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民歌是其它一切艺术的基础。但是,我们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句话呢?民歌是基础,同时也说明了它是一切艺术中最为根源,也就是最为低层次的东西。
168的很多乐友都是西方音乐的发烧友,但是我们接触到的西方音乐,都是以巴洛克以后,专业作曲走向正轨以后的音乐为主。那是说明西方没有民歌吗?(当然,西方的“民歌”定义和我们国家的不尽相同,这是另话)。不是的。和我们国家的音乐发展相比,西方更早地完成了从民间到专业作曲的过渡,而我们只是从炮轰国门之后,艺术伴随政治引入中国,才学习西方,慢慢地走向专业的道路,我们的路才刚开始,还有很漫长的日子。
我没有贬低民歌的意思,但是我想说明的是,中国的音乐不能没有民歌,但是只有民歌,那是仅仅不够的,只有专业音乐的创作,才是真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发展的最高体现。没有作曲家的参与,音乐只能一直呈现出游离的、没有方向的状态。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的发展就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所有音乐就像春秋战国一样,各自为政。一直不能形成自己民族的音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相对而言,只有乐学和律学的情况要好些)。
其实西方的经典作品中,也常常会存在着他们的民歌的身影的,只是由于文化背景的隔阂,我们听着他们的民歌,不会觉得那么“土”而已。比如著名的贝多芬的《欢乐颂》,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德奥民歌的模样:音域狭窄,级进为主,转折处为象征光明的大6度跳进……只是我们听着不像民歌吧?呵呵!更不用提浪漫后期时所谓民族乐派的音乐了,那当中几乎所有都是从民歌或者其它体裁的民族音乐里提取因素再加以发展的……但是这些来自于民歌的作品,同样是世界上所有音乐中经典的经典。
我们不能缺少民歌(所以要保护),因为没有民歌,我们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根”。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民歌,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音乐永远都会是个长不大的侏儒。
一点小意见,欢迎大家拍砖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