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高频延伸的实测。 [复制链接]

查看: 23663|回复: 174
111#

JWang 在 2006-5-10 13:15:57 发表的内容
这个felixcat真是蠢透了

以Jwang的分析统计能力不去研究“圣经密码”真是一大憾事。美国现在急需这样的人才。
在旧约《但以理书》和新约《示录》都预言空前大恐怖将在秘密书卷开时完全揭露。圣经密码就是「秘密书卷」?它的确等到发明了电后才能开严封。而圣经密码预告了「终未的日子」、「核武战争」、「世界大战」。
 如果圣经密码是对这世界的一种警告,那它从何而来?能预见三千年后的事,圣经当然是出于上帝之手。有人说圣经可能是「外星遗物」,设计成唯有地球文明达到一定的进化门槛时才会自行示现的形式。
[upload=jpg]Upload/200651013271845188.jpg[/upload]
TOP
112#

JWang 在 2006-5-10 14:42:19 发表的内容
你前面看到人家用半速刻片,还讲人家不敢用全速,说明你时还跟本不懂还有个Half-Speed Master。突然间,又装成Half-Speed Master的专家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你老是喋喋不休关于Half Speed Master。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刻片和我的测试是没有关系的。


到时给你看看Stan Ricker自己说的话,就知道为什么他不敢用全速了(不过,我知道你到时又会狡辩的)。我现在根本不关心你的所谓“测试”,因为你一直解释不清楚为何跑出来那些不应该有的、明显超过30k的信号,所以不是你有问题就是你的“高档”机器有问题了。因此我当然不用关心有问题的你或者你的机器产生的结果了。

因此我觉得你最明智的做法是,赶紧向大家解释一下:为何LP的说明书写着只有上限达30k的信号,但你的机器却显示有接近33k的信号?——我看你已经回避这个问题很多次了,你不要想扯东扯西来引开别人的注意力。事实上你目前的现状就好像:一边是头顶上长了个恶性大瘤子,一边还跟别人说自己是健康
TOP
113#

JWang 在 2006-5-10 12:32:57 发表的内容

老兄,想象?我真想象不出为什么要用想象这一词。但想象不能作为科学思辨的基础。如果这只是我的想象的话,我会闭嘴不出声。这里涉及了一个学风的问题。不过话有讲回来,或许你还是想考虑一点问题的。不象那些小畜牲。屁不懂一个,还瞎咋乎。

好吧,下面这图你一定熟悉吧,我看到你在别处引了好多次了。看看我用红线划出的地方。做学问要严格。人家放在那里一定是有意义的。如果看不懂英语,打个招呼,我为你翻出来。

[upload=jpg]Upload/20065101294197167.jpg[/upload]

关于噪声,我下次再进一步讲一些。


本来不再想插嘴,但是JWang实在是不懂装懂,继续骗人。

JWang看清楚了,该网页在“Superb Fidelity”一节里说的是“the contact area”,是面积。你引用的那幅图,你说接触面是4 mu对吧?看好了,图中说的是: phi = 4 mu?那个说的是直径(常识:工程中一般用希腊字母phi表示直径或者半径),mu是长度单位,不是面积单位;看到4 mu下面那个12 mu^2没有?——那个才是面积单位!所以我不知道你用一个长度单位来讨论接触面是代表什么意思

所以请你先把英语学好,把英文读懂之后才发言,免得误人子弟。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14#

其实,不少朋友现在使用的唱针都是圆锥体唱针,(三角牌)的AT-F3II的唱针结构仍然是圆锥体唱针结构。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97880&page=18
TOP
115#

另外想起一件事情:前面我提到过半速刻片的事情。某人一口咬定一定是好的,事实上当然不是的。Steve Hoffman和Stan Ricker分别都是录音工业界里很有名的人物,但他们两人对半速刻片的看法是不同的(尽管这样,Hoffman曾经说他不希望因此冒犯Ricker),因此我觉得把他们两个人的观点综合起来应该是更客观的,也就是我前面为何说半速刻片是一把双刃剑的缘故。

我准备下阶段专门开个帖子讨论一下半速刻片这个话题。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16#

Timme 在 2006-5-10 21:13:32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5-10 17:49:51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5912294573805.jpg[/upload]


上面是JWang 的原话。
先不说唱片和唱针的磨损造成的后果。
20kHz和30kHz的wave中的红色区域,表示什么?是不是丢失的信息?是不是高频的失真?是不是频率越高问题越严重?难道这就是LP的高频还原优势?

增加的谐波频率太高人耳已听不到

那么“非要讨论什么LP高频还原达到多少KHz,实在意义不大。”就没有说错了。
TOP
117#


有必要关注如下:



1,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刻片和我的测试是没有关系的。


2,松香味 在 2006-5-10 14:23:25 发表的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LP、CD也一样,高频还原本来就不是LP的强项;RIAA曲线的应用,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刻片及还原存在的问题,而且不可能100%的RIAA曲线镜象还原。非要讨论什么LP高频还原达到多少KHz,实在意义不大。



讲话要经过大脑思考。一边下结论,“高频还原本来就不是LP的强项;”,那你如何知道这不是LP的强项,那我们就得实测一下。但你又讲,讨论LP高频还原达到多少KHz,实在意义不大。即然意义不大?那你又如何下“高频还原本来就不是LP的强项;”的结论?
TOP
118#

felixcat 在 2006-5-10 13:50:21 发表的内容
另外想起一件事情:前面我提到过半速刻片的事情。某人一口咬定一定是好的,事实上当然不是的。Steve Hoffman和Stan Ricker分别都是录音工业界里很有名的人物,但他们两人对半速刻片的看法是不同的(尽管这样,Hoffman曾经说他不希望因此冒犯Ricker),因此我觉得把他们两个人的观点综合起来应该是更客观的,也就是我前面为何说半速刻片是一把双刃剑的缘故。

我准备下阶段专门开个帖子讨论一下半速刻片这个话题。

说得很严谨~~
TOP
119#

JWang 在 2006-5-10 14:51:57 发表的内容
讲话要经过大脑思考。一边下结论,“高频还原本来就不是LP的强项;”,那你如何知道这不是LP的强项,那我们就得实测一下。但你又讲,讨论LP高频还原达到多少KHz,实在意义不大。即然意义不大?那你又如何下“高频还原本来就不是LP的强项;”的结论?


我觉得JWang是在偷换概念。

我相信松香味朋友对于“高频还原本来就不是LP的强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和我是一样的:这句话指的是,在母带 -> 刻片这个过程里,LP在高频段会大量丢失、衰减了母带对应频段的信息,这个是刻片工程师们都认同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并不是我们这些消费者能亲自去比较验证的,因为我们无法弄到母带

我们大部分人能够做的,最多就是验证“当前的LP唱机系统能够比较好地播放LP里的信息”而已(JWang做的这些实验实际上就是这个目的,只不过他的LP系统太次,或者他不会调校,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测出了一大堆谐波失真,还有莫名其妙的高频强噪音)。这些和和“LP能够还原母带多少高频信息”是两码事,丝毫没关系。

所以说,我觉得松香味朋友说的是对的,“高频还原本来就不是LP的强项”(为了避免有人钻牛角尖,这里把背景说清楚:这是对于母带 -> LP这个过程来讲)一点都没有错。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20#

因为快下岗了,忙着找工作,几天没来端详贴子。今天钻进人群一看,诸位专业选手依旧还是这么无聊!...开个玩笑!

顺便写点以前的事儿。有几个朋友一直对LP很不屑,便聚在一起比较。比较采用的声源之一便是著名的莱纳Living Stereo版CD,和《天方夜谭》RAC八十年代以半速混声(见唱片封面上面中间的那个“.5”标记)、精细压片的发烧版。如果这个再版不输给CD,原版的Living Stereo LP肯定比CD要好。

《天方夜谭》的比较结果,要说各有千秋有点牵强,要说半速刻LP把CD打得体无完肤又有点过分。这样的结果令来的几位朋友惊叹不已,大家觉得如果不是特别在乎动态,LP比CD听上去感觉好多了,而且认同LP真是一种很有韵味的文化。

各位正方反方的都别砸我。我看不懂上面那些理论争辩,但我看得出真懂的不多,不懂装懂和砸场子的很多。而且我知道,感觉和文化韵味是没法用声学原理去解释的。争辩也不可能因为相互谩骂而得出什么令人受益的结论。

比较有意思的是,似乎正反两方都有主将,又都有一些铁杆拥笃,当然了,大多数是看客。记得有人这样评论文革:导演是疯子,演员是骗子,观众是傻子。在文革即将四十周年之际(五一六),很多事情上,前两条似乎依然屹立不倒,但观众们难得是傻子了!


最后编辑清水亚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