮里跟一百件乐器合奏时,仍然可以清楚玲珑地听得出来,定位及深度感能保持穩定。透明方面,一件乐器有一件的清脆,一百件乐器有一百件的深厚,独奏与多奏的动态表现准确,乐器的音色不会混淆不清,音响画面是晶莹透明,绝不流于混浊。
    
判断Hi Fi回放内容的优劣,先要对播放的音乐有较具体之认识。这一方面的常识,在应用于判断录音之优劣具重要性。有些Hi Fi,在回放太强音大合奏的乐段时,会遗漏了一些微细精緻的乐器,通常是瞬变快速的音响,例如音量不强的铙钹、铃鼓、边鼓、三角铁等,又或者一些频率极低的大鼓和低音提琴。损失瞬变的原因,多半是唱头或扬声器在剧烈活动时所产生的抵消作用。回放音色,可能保持相当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但却有几件乐器失了踪。损失低频的原因,90%是扬声器低频响应欠佳。可能40赫以下反应不夠就聽不到好大鼓聲音,100赫以下出现快速滚降(连低音大提琴都失踪了)。从前的录音,在录大鼓及低音大提琴聲音时,经常把基本周率削去,听者对音调之变化非仅不察,反觉得大鼓更劲,低音提琴更勁。今时的录音技术上,已經可錄下30赫之间頻率,已经低过很多旧日名厂音箱的响应范围,新进音箱亦不是轻易做得到30赫的回放,前文已说过100赫以下的音波回放已非音箱单独可以控制,是听音室环境的干扰。

b 中音线条的准确度
    
HiFi設計者對高音和低音拓展的理论上看得太重要了。听说有人立志要搜索一个能回放 6赫的扬声器,又听说高頻单元的功能達到40000 Hz。即使可以做到100000 Hz的高音单元又怎樣?反正软件方面的供应有限度,15K以上的频率又开始进入无线电波干扰范围内。玩家又得花钱去添置甚么“电源清洁器”等。20 Hz以下的超闻限低頻要来作什么用?唱针、唱臂、弯曲唱片、回授等谐振在20 Hz以下能带给你灾难性恶梦。至目前为止,还是守着20至 2万的阵地较为上算。這種保守觀念蠶食著設計者的思維自由度。
    
我個人的觀點認為最重要的,永远是中音的准确性,音乐音响永远是中音的世界,HiFi组合的黄金地带是中音的准确回放,整个音响画面的美感,是由中音线条勾划出来,听HiFi第一件事就要分析它中音的质素。所以我喜歡的兩個牌子的音箱(Dynaudio、ATC) ,恰巧它們採用的中音單元,都公認為目前最好的。互调失真,瞬态失真,功力供应,分音器的交岔总脱节,各扬声单元之间的相位漂移等等,均足以严重影响中音线条的明朗性及统一性。中音质素不佳的体系,使回放缺乏音乐味,这些Hi Fi在播放大炮声,大鼓声时却往往有吓死人的效果。

到此為止,我已經很努力的試著澄清相當多模糊的、誤導的音響技術上經常遇到的術語或概念了,究竟是不是有些地方說錯了,或還有那些含糊地方,請大家隨時指正。謝謝
TOP
95#

harvey 在 2005-1-13 15:45:41 发表的内容


看來我的章節亂了,請各位只好暫時忽略它的次序或撥入的範疇,待重新整理時,我再將它們規劃一次。這是寫作過程的通病,尤其是這次一脫稿就上帖,倉卒中難免錯漏百出!

2.1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

這裡談的只是我們的聽感,其中主觀成份相當高,並且絕大多數的術語只是用來表達聆聽到的感想,當然主觀性強的發燒友,會根據自己的偏愛而會將某些術語當作自己的選購音響器材的準繩,這也無可厚非的。

文章裡,讀者會發現每每有重複再談的地方,這是因為談到該處時牽涉到的關係點不能不再提出來,說明音響系統各個組成完件之間,彼此互相輝映的。

人类大脑左右半球中,右半球专门接收破译具有感情色彩和意义的信息,而来自左侧视觉和听觉的大多数感觉同一瞬間输入,是靠大脑右半球处理的,右侧视觉和听觉所感受的大部分信息,又是靠大脑左半球处理的,这就是说人的大脑是交叉处理来自身体左右两侧感觉信息的。

人们的闲暇情趣虽然千差百异、各不相同,但对于音乐,几乎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为什么呢?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还具有驱除疲劳、愉悦身心的功能,正因为如此,男女老少都喜爱它。除此以外,它又有下列优越性:

音乐可以健脑,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促进脑细胞活跃和生长。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分管语言、计算、分析等逻辑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右半身活动,如握笔写字、拿工具干活等。右半球则分管音乐;舞蹈、绘画等形象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左半身活动。平常人的多数活动,大都只限于大脑左半球在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便削弱了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但如果在一天工作之余,听听音乐,唱唱歌曲,动动乐器,就能发挥大脑右半球的作用,从而大大地增强大脑的功能和左、右两半球的协调。

这里忽然怎会谈起脑科学来呢?我认为聆听音乐的听感是需要培养的,换言之,聆听音乐经验越丰富,就能够越体会到像我所归纳出来的X(因為下文中的「感」已經超越6個了,只好以X代替)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X个感它们全部都是感觉——听觉和触觉通过右大脑半球在颞叶的上部大脑皮质听觉区,去识认分析的听感。细心去了解的话,X个感的存在、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录音的模式、录音师的心思、录音的设备……坛子里不是正在热烈地讨论着D版Z版的质素差异吗?他们已经积累了很长日子的聆听音乐经验,才能分辨出高低。

X个感与音响器材的分析力好坏有直接关系。分析力差的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模糊一片,只有混浊感!分析力好的音响器材所回放出来的声音,也不一定X个感俱全,X个感还需要有良好声学处理的环境去凝聚,才能回放出来的非常悦耳声音!X个感的用途作為描述聆聽感覺多於用來作為評鑑音響器材的素質。

a 空气感(air、airy、ambience堂音 ),用于表示高音的开阔,或是声场中在乐器之间有空间间隔的声学术语。此时,高频响应可延伸到15kHz-35kHz或以上。好的空气感必須有好的錄音、泛音、餘韻、殘響……彼此相互相承。深入地說音色空气感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而音质和音色上的表現。我的想法是这样: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是狭义的音色;应该广义地综合性地去认识音色,因为音乐乐曲里的各种乐器的声音的特色凝聚在一齐就是音质。音色是音质基本构成成份,两位一体,它具體呈現在空氣感的氣質裡。

空气感的反义词有“灰暗(dull)”和“厚重(thick)”。非常抽象的词,不是空间感。它较适合听大型的作品或是在较大场地演奏的节目。它是一种频率较高、比较散的声音。同時指音响器材所能重放的最低频率,表示重放低音时音响系统或音箱所能下潜到什么程度,小型超低音音箱的低频延伸可以到40Hz,而大型超低音音箱则下潜到16Hz。

b 空间感( spatialness、spaciousness ) ,我在這裡特意寫上這個術語,主要是中外人仕經常以它來代表音場的寬深、空气感的充沛、3D十足……。它只是一個顧名思議的名詞吧了,我們會在音場那裡詳細討論。

c 形态感(figuring),這個術語與空间感一詞的用處類似,只不過是描繪音響器材具備的結像能力、或聚焦能力……它也是一個顧名思議的名詞吧了,我們會在音場那裡詳細討論。

d 定位感(positioning、sptiality),简单讲就是人声或乐器声发生点清楚、确定位准确。通常说,声音发飘即是指定位感不好。在音场中,靠两侧的乐器定位感通常会比较好,而音场中央的乐器定位感会比较差。这也是环绕声音响效果中加中间声道的原因之一。加中间声道对定位感有所帮助。這個術語與形态感的用處更加類似,只不過是描繪音響器材具備的結像能力、或聚焦能力……它也是一個顧名思議的名詞吧了,我們會在音場那裡詳細討論

e 层次感(layers of depth) 这是音场中由前往后一排排乐器的发声清晰程度,以及乐器与乐器之间的间隔清楚程度。这程感觉就像木头截面裡的年轮,一圈一圈的排列感覺。

层次与深度、形像与阔度,其實情況也與b、c、d、相似。只不過立体声之回放,在60年代只能做到由左至右的音场感。那时期的形象与定位,都是平面化的,左右声道不协调,就产生“中间空洞”的效果。“定位”的正确解释,绝非一般人所想象的一樣,每件乐器都必需按照正确的乐队排位回放出来。因为,管弦乐队乐器的排位根本没有固定形式。讀者經常會在刊物上读到解释定位,把一队管弦乐团惯用的排位抄了出来,叫读者去找。他写的是长笛在中间声道,第一、第二小提琴在左声道等一般排位。如果读者信了他的话就問題多多了。很多管弦乐曲的录音会把长笛排在中间偏左。有些录音會将第一、第二小提琴分别排在左前方及右前方。此外,敲击乐器的排位,更是因不同指挥及不同环境而异。大提琴组也会有时给搬到音乐台最后排之中央的。故此,任何乐器所投射出来的方位感由此至终稳定不变,形象鲜明,不漂不移,就是最佳的“定位”。
    
新进的体系,应该可以在听音室前面两声道之间,建立一个 3D式的立体音响空间,这幻觉的“音乐舞台(sound stage”把两柱扬声器前后左右包围着,阔度超过了两柱扬声器的距离、最佳的体验、甚至超越了听音室的阔度。在聆听这些 3D式有立体感的组合时,要是录音质素上乘,我们是可以用听觉触摸到那些分前后左右排列的有立体感的乐器。而且,那些乐器的体型大小均有所交待,这才是接近 藝術境界(State of the art)的音乐回放。但是,发烧友若对各种乐器缺乏适当常识,就很难在脑海中泛起听音室之前方有个音乐台的幻觉了。

上文已經交代了錄音已經滲入考慮到人耳聆聽認知的立體感覺因素,不再贅述。


f 活生感(liveness)「活生感」实际上也是音场的表现情况之一,“当声波波长的长短接近单元振膜锥的直径(包括直径的倍数值)时,声音传播的方向性就会增强。”

這裡借用劉先生的話:「所谓活生感可以说是瞬时反应、速度感、强弱对比的另一面。它让您听起音乐来很活泼,不会死气沉沉的。这是音乐好听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好象一个卓越的指挥家能把音乐指挥得充满生气;而蹩脚的指挥往往将音乐弄得死气沉沉的。这就是音乐的活生感。」

看來活生感完全是一種聆聽時覺得音樂顯現得生氣潑潑的聽感,它是因軟件硬件完全配合得很好時得到的回放感受。2005年元旦出席江门青年音响爱好者协会的聆听体验中,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品味LP的聆听室本来是用作讲座的三边墙对作了吸音,加上地毡,因此回放出来的声音一点也不活生;三楼的DIY比抨室本来是阅读室,三边墙都是书架子,仅加上地毡,因此回放出来的声音非常活生。这例子告诉我们聆听环境是「活生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g 「现场感」除了皮肤触觉对极高频的响应之外,躯体及内脏对低音的物理性响应也十分重要。新发现是「肚皮爱听低音」,人身里最重的器官是肝脏,它在「听」到一个结实有劲的低音之后,会告诉神经中枢「这低音确够冲击性」。心脏对低音非常敏感,已是古有名训了:「撼人心弦」等词句吗?但续研究显示「撼人心弦」的低音是100 Hz左右已有效,发烧友等級中,那是中低音吧了。真正20至40赫的音波,还要达到100 dB以上响度,才有资格称得上「撼人心弦」和「撼人肝脏」哩。

臨场感就是系统重播音乐时,以声音的方式展现在聆听者面前的乐队的规模和范围?

人们的闲暇情趣虽然千差百异、各不相同,但对于音乐,几乎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为什么呢?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还具有驱除疲劳、愉悦身心的功能,正因为如此,男女老少都喜爱它。除此以外,它又有下列优越性:

音乐可以健脑,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促进脑细胞活跃和生长。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分管语言、计算、分析等逻辑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右半身活动,如握笔写字、拿工具干活等。右半球则分管音乐;舞蹈、绘画等形象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左半身活动。平常人的多数活动,大都只限于大脑左半球在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便削弱了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但如果在一天工作之余,听听音乐,唱唱歌曲,动动乐器,就能发挥大脑右半球的作用,从而大大地增强大脑的功能和左、右两半球的协调。

这里忽然怎会谈起脑科学来呢?我认为聆听音乐的听感是需要培养的,换言之,聆听音乐经验越丰富,就能够越体会到像我所归纳出来的X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可以这样总结臨场感這個概念:「呈现在聆听者面前的声音氛围,显示出乐队的规模和迅態范围的阔、窄、深、浅、和声音的抑、扬、钝、错的动态活生感」,会更全面些。是吗?

学物理理论是用來將聲學分析得较为详细,更容易被发烧友理解和使用的,這就是我在這裡提供了諸多理論性概念的原因。

g 密度感(energy density of sound)

在「批判」帖子裡關於「密度感」討論得很熱烈和精采,這種情況說明了很多發燒友的概念是有共識上的差距,包括了我。我將它節錄下大家一起回味:

物理學上密度 = 質量 / 容積

—对于密度的理解:在现代,应该以高度分析力为基础,存在“足够”“密实”的信息量,同时全频段声音信息都“轻重”、“有致”地均匀“填满”听音三维空间。

—对空气感的理解最近有所更新:在舞台“台形”之外,我们还应该听到周围空间的残响与回音,将音乐演奏现场的空间信息清晰地感应出来。同空间感的概念非常相交,空气感还应有着确实的能量感(能够清楚全频各段声音的非声压的能量多少),而空间感则只有三维大小的感觉……

—对音响音的质量,我是这样理解的:重播各种录音中的声音应该没有明显失真——什么东西的发声就是是什么声音!

同意你的见解,「密度」不仅要充斥整个声音氛围,还要没有任何音波的重迭或抵消。尤其是在弱音乐段时,都能有足够的「密度」。千万不能误会「密度」就是密,它应该包含着疏、密、强、弱、轻、重、响、静……等充溢着浓厚感情的声音氛围。我为甚么喜欢俞丽娜在上海音乐学院还未毕业时,演奏的那个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呢?就是她拉那第五<抗婚>第六段《楼台会〉的感情太真了,那种少女情怀无奈都表露无遗。俞丽娜之后再拉的梁祝,大概老了,感情只是沧桑,没有了少女情怀!

比如 timbre 和 tone 这两个词就很不同,前者是音色,后者是音调。timbre音色指同一基准频率下,同样音量下不同的乐器或发声体的声音不同的特性。比如钢琴和小提琴在同样的音阶下声音就不同。tone , 音调是指的是声音的基准频率,同样音阶下的不同乐器的音调应该是相同的。

如果没有数学描述,就很容易你理解你的,我理解我的,最后音响讨论成为玄学的乐园。我只知道声音既是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又是纵向波,它的传播能量由产生声音音的地方,将被振动的介体的物质(空气分子) ,个别地纵向地平行于能量传送的方向输出;它又是一个压力波,因为振动产生声音是将空气分子压缩(compression) 和解压缩(rarfaction) 而生成音波的,将机械能转变为声能。压缩过程便是波峰,解压缩过程则是波谷。音乐回放过程中每个音调(tone) 都含有基音(fundamental) ,和一连串的谐波(harmonics) ,每瞬间演奏出各种乐器的音调这样多,引发的谐波更是不知高出多少倍,想以数据去分析这種音场的密度,只能得到的是仪器或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出来的平均值及图表,能解释密度的实况吗?

所以归根究底,还是要人耳聆听收货,很主观「你理解你的,我理解我的」,这是客观事实,谁能改变?

——玄学与人耳聆听所得的结论为依据收货是有根本上的差异的。玄学只是精神上的空谈,人耳聆听收货却是建立在积累了相当时日的聆听经验上的总结,不是没有科学根据凭空幻想。我觉得你对密度的物理论述非常精辟,就是,在牵涉到感情表达方面不敢盲从,主要是指“充溢着浓厚感情的声音氛围”——我以为感情只能从音乐和音乐表现而来,而能够还原音乐表情是综合了音响多方面因素的要求达成的综合性表现,作为把系统(包括房间环境)物理特性割裂进行分析的单个概念——“密度”不足以表现感情。的确,如果按“××要”地去分析、判断音响重播能力,我认为只应该作物理分析,似乎一旦代入感情表达、音乐表现力的例子(作为佐证),就容易产生歧义。这一点,是普通杂志文章不能避免的。正如重播的问题上,音乐和声音,一直以来,都有两个流派:一是音响应该以重播音乐为本;另一是认为音响重播首先是声音重播,在此基础上标准地通过声音重播表现音乐。我赞同第二种观点,但决不否定第一种观念——基于对物理分析与实际表达能力的理解。

不要忘记我们现在谈的是「要」的密度,这「密度」当然所指的应该是回放出来的音乐的表现,试问音乐缺少了「浓厚感情的声音」会变成怎样,我们该「要」吗?

既然是「要」的密度,我认为割裂进行物理特性分析,这个概念会偏离了「要」的意愿,变作对「密度」的纯理性科学研究了,这样的研究结果对聆听音响能起甚么作用?

不错,一旦牵涉及感情,就会情人眼里出西施,难免主观成份增加,乐观地设想,情况总会是大同小异吧!

「音乐和声音,一直以来,都有两个流派」是客观事实,我看是没法将他们统一,也没有这种必要。各人喜欢怎样去聆听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何况谁也影响不到谁?我们讨论或声讨这篇文章的目的,只不过是想提供他们任何流派参考:音响系统应该具备一些甚么东西。也不能强要人家接纳!

音响系统应该体现在器材质素,和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的好坏上,既然是「单位体积空间中的声音音的密度」,密度的疏密就代表了音色的好坏,密度密就好密度疏就不很好。密度密表示器材的分析力高、环境抵消声波的情况较少;密度疏表示器材的分析力不很高、环境抵消声波的情况就较多。

"声场很大,但层次感较差."大家一看就清楚了。我读了反而胡涂了!为甚么,因为我不明白声场很大,反而层次感较差的原因;我认为应该刚好相反——声场很大,层次感更清晰了。要知道这里说的声音音场,不是噪音音场;声音音场广阔深远了,该不该层次感更清晰?音场是层次的舞台,舞台大了乐队怎会紊乱起来呢,乐队队员都躺下了?

「密度可定义为单位声量(db)所包含的信息量。」于是又上英文国际字典查sound density,没有找到任何解释?一连查了几个网站,结果都没有找到任何解释!网站只是反问你的意思是不是找Sound intensity、SOUND LEVEL、SOUND PRESSURE?无功而回。

——我还是认为声音密度和声能有关。不赞同和信息量有关。不赞成和分析力有关。因为只播出单音阶也可以感到密度的不同。举个例子吧,9尺的Grand级的钢琴,和最小的115鍵立式钢琴在弹奏同一个音阶时,你所感到的声音的密度感有很大差异,这和信息量、分析力无关,和不同长度的琴弦、琴箱散发的能量、策动的空气有关。

单位体积的信息量关系分析力。信息少分析力差,反之分析力好。

两个同样大小的音场有误优劣之分?有啊,层次、定位、、、所以还是把层次、定位等拿出来为好。

「音场大——必然层次感清晰,没有质量的音场是不会大的。」

这句话我同意前半句,后半句我却有异见:首先,音场是由声音音压凝聚而构成,它虽然虚无飘幻,却是一种能量的表现;音场是会大的,这里扩大的情况我从聆听室做了声学处理后的亲身体验,本来想扩大聆听室的构想取消了,因为声学处理后聆听起来的音场是感觉上大了!

——「我还是认为声音密度和声能有关。不赞同和信息量有关。不赞成和分析力有关。因为只播出单音阶也可以感到密度的不同。你所举个例子吧,9尺的Grand级的钢琴和最小的115立式钢琴在弹奏同一个音阶时,你所感到的声音的密度感有很大差异,这和信息量、分析力无关,和不同长度的琴弦、琴箱散发的能量、策动的空气有关。」

这个例子阐述声音密度精采极了,我承认我对刘先生提出的声音密度的了解方向,与Llhu兄的理解方向不相同。我想刘先生本人的理解该是怎样的呢?今天幸亏有这样的讨论机会,问题逐渐澄清了!

从波形(WAVEFORM )方向方面探讨「声音的密度」,波形是声压(sound pressure)变化的模式,它的曲线通常以纵坐标代表声压或振幅(amplitude) ,横坐标代表时间。振幅随着输入讯号的频率不断的随着时间连续变化。

我觉得Llhu兄对密度的物理论述非常精辟,就是,在牵涉到感情表达方面不敢盲从,主要是指“充溢着浓厚感情的声音氛围”——我以为感情只能从音乐和音乐表现而来,而能够还原音乐表情是综合了音响多方面因素的要求达成的综合性表现,作为把系统(包括房间环境)物理特性割裂进行分析的单个概念——“密度”不足以表现感情。

根据超位置定律(Law of superposition) 解释,波形是随着每瞬间时间、以简单地线性的振幅形态组合而成。整个频域(spectrum) 就是以无限的、不同振幅的正弦波混合在一起而成。

这種超位置定律的另一种阐述是:假如有两个或以上的声波在同一空间同时出现,就能繁殖出代数累加的任何周期的声压,随着构成声波的变化而变化。

从上述分析,「声音的密度」可以说是每瞬间时间振幅的代数累加与时间之间的一变量,在同一空间同时出现,就能繁殖出代数累加的任何周期的声压,随着构成声波的变化而变化。换言之,「声音的密度」是随着音箱每瞬间回放出来的振幅多少而变化。那么好的音响器材、频域越宽阔、分析力很好的前后级放大器、音箱的质素高相应的频域也宽阔,回放出来的声音密度就会高了;当然还要加上聆听环境的良好声学处理!
这样说的话,「声音的密度」是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好坏,有决定性的作用。

[upload=gif]Upload/200511315563130251.gif[/upload]

所谓密度,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是质量/体积之比,这里体积就是指音场的大小,在这个音场内,所缊含的信息量越多,声音密度就越大,但是密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信息量如果掺进太多劣质(比如失真的、添加的distortional、additional)信息,也会令声音密度加大,但就打破了声音的均衡均匀,令声音变得畸形、奇怪起来。
——感谢harvey老师提出高见,根据这张图,如果要还原锯齿波,那么此系统的高频响应要相当的好了,否则就无法有那么多细节,只能还原出低次谐波。因此,我觉得“密度”和“贵气”在某种程度上是紧密相关的。
声音在物理学质量定义里虽然不能称它是物质,但它却是一种能量,是在随着时间因素不断改变、可以用耳朵听得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对,渗混了噪音的声音,就不能入耳了。
——对,所以我近来极力提倡多加上一对超高音单元,让谐波、泛音回放出来更多。我的聆听室经常有朋友过访,目的就是聆听多了谐波、泛音回放出的声音究竟是怎样的,他们都起意增加超高音单元了。
h 透明感(transparency):這也是形容聲音聽感的術語,表示聲音玲瓏、浮凸、清晰、通透,沒有受到半點紗、霧的遮蓋。最好的透明感、声音是不会刺耳的是最耐听的,每对人耳对于耐听与不耐听的感受程度都不尽相同的。因此对于透明感的好坏也就有不同的标准。



i临伤感与真实感 State of the art的最终目标,是临场感和真实感。也是判断Hi Fi好坏之最终理论。好的Hi Fi,是能够使听者产生身历其境的实质感觉。它令你浑忘了电子机械媒介的存在,令听觉与音乐之间的距离缩短,甚至消失。因此,State of the Hi Fi,就是没有Hi Fi。

2.2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之间的对比

动态对比

我在《贵气》文中的4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就是粗略地的读后总结,记得写五谈《贵气》时,由于聆听室经初步声学处理后,聆听环境静了,回放到乐曲的声音段时,聆听到细致的声音纤毫毕现——薄薄的轻敲钹声像涟漪般弥漫飘逸,那种境界令人难以忘怀。就是这样,强弱对比的重要观念注意到了;因为音响最难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弱音时有好的动态,动态对比也来了;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也顺理成章的洐生!

录音过程录音的确做了手脚,否则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时,独奏者的琴音都被遮盖了。我以为这是软件的事情,关音响硬件甚么事?难道硬件能将「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改变?

  a 细节重量对比,
b明暗对比,
c 强弱对比,

細緻地去研究這些XX对比,其實可以用「动态对比」就完全可以囊括了。因此我在這裡總談动态对比。

“音响最难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弱音时有好的动态”,这个表现,在牵扯到一个“瞬态”的概念——极短促之中的起伏,确实是音响对音乐表达能力的客观存在的要素,正是音响表达音乐感情所必须的,也是声音与时间关系的感悟。

一個聲音訊號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是指一個電聲音響系統的最響部份與最沉靜部份之間的聲壓水平差異,單位一般以分貝(decibel dB) 表示。這個範圍也可以用來表達最大輸出時的訊噪比。

人的聽覺系統也有一個0 - 120 dB動態範圍,介於聞閾與痛閾之間。音樂的動態範圍可達到90 dB;錄音磁帶的動態範圍只有55-60 dB,因此錄製唱片或光盤時,通常都需要將聲音訊號壓縮或增加,CD是數碼錄音,它的動態範圍可高達90 dB。商店裡有許多降噪音設施藉此提高10-20 dB或更高的動態範圍。

背景噪音(background noise) 是由週邊設備及週遭環境的噪音構成,如系統的交流聲、嘶聲……一般以訊噪比測量。有時,人們將它當作有包圍感的意味。

基調(keynote) 是某一樂曲選用的調性,它決定了整首樂曲創作的基音。從音景角度看,基調卻是聆聽者在聆聽經驗上已經熟悉了的調性,以它來鑑識有無其他聲音的入侵。舉一個廣東人熟悉的例子,黎明這位歌手是以唱走調而能走紅的,誰聽到他唱的聲音,就知道與配樂不同調。鋼琴調音不好就走調,小提琴按弦位置相差一絲也就走調。指揮家就能夠立即知道那位演奏者走了調。

靜寂(silence)即是沒有聲音。這只不過是理論上的表達,最低限度在生物大氣層裡,無論那裡有耳朵,都會聆聽到聲音(非人類動物的聽覺)。絕對沒有靜寂這回事,只有在真空環境裡,沒有了傳播媒介,才可能存在靜寂。

流畅度及动态
    Hi Fi音响要听得舒服,久听不倦,表示整個音響系統把聲音處理得十分流畅。由最弱音一下子升为最强音,像不费吹灰之力的,是最理想的。有些Hi Fi可以开得响,但细声时音响画面缩窄;有些可以开得响,但大声时音色变很粗糙;都是不流畅不悦耳的毛病,絕大可能与功力供应不充裕有关。或者是线路上选了有副作用的零件(有些电容本身又是电阻,有些电阻本是也是电容,有些接線含雜質過多,把傳輸的音頻信號檢波遺失了)。有问题的零件对音色流畅的影响,有時較不同线路设计的影响更严重。
    
线路设计是主动性的(Active)操作程序,零件质素却是被动性的(Passive)操作性格。 Hi Fi厂家在宣传制品时,把焦点集中在主动部份的突破上,令消费者觉得线路设计是决定Hi Fi音色的关键。冷静地想一想,纯A类结构是否一定好声?纯B类又是否一定不好声?专家们马上可以举例指证不好声的纯A机,和好声的纯B机。两部同牌同型的出品,只要把其中一部换上质素高的接线和插座,也便能肯定的改善音质,何况是电阻和电容!一切被动性操作的配件;已被玩家们換「補品零件」地捻到走火入魔的阶段了。
    
动态一词,很多人誤解以为是迅速、响的意思。讲深一层,它应该早HiFi能夠有多静的表現。静的艺术,要比响的艺术难度高出多倍。响的Hi Fi,是吵耳的。静的Hi Fi,在弱音的表现方面使人全神贯注,毫无杂念。在响时却不觉其嘈吵,因此Hi Fi愈是高级便愈是开大声而不觉。

2.3 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处理能力

討論到這裡,問題開始逐漸深入了。
  
a 解析力

音乐细微的变化都能表现得清楚,既有低电平时的解析力,亦有高电平时的解析力,综合低电平与高电平的解析力,就是我们所谓的解析力。

「解析力」就牵涉及音响器材为主了(尤其是前置放大器、訊源、接線等),我的观点认为这一「要」牵涉及音响器材当然可以独立;不过好「解析力」的音响器材,在不好的聆听环境里回放,环境有时会自作主张地将声音修整得脸目全非的。大家分析音场的细致性、透明玲珑浮凸时,注意及不要輕卒地全部归咎于音响器材,其实归咎更多的应该是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不理想。

音响器材「解析力」的好坏,表现在音响器材在回低电平时和高电平时乐段时所呈现的解析力。甚么音响上形容词:透明度、清晰度、层次感、动态迅捷、频率响应广阔……都牵涉到了,而且上文早就提到了。

瞬态(transient),定义上解释它是声音中的一个突然的迅速波动。

声音氛围(envelope) 是声音振幅随着时间而变的形状。下图表示了一个声音氛围的坐标图,展示出冲击(attack) 、稳定状态(stationary state) 、衰灭(decay) 、开始瞬态(onset transient)、瞬态(transient)等等曲线形状。图中衰灭(decay) 部份拖着的尾巴表示环境残响过程。

[upload=gif]Upload/200511315581235442.gif[/upload]


声音氛围是由不同的声压模式随着波形和时间变化的最大振幅的联线。

  

音乐是时间性之艺术,与雕刻、绘画、建筑等空间艺术能够触摸,和可以用眼睛看得到有很大不同。空间艺术是指要利用空间去表现的艺术作品,一座雕塑占有空间;音乐的声音的领域,却牵涉及空间(以空间存在的空气传播) 和时间(它需要时间去延续) ,因此音乐是存在于精神与物质之间,说它是精神的,它却又需要时间的节奏去延展;说它是物质的,但它又不占有实质空间,仅充溢、弥漫在空间里。

音乐的演变过程中(becoming),令人感觉到时间的概念。英文的存在(being)与演变过程中(becoming)两个概念含有特殊意境:being不但是「实质」、「实在」,而且带着不会变动的意识;becoming则带着浓厚的变动的性质,欠缺永恒的实质。欣赏音乐就是从becoming(演变) 聆听过程中,思考变化背后的「实质being」。音乐是透过其「非物质」的特性,来达成它的时间概念。音乐由这个音符之消逝到另一个音符之出现,演变过程相当迅速紧凑而明朗;音乐之变化,能提供一个较鲜明之时间演奏概念。

音乐除了能够表达纯粹时间概念外,还有另外一项特点是音乐不必占用空间,所以能够其变化中助人感悟出时间的过渡。歌剧亦是时间艺术,但歌剧同时要利用空间(舞台)去表现,故此不及「非物质」,「无物」,「空灵抽象」之音乐更能表现纯粹时间观念。

音乐虽然可以视为「非物质」,但乐音可以形容为「可以听出来的物质」,而且更适当之说法应该是「乐音是时间变成可听之物质」,乐音是一项物理现象,称之为「物质」亦不错,但乐音之「物质性格」,却有特别深意——乐音是「时间之物质化」。虽然时间不可见不可触,照理谨凭感官,难以就知其存在。但时间可以听,于是,在听到一连串乐音出现时,人类之心灵可以感受出时间之过渡,这就是「时间之物质化」透过音乐而显现。

我觉得当我在聆听音乐时,乐音的意象会引发我思考的能力,从单纯的生理欣赏进入了心理思考境界,从物质层次进入了精神思想的较高层次层次,到达文化领域。

一個聲音訊號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 是指一個電聲音響系統的最響部份與最沉靜部份之間的聲壓水平差異,單位一般以分貝(decibel dB) 表示。這個範圍也可以用來表達最大輸出時的訊噪比。

耳朵的聆听特性,本身是件瞬态的器官(Transient)在类别上应该属于示波器(oscilloscope)。同时,听觉系统的频率响应范围最低限度要用到第二次微分(2nd derivative)去表达。听觉系统最敏感的既然是与时间有关的失真,所以器材的发展应该积极在消灭时间失真方面努力。可惜的是,目前器材除了扩音器之外,扬声器、唱头、唱臂、唱片等东西都基本上是时间失真、结群失真、包络失真、瞬态失真,及相位失真的生产器。
    
就听觉心理学上,音響的藝術境界的理想似是极端令人懊丧。除非扬声器、唱头、唱片等都换上了新—代,完全连根拔起之新设针(例如雷射数码碟,以空气为发音质的全音扬声器等),HiFi和真正HiFi的距离尚有一段长路。
    
就算短期内我们拥有脉冲数码激光器材,我们需要医学家替我们身体上装上一个输入插座,让这些脉冲数码雷射音乐讯号直接喂入神经中枢,使我们整个躯体——听觉和视觉——产生身历其境的迷幻经验,这才是音響的藝術境界。

清晰度和透明度屬於解析力範疇,指的是质高的Hi Fi,播放质高的軟件时,你可以追综一件乐器,由它的独奏乐段开始,一直追入大高潮里跟一百件乐器合奏时,仍然可以清楚玲珑地听得出来,定位及深度感能保持穩定。透明方面,一件乐器有一件的清脆,一百件乐器有一百件的深厚,独奏与多奏的动态表现准确,乐器的音色不会混淆不清,音响画面是晶莹透明,绝不流于混浊。
    
判断Hi Fi回放内容的优劣,先要对播放的音乐有较具体之认识。这一方面的常识,在应用于判断录音之优劣具重要性。有些Hi Fi,在回放太强音大合奏的乐段时,会遗漏了一些微细精緻的乐器,通常是瞬变快速的音响,例如音量不强的铙钹、铃鼓、边鼓、三角铁等,又或者一些频率极低的大鼓和低音提琴。损失瞬变的原因,多半是唱头或扬声器在剧烈活动时所产生的抵消作用。回放音色,可能保持相当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但却有几件乐器失了踪。损失低频的原因,90%是扬声器低频响应欠佳。可能40赫以下反应不夠就聽不到好大鼓聲音,100赫以下出现快速滚降(连低音大提琴都失踪了)。从前的录音,在录大鼓及低音大提琴聲音时,经常把基本周率削去,听者对音调之变化非仅不察,反觉得大鼓更劲,低音提琴更勁。今时的录音技术上,已經可錄下30赫之间頻率,已经低过很多旧日名厂音箱的响应范围,新进音箱亦不是轻易做得到30赫的回放,前文已说过100赫以下的音波回放已非音箱单独可以控制,是听音室环境的干扰。

b 中音线条的准确度
    
HiFi設計者對高音和低音拓展的理论上看得太重要了。听说有人立志要搜索一个能回放 6赫的扬声器,又听说高頻单元的功能達到40000 Hz。即使可以做到100000 Hz的高音单元又怎樣?反正软件方面的供应有限度,15K以上的频率又开始进入无线电波干扰范围内。玩家又得花钱去添置甚么“电源清洁器”等。20 Hz以下的超闻限低頻要来作什么用?唱针、唱臂、弯曲唱片、回授等谐振在20 Hz以下能带给你灾难性恶梦。至目前为止,还是守着20至 2万的阵地较为上算。這種保守觀念蠶食著設計者的思維自由度。
    
我個人的觀點認為最重要的,永远是中音的准确性,音乐音响永远是中音的世界,HiFi组合的黄金地带是中音的准确回放,整个音响画面的美感,是由中音线条勾划出来,听HiFi第一件事就要分析它中音的质素。所以我喜歡的兩個牌子的音箱(Dynaudio、ATC) ,恰巧它們採用的中音單元,都公認為目前最好的。互调失真,瞬态失真,功力供应,分音器的交岔总脱节,各扬声单元之间的相位漂移等等,均足以严重影响中音线条的明朗性及统一性。中音质素不佳的体系,使回放缺乏音乐味,这些Hi Fi在播放大炮声,大鼓声时却往往有吓死人的效果。

到此為止,我已經很努力的試著澄清相當多模糊的、誤導的音響技術上經常遇到的術語或概念了,究竟是不是有些地方說錯了,或還有那些含糊地方,請大家隨時指正。謝謝
TOP
96#

A4的纸打了90页,乖乖!
TOP
97#

一天是消化不了嘀
TOP
98#

不错,自己买纸,可以省不少钱!
TOP
99#

以20元500張打印紙計值5元,噴墨費2元,稿子價值費0元,主要是gan花了時間,才是最值錢的
TOP
100#

gan :深深感動,真正的熱心捧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