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都市人的乡愁---来聊聊中国民歌吧 [复制链接]

查看: 18389|回复: 146
101#

希望这些歌曲不会成为,逝去的记忆。如同唱片最后这张模糊的像片。[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522390934.jpg[/upload]
TOP
102#

李商隐 在 2006-12-29 23:33:00 发表的内容
我正想说这张呢。

就我手头的唱片来说,我的思路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是西北黄土地的歌曲。
第二是那些著名的民歌歌唱家。
第三是王洛宾的一些歌曲。
第四是台湾的校园民歌
第五是一些新翻唱的民歌歌曲。
第六是那些经典至接近民歌级数的歌曲。

俺手头有限,对民歌所知甚少,绝对是想到哪说到哪。主要大家一起聊聊。


偶也是对第二部分可能多一点了解而已。李兄有无唱片推荐?
TOP
103#

李商隐 在 2006-12-30 0:17:29 发表的内容
如果说第一张我还尚满意,这第二张就是不满意了,在这些民歌里加进了很多混音mix,听上去这些民歌象舞厅里的disco。居然唱片说明书说,这是更多元更丰富的新尝试。我觉得像阿宝这样的歌手,就适合于那种最原生态的风格,伴奏也应最简单的。现在这样实在不伦不类。[upload=jpg]Upload/200612300172747299.jpg[/upload]


哈哈!前段时间在电视文艺节目里(好像是中央台),看到他在台上唱英文歌!那样子!现在想想,我都禁不起要喷口笑声出!
中国真搞笑!
TOP
104#

流云_居士 在 2006-12-29 23:04:26 发表的内容
偶对民歌如果传唱下去一直感兴趣,就像交响乐一样,好的乐谱也要好的乐队,偶不否认民间歌手演绎的民族风味,但是,现在民歌的流传状态是很让人担忧的,如果去演绎这些民歌确实值得思考。


这是个很难的课题,如果民歌能解决,其他文化形式也能解决啊。
TOP
105#

然而,自古以来,人们就凭直觉感受到溶铸在歌当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地域特性。《吕氏春秋》所记载的东、西、南、北四方之 「音」,是先民对土地与歌关系的第一次感悟;之後,十五国风、楚声、吴歌、西曲、越调……,更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感悟。再後来,竟有了 「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的谚语,虽然稍嫌夸张,但无非是在强调「不同」的土地之於「歌、风」的殊异。

    所谓土地的「不同」,最重要的是地形、地貌、高原、山区、丘陵、平原、盆地、湖滨、森林、革原,各自形成了互有殊异的自然景观。其次是方位,即东、西、南、北、中,它兴地貌、气候相结合,对植被、生态、人的生活、劳作方式和人的性格造成直接的影响,进而对歌风产生了影响。

    如此,一方面是高原之歌、平原之歌、草原之歌、森林之歌、江河之歌的差异;另一方面又是西北黄土高原之歌、甘青高原之歌、云贵高原之歌、华北平原之歌、江南水乡之歌的不同。而所有的不同、差异,说到底,还是水、土所使然。

    在中国,能直接体现土地与歌的关系者,首先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及其流域。它们几乎源於同地,但一南一北,各宗其轨,浩浩渺渺地向东流入大海。由於流经的地区有著地貌上的差异,又造成上、中、下游歌风的大相迳庭,也就形成了多姿多采的地域特色。
[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371641980.jpg[/upload]
TOP
106#

本专辑的制作理念,全部源於上述种种认识。无论是「劳动歌」或「情歌」,都以黄河、长江(即北方与南方)为两大系统,人们可以从土地的方位中体会它对歌风的强烈影响。其次,我们又把每一水系分为上、中、下三部份,以便从土地的形、貌中体会它对歌风所具的制约作用。

    可以说,入选的七十余首歌是黄河、长江流域民歌文化的缩影。它们经过长期的磨研而流传至今,既是历史的沉积,又是地域文化精神的表徵,在时空的反覆交流中,成为反映土地与歌之间关系的经典之作。

    我们希望,所有听过这些歌曲的人,可以再次体味一下数千年来中国的「歌」与广衰无垠的土地」之间,那种永远依存、永远鲜活的「情与结」。
    
       乔建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著名民族学者、本专辑总指导)

[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382653541.jpg[/upload]
TOP
107#

送款相对通俗点的,也是偶最近听得比较多的。借的图[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46448637.jpg[/upload]

1. 包楞调        
  2. 好花红        
  3. 赶牲灵      
  4. 绣灯笼        
  5. 洗菜心    
  6. 小河淌水          
  7. 打酸枣        
  8. 送情郎        
  9. 月亮弯弯照九州        
  10. 康定情歌        
  11. 柑子树          
  12. 马桑树树搭灯台          
  13. 斑鸠调        
  14. 花荷包          
  15. 摇篮曲          
  16. 一杯美洒
最后编辑流云_居士
TOP
108#

偶知道第二个不是,其实,原生态和民族唱法简直是胡来~~~~~
最后编辑流云_居士
TOP
109#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歌是唱在闽江绿色的水影里:吱吱嘎嘎的船橹,嫩黄的油菜花,嗒嗒的木屐敲响巷口的青石板,榕树下终日迥旋著笙管椰胡和沙哑的戏腔,女人身上的阴丹士林蓝衣裳,,散发出南国的湿热和温馨……。

    老一辈的人都说,「闽]是一扇门关著一条虫。这虫就是闽江,它只有冲出大门到海里夫才能变成龙,所以出洋谋生就成了家乡的风俗。读完大学,我没有继续飘洋过海的儿时梦想,却背着行囊溯江而上,穿过闽山叠嶂的丘陵,路过长江和黄河。那时的我心里也悬浮著一个梦,它告诉我那条虫原本就是龙,它来自中原,来自北方,来自昆仑山。

    就这样,我开始了探访民族民间音乐的新人生。

[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425241593.jpg[/upload]
TOP
110#

成熟、收敛的太行山和它的开花调,正是因为近於晋、冀、豫中原文化的中心,而与走西口的汉子、蒙族女子所唱的那种动荡的风情有所区别。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地的情歌因地望的不同,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婚姻状态、种植作物的不同而不同。我是那麽深切的感受到:有土的地方才能有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歌。如果说土地是民歌的摇篮,那麽民歌则像灵魂溶铸著人们纯朴的情感和人生。从那时起,我就想著应该有人来为这土地和歌写下一部大书。
    
  回溯历史,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之间,因感於哀乐、寄与托物而尽情放歌。一声 [候人倚兮」,感天动地,情满人寰。从此,坦露沉默的大地获得了勃勃的生机。
    
  然而,土地有东西南北之分、山水陵川之别。形貌的差异、方位的不同,塑造了不同土地的自然蕴含和个性,因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歌也成为必然。
    
  譬如昔者:涂山歌於 [候人」始为南音;有谣於「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於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於西河,西音以兴……(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以至於国风、楚声、秦讴、吴歌……。
 
    又如近人:山曲之於脚户,田歌之於农夫,江南歌采莲,东海赋渔鼓,以至於燕执悲歌慷慨,草原悠远深沉,山峡高亢激越,水乡秀美婉约……以地辨歌、以歌识地,跳动著中华民族不息的生命脉博。

    土地的辽阔,为歌的历史所充盈,而歌的内涵,又由地的深厚所蕴藉。春风秋雨、人世悲欢,土地和歌凝聚成的不正是歌者的生命和生者的歌?

    沧海桑田,星转斗移,尽管今天的文明脚步在都市化的节奏中,上演著一出又一出令人目不暇给的活剧;然而,待铅华洗尽,存留下来的,只有这世代相传的土地与歌。
    
 萧梅  一九九五年腊月十二於榕城  (大陆著名民族音乐学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