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于听觉的第三块基石——音色
音准、节拍、强弱都做到的纯音(正弦波)听起来就像没有生命的木偶,呆板乏味,算不上音乐,加上音色,音乐才活了起来,变得感人至深……
1.众人皆知,音色取决于泛音。泛音是基频1-n次谐波中可闻部分的一般叫法。(通常基频的7次以上谐波不可闻,但低频的音准可能是靠其高次谐波的拍音效应来感知的)
2.谐波在频率上都是基频的倍数,对应其与基频不同的音程关系,这个规律用来形成音律,或称音阶,(如:毕达哥拉斯律、自然律、十二平均律。值得注意的是12平均律不准确对应基频的谐波频率,所以本身就会产生拍音效应,所以,为了很好使用管风琴的音栓调音,在其与乐队的配合时不一定用12律。另外,很多古乐队也不用12律)所以,构成音乐的音符是一组精心挑选的声音,不是弄出个响就是音乐。
3.不同乐器或人声为何有不同音色,最主要取决于基频与其谐波在起音时(乐音可理解为起奏-维持-消退三个阶段)相互关系的几个方面:
a.基频与谐波出现的时刻不同。(如双簧管是谐波先于基频,小提琴是摩擦噪声在先,长笛是吹气噪声在先……)
b.基频与谐波的强度(震幅)比例不同。这一点对应不同乐器千变万化,有兴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c.谐波的特色。(如单簧管只产生奇次谐波,小提琴可以听到7次谐波,大号只听到5次,打击乐器没有谐波成分,男高音的谐波有明显的颤音成分……)
4.以上a、b、c的各种可能性只在几十毫秒里就发生了,你就感知了音色,其精确度绝对在毫秒级。所以,发烧友可以有1/1000秒数量级的追求空间,真是想到也只怕你做不到鸟! 人的潜能绝对大于你的理性认知……,好好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