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都市人的乡愁---来聊聊中国民歌吧 [复制链接]

查看: 18388|回复: 146
81#

公牛 在 2006-12-29 22:42:12 发表的内容
支持一把!送商隐兄一束“兰花花”
[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42062124.jpg[/upload]


这张民歌俺没有的。这些民歌手是不是原生态的歌手。
TOP
82#

郭兰英,任桂珍,胡松华,奚秀兰,李谷一等的啦,谁都知道的。
TOP
83#

呵呵,我也满喜欢民歌的,偶尔来调剂一下满不错的
TOP
84#

土地,是山川草木、江河湖海、天气物象的统称,也是一切生命之源。

歌,是人在劳作、交往中,「感於哀乐、缘事而发」的自然呼唤和即兴抒咏。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里有人的足迹,那里就会有歌的传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後亦应之,此举重动力之歌也。」是最早的抬木头之歌;
    [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最早的狩猎之歌;
    [ 禹行功………涂山氏之女…候禹於淙山之阴。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倚兮],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思念之歌,也是後世一切情歌的源头。

    歌,发乎人情,却源於土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放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天地万物,时时在触动人心,心有所感,诉之於歌声。於是,天、地、人,土地、民众、歌声,共存互融:於是,歌被誉为天籁、地籁、人籁,成了土地赋予人最可贵的精神资产之一。

[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353833866.jpg[/upload]
TOP
85#

这张唱片是俺的镇宅之宝,也就是平常不听的,所谓近乡情怯,有此一说。在大都市里呆久了,也就不知道自己的乡愁付之何处了。

今天重新听了这双张数遍,百般滋味在心头。这绝对是文献类的收藏品。第一张劳动歌,全部录制于现场,没有伴奏,第二张也大致如此。这些劳动号子多么的悠扬,即使最繁重的体力劳作也不能剥夺他们歌唱的权利。
TOP
86#

没有,我这西北歌曲绝对是缺门。
TOP
87#

特殊的自然生态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

    正月里娶过奴,二月里走西口
    二套牛车慢慢游.真魂魂跟在你身後头
    你在口外受零落,妹妹在家实难活
  前山糜子後山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453257494.jpg[/upload]
TOP
88#

若飞公子 在 2006-12-29 23:16:36 发表的内容
佩服李老师“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王洛宾先生的作品也很不错!


王老的作品当然不能漏。但是俺自己手上他的一些唱片版本一直不满意啊。
最后编辑李商隐
TOP
89#

阿宝自春晚以后走红大江南北。他确实可以成为刘改鱼,杨仲青,辛利升,马子清,郭威,马海,张兰英等西北黄土地的歌手的传人。这种发声方法确实难以在其他歌手上面听到。

对于他在广东音像出的两张唱片,我个人认为由于过度的商业包装,使他成为用民歌唱法在演唱民歌,但是听来却像是流行的民歌歌曲。另外,他唱片出的很粗糙,请看第一张封面,竟然错误如此。[upload=jpg]Upload/200612300112062740.jpg[/upload]
TOP
90#

多年来,无论是草原还是戈壁、高原或者平川,我有幸一再地感受者中华大地上不同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我深深感到,如果龙的意象代表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因渔猎、采集、农耕的历史而兴起的共同图臆,那麽它的传人们正是因为拥有了土地,才进而拥有了人生。土地教会他们如何生存,给了他们繁衍生息的空间,而生存又激发出心灵的歌,赋予他们智慧和灵感。土地和歌谱写出的,正是人与自然互相孕育、互相给予、互相对峙,又互相延伸的历史诗篇。

    记得我第一次去西北,就被高原那广衰无垠、浑成一体的黄土地所震慑。那直立陡壁的沟壑茆垣,不知是大自然坦诚亦或无情的造化?稀落矮小的歪脖儿柳树、窑洞、枯草、羊群,却在贫瘠单调的执著中,透露出生的气息。
[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442467774.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