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BI-AMP之路(电子分频缓慢进行中) [复制链接]

121#

原帖由 znd06 于 2012-3-1 17:01:00 发表
我现在用的减法型能补齐。

关于相位偏转朱所说的和我说的有点不一样,朱兄说的是分频之后合成特性,我说的是分频(滤波)器工作原理。就减法分频器而言,无论是以高减低、还是以低减高,作为减数的那一路仍是靠相位偏转来实现分频的,或者说,滤波器带外衰减就是靠相位偏转来实现的。
减法型滤波器在早期电子报上有过介绍文章,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模型,仔细分析可得知实际作为减数的那路和作为得数那一路因相延实际并不一致,在这点上实际减法分频不如传统的高低通滤波器,当然减法分频在幅频特性上比传统方式有优势。
关于电分必须要与音箱系统相结合方面赞同朱兄说法,电分、功分只是手段,取长补短、巧妙设计,最终获得靓声才是目的
TOP
122#

回复 121# 老友无名 的帖子

请仔细研读电路,这与先前的不同,有相移补偿。实际应用完全可以重合。
我们并不怕整体延时,有害的是相对时差。
最后编辑znd06 最后编辑于 2012-03-01 19:28:36
TOP
123#

是朱兄没看明白我的意思,我是在说LPF或HPF电路自身是依靠相位差工作的,没有相位差是无法实现滤波(分频)的。减法分频电路模型在早期电子报等报刊上有不少,程式无非是林氏或巴氏滤波器加一个减法电路,试贴一个看看能否成功



有相移补偿的电分,很早前hifidIy上就有人做过,不过这个相移补偿和相位差是完全的两回事,滤波器的相位差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怎么结合扬声器特性将相位衔接做好
TOP
124#

再发一个三分频减法分频的电路,HIFIDY上的:


这个看的稍清楚点,图上的U1A和UIC是典型的二阶林奎斯滤波器,输出特性就是靠相位差原理实现的,中频通道依靠减法器实现输出,实际说到底仍是借相移后的信号来做加减运算,最终实现分频目的的
TOP
125#

顺便投诉一下,不知道是线路问题还是服务器问题,在hifi68发帖和刷新实在很吃力,有的时候翻下帖子再回一下,需要半小时时间
TOP
126#

黄色的,与我前面上的相同。124#是无补偿的,千万别照搬。
TOP
127#

呵呵,朱兄还是没仔细看我说的话,我意思是说,无论是功分器的L、C还是电分用有源器件做模拟电感,每阶90度终极相移都是无可避免的,与后面是否有补偿无关。上面的图只是个简单的减法分频电路,没有涉及到相频、幅频、阻抗特性补偿等电路
TOP
128#

回复 127# 老友无名 的帖子

这个我同意老友无名兄的,补偿的话只能把一个频点相位纠正,其他频点还移相。不知我的理解正确否。
TOP
129#

晕倒!从看到有人回帖到刷开帖子用了15分钟,回帖又用了10分钟左右!浏览和回帖实在是太痛苦了,刚才就没看到120楼朱兄的帖子
jacky70、szlghyj、znd06兄有其他联系方式吗?换个地方讨论吧,这里回上个两三帖就要一晚上时间了

哀悼一下我的第100帖,没想到这么有意义的帖子还是投诉168的
TOP
130#

回复 129# 老友无名 的帖子

我这里网速不慢啊
TOP
131#

回复 128# szlghyj 的帖子

还是没认真读懂电路呀!
以124#为例;上面为积分延后,下面是微分超前,被原始全音减,都要有误差。

前面的图加等量群延时器,消除了误差。即在有效结合区,高低音喇叭得到同步驱动,我们为避免单元自身的相位偏移,要用陡些的斜率,使结合区窄些。
TOP
132#

FT,老兄真看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吗?
现在我这里刷新困难,打开前面一页估计又要“无法显示”了,估摸着来说吧
无论是积分延后,还是微分超前,电路自身有没有相移?补偿是另外一回事,功分器一样可以做补偿的

再多说一句,LPF、HPF到减法器节点位置的相位,与全频信号相位一致吗?LPF和HPF电路处理过的信号,一个相位超前,一个相位滞后,即使做到没有误差,也仅仅是相位重合,与相位衔接相去甚远,说句大白话,就是高低通相位差360度,也就意味着低通在和高通的前一个周期进行叠加----这还是建立在设计和原件取值完全正确的基础之上,再说相位补偿,纠正相位的失真虽然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很难,即使做到了,范围也有限,关于相位补偿电路,HIFIDIY的WZY版主做过类似试验电路,朱兄可以去参考一下。

前面说过,所谓减法器不是什么新电路,很多年前就有了,充其量只是个理想模型而已。从“为避免单元自身的相位偏移,要用陡些的斜率”来看,老兄真是没仔细探究相移是怎么回事,这样做只能恰得其反。
TOP
133#

请问老友无名仁兄,二阶的功率两分频时,使用正相接高音喇叭还是反相接高音喇叭好呢?
最后编辑gdxxczx 最后编辑于 2012-03-02 02:31:29
TOP
134#

回复 132# 老友无名 的帖子

多年前就已测试过了,前面给的连接有图,已经说得够清楚,不再重复。
TOP
135#

看电路模型,无论是巴特沃斯还是林奎斯,或者贝塞尔型滤波器,都是利用相移的原理工作的啊?没有相移,滤波器电路就是废物了,减法分频仍旧是采用巴特沃斯或林奎斯做基本结构,只是有个减法电路啊,既然是有滤波器怎么没有相移呢?
TOP
136#

原帖由 znd06 于 2012-3-1 21:51:00 发表
还是没认真读懂电路呀!
以124#为例;上面为积分延后,下面是微分超前,被原始全音减,都要有误差。

前面的图加等量群延时器,消除了误差。即在有效结合区,高低音喇叭得到同步驱动,我们为避免单元自身的相位偏移,要用陡些的斜率,使结合区窄些。

我的理解与znd06兄还是有分歧,我的水平有限,看来要先补补课,整理整理思路.
TOP
137#

以下是帮老友无名兄贴的,他那网速慢,贴不上来:

在这里交流吧,发兄弟一个做点声设计的朋友写的文章,水平很高,希望能在电分改造中有所帮助
恒阻扬声器系统和绝对相位技术

我们常说某扬声器(系统)的阻抗是多少多少欧姆,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它的阻抗是一个固定的值,而实际上由于绝大部分扬声器具有惯性负载的特性,因此它的阻抗特性都不是线性的。不仅阻抗的模是频率的函数,同时阻抗角也是频率的函数,这一点本文的读者基本上都应该能够明白。扬声器(系统)阻抗的定义是指在整个工作频率范围内所呈现出来的最低模值,体现的是放大器所可能拖动的最重负载。我们都知道功率放大器是以扬声器(系统)是作为的负载的,对于交流功率放大器来说,理想的负载应该是一个纯阻,原因在于它没有能量的存储问题,输出的所有功率都被负载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了(声能+热能),因此不存在因能量储存造成的一些问题。
能量储存会带来什么问题呢?由于惯性负载的能量储存现象,因而有无功分量的存在。当放大器输出的电能量没有被负载完全转化成其它能量(如声能、热能等)时,如果放大器输出内阻和传输线的电阻为零的话,无功分量会被它们短路掉,因此不会造成什么危害的。令人遗憾的是这二者永不可能为零,因此必定会有无功分量从负载向放大器反射而形成能量的回馈,形成驻波并且会通过这二者在负载上产生相位扭曲的电压信号。而这个扭曲的信号又会被反馈至反相输入端而导致新的失真产生。
既然惯性负载会带来这么多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制作出纯阻负载的扬声器呢?回答是有相当难度。我们大家所了解的电声换能器有很多种,有电磁式的、电动式的、压电式的、电容式的等等。电磁式和电动式的都具有感性阻抗特征而压电式、电容式则具备容性阻抗特征,总之都不是纯阻特性。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惠威的R系列单元的负载特性接近纯阻,不过总不能到处都用。更何况它也只是一只高音单元,即便用了,中低音部分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就没有解决的办法了呢?回答也是否定的。虽然我们不能制造出理想阻抗特性的单体,但我们可以设法用一些补偿电路来吸收这些无功分量,对扬声器的特性作相应的补偿。这种补偿尽管不能完全达到理想的阻抗特性,但却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进行改善。就象我在Prometheus上所作的一样,在整个工作频带内的阻抗变化只有正负1欧姆以内,阻抗角的变化也小得可怜。如果以这样的系统来作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的话,无疑上面说的问题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了。但这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正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问题之一。
我们在Hi Fi系统中最常用的扬声器单元(驱动器)基本上都是电动式的,电动式由于音圈电感的存在,因此它的阻抗特性在绝大多数时候呈现出感性的阻抗特征。对于这一段的特性曾经有人尝试过用RC网络来进行补偿,这的确是一个好主意,曾经风靡过一阵子的所谓“零失真分频器”就是用的这种方式来进行补偿的。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感性负载与容性负载的阻抗角不在同一个象限里!如果单纯的用RC的模值变化去抵消LC的模值变化是很牵强的。而且扬声器的等效负载网络也绝非简单的RC那么单纯,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RCL网络。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使用能有效应对的补偿网络,而这个网络则需要非常的复杂。这么复杂的网络用普通的计算方法或者用大量的实验之类的办法是难以应付的,需要使用更加先进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难题。就象我在《音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中说的那样,我们非常幸运的生活在这个有计算机的时代。如果我们够聪明的话,可以用计算机来帮助我们处理这些令人感到烦心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尽管有很多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未来计算机统治世界等等似乎非常可怕,但我总认为计算机只不过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一种类似于锄头、镰刀之类的生产工具。就象“深蓝”战胜了卡斯帕罗夫,也只能说明许封雄够本事,不能说明“深蓝”就比卡斯帕罗夫聪明,“深蓝”在这里只不过是许博士的工具而已。计算机永远都只是一种机器,之所以被称为高级机器,高级就高级在与其它机器相比它是一种会运算的机器。但再高级的机器也还是机器,它是没有智慧的,它的优点就是可以进行机械重复、枯燥无味的计算以及很少犯计算方面的错误,并且任劳任怨、从不嫌烦。如果要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做事,就必须很详细的告诉它一步一步该怎样做,这些步骤就是计算机的程序,当然这是要人来编写的。要编写程序首先必须先分析我们所要处理的作业,然后建立数学模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最后再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合适自己使用的编程语言,写出相应的程序。最后用它来帮助我们做我们要做的事情。说实话,这本身也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可别无选择,否则计算机不知道你要它做什么。当你按步就班的做完这一切,就可以开始享受成果,让计算机为你做那些你最怕做的繁琐的事情了。
扬声器系统的心脏部件是分频器,这是扬声器系统最难设计的部分。也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体现他的最大的才华和风格的地方。分频器的种类有不少:按特性分有什么巴特沃茨、林克-威茨、贝塞尔等等;按斜率分从一阶到四阶等等。其实对于实际的扬声器无源分音来讲,什么巴氏也好、林氏也罢,都只是理想状态下的计算模型,与实际的工作状态有很大的出入。用这些公式算出来的分频器我看不用也罢,至少也得等到理想的扬声器单元制造出来再说,至于几阶的问题倒确实值得好好的研究一番了。
我见过不少设计者为了追求陡峭的响应特性而不同程度的使用高阶的滤波方式。象什么三阶的四阶的等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高阶的滤波在带来陡峭特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失真,其一为过度失真,其二为相位失真。过度失真是由于过分陡峭的衰减而带来的响应严重的不连续所造成的,而相位失真则是由于储能元件的固有物理特性造成的,我们在这里着重讨论相位失真的问题。
由于LC的储能作用,每一阶的滤波都会带来90度的终极相移,具体的原理很多人都知道,即使不知道也有相关的资料可供研究,无需我再费笔墨了,我们还是讨论这个相移所带来的问题。由于每阶滤波带来90度终极相移,那么当滤波为4阶的时候就是360度,低通为滞后而高通为超前。在高低通重叠的地方一般约为终极相移的1/3~2/3,也就是120~240度左右(当然不排除其它可能,我就曾经设计过让2阶滤波在近180度的时候对接)。我们取中值180度来计算(这也是最常见的情况,非常典型),由于低通滞后了180度而高通则超前了180度,两者的绝对相位差为180-(-180)=360度,相差了整整一个周期!当然这时候的相位是重合的,不影响两者的合成。但,它们差了一个周期。也许有人会问我:差一个周期有什么关系?它的叠加依然是好的不就行了。这话似乎把不无道理,然而问题在于差一个周期就意味着低通在和高通的前一个周期进行叠加!更严重的是它们与原始相位都差了180度!如此一来在高低通交接的地方相位被严重的扭曲,而扭曲了相位的信号与原始的信号波形就完全不同了。说到这里可能又会有人说:既然相位这么重要,我们不如加上一些相位修正如何?话是这么说,也很有道理,可做起来的难度有多大也许就没有考虑到了。在无源滤波器里要纠正相位的失真虽然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但的确是非常的难,即使做到了,范围也很有限。如果象4阶所造成的这么大相移,根据我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是一点可能都没有的,更何况由此带来的其它失真。话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知道我在推销低阶滤波了。没错!的确是这个意思。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低阶滤波的优缺点:
优点首先有:简单、元件用量少、相移小,再就是过度失真小。缺点则有:衰减斜率小、带外衰减不干净,由此派生出一个致命的缺点――对单体的要求极高。怎么高法?一是SPL响应平坦,还有就是两个单体之间要两尽可能多的重合部分。既然我们要采用这个方案,我们还是多看它的优点吧。首先这个过度失真小肯定是受到欢迎的;相移小尤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至于简单嘛,倒在其次。当然,如果可以我们也不会拒绝。由于1阶滤波的相移的终值只有90度,即使是不做任何补偿修正也仅为4阶的1/4,而且由于相位的扭曲很小,因此还可以通过修正电路进行一些补偿,使得最后的相位失真更小。如果能够使用低于1阶的滤波的话(不是梦话,的确可以做到),相位失真还可以更小,也更容易修正。然而,它对单体的要求也更高。
我们说了那么多优点,可缺点也是客观存在、不能回避、需要我们去正确应对的。其实它的真正缺点就是一个:对单体的要求高。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象Scan Speaker的8545和9300这样的单体都不能直接使用。Scan Speaker可以说是单体中的极品了,直接用低阶滤波都有问题,必须使用很复杂的校正电路来对单体的某些不良特性来修正,更何况那些性能普通的单体了。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在网上看到有人用南京产的单元做了一款多媒体扬声器,赫然用了最简的1阶分频器,简直令我瞠目结舌!不是咱们妄自菲薄,只是这差距就明摆在那儿,这样的单体就是让我加校正我都不敢用,因为它现有的特性校正起来太困难了。可如果不加校正的话,结果只有天知道。
  可能有很多人设计一阶滤波器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管是正接还是反接,它总会在某交叉点的附近出现一些响应塌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扬声器延时现象在捣鬼。因为扬声器单元在发声的时候都有不同程度的延时现象,不同的单元有不同的延时。从目前我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来分析,延时应该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个是物理延时,另一个是机械延时。物理延时是由于绝大多数的中低频扬声器是锥盆结构,它的策动是在中心部分,这个部分一般要比盆口靠后一些,因此它发出的声音要比从盆口发出的声音要迟一些到达耳朵。机械延时的成因我还没有完全弄清,仅从我在测量中得到的数据来看,应该与振动系统的惯性有很大关系,但似乎又不完全是这个原因,好象还有其它原因。但由于实验手段的限制,在短期内可能难以完全解释了,只有等到以后条件具备的时候再研究吧。反正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扬声器的确存在机械延时现象,而且是振动质量越大它的延时似乎也越大(这也是我说“与振动系统的惯性有很大关系”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为了解决单个扬声器单元不能覆盖整个音频的问题,需要使用不同大小的单元组合起来。但如我前面说过的,不同大小的单元有着不同的延时,因此当这些单元安装在同一平面(障板)上的时候,它们所处的声平面是不一致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在两者共同发声的频段里它们到达耳朵的时间有先后差异!而且这种延时反映在相移上是不固定的,在不同的频率上有不同的相移。这个道理大家很容易理解,我们以100μS(相当于34mm的音程)的相对延时为例:在1K时的相对相移为T×F×360=36度,在2K的时候就到了72度!4K时为144度,如果以2K为中心,上下一个频程的相位差了108度之多!这也正是很多人设计一阶滤波器时为何在衔接点两头总是处理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这个问题在国外有一些公司已经非常重视,如美国Thier公司的产品就使用了向后倾斜的障板来补偿这段音程差。不过虽然这种方法能够解决问题,但我总觉得这样不是很好,至少感觉上有些别扭。我对付这个问题是使高音扬声器的安装位置后移来补偿。
解决了延时问题后,下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单元的问题了。如前文所说,即使象Scan speaker这样的极品单元它的特性都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必须作相应的修正才能达到原计划的要求。这个修正电路也是异常复杂,复杂到需要计算机来帮忙的地步。不管怎么说,这个问题还是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当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就可以使用最简单的低阶滤波器来分频了。虽然滤波器很简单,可为了纠正那90度的相移所采用的手段依然不那么简单,当然这也是物有所值,用上这些手段后,整个系统在分频区域的相位抖动仅为正负20~30度!已经非常接近理想了。而这是在综合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单元能够更理想一些的话,这个相位抖动还可以更小,直至逼近零抖动!
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后再配合上纯阻补偿技术,这时候的系统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有相当好的相位特性,还有非常好的负载特性,再加上很低的能量存储,整个系统工作在几近理想的状态下。然而它的代价是使用了异常复杂的补偿电路,复杂到单只扬声器所用的RCL元件高达数十个之多。因此当初我告诉一些朋友这种打算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不理解,好心的劝我别枉费心思。理由非常简单:“你用了这么多的元件,它们要消耗很多能量,这样功放会推不动,整个系统的灵敏度也要下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他们片面的理解了灵敏度以及能量消耗的问题。这些元件的确是会消耗一些能量,但它们消耗的绝大部分是在系统中“流窜”的无功分量或其它有害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补偿电路是一个“清洁工”、一个“清道夫”,它们在保护系统里的电环境不受能量垃圾的污染,它们使整个系统(包括放大器)工作在更加理想的状态下。对此我用了一句绕口令式的话来解释:“我使用了一个复杂的电路,目的是使信号更为简单。”实际工作也的确是如此,由于无功分量和其它有害能量几乎被完全吸收,带来的好处是信号传递的单纯——因为传输线路中不再有驻波的干扰,反馈回路里也不再受到扭曲的信号所干扰,因此整个系统的状态非常之好,如此一来对于功率放大器的要求也宽松了许多。听感上低频的控制力更好,中高频的纯净度更高。从结果来看,它达到了当初设计是预定的目标。
TOP
138#

关于声场再现技术机理的探讨

“Stere”这个英文单词是立方米的意思,后来随着两声道录音技术的出现,加上一个中缀“o”再加上 “sonic”就成了“Stereosonic”,也就是立体声的意思。可能是嫌这个词太长了,现在一般常用的是“Stereo”这个词。
Stereo在大陆的意思为立体声,在港台地区它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译意,叫做“身历声”。不管叫立体声也好,叫身历声也罢,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可以再现三维立体声场的意思,何谓立体?乃三维空间是也。那么Stereo系统真的可以再现原来的三维声场吗?回答是否定的。虽然现行的Stereo系统可以再现一部分的方位信息,但无法正确再现三维的声场信息,原因是这种两路的记录——重放系统先天的特性造成的,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进行一番分析:
我们一般常说的Stereo系统是一个标准的两路声音记录——重放系统。从空间学的角度来说,两点可以决定一条直线,就是一维空间;三点可以决定一个平面,是两维空间;而四点可以决定一个立体,是三维空间。从这个定义来看,我们常用的Stereo系统应该再现一维空间应该没有问题,两维空间就已经是要求过分,三维空间则简直就是无理取闹了。的确,两路系统用来再现一维空间的方位感应该是非常轻松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两路系统如果连这点都不能做是不是太失败了?这一点从原理上解释也很容易,读者应该都知道,无须我在此多费口舌。不过Stereo系统还可以超水平发挥,在一定范围内再现两维空间的信息。这决不是心理暗示,而是有相当的科学依据,当然这个现象解释起来要困难一些,需要多费一些口舌。
听音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有朋友说:这个乐手在这个方位,那个歌手在中间偏左一些,三角铁的位置要靠后些,小提琴有些突前等等。这说明Stereo系统不但可以刻画出方位,还可以产生纵深信息。原因究竟何在呢?三岁孩子都知道声源的远近会对声音的大小产生影响,同样大的声音在不同的距离上有不同的听音感觉——近一些就觉得声音响一些,远一些就觉得声音小一些,不过这并不足以代表用声音大小可以判断距离。在雨果的《夜深沉》里有一段梆子从弱到强的演奏,实际上梆子手自始至终一直没有挪动过半步,如果我们有那种由远及近的感觉的话,梆子手岂不成了化缘的和尚了。因此,要产生出决定距离的信息,仅靠声音的强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引进另一个概念,就是混响。混响能够决定距离?是的。一般的情况下,我们都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周围到处除了声源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反射声,由于各种无需证明的原理,反射声的强度永远小于直达声。在演出场所和录音室、演播室这些地方,声音会发生多次反射,反射分前期反射声和混响。在室内声学工程学中,将延时不超过50毫秒的称为前期反射声;而超过50毫秒的则称为混响声,当混响声的声能密度衰减60dB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混响时间。在一个混响良好的场所,混响应该是很均匀的。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任何点上的声源所产生的混响特性在任何点上都是相同的。基于这样的条件,声音的距离信息被记录下来也就很自然了。
如上所述,在一个混响良好的场所,混响应该是很均匀的。当一个声源发出声音以后,在空间内的任意点产生的混响是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在空间内任何点我们所接收到的混响声是一样的。然而,由于不同声源的距离是有可能不同的,因此所接收到的直达声的强度(声压)和时间(延时)是有相应的差异。换言之,所接收到的直达声和混响声的强度比例、时间差有相应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被人耳朵接收以后会通过大脑的运算得出声源的相对距离。说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应该明白了,如果我们在录音时将空间的混响也收录进来的话,在节目源里也就包含了距离的信息。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表现方式,因为它既适当的表现了距离的信息,又没有增加记录的通道。
不过,尽管两路的Stereo系统可以超水平发挥,再现一部分二维空间信息,然而如果我们再要求它再现三维空间的信息也就过分苛求了。尽管有人会说他听出了某件乐器高些而另一件则低一些,还有诸如什么“雷声能上天,雨点能落地”等的说法。说实在的,这种体验我也有,但这并不是两路系统之功,而是由于室内的环境因素所致。因为室内的反射特性在不同的频率下有不同的表现,所谓“雷声能上天”主要是因为低频的波长较长,在天花板的转角处有较强的驻波和反射所造成的(当然还有一些属于心理因素,但相对来说要次要一些)。这种现象虽然可以丰富我们的听音体验,但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幻象,不是真实的声场再现,否则很容易进入误区。就象以前国内一个大师形容的可以准确听出每一位歌手的身高之类的话语,就有待商榷了。
尽管有很多人在媒体上撰文曰某器材定位如何之精,再现的歌手口型如何之准,毫厘不差等等。其实声音的定位很难象视觉那么精准的,原因何在?其一为波长,另一为信息的接收方式,在此主要讨论波长的问题。为何DVD的光头不能使用CD的红外激光头?就是因为红外的波长偏长,不能读取DVD的高密度记录数据。由于蓝光的波长比红光还要短得多,因此现在研制出的蓝光DVD记录密度比现在我们使用的DVD要高得多。其实不管声波也好,光波也罢,对于细节的分辨力取决于波长是公认的。为什么飞机在雷达上只显示为一个小亮点而不能显示为一个飞机的图形呢?用来探测的雷达波的波长远比光波要长就是缘故之一。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B-2轰炸机不能为雷达所发现的原因之一,事实上B-2的雷达波反射面并非为零,而是有约一平方米的有效反射面。如果用更高频率的电磁波,再使用更高灵敏度的接收系统,B-2一定无所遁形,当然这种做法带来的技术难度非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人耳所能接受的最高频率(很多人都达不到)是20kH,对应的波长为17毫米。从理论上讲,最高的分辨力应该为厘米级。然而人耳和眼睛的结构乃至工作原理又有天壤之别,所以实际的分辨精度比这还要低得多。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关口形的大小甚至形状的讨论无疑是一种奢谈,声称有此体验的人更多是出于想象
  虽然两路系统可以再现深度信息,但如果要真的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是有一些难度,关键的是对重放的器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我们在前面所说,深度信息与混响有相当大的关系,准确的说与直达声与混响的关系有关。其实混响声与直达声远非简单的混合,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交织。因为声音是一种时域的信息,除了最先发出的直达声外,后面的直达声都不同程度的和混响声互相交织。在这种交织过程将会派生出许多新的声音频率,有些频率会很高,而有些又会很低,如果系统的带宽不够宽、响应不够平直,将会丢失这些宝贵的信息或导致直达声和混响之间关系发生畸变,最终使得声音的空间感严重下降。另外如果系统的瞬态特性不良也会使得深度信息丢失,因为瞬态失真会掩盖相当多的混响信息。还有一种失真也会导致空间感的损失,就是相位失真。因为相位失真会改变原来信号的波形,这实际上也是改变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这也是我为何要强调相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上如果要得到很好的声场体验,你的系统要有足够平、足够宽的响应范围,还要有很低的瞬态失真和很小的相位失真,如果要真的同时达到这几点还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就象有朋友问我:你设计的扬声器声场如何?其实我在设计扬声器的时候根本就不去考虑声场的问题,我认为当你把个方面都做的很好的时候,声场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根本无需刻意去追求的。
可能有不少朋友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从音响里面听到的声音总是和实际的声音有相当的差别,不管你用多么好的器材都是如此,这又是为什么?难道是所有的器材太差?非也!至少不能完全这么说。正所谓成也萧和败也萧和,其实这也是混响惹的祸。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录音是在一个有混响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在记录的软件中包含了录音时的混响信息(这些恰恰是包含深度感的主要信息),当我们重放的时候,这些信息也被释放出来了。可别忘记,我们的听音环境也有自己的混响特性,因此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经过了“二次混响”,它同时带有录音环境和听音环境的混响特性,除非是在无反射的环境下录音或者在无反射的环境下重放,否则总会有一些特别的感觉,这是否也可以算是一种失真——“混响失真”?在这一点上,美国的Dr. John Dunlavy非常清醒的认识到了,他的Dunlavy 实验室就曾经做一次真声与录音的对比。对比设在DAL(Dunlavy Audio Lab),使用一对SC-V(由Dr. John Dunlavy所设计的)的音箱,左右分开约3米,中间放乐器,播放的录音是在DAL的一个大消声室(三维尺寸为7米;6米;5米)中,使用经过校正的、仪器匹配的全指向话筒和专业的DAT录音机来完成的。他们请了一些有经验的爱好者来,用盲听法来分辨声音到底是由音箱还是由乐器所发出的,后来这些请来的人的分辨结果接近随意猜测。这证明了二次混响对声音还原的影响,当然同时也证明了Dunlavy博士音箱的水准(如果是普通货色的产品,包括某些国际、国内的所谓名牌恐怕就是在太空里录也是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准)。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希望大家以后就用消声室的录音,因为没有混响的录音会丢失深度的信息;也不是要大家在消声室里听音,不仅因为很多人不具备这个条件,即使具备这些条件也不希望这么做,因为人在这种环境下会很不舒服。音乐是让人享受、让人愉悦的,如果变成了受罪那还有何意义?说这些只是要给大家揭开问题的真相,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器材,不过这绝不是某些Low Fi低劣音质的借口。
最后再说些题外话,我听到有些人在形容器材的声场再现能力的时后会说这个声场有多少米宽;多少米深;多少米高等,我就不明白:难道你用尺子量过吗?如果量过,这么一个虚幻的环境你是如何量的?如果没有量过,这么精确的尺寸你又是如何得出的?其实说白了这里面更多的是“皇帝新衣”效应:言者这么说,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工夫;听者如果敢说听不出,不是傻瓜就是耳朵太烂:这么明显的都听不出!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当傻瓜,也不愿意别人觉得自己耳朵比别人差。于是不管是否听出,也跟着一起鼓噪,以显示自己不是傻瓜,结果都成了真的傻瓜,很多人都落入了这一个怪圈。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感到沮丧、可悲的事情,可悲的不是我们的耳朵没有听出大师们说的感觉,而是我们失去了对大师们说不的勇气;失去了追求真理的勇气。
TOP
139#

原帖由 petrochina 于 2012-3-2 8:21:00 发表
看电路模型,无论是巴特沃斯还是林奎斯,或者贝塞尔型滤波器,都是利用相移的原理工作的啊?没有相移,滤波器电路就是废物了,减法分频仍旧是采用巴特沃斯或林奎斯做基本结构,只是有个减法电路啊,既然是有滤波器怎么没有相......

几种滤波器差别在曲线和某些特性。用恒定时间延迟的,再把主信号做等量延时,同步再相减。明白吗?
TOP
140#

回复 139# znd06 的帖子

是兄弟不明白了吧?无论上面说的哪种滤波器,自身都是有相移的,这点没错吧?所谓等量延迟是另外一件事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