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kuang 在 2006-6-1 1:53:00 发表的内容 66dB已经是理论的极限值,实际上磁带的动态范围不超过60dB,而未经过准确调整的磁带机(因为盲听都不能分辨出磁带松紧所带来的声音变化,而即使高档一些的卡带机都能明显听出差别,所以只能理解为现在你的机器误差比较大,所以无法听出差别)声音就“完全把你镇住了”!再看到你当时如何批判LP60dB的动态范围如何“不能准确反映乐团的强弱变化”,而且还确切地指出一个60年代的模拟录音的CD动态范围达到近90dB,制作成LP时被“压缩”到60dB以内,而CD唱片则能准确反映母带动态范围的言论。你希望我如何理解你对动态范围的审美标准?如何理解你“LP的动态范围只有60dB,不能准确反映模拟母带动态范围“的言论?如何理解你关于模拟录音转制CD动态范围测试的试验?
要么是你当时的试验出了错,要么你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刻意提供虚假数据。对于“动态压缩”问题,我只能理解为你对开盘机和LP使用了双重的标准。
另外,建议你在使用模拟音源时要记得一点:和数字系统不同,模拟系统的准确调整对重播声音的影响巨大,而且精度越高的模拟系统,调整准确与否差别越大。你现在的模拟系统中“LP唱到内圈就会有破声”,“磁带的松紧对声音没有盲听可闻的改变”都说明你的两套模拟系统调整误差还很大。连最基本参数都还没调准就讨论声音听感得失,明显的“纸上谈兵”,欠缺说服力。
|
66dB已经是理论的极限值?——这句话说得太含糊了,不像是有所了解之后所说的。
Revox A77给出的66分贝的信噪比,使指使用7.5ips带速,1/4"磁带,1/4 Track的时候的信噪比。所以邝版这里说“66dB已经是理论的极限值”实在让我迷惑:假如指的是Revox A77的理论极限,这就等于什么都没说,难道厂家给的测试数据不是极限值,难道厂家给虚假数据?假如不是特指“7.5ips带速,1/4"磁带,1/4 Track”的话,那就更加奇怪了,到底说的是谁的极限值呢?15ips?30ips?并且还可以分2 track 还是 4 track 的呢。
还有那既然邝版说是理论极限了,那这个“理论”数值必然可以通过实验验证或者推导的对吧(不然的话怎么称得上“理论”的极限呢?),那请您说说您如何推导得出66分贝是理论得出来的呢?或者请您说说哪一个实验,或者哪一个报告得出“66dB已经是理论的极限值”呢?
另外不妨看看这里人家set up的Ampex 351,信噪比最高就已经做到78分贝了(您不要说不能用headroom啊):
http://www.cco.caltech.edu/~boyk/351.htm
并且注意到其中“Tones can be heard down into the noise. This extension”那一段中所说,在磁带嘶声以下16至25分贝仍能听到测试音,假如按照“噪音掩盖不了的信号算入有效信号”来说的话,该磁带机能容纳94至103分贝的有效信号。
还有我之前的帖子已经说过的,实测Szell/Gilels的EMI贝多芬第一钢协录音,在CD上就已经有接近70分贝的动态,这叫人如何相信“66db的理论极限值”?
还有,我哪一句话说“磁带的松紧对声音没有盲听可闻的改变”?!——请您帮我找出来好么?——我前面只是说两者差别没有您所说的“巨大”而已。还有我什么时候说过我现在的模拟系统中“LP唱到内圈就会有破声”,我之前说只有直切臂才能最大保障地防止这种情况出现而普通唱臂很难过得我的关,难道我说“如何做才能防止癌症”就意味着我得癌症了?并且我听过不少声称调得很好的系统,他的主人说没听到破声但我明明听到了——不信的话我愿意参加盲听试验,您用非直切臂播放随机挑选出来的一张大动态的管弦乐LP的内圈,我保证能说出我听到的破音。
LP的动态范围只有60dB——我记得我之前明确说过市面的商业LP实际播出来只有40分贝多的动态,60分贝这个数值假如我有说过的话那只是它在理想状态下才能有的数据(我当时肯定是特别注明的),但问题是说归说,大家手上拥有的众多LP播起来动态不佳是事实。假如有某些LP在我日常聆听中每次都能达到60分贝的动态的话我会考虑购买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磁带、数码唱片经常能达到或者超过这条线。
关于纸上谈兵,这里讨论开盘磁带,我自己有开盘机,也有一些磁带,我每天都听,有时高兴起来我还转录;我在这个业余爱好上投资了不多不少的学费;我帖子里说的数据和情况是经过自己详细了解并且加上我自己亲手做过、验证过的,甚至其中很多信息还是跟开盘机圈子里的朋友、网友交流过、确认过的——因此我不觉得自己是纸上谈兵,至少我没有夸大和想当然。
最后请允许我提一个善意的意见:您有时喜欢用我很久之前的帖子里的片断来说我现在如何如何,能不能暂时不采取这样的方式呢?我不是反对翻旧帐,但是翻的时候请不要曲解我的意思,也不要通过我以往帖子里的只言片语来推出我的系统有什么特性,因为这样首先明显是不可行,另外这也会干扰讨论的顺利进行,并且假如我也用同样的讨论方法来回帖的话(像我一样,您以往也发过很多帖子的)那大家就真的讨论不下去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建议而已,不强求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