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计算芯片的发展将让普通CD战胜LP [复制链接]

查看: 50357|回复: 320
21#

又是一个极好的新创意,但可以肯定不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出现。就如同现有的DVD和SACD机带给我们的失望一样。可以讲,95%以上的发烧友没有听到过CD片的真正效果。关键不在电路和数码技术,而在于数码技术和模拟技术的完美结合。只要做到这点,
CD、DVD和SACD均能有完美的声音表现而且成本低廉。
TOP
22#

真博士后!!!!!!!!!继续!!!!!!!!
TOP
23#

赶快存钱吧
TOP
24#

felixcat 在 2004-11-16 14:48:37 发表的内容
enrique 在 2004-11-16 14:06:23 发表的内容
根据采样点进行曲线拟和是大学微积分的基本课程,并非高不可攀。 之所以没多少人做这个因为市场太小。


据我所知,中国、美洲、欧洲的所有大学的微积分课程,不可能讲授数值插值拟合的。因为这方面内容是属于代数和泛函分析结合的领域,而微积分仅仅是属于数学分析里面的一个分支而已,不可能有任何一位作者或者任课老师会把代数和微积分混在一起讲的。

实际上,数值方法一般是在一门叫做“数值分析”的课程里面讲授的。插值法历史悠久,历史上不少名垂青史的数学大师穷其一生精力研究,幸运者也一般只能有些许创建而已,比如说伟大如德国的高斯(Gauss),在这方面也仅仅作出了“高斯数值积分”算法而已。以上文章所讲到的方法,说起来轻巧,其实里面细节多多,麻烦多多,有很多理论上的问题,甚至在80年代的时候才得到彻底的解决。上面说的这些方法,内涵实际上十分深厚,我看完下面这一叠讲义所讲述的内容,心里还是有不少地方觉得没弄明白:

[upload=jpg]Upload/2004111614403352320.jpg[/upload]

上图仅仅是讲义的目录提纲。下面这摞书仅仅包含了上述讲义里面的部分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4111614472695047.jpg[/upload]

可见插值理论内容何等丰富。



我想起了一段著名的台词,成进南对韦小宝说的:。。。。这一本只是绝世武功的目录。。那边才是绝世武功的秘笈。。。。
..............................................................................................................

楼主说:。。。。。这些只是发烧大发的目录。。。。下面才是发烧大发的秘笈。。。的一部分。。。
TOP
25#

开拓新思路!
TOP
26#

不可能吧?
CD盘先天不足,数据就那么多。就象数码相机的,插来插去都差不多。
再说都插到极致了。
TOP
27#

K 在 2004-11-17 9:42:32 发表的内容
看的晕.
           总之建议诸位去听听好的LP系统再来说话.
           事物的存在总是有他的道理的.LP也是.


呵呵,再好的LP也逃不过我上述所说的客观事实。假如硬要说经过动态压缩的,或者18kHz以上信号微弱的LP声音好,那任何人也没办法,对吧?

假如建议别人去听好的LP来作决定,那我觉得是不公平的。或者用几十万的LP器材来和几万的CD来比,也是不公平的。另外不是任何一台前级的电气性能配LP和配CD都是一流的,所以还要考虑这个因素。还有,因为有钱的话,很多头版LP都可以轻易买来(至少在我这里是这种情况);但是很多好的头版CD,很难找。所以,要用好的LP系统,和好的CD系统,然后都播放好的LP和好的CD,这样才公平,对吧?

对了,顺便再多说一个事实,为何早期的CD最原汁原味呢?以EMI为例子,当时由于还没有能力足够强的计算机和软件可以去修改数码信号,所以早期CD的制作,只能一次性地转换成数码信号,之后就不可能再作任何音质上的修改了。这是EMI那本“百年红宝书”写的,第282页(原文甚至说得更干脆:没任何重新混音、没任何剪辑)。其他厂子的设备估计都是这个样子。

其实我写这系列帖子的目的,只是为了指出现实中的CD的技术性能和声音的真实性是令人满意的。我不去干涉每个人的听感,任何有头脑有理智的人,以真正客观的态度看完、听完、感受完之后,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最后请注意:我建议LP爱好者重新去认识CD并不是等价于说要把LP扔掉啊,反之亦是。
TOP
28#

楼主利害,想二十多年前,我也学了数学,可是现在差不多忘光了,什么厄密多项式、高斯、拉格朗日,一个影子都不剩了,惭愧!该向楼主学习。
TOP
29#

我对楼主的知识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人对CD的插值算法十分感兴趣,无夸自己数学功底不足,不能深入了解。
关注ING!
TOP
30#

在CD格式标准里面,曾经给出了CD格式的失真界限为不超过0.01%,不过请注意这个数据是考虑到CD压制的时候的误码,电路运算的误差、还有光头拾讯的时候的机械误差——但是现在的CD机有的已经采用了类似光驱的那种同一信号多次读取的技术,已经基本能避免光头拾讯的误差(除非你听的是D版);而CD压制的工艺,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很多CD厂的工艺水准已经远远超过CD蓝皮书上规定的最低界限,还有电路的问题,很明显花得钱越多,所得到的机器性能也就越好,因此0.01%的误差是保守的,现在一些高档的CD机都号称“误差不可测”(广告词,多多少少有些夸张了)。至于LP的播放系统的一般误差水平,相信玩LP的朋友们心里明白(想一想不同的LP唱盘、能调校出来不同的声音即知)。

对了,纠正一个或许存在的误解:CD格式的频响范围是从20Hz到21kHz(实际上在不特殊的情况下,CD编码器甚至能够识别、记录22.1kHz的声波——这是因为44100/2=22100,但是假如取样点刚好位于振幅的零点的时候则此频率无效,因此21kHz是肯定能保证的有效频响),那为何有的CD机标的频响上界是20kHz?这个我不知道,这要让制造厂商自己来解释。

但是,有一些朋友就是觉得听感上LP比CD强——其实这个现象已经有很多人研究过了,一般认同的结论是LP播放的时候,由于材料的特性,使得本底会产生一种本来不属于录音本身的特殊的有规律的噪音,这种噪音作用于人耳神经上的时候,会产生某种特殊的效果(具体描述我忘了,这种噪音是理论上就存在的,不管是多好的LP唱机都是无法避免的)。所以现在有的20bit制版技术,在编码的时候就会有意地混进这种特殊的噪音,使得在转换为16bit的CD数据之后,在CD机上播放会产生类似的本底噪音——这些都是听觉心理学的范畴了——也有研究表明假如如果让一个人经常接触不带那种特殊噪音的录音,那么那种特殊的噪音不会让这个人的听觉产生快感。不过这方面的范畴,谁是谁非很难说,姑且当作笑谈即可。要知道,电子管放大器的失真率高是铁证了,但是为何它放大出来的声音却会有迷人的感觉呢?这就印证了Dr. Pan前面贴子的论题:好听是否就代表了真实呢?

(未完待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