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此乃毁天灭地之器?(利用音频对录和数据分析破除玄学) [复制链接]

查看: 102295|回复: 228
11#

末日审判・毁天灭地之时

                             ——模拟信号线的对比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线材之争由来已久,《音箱十大谎言》一文中,第一条就是关于线材的批判。
各大论坛上有关线材有用无用的争论几乎每日都在上演,有人搬出隧道扫描显微镜的照片,力图证实高价线材是荒谬的;
也有人以自己的使用体验作证,说明线材带来的变化是一耳朵即可分辨的。双方各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此,本帖限于篇幅,不可能展开讲解线材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功能性线材的作用。
这里我们找来隔壁的对录实验数据,实验中包含三条模拟信号线。
1.¥398 Van Damme 专业XLR线 2m
2.¥3980 LINN Silver Interconnect Cable RCA线 1.2m
3.¥668 QED Performance Audio 2 RCA线 2m (安润有的卖)

(注意:3中左右声道相反,这是我故意加入的“防木耳补丁”
原对录数据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1i3HwjKL

我们对三根线两两做比较,得出差分音轨如下:
“Linn Silver RCA”与“QED RCA”的差分.wav
“Van Damme XLR”与“Linn Silver RCA”的差分.wav
“Van Damme XLR”与“QED RCA”的差分.wav
差分音轨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1qX4sRbY

听过差分音轨我们会发现,“Linn Silver RCA”与“QED RCA”的差分.wav 的声音极其微弱,需要把功放拧到非常大的音量才能听到。
换言之,这两根RCA线出来的声音差异微乎其微,差异根本不可闻!

另外两个差分音轨分别是“Van Damme XLR”与“Linn Silver RCA”的差分.wav 和 “Van Damme XLR”与“QED RCA”的差分.wav ,
这两个音轨的音量相对而言要大一些,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把功放拧得很大声才能听清。

——————
在实验中选取的三根信号线中,两条RCA线,一根XLR线。
RCA线就是俗称的“莲花头”,XLR线则是所谓“平衡线”或“卡农口”。
了解这两种接口的朋友们都知道,XLR是平衡线,与RCA莲花头转接时,最少要使用线圈耦合,有的器材还会使用运放耦合。
因此,与两根RCA之间的比较不同, XLR与RCA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来自与两根线本身的差异,还包括了耦合线圈或运放引入到误差。
我们可以听到,两根RCA之间的差异极小,根本是不可闻的;
而RCA和XLR之间,由于接口转换而引入的差异相对而言则大得多。

结论:
实测数据分析表明,只要线材是合格的,则线材本身引入的误差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就是可以忽略的。
实验中选取的两根RCA线,一根价值几千元,另一根价格仅有数百元,差异不可谓不大。
但实测结果表明,它们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相比之下,输入输出器件,接口转换器件,以及功率放大器件等,才是整个系统中失真的真正来源。
与它们引入的误差相比,线材根本就是“无损”的。



2016年1月7日更新:
-----------------
之前两根RCA线的差分音轨是仅仅在时间上对齐了两个信号后相减的结果,并没有注意到实际上这两个音轨在音量上还存在微小差异。
实际上2号线对录音轨的左声道振幅是3号线右声道(因为3号线对录音轨是左右对调的)的 0.99872064 倍,
而2号线对录音轨的右声道振幅是3号线左声道的 1.00137005 倍。

当对齐了两个信号在音量上的微小差异后再相减,即获得了 (新)“Linn Silver RCA”与“QED RCA”校正音量后的差分.wav
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mhj6iU0

听过这个新的差分音轨后我们会发现,差分音轨中的信号比之前的还要微弱,说明两信号经过精密比较后,差异比之前想象的还要小。
这更加证明了两根RCA线之间的差异是极小的,不可闻的。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6-09-28 09:57:08
TOP
12#

原帖由 Wilmer威馬 于 2015/12/27 16:25:00 发表
原帖由 HappyWater 于 2015/12/27 13:24:00 发表
面对这种困境,有些人说,“既然盲听没法做,大家只管买,只管听就好了,不要想它到底有用没有用的事情”。
我想,听到这句话,最高兴的应该只有一种人,就是奸商们


此言差矣,让我个这JS 告诉你,这个年代,单单一个淘宝 7 天退款,就已经是客户说了算,只要大家真的只管听,根本不到商家指导,什至忽悠、催眠,资讯发达透明、消费者主导的今天,商家才是最不高兴

然而实际站在一个烧友的视角来看,事情远不是这样。
说什么“资讯发达透明、消费者主导”,我且问,现在国内哪个论坛不是软文玄学满天飞?
说起来,这么多年来国内各大论坛举办的线下活动也不少了,有几次举办过正儿八经的盲听测试的?有见诸帖子吗?或许我孤陋寡闻了,如果有,请贴出来。

当下的网络舆论环境并不好,至少就盲听实验这一条就够给这个现状判死刑的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做对录分析实验。
盲听实验需要找很多人,志愿者需要有代表性,每种器材又要来回听好多次,费时费力,盲听次数少了没有说服力,盲听次数多了人又疲劳。
一般的发烧朋友们几个人很难组织起这样的盲听实验。相比之下,对录分析实验任何一个人自己都可以做,针对自己的器材做,也可以朋友间相互对比。
一套设备,换了一根线,换了一个文件格式,换了一个播放软件,声音到底有没有变化?用数据说话,避开一切人为因素。
这个实验目的是造福广大烧友的,让广大烧友知道哪些“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事实,哪些“变化”不过是心理因素。

如果这个坛子上还有真正的烧友的话,我想当他看到这个帖子,看到这里的实验数据之后,一定不会转弯抹角地玩文字游戏。
相反,都是些JS才会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
抱歉回这一贴时有些激动。
TOP
13#

回复 12# HappyWater 的帖子

丁页……顶!
TOP
14#

原帖由 北京飞韵美 于 2015/12/27 14:05:00 发表
高,问题是什么是正确的声音?大家追求的只是好听,而所谓的好听也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视频这个很直观但是对于不同的人喜好也是不一样的。即使用分析软件分析出数据的不同也不能代表哪个就是正确的。

原帖由 北京飞韵美 于 2015/12/27 14:09:00 发表
不同的线材,播放软件,操作系统,播放出来的声音肯定有差异,但是这个只能说是差异,并不能代表哪个就是正确的,只能依据个人的喜好自己选择。

然而我现在告诉你,本帖8楼的实验数据已经证明,WAV APE FLAC之间没有可闻的区别。
本帖9楼道实验数据告诉你,在同时使用ASIO输出的情况下,foobar2000原版、ProTools 以及 FOOBAR PKSHAN XA1080A 之间都没有可闻的区别。

连可闻的区别都没有,还说什么喜好?说是喜好,其实是忽悠吧!

至于不同的线材,呵呵,我先买个关子,阁下就等着瞧好吧。。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7 23:48:28
TOP
15#

原帖由 Real 于 2015/12/27 17:57:00 发表
7天退货是进步。
当乐声丶jvc、柏林之声、MBL丶麦景图全套装机都可以7天退货时,问题少些。


对,这是进步,其实 7 天站在用家立场是不夠的,当年我初在 168 登陆产品,是跟欧美一样做 60 天退货的,只是运作成本实在太高,后来就取消了

原则上,现在只要是网购,不论品牌,都应该可以退款,但是如何执法和守不守法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联城众志志成城;
盟约立誓比天高;
音韵悠扬飘袅袅;
响彻云霄照九州!
【走向国际,努力尊定「中国声」标准!】
TOP
16#

原帖由 HappyWater 于 2015/12/27 21:2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Wilmer威馬 于 2015/12/27 16:2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HappyWater 于 2015/12/27 13:24:00 发表
面对这种困境,有些人说,“既然盲听没法做,大家只管买,只管听就好了,不要想它到底有用没有用的事情”。
我想,听到这句话,最高兴的应该只有一种人,就是奸商们 [/q


我说的是站在网购有退款的前题下「只要大家真的只管听」,只管听,自己试,耳听为实,就算不懂不是金耳朵,也至少自己知不知道是否感觉良好,根本不用理会什么枪文、更不会理会 JS 花言巧语,什至连你这个贴对部分消费者也可以是没有意义,如果真的消费者只管用自我主观结果说了算,JS 连硬销也没门,是否 JS 才是最不高兴的?

就好像买衣服,只要试了能穿上、自己感觉良好,肥婆也能低胸 + 迷你裙,轮不到 JS 硬销 N 年不卖一件的加加加大码肥人装,只有选择不卖而已。
联城众志志成城;
盟约立誓比天高;
音韵悠扬飘袅袅;
响彻云霄照九州!
【走向国际,努力尊定「中国声」标准!】
TOP
17#

科学求实!这点要顶LZ,音响在电声范筹内还算科学技术,基于科学原理及技术辩析真相,这是根本。
最后编辑时光车间 最后编辑于 2016-09-28 10:50:38
TOP
18#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5/12/28 11:41:00 发表
科学求实!这点要顶LZ,音响在电声范筹内还算科学技术,基于科学原理及技术辩析真相,这是根本。
音响,更扩展开些说音响文化,终归是个人玩乐,玩乐事,不科学也可以,尊重个性喜好!大不了各玩各的。
但要是不依扰科学还要玩技术活,打着技术的幌子淘生意,那就不地道了……

阁下一席话说到我心里去了。
玩乐是玩乐,喜欢怎么玩都是个人喜好问题,是依据“电声科学”还是依据“器材外貌”完全是个人自由。
不管怎样,依据“科学”或希望自己能依据科学的烧友也是很多的,我个人本身也是优先追求“科学电声”,满足电声需求后再论“器材外貌”和使用体验的。
然而现在的网络环境让人很是心寒,软文弥天玄学覆地,想找到一句认真的分析,一篇科学的帖子来指导我们的发烧,都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网络上很多人,也不都是JS,但JS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人热衷于宣传玄学,贬低科学。更有甚者还掏出“科学不能解释HIFI”之说,混淆视听。
HIFI之路变得如此艰难。
鄙人不才,玩了这么多年,跌跌撞撞摸爬滚打,学理论,做实验,搞试听,测数据;总算是有点心得体会拿出来与众位同道分享。
不求能改变这个环境,但求能留给我们自己一份真。
TOP
19#

科学求真,道道不同。
最后编辑时光车间 最后编辑于 2016-09-28 10:51:15
TOP
20#

哈哈,本人是学电的,又做过N多年的程序员。对这个实验结果早有预判,但绝对支持楼主!!!毕竟很多的非专业人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