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44.1KHz 16bit (也就是音乐CD)真的过时了么? [复制链接]

查看: 34807|回复: 162
1#
众所周知,DVD-A SACD以及蓝光音乐等高分辨率音源已经渐渐开始普及了(当然,这主要得益于破解和硬盘)
有人说,44.1KHz 16bit已经过时了,是时候去追求更高音质的音源了。然而,44.1KHz 16bit真的过时了么?

我们知道,192KHz 24bit比之于44.1KHz 16bit的优势在于两方面,第一是频率范围,第二就是量化噪声。
24bit的量化会有比16bit更低的量化噪声强度;192KHz会有比44.1KHz更大的信号带宽。
今天我做了一个25秒的44.1KHz 16bit的量化噪声测试音轨,这个音轨里只包含有一个随机的量化噪声。(也就是振幅为一个量化单位的随机序列,也就相当于一个“白噪声”)
这个音轨所包含的这个噪声就是44.1KHz/16bit规格的音频由于规格本身而引入的噪声强度。
大家可以试试,看看自己的耳朵自己的器材要开到多大音量才能感觉到这个噪声。
以及,如果用那个音量听一般的音乐又会是什么效果 XD。。。

亲,听过记得回帖哦。。。

http://115.com/file/dpjain32#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21 09:15:50
分享 转发
TOP
2#

听到这个噪音的音量比我常用音量大好几倍。。。
TOP
3#

-90db的噪声在正常听音状态要把耳朵贴近喇叭才轻微听到,但不知楼主想表达什么?
TOP
4#

1541是16BIT的代表者。。。
CLK发烧信号线!
淘宝: http://shop35466467.taobao.com
TOP
5#

找个真真正正是24/192 录、制的原格母文件,对比一下压缩后的 16 / 44.1,听听有多大差别?
最怕是碰到一些 16/44.1 用软件升为 24 / 192 格式的文件作比较,这样等同把 VCD 放在蓝光里,一点意义也没有。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6-20 14:56:50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6#

所以说,当你能听见这个量化噪声时,那个音量已经大到不可能拿来听音乐了。。
换句话说,对于最终的播放来说,16bit的量化深度足矣,24bit的量化位数纯属多余。
当然,录音室还是需要24bit的,目的自然是为混音和后期留有余量,
以便保证最终输出的16bit中不会出现超过量化噪声水平的误差积累噪声。

那么,就信噪比来说,16bit(也就是音乐CD)完全够用了的。
-------------
以上是大家实验就可以实验出来的结论,那么,我们进一步推论,44.1KHz 16bit的LP转录也好,重采样的SACD也好,重采样的DVD-A也好,是不是都足够听了呢。。。
换句话说,是不是我们可以得出:“就规格而言,44.1KHz 16bit这个规格足矣对付人耳,任何其他‘高码’和‘模拟音源’都属于多余”这样的结论呢???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2-06-20 15:02:34
TOP
7#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20 14:55:00 发表
找个真真正正是24/192 录、制的原格母文件,对比一下压缩后的 16 / 44.1,听听有多大差别?
最怕是碰到一些 16/44.1 用软件升为 24 / 192 格式的文件作比较,这样等同把 VCD 放在蓝光里,一点意义也没有。

请您先听听那个44.1KHz 16bit的量化噪声吧,别高码不高码的,你先听出来了量化噪声再说吧。
TOP
8#

最好先搞清楚高格与低格除所谓的量化噪声重要,还是文件内所含演录信息量的多少重要。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9#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20 15:29:00 发表
最好先搞清楚高格与低格除所谓的量化噪声重要,还是文件内所含演录信息量的多少重要。

当信息量超过了人的感官所能接收的量的时候,更多的信息量就是多余的。
这个道理的直接表现就是你已经听不见那个量化噪声了。

这是信息论(六十年代就已经建立了)中最基础的部分了。。
阁下是不是该好好复习一下香农信息论呢。。。
TOP
10#

学习中……
音乐无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