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自古以来,人们就凭直觉感受到溶铸在歌当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地域特性。《吕氏春秋》所记载的东、西、南、北四方之 「音」,是先民对土地与歌关系的第一次感悟;之後,十五国风、楚声、吴歌、西曲、越调……,更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感悟。再後来,竟有了 「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的谚语,虽然稍嫌夸张,但无非是在强调「不同」的土地之於「歌、风」的殊异。
所谓土地的「不同」,最重要的是地形、地貌、高原、山区、丘陵、平原、盆地、湖滨、森林、革原,各自形成了互有殊异的自然景观。其次是方位,即东、西、南、北、中,它兴地貌、气候相结合,对植被、生态、人的生活、劳作方式和人的性格造成直接的影响,进而对歌风产生了影响。
如此,一方面是高原之歌、平原之歌、草原之歌、森林之歌、江河之歌的差异;另一方面又是西北黄土高原之歌、甘青高原之歌、云贵高原之歌、华北平原之歌、江南水乡之歌的不同。而所有的不同、差异,说到底,还是水、土所使然。
在中国,能直接体现土地与歌的关系者,首先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及其流域。它们几乎源於同地,但一南一北,各宗其轨,浩浩渺渺地向东流入大海。由於流经的地区有著地貌上的差异,又造成上、中、下游歌风的大相迳庭,也就形成了多姿多采的地域特色。
[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371641980.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