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或许虎头蛇尾,居然歪打正着?小摩*写*真*八*号*的发现及给厂家... [复制链接]

查看: 52903|回复: 93
21#

20
摩改中遇到一个理论推导与实际效果完全相反的矛盾,令人十分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两个晚上都失眠了。所幸第四天凌晨五点左右,终于彻底想明白了原因,困惑烟消云散。对*写*真*八*号*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发现,对音箱设计问题也多了一些认识和理解。所以,决定写个帖子记录一下。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2#

21
从原理分析,如果在已有音箱箱体内增加吸音材料,会减少箱内实际容积,导致箱体谐振频率抬高(例如从32Hz上升到36Hz),同时低频的频率响应曲线也会发生改变,由此导致低频量感减少。不过,由于箱震减少,低频的解析力、层次感、瞬态会有改善。有得有失,应综合考虑进行取舍。
设计摩箱方案时,决定增加吸音材料、减小箱震,已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牺牲一点低频量感,改善低频质量。针无两头利,孟子曰: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

22
完成急就章的小摩后,进行试听。
第一首盖瑞.卡尔的《伦敦德里小调》响起,就明显感到低频的改善:量感增加了,分析力提高了,层次感清晰了,瞬态也变好了!(咦!好像哪里不对?)
顺序听到第四首o holy night,感觉依然是:量感增加了,分析力提高了,层次感清晰了,瞬态也变好了!
然而,这不科学!低频分析力提高、层次感清晰、瞬态变好,这都符合科学原理,但是量感应该减少才对啊!

莫非是我的错觉?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4#

23
接下来一两天,仔细聆听,发现低频量感确实增加了。增加幅度应该在5~10%之间,很明显的变化,绝不是错觉!

根据原理推导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怎么回事?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于是开始分析原因:
1、可能是播放曲目中低频频率不够低,未达到摩改后低频响应曲线开始衰减的频域(这个解释很牵强,更换不同曲目之后,排除了这种可能)
2、人耳在低频区域的感觉不敏感,可能出现偏差(这个理由似乎成立,但偏差怎么会一边倒地偏多?)
3、加入的吸音材料数量不多,对箱内容积减少有限,所以低频量感并未明显减少,由于低频质量改善,导致主观感觉低频量感反而增加(这个解释似乎有理,但有忽悠之嫌,应深入分析)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5#

24
于是开始计算箱体内加入了多少吸音材料。
回忆各块吸音棉的尺寸,用计算器计算。但好些尺寸记不确切,后悔当时没有进行记录。
突然看到用剩下的那块吸音棉,灵光一闪,想起当初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的故事,恍然大悟:消耗的材料=初始的材料-剩余的材料,就怎么简单!
很快间接计算出,每个箱体内增加的吸音棉数量大概是36平方分米,约18升。

*写*真*八*号*低音箱体的容积是多少?没有官方数据,根据外部尺寸和内部结构,粗略估算是70升,姑且按70升计算。

因此,加入18升吸音材料后,箱体实际容积相应减少了18升,比例为25%。
要是谁说,音箱箱内容积减少25%对声音“影响不大”,这人要么是瞪眼说瞎话的骗子,要么是啥都不懂的菜鸟。

这个解释也说不通,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6#

25
深夜,躺在床上继续思索。注意到吸音棉重量很轻,其实就是蚕茧状结构的无纺布,纤维内部又大量孔隙、充满了空气,1升吸音棉(视在体积)实际占用的空间并没有1升啊!
原来如此!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那么1升吸音棉占据的实际体积到底是多少?
顺着阿基米德的思路,想到一个测量办法:
把一定体积的吸音棉浸泡到水中,静置较长时间,水浸透到内部,排除空气,根据吸水量的大小就可以计算出吸音棉的实际体积。
似乎可行,但涉及到测量方法与测量误差,结果不会太准确。

再深入一想,发现这方法本身是错误的。大学时学过《土壤学原理与土壤地理学》,其中讲到,土壤中的水分与空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土壤固体颗粒表面吸附、失去活性的,另一类是处于自由状态、具有活性的(只有这部分水分和空气才可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同样的道理,吸音棉表面积巨大,会吸附一部分空气,无法与水交换。所以,被水充分浸泡的吸音棉内部依然会保留一部分吸附状态(非自由状态)的空气,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就不正确了。

冥思苦想,依然无果。
一夜无眠,转眼天亮。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7#

26
第三天(周二)晚上,继续HIFI到十点,如同平常。
然后是电影时间,看了部老电影,1951年的《暴君焚城录》,将近3小时。看完之后收拾一番,2点上床睡觉。
听音乐的时候很愉快,很轻松。但一想到理论分析与实际效果出现相反的矛盾,内心就纠结、困惑,但又不由自主要去想,于是再度失眠。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8#

27
吸音棉的实际体积到底该怎么计算?
想起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奥卡姆的剃刀”,换个角度,简化问题。

尝试从重量角度分析。这种吸音棉的容重比是每立方米40公斤,就是0.04克/立方厘米;而聚酯纤维固体的比重是1.33克/立方厘米。于是可计算出内部充满空隙、填满空气的吸音棉的聚酯纤维用量比例=容重比/聚酯纤维比重=0.04/1.33=0.03,即1升的吸音棉的固体体积只有0.03升。
因此,加入18升的吸音棉,实际占用的空间只有0.54升。相对于70升左右的箱内容积而言,比例很小,因此影响不大,低频量感并不会削弱。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9#

28
这样解释合理吗?
似乎有理,但依然有毛病啊!这种算法,是假设所有的聚酯纤维独立做成一块固体,内部没有空气。实际情况是聚酯纤维都被拉成了立体网络,内部巨大的表面积会吸附一些空气分子(非自由状态),这个因素必须考虑。

既然难以精确量化,那就粗略估算吧!
吸音棉内部聚酯纤维+吸附的空气分子(非自由状态)占总体积的比例有多少?有50%吗?肯定没有!有30%吗?估计没有!20%呢?也许有!
姑且按20%的比例计算,这18升吸音棉导致低音箱体内部容积减少为3.6升,占总容积的比例大概是5%,当然影响不大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30#

29
这个解释基本说服了自己,于是睡觉。
快要睡着的时候,迷迷糊糊当中,突然一惊,还是不对啊!增加的吸音棉实际占用内部容积的比例小(5%),影响不大,不会导致低频量感减少——但也不会让低频量感增加啊!
现在的问题是,低频量感增加了——确确实实增加了啊!以上的解释东拉西扯,都涉及到固体表面物理了(当初有一高中同学博士专业是研究固体表面物理,所以了解这个概念),说一千道一万,但根本无法正确解释!

这下吓醒了,睡意全无,继续失眠。
难怪有人羡慕猪的生活方式——不动脑,无烦恼!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