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WX 在 2006-3-16 13:24:10 发表的内容 一个技术贴,估计关心的人较少。 楼主关于抽样的解释比较浅显,但对恢复信号的理解却是错误的。 表达式说明的是原信号等于无穷多个取样信号的叠加,没有问题。但恢复过程却是: 但每个信号周期只用一次取样(即取样频率等于原信号),将得到一个直流信号;至少有两次取样(即取样频率两倍于原信号),将得到方波信号。由于有两倍关系,可以确保频域的信号不会重叠,即意味着该方波信号中含有无失真的原信号,进入理想低通滤波就可以无失真的回复。 至于楼主提到的公式,就是以该方波为基础的无穷个叠加,也可直接得到原信号。 所以问题出在滤波,理想滤波几乎是不能实现的,一是实现困难,二是实现后的滤波器的冲击响应尾部衰减振荡很厉害,时钟稍有偏差,码间干扰将非常可观。
给一些结论,或许诸位可以看看(欢迎探讨):
1.CD的数字化及后续的解码,按理论来说,不存在误差。所以数字化是方向,这一点,LP的支持者不必怀疑。我也认为LP比CD好听,但数字技术胜出,只是时间的问题。
2.问题出在解码上,当然还有信号线传输的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影响到解码。所以诸位不必对转盘抱有太大的迷信。我也比较过很多不同级别的转盘,只要厂家质量过关,和解码相比,区别并不明显。过多升级转盘,不如要个好解码。
3.以前有帖子谈到Jitter的问题。我认为Jitter乃是CD的恶声之源,但并没有什么人赞同。仔细分析一下解码的原理,你就会明白,Jitter更多的是取样和解码间的误差,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Chord 64水平有限,加了缓存,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选择最大缓存,听感反而不如用最小缓存。当然,可能会有很多人难以理解。所以会出现一个转盘配不同的解码后得出其中一个解码器很差,其实是因为设计的不同,它的看Jitter能力较差,如果配置一个Jitter误差较好的转盘,又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你说奇怪吗?
4.一般而言,取样频率越高,滤波设计越容易。所以SACD超过CD是必然的事情,前提是解码电路趋于和CD一样成熟。过多无意义的讨论,没有必要。 |
我对恢复信号的理解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一是纯数学的,二是物理含义的。表面看是两个不相连事,实际上是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结果,不存在什么错误。
另外“表达式说明的是原信号等于无穷多个取样信号的叠加”,这个理解不够完善,应该是取样信号通过理想低通滤波器后的响应的叠加。事实上每个抽样值仅包含原信号的部分信息,这部分信息又包含振幅和相角两个参数。所以多个抽样值通过理想低通滤波器后才能叠加出原信号。
从纯数学的角度看,恢复信号有两个含义,一是恢复的点是不是足够多,二是各个点的值是不是足够精确,这两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公式里的n 就是确定每个点的值的精确度的重要元素。但点的多少由什么确定呢?因为在两个抽样点之间就可以恢复出无穷多个点(即t值有无限多个值),所以是个不定值。所以从理论的角度看,完全恢复原信号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要具体操作这个恢复过程,就要用到硬件设备,也就是回到现实中。所以现实中完全恢复原信号是不可能的,但近似的恢复原信号是可能的。
从物理含义的角度看,恢复信号的含义是滤波。即完全滤掉高于fm的那部分频谱。从频谱图知道,高于fm的那部分频谱与fm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要做到有效的滤波,只有理想滤波器才能做到,而理想滤波器是不存在的。而实际的滤波器不能做到完全的滤波,所以只能近似的恢复信号。
如果高于fm的那部分频谱与fm之间的距离拉大了,既抽样频率提高了。那么高于fm的那部分频谱就远离滤波器的通带,输出更小,同等于滤波器更接近理想滤波器。恢复的信号就更加接近原信号。从另一个角看,抽样频率提高了,对同一段曲线所抽取的样本就更多,对恢复某点的数值时就能提供更多的样本,所以恢复得更精确。用实验的方法很容易看到这个结果。在保持输入信号频率、强度和滤波器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逐步提高抽样频率,从示波器上就可以看到还原的信号也逐步接近原信号的波形。
基本同意您给出的结论。
恢复信号出现偏差可分为理论偏差和实际偏差。理论偏差是实际滤波器离理想滤波器的远近程度引起的。就是说即使在进行滤波之前的数据能完全恢复,但由于滤波器不是理想滤波器的原因,使得信号不能完全恢复。改善这个偏差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且是维一的。实际偏差是在进行滤波之前的数据不能完全恢复引起的。情况最严重,原因最复杂,影响最严重。
毫无疑问,按现有的技术,仅两倍的抽样频率对信号的直接恢复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现在的CD解码器都毫无例外的使用了内插法升频技术,算是亡羊补牢吧。只是升频技术仅能减少理论偏差。